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文结束句写道,再见,庐山!挨了某人的批,说是白鹿洞书院、秀峰都属庐山风景区,此话当然不错,但毕竟我们下山了,不应该说句道别的话吗?</p><p class="ql-block"> 好吧,标题仍然不变,继续我的连续剧。</p><p class="ql-block"> 9月25日早上,某人驾车从庐山北路盘旋而下,在北门出山,直达目的地,路上清晰可见云雾缭绕下的五老峰。但是没作停留,到停车场后,有免费景交车送达景区门口。</p><p class="ql-block"> 先上个书院大门,双层飞檐,单门敞开,门头上横额高悬的“白鹿洞书院”为李梦阳手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8,书院内外探渊源。</b></p><p class="ql-block"> 初见书院,还是在《庐山恋》中,初识书院,只知是朱熹讲学之所。虽然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期间至南宋则达到它办学的辉煌时期,这当然跟朱熹有关。</p><p class="ql-block"> 有幸探访这所书院,原来真相如斯。</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凭联票进去的,不然这里要单独买票进入。</p><p class="ql-block"> 怎么这么巧,光耀四射。</p> <p class="ql-block"> 清代学者王昶在其所编著的《天下书院总志》巨著中,首次称其为“天下书院之首”,确立了它在中国教育史、书院史上的崇高地位。</p><p class="ql-block"> 朱熹是我国继孔子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到白鹿洞书院视察,二次上书朝廷,力陈修复书院的重要性,终获支持,重建书院。</p><p class="ql-block"> 朱公在任上自任洞主并登台讲学。他为书院重建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形成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当时读书人向往的高等教育教条学规和圭臬准绳,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此外,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所开创的学术论辩之风,也对以后书院办学样式产生深刻影响,朱熹在书院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必考题库。 </p> 古代书院一般是由供祀祠堂、讲堂和藏书阁楼三个部分组成,白鹿洞书院遵循这一传统。书院是由五个院落相连而成,由北向南依次为先贤书院、棂星门、白鹿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各院自成一体,又互相串连。<div> 先贤书院前后两进,院门上悬有明代书法家李时达手书的横匾,朱熹纪念馆、西碑廊、朱子祠、报功祠,皆在其内。 </div> <p class="ql-block"> 穿过小花园,二门是一个过道门,门内高悬“洞贤天下”牌匾。</p> <p class="ql-block"> 侧墙上有月亮门,当时却阳光四射,门额题:百草园。</p> <p class="ql-block"> 院内的丹桂亭内碑上有书:“光绪四年九月重立紫阳手植丹桂岭南曹秉濬书”。<br></p><p class="ql-block"> 亭前有桂树两株,相传是朱熹手植,对称排列。也许寄托着朱熹希望书院学子都能登科及第的夙愿。</p> <p class="ql-block"> 院内两侧是碑廊,里面镶嵌着从宋代到明清时期的古碑一百二十余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朱熹的手书真迹和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p><p class="ql-block"> 经年久月,有的字早已模糊不清。</p> <p class="ql-block"> 正堂有左右两个祠,左侧的报功祠墙壁上贴有画像、旧图片和解说栏,梳理了书院千年兴衰的历史。<br></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报功祠”是纪念李渤和陆九渊的建筑,现在是“白鹿洞书院史陈列馆”。 “先贤书院”中最重要的建筑就是祭祀和纪念朱熹的“朱子祠”了。<div> 祠内立着朱熹先生的石刻画像,石刻画像上方悬挂“学达性天”的匾额,康熙帝亲自题写并赠予书院,两侧楹柱镌刻着“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环溪作泮遥通洒水之真源”。左有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列入《全国第一批名碑名刻》),还陈列着朱熹生平事迹。</div> 先贤书院往东是礼圣殿,庄重威严、气势轩昂。<div> 堂内正中挂有吴道子摹绘的孔子行教像,上悬康熙帝御书的“万世师表”匾额,后壁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div> <p class="ql-block"> 礼圣殿是书院现存最大、规格最高的古代建筑。殿内石柱础,浮雕缠枝纹饰,为明代遗物。外廊以大木柱20根支撑,周环以廊。</p><p class="ql-block"> 礼圣门,即书院正门,原称“先师庙门”“大成门”。门口匾上写着“生民未有”四字,这是是孟子对孔子的极高评价。</p><p class="ql-block"> 殿中左右神龛中供奉着线刻“四圣”石像,殿旁两侧沿墙而立神龛中还有“十二贤”石刻像。</p> <p class="ql-block"> 状元桥旁侧房为“白鹿书舍”。</p> 院子里建有状元桥、泮池,院门中央“正学之门”四字尤为显眼,花圃内遍植柏、梅、桂、柳、兰等花木,芬芳馥郁,绿荫掩映。<br> <p class="ql-block"> 再往外,就是棂星门院。