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几年前,由于家中住房拥挤,单位的房子一时又分不到,我便在郊外租了一间民房暂住。</p><p class="ql-block"> 平日里上班,闲暇时读读书,写点“ 豆腐干 ”之类的小文章,聊以怡情养性。一次,从一家文学刊物上看到一则同题小说《窗口》的征文启示,心里禁不住一阵勃动,很是起了一番激情。在脑海里构思了一个自以为绝妙动人的爱情故事,便迫不及待的铺展稿纸,连爬了几夜方格。可小说做到了一半自己的信心却没了,结果是扔下残稿,坐到电视机前唏嘘感叹他人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写窗口的小说虽然流产了,可这以后我却不自觉的留心起窗口来,总想再度寻找灵感重作《窗口》,有时见某家的人影晃动,或是发现某家的窗口灯光彻夜不眠,我就殚精竭虑的去想象着,演绎着这些窗口里所发生的故事。有时似乎抓到了点什么感觉,可理性经验往往又再度否定,而这时,心中便不禁有点哀叹自己“ 江郎才尽 ”。</p><p class="ql-block"> 一次夜归,见邻居的窗口亮着灯,这才想起这是新搬来的房客,是乡村来都市谋生的个体户。又隐约想起自他搬来后,这灯好像是时常亮到深夜的,于是心中便生感叹,“ 时间就是金钱 ”,这话一点不假,要不然这位芳龄也不至于如此夤夜拼命。</p><p class="ql-block"> 一个周末的下午,女友买了一块布料兴冲冲跑来对我说,她要做裙子,还笑盈盈的说:“ 就请你隔壁的裁缝做 ”。我笑了,说一个乡下的土裁缝能做出什么好衣服,别糟蹋了你那块料子,可女友执意要去,说她的一个同事穿的一款很新颖的裙子,就是在那里做的。拗不过她,我只好和他一起来拜访这位多次谋面却没说过话的“ 芳邻”。</p><p class="ql-block"> 在量衣服的过程中,我知道了他姓谢,谈论中,方知他不光是做衣服,还搞服装设计,他有几件女士时装作品还发表在服装杂志上,我惊讶了,真是人不可貌相。</p><p class="ql-block"> 这之后,小谢这个“ 土裁缝 ”的形象在我脑子里翻了个儿,代之而来的是钦佩之情。</p><p class="ql-block"> 一天深夜,我下夜班归来,习惯的瞥了一眼小谢的窗口,却不见了灯光,也听不见那“ 哒哒 ”的缝纫机声。这才蓦的想起这窗口的灯光已有好几天未亮了,心想他大约是回家乡去了。进屋后,见门后有一封信,拾起拆开,方知是小谢从大连寄来的,信上说大连是近年来全国服装畅销之地,也是服装设计新潮之地,他是去大连考察的,估计要半个月,在这期间若遇有顾客来这取衣服,烦请我代为解释一下并转致他的歉意。</p><p class="ql-block"> 果然没几天,便有不少顾客陆续的来找他,有的还是慕名而来。这倒叫我想起中国的一句名谚来,“ 酒香不怕巷子深 ”,可谓是也。</p><p class="ql-block"> 半月后的一天深夜,小谢的那窗口又明亮起来,一种感觉悄悄的从我的内心升华,并摄住了我,使我仿佛觉得这窗口传出的那“ 哒哒 ”的缝纫机声,就像如歌的行板,舒缓的小夜曲一样,使人更加觉得夜的静谧与安详。</p><p class="ql-block"> 我默默的注视着小谢的窗口,也默默的遐想着,我想起了南宋大词人辛稼轩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之句,是呀,我还需要硬去寻找什么“ 灵感 ”,何不就写写生活中小谢的窗口,写写这株从乡村贫瘠土壤里萌发生长出来的灵秀之苗吧……</p><p class="ql-block"> 灯下,我又拿起笔,在稿纸上写下《窗口》的标题,我自信,这次我的小说一定能获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散文原刊于《铁道建设》报1987年12月8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