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和与合理(二)

一叶惊弦

<p class="ql-block">  在网上和电视剧中见过很多不同版本的李纨照片,发现有两点相似之处,一是李纨的衣着,二是李纨的头饰。</p><p class="ql-block"> 李纨的衣着是青色或者暗沉的灰色调,李纨的头饰戴有抹额。这样的装扮彰显的是她寡居的人设和枯槁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所以李纨住在稻香村。</p><p class="ql-block"> 素朴简淡,平和悠然。</p><p class="ql-block"> 这是合理。但也违和。</p> <p class="ql-block">  哪里见得违和?</p><p class="ql-block"> 李纨守寡年龄大概二十出头,二十岁我们古人称之为什么?桃李年华。桃李芳菲,正是脱了稚气日见成熟的年龄。那个女子在这种灿烂年华不爱穿绚丽罗衣,不爱戴金钗珠玉,“云鬓花颜金步摇”“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翡翠华胜孔雀舞,翠云髻上步摇珠”它不美吗?把自己打扮成青衣花旦样的,衣服颜色暗沉,头饰单调(虽然价格可能都是不便宜啊),还戴着个抹额,抹额那是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戴的,古人戴抹额可能是为了护着头部不使受凉,李纨年纪轻轻戴这个干啥呢?难道是已婚妇人的标志?就像现在已婚人士无名指戴戒一样?让人不太明白。</p><p class="ql-block"> 一看就没有朝气,没有活力,守寡需要吗?那丈夫去世守寡需要几年?三年?五年?感觉李纨这一守就是一辈子。搭上了自己的好年华,牺牲自己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她应该脱去暗沉的青衣,穿上靓丽的罗裳。除去老气横秋的抹额,戴上金玉的簪钗。走出素朴简淡的稻香村,和姐妹妯娌们斗草游园,吟诗作对。还儿子贾兰一个快乐童年,给自己一个多彩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然她也可以选择改嫁。清代官方在提倡妇女守节的前提下也并不是不允许女子丧偶后再觅良配。古人也有许许多多这样勇者。</p><p class="ql-block"> 真的,你往古代一看,可真是热闹了!</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母亲王娡就是通过改嫁嫁入宫中的。三国曹丕宠妃甄宓(宓妃)曾是袁氏后宫的女人,曹操垂涎许久,被曹丕捷足先登。先是太宗宫人,后成了李治皇后,后妈成了儿媳。杨玉环则由李守妃子变成玄宗贵妃,儿媳成了后妈。</p><p class="ql-block"> 最佩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晚年赵明诚病逝,又改嫁了张汝舟。但这是一场失败的婚姻,张汝舟图的是李清照手中珍贵的图书文物,所以不久之后李清照就与之离了婚。</p><p class="ql-block"> 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数陆游与唐婉。陆母逼迫两人无奈离婚,离婚后唐婉又遇到第二春,改嫁皇室之人赵士程,俩人还非常恩爱。要知道,宋代朱熹说应该“存天理,灭人欲”,对妇女束缚已经很严格了。</p><p class="ql-block"> 如此案例实在很多。需要有勇气,才能活出精彩。当然,美好生活,也青睐勇敢之人。</p><p class="ql-block"> 但李纨却选择了“在沉默中灭亡”,丈夫过世,她和儿子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从生命个体来讲,她辜负了自己。</p> <p class="ql-block">  李纨这么个活法,对得起贾家,对得起死去的丈夫,对得起自己的儿子,对得起娘家,唯独对不起自己。用传统封建妇德自我画地为牢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这不违和么?年纪轻轻的姑娘,却清心寡欲一辈子,跟惜春,跟妙玉一样,另类的青灯古佛。黄山西递牌坊群,看似光耀实则都是无奈和悲凉,每一道牌坊下,都掩埋着可怜女子的青春。如果李纨有现实原型,那些贞节牌坊里,也应该有属于她的那一道。</p><p class="ql-block"> 华兹华斯说:“每一个不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p><p class="ql-block"> 《乱世佳人》中斯嘉丽生命力多强大,几嫁几寡,都不能让她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即便最后失去女儿和爱人,她也说:“现在我要睡个好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  然而我们谁也不是李纨。俗话说:“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p><p class="ql-block"> 李纨违和的活法,又诠释着处处合理。她的活法,是她所能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她其实是聪慧通透,是大智若愚。