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宋词之后,元、明、清三朝,主要以散曲、小说作为文艺创作主题,诗词无法超越唐诗宋词。当然也不乏有文学素养的诗人和词作家产生。</p><p class="ql-block"> 马致远是元朝著名的诗人和戏曲作家,以其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牵动了无数游子的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更体现了其独特的情感深度。马致远不仅在诗歌方面有杰出成就,他还是元代戏曲四大家之一,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齐名。他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对古琴艺术有着特殊的喜好,认为音乐具有陶冶情性、调节心情的作用。他的散曲作品内容丰富,涵盖了咏史、叹世、归隐、闺情、叙事等多种题材,为元代散曲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 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元杂剧奠基人,主要擅长:戏曲创作;代表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等;主要赞誉:元杂剧的奠基人;主要成就:元曲四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曲圣。</p><p class="ql-block">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留下的曲也别有风味《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此曲描写了闺中女子思念远离家乡的心上人的情形。前支小令《十二月》重在写景,通过山、水、桃、柳、内阁、重门等意象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了主人公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后支小令《尧民歌》直接抒情,运用连环与夸张的手法,写出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全曲运用景物描写和形象描述,表露出一种不容易捉摸的感情。在语言表达上,作者大量运用对仗、联绵字、重叠词以及白话口语等多种手法,既很好地表现出哀婉动人、如泣如诉的情致,也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全曲情致哀婉动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刘基从诗歌的渊源角度考察,以诗议政,客观上承续宋人“以议论为诗”之传统,主观上则因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使然。诗作情、理兼具,既有社会认识价值,又有艺术审美价值。</p><p class="ql-block"> 《北风行》: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p><p class="ql-block"> 这首新题乐府诗《北风行》,通过对比揭露了边将的特权与腐朽,表达了作者辛辣的讽刺与深沉的感慨。城外萧萧刮起了寒冷的的北风,城楼上守城的将士被寒风吹得连耳朵都要掉了一样。将军在帐篷里面身披貂鼠大衣,手持酒杯忧愁的看着帐外的飞雪。此诗前两句写城墙上士兵受苦寒来保卫祖国的情景,与其不怕牺牲的精神面貌;后两句则描写边将们享乐狂欢滥饮的场景。这首诗的好处,在于不雕饰,不做作,信口而成,又很流畅自然。诗人要说的话,要抒的情,通过对比淋漓尽致地倾吐了出来。因而深入人心,历久不忘。</p><p class="ql-block"> 高启(1336-1374 ),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高启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寻胡隐君》: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记的是诗人去朋友家时,一路上看到美丽迷人的景色,流水、鲜花、春风、小路,一幅江南春景图,让人应接不暇,抒发了诗人轻快悠闲的心情。全诗词语重复却又显简洁,看似浅显却又洋溢潇洒。诗人并没有写这位隐士的生活情况,而饶有兴致地写一路上领略到的春光,一道道水,一簇簇花。一阵阵春风,仿佛他是全心全意在春游似的。</p><p class="ql-block">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在台阁体流行的高峰期,文人们是忌讳表达激烈的情怀与悲伤的情感的,从而保持了其创作风格的雍容,以便发挥其鸣盛的政治作用。</p><p class="ql-block">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p><p class="ql-block"> 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p><p class="ql-block">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p><p class="ql-block">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 ,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 。《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p><p class="ql-block"> 袁枚热爱生活,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p><p class="ql-block">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盦。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在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漫感》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道光三年(1823年),面对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国势,龚自珍忧心如焚。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文才武略为国出力。然而,这一年春他第四次参加会试落第,连续的失败使他痛感报国无门,便写了这首诗抒发报国志向。诗中刻画了一位爱国诗人的形象,言辞慷慨,意气骏发,一种胸怀壮志不为世用的不平之气拂拂指端,读之令人怅恨,令人感奋,更令人扼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