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神话故事大单元教学展示活动 <p class="ql-block"> 为落实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精神,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10月11日—10月18日,四年级语文学科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集备与校优课展示。此次同课异构活动教学内容为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四年级组五位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五位老师立足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情,抓住单元目标,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采用不同构思、切入点、侧重点进行教学设计。 </p><p class="ql-block"> 集体备课聚众智</p><p class="ql-block"> 为扎实推进校优课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集思广益,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尽快提高我校语文教师的备课、授课水平,进一步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10月11日上午我校语文中年级教研组开展了“同课异构”集体备课活动。本次同课异构的课例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精卫填海》。单元人文主题是读“神话”故事,感受人物优秀品质。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于神话,尤其是文言文式的神话,学生认识有限。</p>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组的几位教师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施等多方面对同一授课内容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处理,呈现出了风格各异、精彩迭出的设计,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了充分展示。</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与交流,教师们不仅为四位老师的授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还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拓宽了教学思路,对文言文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课堂教学展风采</p><p class="ql-block"> 张贞老师执教的《精卫填海》,基于单元任务群和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读通古文”、“读懂内容”、“感悟精神”、“讲好故事”几个教学步骤,整节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读通文本→读懂文本→读懂精卫→讲故事演绎文言,最后联系当代人物事来寻找精卫精神,从来体会神话故事背后的力量,升华了课堂。</p> <p class="ql-block"> 张其诺老师授课的《精卫填海》时,导入深化背景知识,首先简要介绍《山海经》,强调其在中国古代地理与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地位,为学生构建更广阔的文化背景,激发了对《精卫填海》故事深层次的兴趣。然后,借助注释,深入理解故事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自主阅读,理解故事内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掌握故事内容,为后续分析打下基础。接着深度分析精卫精神启发思考,结合重点词句,深入分析精卫的精神品质,并引导学生讨论从中得到的启示。通过深度的分析,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p> <p class="ql-block"> 《精卫填海》是一篇言简义丰的文言文,如何讲好这篇神话故事,把神话故事讲清楚、讲生动是本课的难点。何其芳老师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好故事,让学生深入想象精卫填海的故事。最后,让学生在讲故事时,借助插图并加入想象,讲出神奇。</p> <p class="ql-block"> 逯茵老师执教的《精卫填海》一课,结合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综合了古文学习和神话学习的方式,紧扣主题,在主题引领下,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感悟了古文的魅力,品读了神话的神奇,教给学生方法,从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最后熟读成诵,进一步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想象和精卫的美好品质。</p> <p class="ql-block"> 陈小凤老师在执教《精卫填海》一课,首先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好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韵味;然后解文意,同时引导学生明确精卫填海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接着通过让学生预设并体会精卫在填海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感受人物形象;最后讲故事,让学生在讲清楚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把故事讲生动。</p> <p class="ql-block"> 交流分享共成长</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的总结这次活动并指导今后的课堂教学,课堂展示结束后,邓校、陈校、文主任给四年级组老师提出指导性可实施的教学建议,各位语文老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评课环节,各位语文老师就授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内容的规划、课程内容的实施是否结合《课程标准》及单元语文要素、教学中是否注重综合运用多重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点评。</p> <p class="ql-block"> 精卫衔微木,以填沧海,教研之路,漫漫其修远,老师们将以“精卫填海”之精神继续上下求索,共研共思,促进学生深度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