<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的一天,我们一行5人,来到了生活在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黄汉然先生家做客。茶过三巡之后,他就追不及待地带我们观赏了乡里古色古香的“里秀楼”。</p> <p class="ql-block"> 位于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太石自然村的里秀楼,建于清乾隆二十八(1763),漂亮的里秀楼,用贝灰小石三合土筑成,墙体泛灰极为好看,被称为“灰楼”。五行山墙、潮州木雕、嵌瓷。建筑结构使用了三饶山区风味的装饰艺术。古楼内面每一个角落都凝固着历史的气息,让人在追寻岁月中感受到岁月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走进里秀楼时,树上的乌儿在啼叫,好像是欢迎着我们的到来。这座里秀古楼为三进围屋古建筑,悠悠经年,里秀楼如一曲古老的琴音,低吟浅唱,诉说着世间的沧桑与变迁。烟火人生……这个时候,我却在寻找着幸福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 楼外青山远,门额阳刻“里秀楼”,落款“清乾隆癸未年孟冬阳月吉立”。在阳光的照耀下,里秀楼更显古朴典雅,是一幅绝美的水墨画。</p><p class="ql-block"> 居住在该楼的张乏卷阿姨和她的女儿邱丽娟热情得我们见了都心甜。张乏卷阿姨忙用手比划着,喊上女儿冲着茶,接待我们前来光临的5名“贵客”。</p> <p class="ql-block"> 五位游客一台戏,大家在里秀楼内走来转去,看看这边,望望屋顶,视频、拍照、观看说笑……而那只生活在里秀楼的百年老龟目不转睛,盯着旅游者,仿如向我们诉说着这座穿越时空的古楼历史;以及居住在这里的人和事。</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走访了邱华娟美女的父亲邱希沛叔叔,他微笑着说:“《里秀楼》位于三饶镇南联村南面,背倚天马大山脉,面临道韵乡村小溪,山水明净秀丽,风景优美的地理位置,让人赞叹不已。里秀楼与其他土楼相比较,其独特之处是:整座楼外围墙皆是贝灰和河沙、小石混合夯筑而成,乡里人称“灰楼”,而远近闻名。三饶在明清时期,土楼多以夯土为墙,唯里秀楼以贝灰为主要建筑材料,其坚固耐久程度居全三饶土楼之最。灰楼于清乾隆癸未年,由先祖丘诚实之第九代裔孙创建,历经风雨剥蚀、地震战乱,灰墙依然完好美观。”</p> <p class="ql-block"> 邱希沛阿叔喝了杯茶又继续说:里秀楼坐南向北,圆柱形,全楼周长约183.6米,楼高约10.75米,深约18.5米,后宽5米,前宽2.2米,楼墙基宽约0.65-0.45米,总面积约3019平方米。三层楼,三进式为格局;以木雕屏风为进界,间深17米,楼内埕直径25米,均以鹅卵石铺筑,内埕中有水井两口,有住屋上下3楼层共96套房,建设了3年多的时间。文化内涵丰富的里秀楼,楼门以规格石垒拱而成,石匾镌刻《里秀楼》三个大字,门楹联云:“里仁绍古风,质朴恬安,永洽和亲隆泰运;秀气翻新彩,文明焕发,思兴礼让固石邦。”正对大门是祠堂,堂联曰:“长镇溪山开泰运;移兴唐宗保石邦。”祀内木雕、泥塑, 精致美观。各家门窗雕刻一户一式,从不重复。古代建筑之美,不仅在于其沉稳庄重的造型,更在于那巧妙绝伦的构思,这座里秀楼是邱氏家族匠人心血的结晶,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完美融合,展现出超凡的技艺与悠久的三饶灰楼文化。</p> <p class="ql-block"> “里秀楼历代科甲绵绵,人才辈出。宽敞的楼外埕上竖石旌旗台二座,褒奖嘉庆三年戊午(1798年)科乡试中第十四名举人邱乘时和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年)科乡试中第二十七名举人邱开拓。听老辈人讲:以上两举人乃是叔侄,其中一举人的卷宗尚在,先祖读书中举人,功名传佳话。成为激励后代努力奋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自我呀!”</p> <p class="ql-block"> 保存较好的里秀楼,在三饶镇北部山区,土楼建筑采用灰砂墙体的极为少数,至今墙体十分坚固,门楼上方嵌瓷,在土楼建筑上也极为少见,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独特的风格和历史背景, 吸引着游客前来参观。我想: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处旅游的好胜地。</p> <p class="ql-block">作者 廖本民</p><p class="ql-block">视频摄影 陈继祖、黄外浩、廖海荣、蔡雪芬、蔡秀芬、廖本民等。</p><p class="ql-block">未经允许,不得搬运抄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