</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妨以一个当代人的视角,客观看待她选择的合理性。</p><p class="ql-block"> 从出嫁女处境看,她不可能弃了幼孤回归娘家。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别以为是说说而已。出嫁女回娘家度日,娘家父母疼爱女儿自然娘不会反对,娘家哥哥嫂嫂不会反对?我自小在农村长大,见过农村多数哥嫂那种斤斤计较的算计与权衡,一个子儿都不能便宜了别人,一点小亏都不愿意吃下。自古婆媳矛盾无法调和,自古嫂子和小姑关系也是岌岌可危。绝大多数都是这样。李纨娘家父亲官职在身,更加注重自家名声,注重女子名节,对女子束缚更加严格。</p><p class="ql-block"> 从封建王朝末期对女性的束缚看,她不可能打破戒律改嫁。以上提过几个改嫁案例,确实给人增加抗争的勇气,但清代官方对女子束缚更加严厉苛刻,不反对是一回事真做了又另一回事。那么哪里可以看出清代官方对于改嫁的态度呢?《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凡妇人夫亡之后,愿守志者,听。欲改嫁者,母家给还财礼,准其领回。”同时,《大清律例》条例中对此也有进一步说明,“孀妇自愿改嫁,翁姑人等主婚受财、而母家统众抢夺,杖八十。其孀妇自愿守志而母家、夫家抢夺、强嫁者,各按服制,照律加三等治罪。其娶主,不知情不坐,知情同抢,照强娶律加三等。”这不是明晃晃支持守寡守节么?不然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奇葩条件?真是高啊!从源头切断了改嫁的可能啊。明明丧偶改嫁,还要归还彩礼;男方娶改嫁妇,还要获罪。那谁是傻子吗?娶一个未嫁之后他不香吗?</p><p class="ql-block"> 从孀居夫家来看,她留在贾家能得到最好照拂。贾母也是守寡多年,与李纨同病相怜,她对李纨确实有多加照拂。王夫人因为儿子早逝,对孙子,还是嫡子长孙,能不因为心疼而更加照顾?李纨的月例银子,就比王熙凤多,王王熙凤一月5两,李纨10两。王夫人又添10两,李纨跟王夫人邢夫人一样,每月20两,那是多少钱?《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有个比较大约相当于中等人家一年的花费(大概是这样的数目)。除此之外,李纨还能得到院子里一些作物卖了之后的分红,总共加起来一年有四五百两,这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了。稻香村人口单薄,吃穿又在公中,她几乎不需要花钱。就像今天,一个人成年后在父母那里吃那里喝,不需要什么应酬,自个儿工资自个儿花,手头还不阔绰?无需为生计发愁,当个豪门寡妇,不是豪门弃妇,小日子不也无忧?可以说,留在贾府,除了没有丈夫疼爱,除了精神孤独,其余没有什么不好的。何必回娘家受气?</p><p class="ql-block"> 从贾府百年大族的环境底蕴来看,这里最适合贾兰成长。贾母的两个儿子贾赦和贾政,贾赦的儿子贾琏,不如贾政的儿子宝玉,那相必与宝玉一母同胞的贾珠,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贾珠贾宝玉,珠玉之人。那李纨既嫁过贾珠,其他人也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贾兰名字中有个“兰”,更是寓意此子芝兰玉树,先天条件真的很好啊。贾政这一脉,是贾府中最好的一支了,贾兰在哪里都不及这里的条件更适合成长。贾府里有这么多兰心蕙质的女子,有这么优越的学习氛围,有这么安静的大观园的居住条件,还有一个当朝贵妃的大姑姑,谁还不会做出最明智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恁你怎么看,都是权衡利弊的最佳选择。四好一坏,谁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有一回元宵节吧大家抽签,李纨抽到梅花签,签上文字是“茅篱竹舍自甘心”,可见我们对她的同情,在她看来是多余,她心甘情愿,活成别人期盼中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回头再看王熙凤,她是没有丧夫守寡,没有孀居孤独,但贾琏就是个省油的灯?王熙凤每天不是操心府里各种开支,就是盘算如何取悦王夫人和贾母,不然就是如何威服下人,严防死守贾琏。结果她自己“反误了卿卿性命”。何必呐?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情爱缥缈虚无不管温饱,人前威严谄媚一切都是浮云。</p><p class="ql-block"> 不如做个精致利己主义,最好的选择也是一种合理。有得必有失,有因必有果。李纨失去了鲜活,却最终也得不到善终。因为曹公笔下的女子们,都是悲剧。“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是这部小说的主旨。</p><p class="ql-block"> 最鲜活的人,往往最后失去了鲜活,成了枯骨。黛玉选择了后者,宝钗,最可能走上李纨的路。</p><p class="ql-block"> (小文仅代表个人看法,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多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