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银发网红天团 即墨古城掠影

王纪民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青岛银发网红天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即墨古城掠影</b></p><p class="ql-block">今天,青岛银发网红天团部分成员由青岛方向进入“即墨古城”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标志性“文峰塔”身影,我们还在行车时,远远就看到它耸立的身影,于是我趁车等红灯的瞬间打开车窗将它收入手机镜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墨城区的墨水河原名“淮涉河”,是即墨历史上一条著名的护城河。据记载,在“淮涉河”两岸共有水阁临风、古寺塔影、锁龙泉石、长桥卧波、平沙清流、岸柳含烟、淮涉春浣、高堤垂钓八处有名的景色,尽显墨水河人文、生态风貌,构成“淮涉八景”。而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峰塔,就源于八景之一的“古寺塔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远处即是“即墨古城”,在进它入口处见有“瓮城”记载:城是古代城池为加强防守,而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墙的一部分,为主要防御设施之一。瓮城的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主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墨古城瓮城始建于明代万历六年(1578 年)。历史上阻挡过明代崇祯十五年(1642年)叛将孔有德部的围困、1922年 9月孙百万匪徒的攻城等。1946年6月第二次解放即墨城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胶东军区五师曾浴血瓮城,夺城克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城门的“瓮城”对“即墨古城东瓮城”的介绍中,这处古城曾于1952年拆除,我们今日面对的则是,2014年9月,即墨又据德国人拍摄的老照片复建竣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城门所在处有对“即墨”的渊源,即墨始载于《战国策》《史记》等历史典籍,秦代置县,隋迁今址建城,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通都大邑。即墨县治自公元596年迁至现址,至今已有1400 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习惯于称“即墨拥有上千年的城市”,而对于青岛则以“百年老城”自喻,在青岛中山路的“城市记忆馆”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回眸和感受与触摸到120年前青岛小渔村的模样。当青岛还是一个小渔村的时候,即墨其实早已是古城,青岛和即墨,前者自称老城,后者当然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载:春秋中期齐灭莱,青岛辖域开始通过齐国的统治归流于周,战国时期,青岛辖域大部归于齐之即墨邑管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令我感慨万千,即墨的历史,以走进即墨古城而开眼界,放眼即墨古城,根据对它的介绍,占地4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的即墨古城,总体布局为“一城、两街、十景、十三坊”,城墙围合,三门鼎立。东、西门里大街横贯全城,文庙、县衙、学宫、牌坊、万字会、城隍民俗馆、财富民俗馆、文昌阁、考院、教堂、准提精舍等等公建星罗棋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的即墨古城采风路线:文庙→考院→县衙→西门非遗街区。首先是拜文庙,瞻仰圣人之光。进考院,了解科举之制……走进县衙,探寻古代衙署格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泮池,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它是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泮池外圆内直,上设泮桥,意味不盈不亏,象征中庸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悉,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即墨建城于今址,县衙随之建立。元代至正年间(1341至1368年),县尹董守中扩建,后历经明、清12次大的修葺,形成了一衙三堂六房俱备的衙署建筑群。这里是山东省唯一保存至今、三堂俱存的封建时代遗存衙署,弥足珍贵,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组建筑主要包括影壁、旌善亭、申明亭、大门、仪门、六房、箴石亭、大堂、二堂、三堂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宫,亦称“学署”,为县级地方官学。即墨学署始建于宋代。元代邑人吕瓒及其弟吕珪出资构建讲堂、斋舍,县尹董守中建讲授堂,至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历经十余次重修、扩建,形成了完整的儒学建筑群。1971年被拆除,2014年12月又被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成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绘有墨线大点金龙锦枋心旋子彩画。“大成”二字,出自《孟子 · 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一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俗话说“东文西武”。在即墨古城,我们脚踏实地见证过“会文馆”和“会武馆”它们相互面对互相关注,倚仗并倚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望不尽繁华街巷,享不完一城盛景”。游即墨古城,可谓建筑于复刻古今,内涵容纳世界,做为青岛文化旅游新名片、城市发展新地标,即墨古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当我们面对“劳山书院”与“崂山书院”的关系,则得悉“劳山书院”属于鹤山之北、即墨市东部之皋虞一带。因其建于崂山之余脉,故称劳山书院。由清即墨知县叶栖凤创建,目的是为了弥补县学教育之不足。书院大门居中,东西夹以房。直北讲堂三间,堂右耳房,左为夹道。书院楹联为:“一池墨水临书卷,半壁劳峰入画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葛村榼子以及​“黄氏烙画”,无不丰富多彩了民间传承力量的魅力。特别是“黄氏烙画”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便成为即墨代表性的民间美术之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在即墨古城的一家宅院,我们还走进了袁玲的柳腔工作室,近距离地倾听与了解并欣赏了“柳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玲出生于1962年8月,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青岛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即墨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首届齐鲁文化之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腔国家级代表性人物传承人,著名已故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关门弟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墨柳腔是山东省青岛市独有的一个比较古老的戏曲剧种。它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从山东境内广泛流传的《本肘鼓》的基础演变而来的,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流传于胶东地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艺40多年,袁玲先后在40多处传统戏、现代戏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受到了专家的好评和观众的喜爱,成为当代柳腔剧种的领军人物。近年来袁玲致力于柳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专业剧团演员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深入民营剧团进行辅导,在社区开办柳腔公益大讲堂,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为柳腔艺术的发扬光大和薪火相传做着不懈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我们一行在“大柳树炉包”尽享“民以食为天”食疗与话聊主题:自明代永乐二年(公元1404),胡姓兄弟在县城墨河沙滩经营“蝈蝈笼”水煎包。