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始建于2017年6月11日,建成于2019年10月19日,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斟鄩大道1号,是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示范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与展示基地。河南省洛阳盆地二里头遗址为夏王朝中晚期都城,在学界享有“最早的中国”之称。</p> <p class="ql-block">夏,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在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的双重证据中,正在从传说时代走向历史真实,《史记·夏本纪》正在成为翔实可信的历史记载。二里头遗址,自1959年以来60年的考古发掘、几代考古人的潜心探索,一个规划有序、功能悉备、宫室翼翼、百工齐聚、礼乐初成的东亚大都,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汇多元以成一体,绥万邦而达天下,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由此奠定,华夏第一王都从这里走来。</p> <p class="ql-block">1959年,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根据文献记载和历史地理信息,在豫西一带寻找"夏墟",开启了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新征程。从此,一代代考古人焚膏继晷、薪火相传。60年, 一个甲子的轮回, 凝聚了多少文物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其丰富的成果足已证实,这里曾经是规划有序、布局严谨的华夏王都。</p> <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1、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 </p><p class="ql-block">2、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p><p class="ql-block">3、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开启了我国夏商周三代文明。</p><p class="ql-block">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考古中的重大发现发现</p><p class="ql-block">1.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双轮车道。</p><p class="ql-block">2.发现中国最早的与「紫禁城』布局一脉相承的宫殿区与宮城 。</p><p class="ql-block">3.发现中国最早的多逐院落官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4.发现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大型『四合院』宫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5.首次在宫殿区发现了贵族墓及随葬品中的绿松石龙形器 </p><p class="ql-block">6.发现中国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区和祭祀遗存﹣﹣坛、埋、巨型坑</p><p class="ql-block">7.发现中国最早的大型图垣官营作坊区</p><p class="ql-block">8.发现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及最早的青铜礼器群 </p><p class="ql-block">9.发现中国最早的绿松石器制造作防及玉质、绿松石质礼器群</p> <p class="ql-block">第一王朝</p><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 划定九州,奠定了华夏国家的雏形。九州即禹迹,禹迹即天下,天下即中国, 成为华夏民族的共识。</p><p class="ql-block">长江流域的后石家河文化遗址、淮河流域的禹会村遗址,留下了禹征三苗、禹会涂山的历史记忆。黄河流域的王城岗、瓦店、古城寨、新营、二里头和尸乡沟等遗址,印证了禹都阳城、启享钧台、后羿代夏、少康中兴、桀居斟郡以及成汤代夏等一系列夏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p><p class="ql-block">有夏之居、邦国林立的中原沃土,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多重证据一次次在这里汇集。中华文明多元文化在经历了漫长发展和交融后,终于在河洛之间形成王朝国家肇始的中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在这里登上舞台。</p> <p class="ql-block">陶鼎 </p><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距今4400-3800年)</p><p class="ql-block">盛食器</p><p class="ql-block">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簋(gui) </p><p class="ql-block">后石家河文化(距今4400-3900年)</p><p class="ql-block">盛食器</p><p class="ql-block">湖北天门肖家屋脊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甗(yan) </p><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距今4400-3800年)</p><p class="ql-block">盛食器</p><p class="ql-block">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高45.1、口径26.9厘米。甗是我国古代使用的炊器之一,主要用于蒸煮食物。该器型为两种器物组合而成,上半部分为甑,下半部分为鬲,因此往往体型庞大。鬲和甑的工艺和用途不同,两器胎中加有砂子,可火烧加热,器体中空可盛水;甑底部为孔洞,用火烧可使鬲里面的水蒸汽通过孔洞进入甑,从而蒸煮食物。</p> <p class="ql-block">陶龟</p><p class="ql-block">长10、宽6厘米。头、足缺失,仅存龟甲部分,龟甲无纹饰。龟因其长寿,在我国被视为灵物。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了用龟现象。夏代以来,龟灵崇拜和用龟占卜的习俗逐渐增多,在夏文化的两个重要遗址﹣﹣新碧与二里头均出土了大小相似的陶龟,即是最好的例证。</p> <p class="ql-block">陶爵 </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四期(距今3560-3520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圈足簋 </p><p class="ql-block">偃师商城三期(距今3400-332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赫赫夏都</p><p class="ql-block">二里头,古洛水之北,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村落,尘封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记忆。