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淅沥沥的冬雨连续下了两场,明天还是预报有小雨,难得今天阴转多云,群主老李大哥忙里偷闲,把平时双休户外爬山活动提到了今天,我们八点一起从仲宫汽车站坐887路车去北邱,溜腿西野老村。由于村村要通自来水工程,公路施工,887路公交车在高而村停滞不前成临时终点站,我们一行九人只得多徒步两站地,对我们来说也是“小菜一碟”。</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十一年(1672),这里原名秋家庄, 因此处多种楸树而得名,曾名邱家庄,俗称四邱(按照各自所处方位分为东、西、南、北四邱)总共七百来口人。此地盛产水果,尤其泉水鲜桃最为有名。</p> <p class="ql-block"> 北邱村河边有个四方小亭,亭内有古井一口,是过去全村人每天都得来打水的地方,据说此井泉脉来自泰山,1958年修路时石碑被埋在下面,至今井内水势盛大,常年不枯。</p> <p class="ql-block"> 古槐也是北邱村重要标志,传说为明代所植,看来比树干标牌约240年还要久远。古槐背阴一半主干干枯,朝阳一半却枝繁叶茂,虽是初冬季节,依然可以看出生命力旺盛。</p> <p class="ql-block"> 和南邱村搭界路北宽阔河流中间有一石头砌成的五六米见方水池,据说也是一眼古泉,至于叫啥名字村里人却没人知道。</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四十年(1612),南邱即建成村落,曾称南庄,俗称四邱,此处位南,沿称南邱。</p> <p class="ql-block"> 西邱村明代称之为李家庄,因李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不知何因,后来改名丘家庄(沿写成邱),俗称西山四邱。清雍正八年(1730),又有住户迁入。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丘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七:邱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七:邱家庄”。后来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西邱。</p> <p class="ql-block"> 水是生命之源,尤其山里,水资源更是非常宝贵。兴修水库,雨季蓄水既可以缓冲洪水对山体损害又可以把雨水储存起来用于农田灌溉,还能做为牲畜饮用水,可谓一举多得。</p> <p class="ql-block"> 初冬大部分黄栌树叶已被那恼人的秋风吹落,所剩无几的红叶树成为秋姑娘依依不舍褪去艳丽衣衫的见证。树叶的离去也是对根的情义难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p> <p class="ql-block"> 橘黄色柿子金灿灿的挂在枝头,一个个犹如小灯笼一样好看。这也是大雪封山后留给鸟儿们赖以生存的“口粮”。</p> <p class="ql-block"> 都说立冬,刨萝卜刨葱,今年初冬气温高大二十度左右,萝卜樱子还那么翠绿,看来还得等天冷了再下手,才能更便于储存越冬。</p> <p class="ql-block"> 东野老和西野老村离得很近。西野老,在古代指幽静而偏僻的山村,早在1600年前,晋代张忠就在济南长清张夏的西野老修仙,誉此地为“世外桃源”。这里三面环山,一条主道顺河而行,蜿蜒崎岖,是历代皇帝去泰山封禅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西野老以前叫古台村,也叫阁老庄。西山有两块巨石像两位阁老对弈,古人为了吉利,取名阁老庄。远看那两块巨石,确实像两位老人在那下棋。阁老石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像一只大鸟站在那里,很像猫头鹰,村里人都叫它“夜猫子石”。在它南边有个天然山洞叫“迎仙洞”。据康熙年间《灵岩志》记载,晋朝张忠,字巨和,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其避永嘉之乱,隐于泰山北麓西野老西山迎仙洞中。《晋书‧张忠传》称其恬静寡欲,清虚无为,居山中修炼服气辟榖、食芝饵石法。不读经典,教人唯以“至道虚无为宗”。前秦符坚闻其名,诏至长安,师事之。及还,赐衣冠不变。卒于归途中谥“安道先生”。张忠就在迎仙洞隐居,他还和灵岩寺天竺高僧朗公成为知己,经常在一起谈经论道,最终羽化成仙。</p> <p class="ql-block"> 一位村民说很久以前,有只狐狸精,每天从楼台山化作一道红光飞到对面西山上。狐狸精想修成正果,但是必须得让人承认它也是“人”才能得道成仙。于是有一天它装扮成女人样戴着一顶草帽帮一位老太太推碾子,可是那条尾巴却在身后无法收起。它问老太太“你看我像人吧”?结果老太太指着它那条尾巴说:“你看你头上秀发还像一位姑娘,可这条尾巴是啥呢?”这一句话就让狐狸精现了原形:“我这五百年白修炼了……”据说过去村里有位姓吴的人有杆土枪,也是令狐狸精十分畏惧,它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吴那一下”,看来真像单田芳先生评书里说的“神仙难躲一溜烟”。</p> <p class="ql-block"> 西野老村有二百多户人家,六百多口人,一半人在家留守,如今各地农村人进城务工已是大趋势。</p> <p class="ql-block"> 大树上四五只大喇叭还是村里广播重要事情的主要途径,还是比较方便的宣传工具。</p> <p class="ql-block"> 村中河边一眼古井全部为石头砌成,也得几百年了,过去一直是村里人饮用水源。至今仍然清澈见底,水质甘甜。古香古色的井桩石见证了古村兴衰。手摇辘轳,体验一把打水的感觉,追寻童年记忆,记得乡愁,记得炊烟袅袅……</p> <p class="ql-block"> 路边两棵干枯的洋姜杆下居然挖出了五六斤大块洋姜,有几块都有拳头那么大,比前几周去莱芜王老村挖的大几十倍都不行,这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大块洋姜。看来洋姜属于根生,繁殖太快,只要水分阳光充足就能结出硕果。</p> <p class="ql-block"> 一家门口紫红色菊花含包怒放,把小山村点缀的更加漂亮。</p><p class="ql-block"> 从高而徒步西野老,一万八千多步纯属溜腿,也是收获满满,期待下次跟着老李大哥能继续爬山看阁老石探迎仙洞,寻找“白仙鼠”……</p> <p class="ql-block"> 作者宋斌,笔名知秋,出生于1970年9月,祖籍章丘区绣惠街道东北隅村。爱好户外爬山、写作,是济南市作协会员,铁路货车检修工程师,美篇生活领域优质作者,齐鲁壹点情报员,微头条首发创作者。从2016年开始写美篇1254篇,加精758篇。在章丘人论坛发帖加精122篇。被推送《章丘往事》43篇。齐鲁壹点发布文章654篇,今日头条发布722篇文章。2018年写的《再看四关四隅》两篇文章载入《2018年章丘大记事3》。《金章丘古城一—绣惠镇的前世今生》发表在《海右文学》2022年第6期上 。发表在齐鲁壹点文章《小时候打过的刀》阅读量达到50万,《我的小姑奶奶》达到47万,《母亲学车的故事》达到30万。2023年6月《又是一年父亲节》达到108万阅读量,并获得6月份优秀个人壹点号及奖励。自2023年11月开始连续10个月获得《美篇精选创作者》荣誉证书,2024年1月获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2023年度影响力创作个人》荣誉证书,8、9月连续两次获得优秀个人壹点号及奖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