</p><p class="ql-block"> 棂星门始建于1447年,由当时南康知府何浚于1466年(明成化三年)亲自建造,一说是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47年)始建。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江西提学佥事苏葵重建。原为木构建筑,后由南康知府周祖尧改建为现在的六柱五门的石坊,它是白鹿洞书院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位于礼圣殿东面,院门上有赵朴初题书“白鹿洞书院”,主要建筑有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思贤台等,此院落是师生相授的核心所在。</p> <p class="ql-block"> 泮斋作为公用配殿使用。廊上柱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p> 泮斋的对面是憩斋,憩斋东廊柱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院门之后,即重楼藏书阁,楹联写道: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br> 藏书阁为康熙年间所建,康熙二十五年御赐《十三经注疏》、《廿一史》、《朱子全集》等书。 明伦堂又名彝伦堂。横匾与对联皆为朱熹手笔:“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的对联。明正统三年(1438),南康府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江西提学佥事苏葵重建。<div> 明伦堂是整个白鹿洞书院的讲堂,可同时容纳百名学生听讲。八百年来,无数学子在此求学,无数学者在此讲学,共同将白鹿洞书院推向辉煌。</div> <p class="ql-block"> 紫阳书院位于白鹿书院东,主要景观有门楼、崇德祠、行台等。因参观时一直前后就近,并不是从前向后,所以先到了白鹿洞。</p><p class="ql-block"> 其中“白鹿”得名,据传与李渤有关。</p><p class="ql-block"> 唐贞元年间,李渤与他的哥哥李涉在此隐读数年,他养了一头通人性的白鹿,人称“白鹿先生”。后李渤做了江州(九江古称)刺史,他认为自己当年读书之地为洞天福地,遂拨款修葺,始为白鹿洞书院雏形。</p> 而“洞”之名就其地形似一个朝天的洞口,广纳天地灵气。<div> 明时,有两任地方“好事”官员,明嘉靖九年(1530)南康知府王溱,在此挖了一个山洞,后洞上建思贤台;嘉靖十四年(1535)南康知府何岩,任上命当地石匠打造了一只白鹿放置洞中。</div><div> “白鹿洞”书院算是名副其实了,至今遗址尚存。</div><div>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抚曹汴在台上建思贤亭。</div> 紫阳书院后院正屋为文会堂,又名“行台”,始建于南宋末期朱熹三子、南康知军朱在之手,是以文会友,学术争鸣的场所,也是书院现存最长的古代建筑。<div> 文会堂在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现为1988年维修。<br> 文会堂柱联:白鹿洞开泉谷烟霞竞秀;紫阳道在圣贤师友同归。为李铎题书。<div> 堂前立宋理学家周敦颐塑像。</div></div> 前院两侧的碑廊被称为东碑廊,由静观廊、东廊、西廊三部分组成,半开放式建筑,以王守仁、胡俨、李梦阳、娄性等人的碑记最负盛名,已列为国家一级文物。<div> 这篇《游白鹿洞》似乎有王羲之笔意。</div> <p class="ql-block"> 紫阳书院因朱熹别号为“紫阳”而得名,是当年学子的休憩处。花岗岩门楼上,由冯友兰先生题写“紫阳书院”四字匾额。 </p> 延宾馆为书院最后一处院落,取“握发延宾”“礼贤下士”之意,是历任洞主、学者及师生下榻之所。<div> 自宋以后,书院多次被毁重修,至清未科举废除,书院停办。1910年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国民党蒋介石部在海会办军官训练团时,白鹿洞曾短暂作为其团部教官宿舍及军械库使用。解放后国家对书院进行了重新修缮,对外开放。</div><div> 现在延宾馆作为宾馆对外营业,这是和整个白鹿洞书院建筑风格完全不同的建筑,一座白色外墙的二层小洋楼。</div> <p class="ql-block"> 书院南面,一条溪涧由西向东终年流淌,这条溪流就叫“贯道溪”。溪旁有一六角凉亭,初名接官亭,北宋丞相李万卷常在此处校勘书籍,又称勘书台。明弘治十四年,江西提学副使邵宝为纪念朱熹,改名为“独对亭”。寓意朱熹的理学堪与五老峰相对而论。</p><p class="ql-block"> 至今亭上仍有“洗耳枕流荡涤尘世污垢,厉牙漱石咀嚼儒家经书”对联一幅。</p> 山林曲溪,萦带左右。其中少不了文人墨客徜徉的痕迹。<br> 溪涧两侧石壁及涧中石块上多见红色摩崖石刻,多为古人赞诵书院功德及溪中自然风光之作,其中就有朱熹手迹。 贯道溪上石桥为“枕流桥”,周边到处是摩崖石刻。<div> 电影庐山恋的取景地也在这里。男女主人公就是在这里第一次见面<br></div> “贯道溪”这股源头活水,在白鹿洞书院的建筑和布局起到了生“生气”、冒“灵气”的关键作用,体现了朱熹的思想、观念。<br> 走在溪边小道,仿佛穿越时空。 泉石之间,水流澹澹。 老樟茂盛。漱石枕流。 这里,从石碑刻字到亭台楼阁,处处散发着书香、墨韵,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阳光普照,地杰人灵。 回到棂星门,某人对刚才的片子不满意,重来一张。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一座厚重历史的书院,一座书院的厚重历史,实在值往参拜朝谒!</p><p class="ql-block"> 沾点书墨气,合一个。</p> 车子回出时,在道口停留片刻,拍下了路口处的牌坊,上面正题“白鹿洞书院”,两侧分别题有“圣域”“贤关”二词,下有石狮分立两侧。<div> 总观白鹿洞书院,“四面环山,一水贯穿,五大院落,依溪排开”,在山水林泉与建筑桥亭中,蕴藏传统书院的文化密码,使得白鹿洞书院具有区别于天下其他所有书院的独特性。<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