其金玉共振、礼乐相和、龙腾华夏、戈兵攘攘,呈现出统领天下的中央王朝气象。一整套完备而规整的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特质的王权礼制昭示着最早中国、第一个具有广域王权国家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乳钉纹铜爵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礼器</p><p class="ql-block">1975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乳钉纹铜爵 </p><p class="ql-block">高26.5厘米、总长31.5厘米。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流折处钉形短柱,腹部凸线列乳钉纹。其长流尖尾,清逸舒展,造型夸张,形态修长,极富美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器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爵"。</p> <p class="ql-block">网格纹铜鼎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礼器</p><p class="ql-block">1987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通高20厘米、口径15.3、底径10厘米。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但材质却是当时罕见的贵金属﹣﹣青铜,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二里头青铜鼎的出现,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玉璋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礼器</p><p class="ql-block">1980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长48.1厘米、宽11.4厘米、重900克。全器由器身、柄、阑组成,造型精美,器型庞大,气势恢宏。牙璋作为二里头文化典型的玉礼器之一,随着二里头文化的扩张,将王权礼制的影响辐射到南中国和更广大的区域。二里头牙璋传播的模式,反映出广域王权制度在东亚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波及,也印证出二里头政权成为此广域政治核心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礼器</p><p class="ql-block">1984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长16.5厘米、宽8-11厘米。器身以青铜铸出主体框架,呈四角钝圆,略呈亚腰形,两侧各有对称环纽。其上以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四千年无一松动脱落。出土时安放在墓主人胸部,从两侧有对称的穿孔钮可见,穿缀系于主人胸前,应作为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七孔玉刀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礼器</p><p class="ql-block">1975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长60.4-65厘米、宽9.5厘米。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刀形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各有两组对称的扉牙;玉刀两面纹饰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图形;刀背处有等距且排成一条直线的七个圆孔。这是迄今为止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玉器,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p> <p class="ql-block">斗笠形白陶器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装饰品</p><p class="ql-block">2002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玉钺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礼器</p><p class="ql-block">1980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长9.2厘米、宽8-9.4厘米 上部有两个穿孔,下孔用圆绿松石嵌平 钺本是一种作战使用的兵器,但是从该件器物刃部较钝的特征来看,并非实用性兵器,而是象征高级贵族权力的礼仪性玉器,亦为二里头文化大型有刃玉礼器群的代表性器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骨猴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装饰品</p><p class="ql-block">2002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串珠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装饰品</p><p class="ql-block">1981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共88颗绿松石珠管组成单个珠管最长为2.8厘米、最短为0.4厘米,大小分布均匀,打磨规整,由细线穿孔相连,技艺高超,这件绿松石串珠用于装饰,应是身份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石钺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礼器</p><p class="ql-block">2007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通长14.8厘米、宽2厘米、通高18.3cm。钺中心有一大穿孔,下端由四道弧形刃构成。该钺石质厚重,造型美观,已区别于实用钱,不具有实用功能,应用于礼仪。</p> <p class="ql-block">玉戈</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礼器</p><p class="ql-block">1975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长30.2厘米、宽6.6-6.9厘米。出自高等级贵族墓葬。内前部两端装饰扉牙,侧面刻划多组平行细线纹。造型与同时期的青铜戈相似,但不具有实用性兵器的属性,为二里头文化大型有刃玉礼器之一。该件器物通体抛光,做工精湛,器型庞大,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玉戚璧</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礼器</p><p class="ql-block">1975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长9.6厘米、宽9.1厘米。出自高等级贵族墓葬。器身近圆形,中间为圆形大孔,两侧有扉齿,下部被切割为多齿状外弧刃。