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参观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虫娘

<p class="ql-block">几年前参观北京故宫时就知道几个主要宫殿的金砖均是苏州御窑烧制的,当知道苏州有一个御窑金砖博物馆时就想去参观。前些日子看到苏州地铁八号线开通了,其中一站便是御窑,使去那里参观变的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一号线換八号线,用时不到五十分钟就到了御窑。</p> <p class="ql-block">一走出地铁站就看到镶在砖墙上的“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字样,但这里并不是博物馆入口,还要再向里走个二百多米。</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面风景还是挺漂亮,虽然是深秋还是阴天,路边盛开的鲜花还是给这里添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简介》</p><p class="ql-block">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位于相城区阳澄湖西路,占地面积38875平方米,建筑面积15087平方米,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刘家琨主持设计。</p><p class="ql-block">作为全国首家以展示“御窑金砖”的博物馆,意在通过建筑的组织营造,保护珍贵的文化遗存,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鲜为人知的“御窑金砖”历炼过程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以主馆为主体,包括御窑遗址、游客中心、当代艺术交流中心、残窑遗址群、配套服务区。主馆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建筑,通过三个层面将御窑金砖“开物”、“成器”、“致用”的不同历程完整展现出来,采用文物陈列、场景复原、科技模拟、互动游戏等多种展陈手段层层递进,生动再现了御窑金砖从阳澄湖畔的地域性物质原料一一黄泥粘土到王朝最高殿堂的历炼过程,成为“奉旨成造’的钦工物料,成为专为皇室御用的“天下第一砖”。</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免费参观,顺着一个小金砖铺就的长廊便可到达入口,这里有游客中心和文创商店和出口。由于没认真看,想当然的就从出进去了,于是将错就错,先看御窑遗址了。</p> <p class="ql-block">四号残窑,由于玻璃全是水珠,啥也看不见。</p> <p class="ql-block">六号残窑,是在考古遗址上复制的残窑</p> <p class="ql-block">文创体验馆,里面提供金砖制作、陶艺等体验。</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复制的完整的单窑,里面挺大,窑顶开孔。</p> <p class="ql-block">《陆慕御窑址》</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双孔连体窑,也称“姐妹窑”,为明清古砖窑,后因明永乐皇帝所赐而得名“御窑”。窑址东西长35米,南北长33米,占地1155平方米。窑内为圆锥形,底面直径6.7米,拱形窑门宽2.42米,高3.05米,圆锥形烟囱直径1米,高4.25,该窑是当年众多砖窑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砖窑,至今六百年窖火不熄,2017年,利用古法成功烧制了的多块大型方砖,再度成为故宫古建筑材料基地,</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陆慕御窑址被省政府列为第六批江苏省非物质文物保护单位,其对明清金砖的烧造工艺及江南地区制砖业的发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主馆对面走廊上的青砖浮雕。</p> <p class="ql-block">看完御窑遗址,来到主馆。主馆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科技模拟、互动游戏等多种展陈手段层层递进,通过“开物:一块砖的修炼”、 “成器:一块砖的旅程”、“致用:一块砖的时代”三大展厅,生动再现了御窑金砖从阳澄湖畔的黄泥粘士到皇朝最高殿堂的历炼过程。主馆的造型是砖层和宫殿两者的结合,体量雄浑,下部建筑是由带有烟熏斑点的砖块砌成砖窑的造型,代表江南,上部采用宫殿造型,代表京城。</p><p class="ql-block">金砖博物馆内藏有古金砖1400多块,涉及明清等15个朝代,目前共展出500多块。</p> <p class="ql-block">大厅中央用金砖铺的地面,泛着深浅不一的金色,透着浓浓的高贵感。</p> <p class="ql-block">一层展馆:《开物:一块砖的修炼》</p><p class="ql-block">金砖制作工艺的繁复程度达到了中国传统制砖工艺的巅峰、本展厅从御窑金砖的原料提取开始,用一条时间线贯穿始终,将金砖制作过程中的7大环节、29道主要工序-一再现,充分表达了金砖内在蕴含的“工到水磨土成金”的精神内核。