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名为“五龙屿”,自明朝至今名为“鼓浪屿”。乃因岛西南方有一礁石,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人们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隅,与厦门岛隔海相望,面积约1.88平方公里,海拔为35-100米,有“海上花园”之称。</p> <p class="ql-block">2013年10月17日,厦鼓轮渡航线的游客,开始在三丘田码头登上鼓浪屿。</p> <p class="ql-block">网红打卡点_最美转角</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八卦楼,是鼓浪屿建筑的杰出代表,称为小白宫。</p><p class="ql-block">鼓浪屿八卦楼,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总建筑面积3710平方米,高25.7米。圆顶高10米,有8道棱线,置于八边形的平台上,顶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故称八卦楼,是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杨家园位于鼓浪屿,是由菲律宾华侨杨忠权和杨忠懿于20世纪初建造的四幢洋楼。</p><p class="ql-block">这四幢洋楼分别位于鼓新路27、29、31号和安海路4号,占地面积41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6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杨家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杨忠权和杨忠懿向英国差会购得一处旧房产,随后请工匠拆除旧房并新建了四幢别墅。</p><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还在供水系统上体现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利用不同的水源分别用于浇花、洗衣服、消防和冲厕所,而地下井水则用于饮用。这种设计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p> <p class="ql-block">杨家园的建筑群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还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而闻名。它不仅是鼓浪屿建筑风格的一个缩影,也是研究华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漳州片仔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中华老字号片仔癀是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生产的传统名贵中成药,其秘方源自明朝宫廷,有近五百年历史。片仔癀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番婆楼</p><p class="ql-block">"番婆楼"是菲律宾华侨许经权为孝敬其母亲而建造的别墅,落成于1920年代。</p><p class="ql-block">它是一座大型殖民地外廊式别墅建筑,带有浓郁的厦门装饰风格特征,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院落主入口设于南面的安海路。</p><p class="ql-block">院内建筑由主楼与东北角的附楼组成。</p><p class="ql-block">主楼高两层,平面格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的形式。</p><p class="ql-block">建筑四面设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外廊,采用清水红砖砌筑,砖拱券与建筑的转角红砖间隔嵌入石块,形成绚丽的色彩效果。</p><p class="ql-block">这种做法可能受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绚丽红砖建筑的影响,也与闽南红砖厝红白相间的装饰色彩相似。</p><p class="ql-block">建筑外立面的浮雕装饰中有来自中西文化的不同题材,非常丰富有趣,据说始建时还塑有女王头像。</p><p class="ql-block">庭院内园林的设计与处理手法也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征,其中有仿西式的院门、西侧院墙上的中式如意漏窗和按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置的假山,而假山的形式却与欧洲巴洛克园林中模仿自然溶洞的假山相似。</p><p class="ql-block">番婆楼是20世纪上半叶鼓浪屿华侨洋楼建筑的重要代表,是华侨洋楼中不同建筑文化自由融合的珍贵实例,反映了鼓浪屿与海外的密切交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一堂</p><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并逐渐开始本土化。1927后,定居鼓浪屿的教徒增多,而岛上没有提供中文礼拜的教堂,因此厦门港礼拜堂、新街礼拜堂和竹树脚礼拜堂三个堂会决定在鼓浪屿联合兴建一座教堂,命名为"三一堂",既寓意三个教堂联合兴建之意,又寓意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p><p class="ql-block">三一堂动工兴建于1934年,1945年才正式竣工。建筑由留洋工程师林荣廷主持设计,许春草负责施工。中途由于扩展规模,聘请荷兰工程师对建筑结构重新设计,并从香港定制屋顶的巨型钢架。其建设费用大部分由华人教徒捐献,英国长老会及美国归正教会也提供了捐款。建筑风格在20世纪初流行的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基础上做了适当简化,采用希腊十字平面,大厅内部无立柱,上部是八边形的屋顶。</p><p class="ql-block">三一堂的建设融合了中外教会及中外工程设计、施工人员的智慧,它至今仍是活跃的基督教堂,是20世纪上半叶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宗教生活及基督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个转角也很美</p> <p class="ql-block">日光岩西林门</p> <p class="ql-block">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p><p class="ql-block">同时,据地理条件来看,日光岩是鼓浪屿早晨阳光照射的第一处地方。