玉戚璧是玉璧和玉戚的结合,为二里头文化典型的有刃礼器之一。该件器物通体抛光,造型精美,是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p> <p class="ql-block">龙腾华夏</p><p class="ql-block">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中国人心目中的龙,集多种动物特征为一身,变化莫测,飞天潜渊,兴云布雨,成为万民敬仰的王权象征。龙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经夏商周三代,至秦汉时期基本成形。夏代有尚龙之俗,二里头遗址出土较多龙形象文物,绿松石龙形器制作精、等级高、体量大,可以视为华夏民族最早的龙图腾。</p> <p class="ql-block">陶堆塑龙纹透底器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1992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龙(蛇)的形象在二里头遗址中多有发现,除了大型绿松石龙形器、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还以陶塑形象、刻划图案等形式出现。有学者认为这些蛇纹就是龙。二里头文化装饰有龙形象的器物基本上仅见于二里头遗址,且都发现于宫城或其周围的重要地点,表明龙形象器物为社会上层所专有。龙(蛇)形象大多饰于陶透底器上,这种器物造型奇异,底部有中空的圆孔,可以肯定不是容器,有学者认为其应属于一种祭器。</p> <p class="ql-block">透底器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鼓形壶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礼器</p><p class="ql-block">1991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口径6.2厘米、残高14.1厘米。泥质黑陶,圆形口,圆鼓形腹,两鼓面各有象征鼓钉的圆泥钉,鼓身下原有二足,已残失。整个器形端秀,纹饰素雅,活泼之中不失精严,从中可以管窥这一时期的制陶审美韵味,在商代也有发现。</p> <p class="ql-block">建中立极</p><p class="ql-block">"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是中国历代王朝所追求的地理正统观。二里头遗址所处的洛阳盆地,处"天下之中"的"国中"之地。</p><p class="ql-block">"辨方正位,体国经野",二里头遗址所呈现的都城整体布局,成就了前无古人的国家形态。恢宏而完备的都邑规划、排列有序且中轴对称的大型礼制建筑群、夯土围垣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从贵族到平民不同等级的墓葬、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区等等,标志着具有广域王权的东方第一王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自此发韧。</p><p class="ql-block">先民为何选择了这片土地,又是如何集万众之志而成其大,多少秘密在考古工作者手中得以揭开……</p> <p class="ql-block">陶羊头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鸭形鼎</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盛贮器</p><p class="ql-block">1963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象鼻香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陶盉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厥土生民</p><p class="ql-block">夏代先民在伊洛河土质肥沃的二级台地上建立居住地。这是一个以农业为生存基础的社会,人们利用不同的农具种植收获多种农作物,饲养多品种的家畜保证肉食来源,可能还存在从外地输入家养动物及对绵羊进行次级开发的行为,手工业专业化分工明确,懂得选择合适的石材制作石器,陶器制作有了规模化生产。人口的聚集带来了宫城建筑所需的大量劳动力,社会分工带来了 人群阶层的分化,国家形态开始出现。</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迄今已发现数十例之多,这些符号分别表述着数字、器物、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等,与后代成熟的甲骨文有着多种联系,为诠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刻符</p> <p class="ql-block">象牙器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生产工具</p><p class="ql-block">1982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用象牙雕刻而成,制作精美,造型独特,充分体现了二里头时期牙雕技艺的高超。</p> <p class="ql-block">骨器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生产工具</p><p class="ql-block">2004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精选骨头雕刻制作,阴刻兽面纹,造型逼真,制作精巧,充分体现出二里头骨器制作技艺的高超。</p> <p class="ql-block">陶塔式器 </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尚不明确</p><p class="ql-block">1992年河南洛阳皂角树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通高23厘米、底径18.8厘米。平顶圆折,直壁,平底中空,顶部中心有一柱形塔式纽,纽的顶部有二层蘑菇头;每层边沿都有一个穿孔,但不对称。器底中心有一直径为8.8厘米的圆孔。泥质黑皮陶,素面,胎厚,火候较长,胎也厚薄不一,手制,造型原始。</p> <p class="ql-block">巍巍华夏</p><p class="ql-block">距今4000年前后,东亚地区不同族群在相互交流、碰撞的文化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文明交互作用圈,中原族群在这种互动整合中逐渐显示出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到了距今3800年前后,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在极短时间内吸收了各区域的文明元素, 以中原文化为依托,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制约,强力向四方扩张、辐射其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标志着中华文明由"多元化"的古国文明最终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时代,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后世中华文明发展繁荣的基础。</p><p class="ql-block">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 回望这段不朽的文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