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祖坛经,渡人经典,通篇哲思,中华智慧。</p><p class="ql-block">行由之品,披露身世,人无贵贱,皆可成佛。</p><p class="ql-block">般若之品,源自心经,本自具足,禅宗真谛。</p><p class="ql-block">决疑之品,答疑解惑,生活禅悟,明心见性。</p><p class="ql-block">定慧之品,祛妄则定,定则生智,智则觉醒。</p><p class="ql-block">坐禅之品,修行路径,左手指月,月明心空。</p><p class="ql-block">忏悔之品,深悟之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p><p class="ql-block">机缘之品,佛渡缘者,不识本心,学法无益。</p><p class="ql-block">顿渐之品,迟疾无妨,心无分别,即见如来。</p><p class="ql-block">护法之品,护念正心,如如不动,菩提花开。</p><p class="ql-block">付嘱之品,修行依法,法无定法,万法归一。</p><p class="ql-block">诗品坛经,颐养心性,无关宗教,只为自在。</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赏析】全诗对仗工整,一品再品,意蕴隽永,妙不可言。虽然只有192字,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一串珍珠,简明扼要、系统凝练地概括了《坛经》(又名《六祖坛经》)十品(行由品、般若品、决疑品、定慧品、坐禅品、忏悔品、机缘品、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的精华所在,令人醍醐灌顶。《坛经》不但在佛教里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尤其将之与《论语》、《孟子》等书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更是禅学的伟大著作,被西方人认为是“东方精神文学的最大杰作”。《坛经》是印度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标志,意味着中国在印度佛教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很特别的佛教传统——禅宗,开启了有意义的思想源流,也成为现代人解决心理问题的最有效的思想资源之一。诗人在细细品味了《坛经》十品后,意犹未尽,再次高度浓缩《坛经》每一品的核心精华。如南北朝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所言:“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正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p><p class="ql-block"> 第一句,“六祖坛经,渡人经典,通篇哲思,中华智慧。”,《六祖坛经》渡人渡己,指出我们真正的生命,是一部阐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经典。通篇禅思哲理,是一部充满生命智慧的宝典,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如古人言:人生最大幸福事,夜半挑灯读坛经。</p><p class="ql-block"> 第二句,“行由之品,披露身世,人无贵贱,皆可成佛。”,第一品是《行由品》,是六祖大师自述身世,以及求法、得法乃至弘法的种种历程,也是本经的序分。惠能大师一生苦难深重,但都能保持一份“随所住处恒安乐”的旷达和宁静,最终成为一代大师。正是: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慧能回答五祖弘忍语)。</p><p class="ql-block"> 第三句,“般若之品,源自心经,本自具足,禅宗真谛。”,第二品是《般若品》,《坛经》最重要的部分,将禅的价值、意义发挥得非常透彻。“若识得自性般若,即是见性成佛”,教导世人找回自己的心,找回自己的真如自性,因为人人本自具足,这正是禅宗真谛。正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p><p class="ql-block"> 第四句,“决疑之品,答疑解惑,生活禅悟,明心见性。”,第三品是《决疑品》,答疑解惑,以《无相颂》揭示在家修行法。运用生活禅的般若,明心见性,心里清净,世界就随着我们清净。正是: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若能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p><p class="ql-block"> 第五句,“定慧之品,祛妄则定,定则生智,智在觉醒。”,第四品是《定慧品》,祛除妄念,定慧为本,定慧一体,定则生智,自悟修行。修行法门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觉悟,一定要靠自己。悟,就是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真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等同虚空。如六祖惠能大师言:“常生清净心,定心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无心,双修自性证。”</p><p class="ql-block"> 第六句,“坐禅之品,修行路径,左手指月,月明空心。”,第五品是《坐禅品》,修行路径重在觉悟真心本性,六祖惠能大师主张,禅乃“自识本心,具自本性”。禅,不离生活,这就是生活禅,世间上的一切无一不是禅。在禅宗文化中,“左手指月”寓意着善心的指向,手指指向月亮,而非月亮本身,意在直指人心,使人开悟。如六祖惠能大师言:“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p><p class="ql-block"> 第七句,“忏悔之品,深悟之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六品是《忏悔品》,勤修自性,认识自己的“自性佛”。禅,要我们不要心外求法。通过“自性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你能认识自性,自己就是佛。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把妄想执著一除,当下就是自性佛了。《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明心见性,放下我执、我见,拋弃一切迷妄、分别,如此才能超凡入圣,见自本性。正是: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p><p class="ql-block"> 第八句,“机缘之品,佛渡缘者,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第七品是《机缘品》,佛渡有缘人,端正心念,时常生起智慧,观照自己的心性,不造恶而行善,这就是自己开启佛的知见。即心即佛,其实“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六祖惠能大师并不是心外求法,而是心内求法。只要心里一悟,真是无所不通、无所不达。正是: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p><p class="ql-block"> 第九句,“顿渐之品,迟疾无妨,心无分别,即见如来。”,第八品是《顿渐品》,行解并重,顿渐一如,识自本心,见性成佛。“法无顿渐,人有利钝”,重在自心觉悟,自性要靠自己觉悟,顿时开悟,顿时修证,并没有一个渐进的次序。“平常心是道”,生活即是禅,在生活里,穿衣、吃饭都是禅。参禅者,当吃饭就吃饭,当睡觉就睡觉,当穿衣就穿衣。如六祖惠能大师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p><p class="ql-block"> 第十句,“护法之品,护念正心,如如不动,菩提花开。”,第九品是《护法品》,贵在护念,入清净心体。只要不思善不思恶,能够一念不生,那么自己的本来面目当下就会现前。认识自己,就是证悟自己的自性,能够认识自己的实性,也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心里有了妄念,就有善有恶,如果本心里能把是非、善恶等一切差别对待放下,自然就能得入清净心体。如六祖惠能大师言:“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p><p class="ql-block"> 第十一句,“付嘱之品,修行依法,法无定法,万法归一。”,第十品是《付嘱品》,参禅悟道,用心即是,不关身相。心为万事之主,任何修行,重在明心。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故“法无定法,万法归一”,万变不离其宗。反求诸己,切莫心外求法,不让虚妄覆盖了真心。大地山何,只要心里能够“悟”,到处都是自己的世界。不要忘失自己,要肯定自己,只要能“直下承担”,自己就是佛!正是: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p><p class="ql-block"> 第十二句,“诗品坛经,颐养心性,无关宗教,只为自在。”,诗品《坛经》系列,旨在颐养心性,让人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拥有一颗平常心,通过观心、静心、修心、养心,以善良、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故“无关宗教,只为自在”。正是:观心修心而静心,自渡自愈而自在。</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