</p> <p class="ql-block">1841年8月,英政府舰队攻占鼓浪屿,设炮台于山顶控制厦门。</p> <p class="ql-block">日光岩顶峰一直径40多米的巨石凌空耸立,成为厦门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站在日光岩最高处。极目远眺,无边的大海,厦门、鼓浪屿以及大担、二担、圭屿、青屿,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伞亭</p><p class="ql-block">建于1933年前后。</p><p class="ql-block">修筑者匠心独运,四根亭柱集中建在亭里,亭盖设计成伞状,故名伞亭。</p><p class="ql-block">之所以将四根亭柱集中建在亭里是有讲究的,因为亭子的三面都有大岩石,亭柱若建在四角,会让亭子显得笨重,而建在中间既起作用,又不占位置,整个亭子显得古朴,秀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光岩摩崖题刻</p><p class="ql-block">日光岩上有跨越不同时代的摩崖题刻,共计80余处。</p><p class="ql-block">张瑞图、何绍基、郑成功、丁一中、许世英、蔡元培、蔡廷锴、蒋鼎文等文人名士均在此留下诗文题刻,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其中,日光岩寺背后巨大山岩上的三处题刻最为意蕴精深。</p><p class="ql-block">"鼓浪洞天"四个字,相传为明万历元年(1573)泉州府同知丁一中题写,意将鼓浪屿这座小岛比喻为中国道家传说中如世外桃源般的仙境。</p><p class="ql-block">1871年,参与重修寺庙的林铖在"鼓浪洞天"题刻左侧增题"鹭江第一",应是感慨19世纪中后期的鼓浪屿,由洞天仙境变为聚集了众多外国人的住区,且其居住环境与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当时的厦门。</p><p class="ql-block">民国四年(1915),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在这块巨石高处题写的"天风海涛",如同20世纪初鼓浪屿的写照:在世界最极具变革的时代,来自西方、中国本土、东亚、东南亚的各种力量汇聚于鼓浪屿这座离岛,使它处在了中国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的最前沿。</p><p class="ql-block">历代题刻赫然汇集岩东悬崖绝壁之上,似是定义不同时代鼓浪屿岛的点题之笔,更增添了日光岩的人文意境。</p> <p class="ql-block">与日争光,位于日光岩山顶巨岩的岩壁上,系1935年朱熙楷书直题“与日争光”四个大字,每字高约0.70米,宽约0.65米。</p><p class="ql-block">左边楷书题款:“民国二十四年三月,汉寿朱熙。”</p> <p class="ql-block">弘一大师纪念园是2008年新建的,位于日光岩寺西侧。</p><p class="ql-block">之所以在这里建“纪念园”,是因为1936年大师曾在此闭关修行数月。</p><p class="ql-block">高台上弘一法师石像端坐在中央,塑像雕工颇见功底,弘一法师端庄而静谧,从栩栩如生的神态,似乎能让人感受到他高远的精神境界。</p> <p class="ql-block">日光岩寺因建于日光岩山麓,每当太阳升起,阳光正射到山石和寺内,故名。</p><p class="ql-block"> 日光岩寺是去日光岩的必走之门(正门)。</p><p class="ql-block">寺庙依山而立,与日光岩风景区相连的部分没有围墙。</p><p class="ql-block">另外一边的大门台阶处有弘一法师的笔迹。</p> <p class="ql-block">人民体育场</p> <p class="ql-block">大德记沙滩</p> <p class="ql-block">象一雄狮卧在海中</p> <p class="ql-block">皓月园坐落在鼓浪屿东南,濒临鹭江。是一座郑成功纪念园,覆鼎岩海滨,占地二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历史功绩,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在此建造了郑成功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皇帝殿</p><p class="ql-block">"皇帝殿" 位于鼓浪屿东南端。</p><p class="ql-block">相传公元1661年郑成功挥师东征前,曾在此临海誓师,传令"拆除军灶,掀锅鼎于海中" 以示破釜沉舟之志,他又掷宝剑于沙滩,沉玉印于海底誓与厦门父老同在。</p><p class="ql-block">后来,军锅变成"复鼎岩" 宝剑成了“剑石 ”玉印变成“印斗石”,他誓师的地点也被后人尊称为“皇帝殿”。</p> <p class="ql-block">郑成功巨型石像于1985年8月27日落成。</p><p class="ql-block">这位虎将之雄威,从此永驻覆鼎岩上。</p> <p class="ql-block">潮音亭</p> <p class="ql-block">月波亭</p> <p class="ql-block">海藏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鼓浪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当代诗人蔡其矫</p><p class="ql-block">黄金的沙滩镶着白云的波浪,</p><p class="ql-block">开花的绿树掩映着层层雕窗,</p><p class="ql-block">最高的悬岩又招来张帆的风,</p><p class="ql-block">水上的鼓浪屿,</p><p class="ql-block">一只彩色的楼船。</p><p class="ql-block">每一座墙头全覆盖新鲜绿叶,</p><p class="ql-block">每一条街道都飘动醉人花香,</p><p class="ql-block">蝴蝶和蜜蜂成年不断地奔忙,</p><p class="ql-block">花间的鼓浪屿,</p><p class="ql-block">永不归去的春天。</p><p class="ql-block">夜幕在天空张开透明的罗帐,</p><p class="ql-block">变化中的明暗好比起伏呼吸,</p><p class="ql-block">无数的灯光是她衣上的宝石,</p><p class="ql-block">夜下的鼓浪屿,</p><p class="ql-block">在睡眠中的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照于:2024-10-1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