此后三百年间,“蝈蝈笼”水煎包逐渐遍及即墨及周边地区城乡集市。水煎包又名炉包。1953年青岛市城乡物资会,即墨水煎包风靡餐饮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崔秀玉女士承父旧业,于墨水河南岸搭建炉包铺因屋内有棵大柳树起名“大柳树炉包”,食客络绎不绝,传统味道香飘即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4年和1995年分别注册了即墨美食商标“大柳树”“柳树”炉包,2006年注册了“蝈蝈笼”商标,并在2015年获得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使“大柳树”,已成为了即墨炉包的“代言人”。近年通过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继续宣传水煎包。2024年年初在即墨地标建筑(即墨古城)开设了大柳树非遗学习馆,非遗工坊近20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题图:通往即墨古城之路,背景“文峰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峰塔</b></p><p class="ql-block">即墨城区的墨水河原名“淮涉河”,是即墨历史上一条著名的护城河。据记载,在“淮涉河”两岸共有水阁临风、古寺塔影、锁龙泉石、长桥卧波、平沙清流、岸柳含烟、淮涉春浣、高堤垂钓八处有名的景色,尽显墨水河人文、生态风貌,构成“淮涉八景”。而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峰塔,就源于八景之一的“古寺塔影”。</p> <p class="ql-block">即墨古城</p> <p class="ql-block">即墨古城</p> <p class="ql-block">瓮城是古代城池为加强防守,而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墙的一部分,为主要防御设施之一。瓮城的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主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墨古城瓮城始建于明代万历六年(1578 年)。历史上阻挡过明代崇祯十五年(1642年)叛将孔有德部的围困、1922年 9月孙百万匪徒的攻城等。1946年6月第二次解放即墨城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胶东军区五师曾浴血瓮城,夺城克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墨古城东瓮城于1952年拆除,2014年9月据德国人拍摄的老照片复建竣工。</p> <p class="ql-block">即墨地方相关部门领导欢迎网红天团成员走进即墨古城</p> <p class="ql-block">即墨地方相关部门领导欢迎网红天团成员走进即墨古城</p> <p class="ql-block">网红天团成员认真听取即墨古城地方官员介绍古城历史</p> <p class="ql-block">网红天团成员认真听取即墨古城地方官员介绍古城历史</p> <p class="ql-block">逛即墨古城,交地方朋友:相互加微信,保持联系。</p> <p class="ql-block">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它是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泮池外圆内直,上设泮桥,意味不盈不亏,象征中庸之道。</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绘有墨线大点金龙锦枋心旋子彩画。“大成”二字,出自《孟子 · 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一语。</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湖广总督牌坊</p> <p class="ql-block">劳山书院:劳山书院位于县衙迤东原十字街(中山街)路北,东靠城隍庙,西邻“四世一品”坊。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由清即墨知县(四川广安县举人)叶栖凤创建,目的是为了弥补县学教育之不足。书院大门居中,东西夹以房。直北讲堂三间,堂右耳房,左为夹道。堂后楼,楼后台、房,均5间堂、楼、房,俱有两厢。书院楹联为:“一池墨水临书卷,半壁劳峰入画图。”</p> <p class="ql-block">古代科考场所之号舍</p> <p class="ql-block">清代科举考试考官·场官</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科考时的作弊档案“小抄”实物</p> <p class="ql-block">唱大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会文馆</p> <p class="ql-block">会武馆</p> <p class="ql-block">即墨古城的一段被保护的“千年老路”</p> <p class="ql-block">古城留下的地下隧道口,直达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古城留下的地下隧道口,直达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古城留下的地下隧道口,直达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古城留下的地下隧道口,直达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从艺40多年,袁玲先后在40多处传统戏、现代戏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受到了专家的好评和观众的喜爱,成为当代柳腔剧种的领军人物。近年来袁玲致力于柳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专业剧团演员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深入民营剧团进行辅导,在社区开办柳腔公益大讲堂,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为柳腔艺术的发扬光大和薪火相传做着不懈努力。</p> <p class="ql-block">烙画又称烫画、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据志书记载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烙画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的表现手法,在葫芦、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术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手法,还可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的艺术效果,古朴典雅而不拘一格。黄氏烙画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成为即墨代表性的民间美术之一。</p> <p class="ql-block">葛村榼子</p> <p class="ql-block">丰富多彩的葛村榼子</p> <p class="ql-block">拜访葛村榼子的手艺人王承厚</p> <p class="ql-block">葛村榼子的手艺人王承厚现场制作榼子</p> <p class="ql-block">葛村榼子的手艺传承者</p> <p class="ql-block">葛村榼子的手艺人王承厚</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我们一行在“大柳树炉包”尽享“民以食为天”食疗与话聊主题:自明代永乐二年(公元1404),胡姓兄弟在县城墨河沙滩经营“蝈蝈笼”水煎包。此后三百年间,“蝈蝈笼”水煎包逐渐遍及即墨及周边地区城乡集市。水煎包又名炉包。1953年青岛市城乡物资会,即墨水煎包风靡餐饮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崔秀玉女士承父旧业,于墨水河南岸搭建炉包铺因屋内有棵大柳树起名“大柳树炉包”,食客络绎不绝,传统味道香飘即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4年和1995年分别注册了即墨美食商标“大柳树”“柳树”炉包,2006年注册了“蝈蝈笼”商标,并在2015年获得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使“大柳树”,已成为了即墨炉包的“代言人”。近年通过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继续宣传水煎包。2024年年初在即墨地标建筑(即墨古城)开设了大柳树非遗学习馆,非遗工坊近20家。</p> <p class="ql-block">今天,青岛银发网红天团部分成员圆满完成了各自的即墨古城采风任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