</p> <p class="ql-block">金砖的修炼过程:</p><p class="ql-block">1,取土。选取特别的粘土层,主要经过“掘、运、晒、椎、舂、磨、筛”七道工序。</p><p class="ql-block">2,炼泥。主要经过“澄、滤、晾、晞、勒、踏”六道工序。</p><p class="ql-block">3,制坯。主要经过“揉、托、装、碾、刮、槌、翻、筑、遮、晾”十道工序。</p><p class="ql-block">4,阴干。避风日,置阴室,日日翻转,面面梆打,历八月成坯。</p><p class="ql-block">5,焙烧。砻糠、片柴、稻草各烧一月,松枝烧四十天。</p><p class="ql-block">6,窨水。泥坯在窑内经过四个多月的焙烧后,停烧闭窑,于窑顶天池注水入窑,遇高温化为蒸汽,窑内砖瓦经冷却成为独特的青灰色。</p><p class="ql-block">7,出窑。每块无暇,颜色中正,敲击有金石声是为良品,舍此俱废。</p> <p class="ql-block">制砖过程动画片</p> <p class="ql-block">每块砖上都刻有关于制作这块砖的相关信息,包括年代,尺寸,鉴造人,等等</p> <p class="ql-block">金砖是明清时期专供宫殿建筑使用的高质量铺地方砖。据《金砖墁地》记载,之所以叫“金砖”有三个原因:</p><p class="ql-block">一是因为其质细而实,敲之有金石之声;</p><p class="ql-block">二是因为金砖工艺繁复,造价昂贵如金;</p><p class="ql-block">三是因为金砖在古代只能运至京城的“京仓”供皇宫专用,故名“京砖”,后称为“金砖”。</p> <p class="ql-block">展馆二层是《成器一一一块砖的旅程》</p><p class="ql-block">通过泥塑群像展现了金砖历到达紫禁城之后进行的砍磨、铺墁的工艺。还展示了陆慕老街昔日的繁华景象,以及“相城十绝”,包括:元和缂丝、陆慕泥盆、黄桥铜器、水乡草编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市井繁荣》</p><p class="ql-block">唐元和三年,即公元八零八年,自苏州刺史李素开浚齐门抵常熟的河道,陆墓成为苏常水道必经之地。往来「舟楫鳞集,农商景从「屋瓦鳞比、商舶辐辏」,「市语晨喧……称巨镇焉」,因此可以推断,自唐朝元和三年陆墓已经是经济发达,商业兴旺的地区,陆墓老街到民国时期商号达到二百二十,代表行业包括灰窑业、旧货行、米行、酱园店、药店和茶馆。北街下塘有明永乐皇帝朱棣赐名的御窑,街西北有始建于宋,还有重修于明清的悟真道院。</p> <p class="ql-block">金砖博物馆主馆内的一幅立体雕塑长卷,反映由制作金砖行业带动早年陆慕古街的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制砖图册》</p><p class="ql-block">苏州陆慕御窑,从明代永乐年间至晚清,近六百年时间不断为皇家烧造金砖.金砖颗粒细腻、质地紧密、敲之有金石之声,因而称为“金砖”,金砖制作技艺精细而繁复,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用砖的最高技艺水平。</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年(1531),明代工部郎中张问之奉旨到苏州府陆慕等地督造宫廷建筑用金砖五万块,历时三年多才完成。在此过程中,张问之深感工人采炼烧造金砖不胜其累,感受到御窑金砖制作工艺之精细繁复,遂撰写《造砖图说》并配图说明,上呈朝廷。</p><p class="ql-block">《造砖图说》是我国最早阐述制砖代表性工艺的著作,比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早一百多年。《造砖图说》原本已佚,其提要收录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概述了制作御窑金砖的各道工序。</p><p class="ql-block">2022年,文物鉴定专家张朋川通过将《造砖图说》文本与美国西雅图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周臣《制砖图》册比较研究,确认《制砖图》册是明代张问之《造砖图说》的图本。</p><p class="ql-block">《制砖图》册共10幅册页,不仅展现了近五百年前相城地区制造御窑金砖各道工序的宏大场景,而且还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御窑工人坐地吃饭、喝水等生活情景。反映了明代陆慕地区的风土人情,力证陆慕地区悠久的御窑金砖烧造历史。</p> <p class="ql-block">发现、挖掘、保护、复原陆慕御砖烧窑遗址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古窟遗址模型</p> <p class="ql-block">各年代金砖展示</p> <p class="ql-block">《金砖用途》</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陆慕御窑一直是“奉旨成造”,为皇室烧制金砖的场所。清亡后,金砖已不仅仅作为铺地材料,文人雅士将其作为一种典雅的文化陈设,赋予了金砖新的生命。现在,金砖可被衍生开发用来练习书法,也能用来下棋,经过雕琢可以成为精美的砖雕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金砖铺地工艺过程</p> <p class="ql-block">《金砖运输》</p><p class="ql-block">包纸:用黄纸包封,使金砖相叠稳定而不滑摇。</p><p class="ql-block">茭草:把已经包过纸的金砖每两包以上重叠茭扎。扎篾 扎篾也分扎里篾与扎皮篾两种。花草茭后即扎里篾,一般是三道。</p><p class="ql-block">卷龙:里篾扎后,进行卷龙(或称衮龙)。</p><p class="ql-block">入框:将包索好的金砖装入木制包装框里,再用稻草绳捆扎木框,以增加摆放时弹性。</p><p class="ql-block">装船:将包好的金砖装上船经大运河运至通州。</p> <p class="ql-block">当年金砖运输主要靠水路,经京杭大运河运往京城。</p> <p class="ql-block">金砖运输中如遇海上风暴如何处理</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致用一一一块砖的时代》</p><p class="ql-block">通过泥塑群像展现了金砖历到达紫禁城之后进行的砍磨、铺墁的工艺。还展示了陆慕老街昔日的繁华景象,以及“相城十绝”,包括:元和缂丝、陆慕泥盆、黄桥铜器、水乡草编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这里下面是金砖,上面是关于这块砖的说明,观者可以抽出来浏览。</p> <p class="ql-block">现在,金砖可被衍生开发用来练习书法,也能用来下棋,经过雕琢可以成为精美的砖雕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御窑金砖与书法》</p><p class="ql-block">御窑金砖质地紧密、细腻温润。毛笔蘸清水书写其上,有笔墨写于宣纸上的渲染效果,因而御窑金砖也被文人当作练习书法的绝佳上品。光亮似境,温润如玉的御窑金砖点缀在文人书房之中,自有其沉静光彩。</p> <p class="ql-block">《金砖新生一一御窑金砖传承记》</p> <p class="ql-block">《御窑金砖 再进故宫》</p><p class="ql-block">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唯一责任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故宫重要古建筑修缮材料御窑金砖的唯一基地,御窑金砖厂重制的明清古法金砖,质地坚固,甚至超越了古金砖。</p> <p class="ql-block">《跨越百年的对话一一从御窑金砖到当代考夫曼》</p><p class="ql-block">雅克·考夫曼出生于摩洛哥,具有法国和瑞士双重国籍,曾任联合国国际陶艺协会主席,是瑞士沃韦艺术设计学院陶艺系主任、教授,他曾在不同国家参展及举行个人陶艺展,并被邀请到世界各地举办讲座。</p><p class="ql-block">雅克·考夫曼以一个西方艺术家的身份做着和中国传统艺术家同样的尝试,以苏州陆慕烧制的故宫御窑金砖为灵感,创作了“金砖系列”。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性或共同性的认识,使御窑金砖这一传统技艺在当代文化格局中放射出特有光华。</p><p class="ql-block">御窑金砖这个承载了苏州乃至整个中华的传统文化且极具匠心的产品,引起了欧洲当代艺术家雅克·考夫曼的关注。在他眼中,御窑金砖是艺术表达的最佳载体,他利用金砖未烧制前,尚有可塑空间的坯型,让东西两种艺术文化水乳交融,金砖也由此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p><p class="ql-block">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厂长、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传承人金瑾曾评论,“一个欧洲人用现代的工具雕出苏州园林一样的花窗镂空,我看到了关于金砖和中国的另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20日,国际陶瓷学会主席,著名当代艺术家雅克·考夫曼先生的个人展览“从御窑金砖到当代考夫曼,跨越百年的对话"在上海中心37楼宝库艺术中心珐琅厅举办,为大家呈现了御窑金砖系列作品。</p> <p class="ql-block">考夫曼金砖作品《女人与裂缝》</p> <p class="ql-block">《互》</p> <p class="ql-block">《山》</p> <p class="ql-block">《五种元素》</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还没有一个影院,再现金砖的传奇经历,可惜今天没开放。</p> <p class="ql-block">用2个小时参观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在八号线御窑车站乘地铁回家。</p> <p class="ql-block">金砖博物馆展陈内容还是挺不错的,让观者了解了金砖制作运输的不易,特别是六百多年前能制作出质地细密、平面度极好、还能敲出清脆声音的地砖,凝结了多少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令人钦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