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音乐:唱晚 古筝</font></b></h1> <b> 在江南有座山间小城,每逢大雨冲刷,漫山遍野的山石显出斑斓色彩,远远望去,仿佛孔雀开屏。</b><div><b><br></b></div><div><b> 这石,叫孔雀石;这山,叫铜绿山。</b><br></div> <b>铜绿山一带生长着一种小草,春天的时候,和其他草混杂在一起,很不起眼,直到秋天,才会齐刷刷地长高。</b><div><b> 这种小草有个别名叫“铜草”,据说是因为它们生长在富含铜盐的泥土中,仿佛天造的标签指示着地下的矿藏。</b></div> <b> “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这是一段民谣,“牙刷草”是铜草花俗称,在古人的经验中,长有铜草花的地方,一般都能找到铜矿石。<br></b><div><b><br></b></div><div><b> 据说有一种灵性,名字带“草”的最会寻这种草;</b></div> <b> 千百年来,无数工匠就是追随着铜草的踪迹,从春秋到战国,从秦汉到唐宋。</b><div><b><br></b></div><div><b> 而漫山遍野的铜草,就等在铜绿山上,它们在风中摇曳,宛如对工匠们殷勤的召唤。</b><br></div> <b>成千成万吨的铜被冶炼出来,从大冶湖到长江,再由长江源源不断运往中原。</b><div><b> 中原大地就在这大冶之火中,建立起一个青铜时代的文明。</b></div> <b>先古们在追随着铜草的踪迹,</b><div><b> </b></div><div><b> 我们在追寻那炉冶之火,它一直没有熄灭。<br></b><div><b> </b></div><div><b>“天地为火炉,造化为大冶”,</b></div><div><b> 取“大兴炉冶”之意,大冶一名由此而来。</b></div></div> <b> 江南聚宝盆,一火三千年,</b><div><br></div><div> <b>大冶有着近4000年的采冶史,1000多年的建县史。据史料记载,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时南唐后主李煜以境内矿产丰富,冶炼业发达,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新设一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b></div> <b> 2024,11.12,江城驿站一行五人先行探访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走进大冶】第八次线下活动进行前期勘察踩点。<br> </b><div><b> 初冬的天暗得早,群山裹起了轻纱,隐去了莽莽的翠绿,小车沿着山路摇摇晃晃盘旋而上,转过数道拐弯,碾碎了点点黄花,终于爬上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公园,</b></div> <b> 白云蓝天下彩旗欢迎着我们;</b> <b> 西寨山前白鹭飞,遇见青绿不须归;</b> <b> 山上远眺大冶城;古铜矿遗址。<br><br> 站在保护面积约为555.7万平方米的、空旷的遗址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b> <b>广场前的参观示意图;</b> <b> 来到铜绿山上,循着矿工足迹,心潮起伏,颂诗一首:</b> <b>铜绿山中岁月悠,矿坑遗迹证千秋。<br> 先民采冶留佳话,青史名垂永不休。<br>炼石成铜兴社稷,铸金为器耀神州。<br> 今观古址思先辈, 美友敬意心底留。</b> <b>洪炉亭前留个影;</b> <b>我们来到博物馆新馆,</b><div><b><br></b></div><div><b> 2023年4月27日,中国一冶透露喜讯,由该集团承建的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建成。</b></div> <b> 新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崔恺采用“大地景观建筑”思路设计,整体形象酷似古代采矿工棚,向阳面为大坡度屋顶,利于居住环境通风、采光和散水。</b><div><b><br></b></div><div><b> 屋顶呈黄色,全部由铜片敷设而成。</b></div> <b> 这是每个游客都要在此留影的地方;</b> <b>我们走进富丽堂皇高大的馆内,现在快到闭馆下班时间了,只有我们几个人,仿若专为我们展示,大家尽情的评述,拍照;</b><div> <b>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是我国继半坡遗址、秦始皇兵马俑遗址之后兴建的第三座遗址博物馆。</b><br></div> <b> 请工作人员给我们来张合影,</b> <b> 新馆高大的立壁上拥有600多平方米铜雕长卷,由“炉火不灭”、“青铜故里”、“南铜北运”和“铜助楚兴”四部分组成,<br> 其中武汉的盘龙城也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b> <b> 根据介绍:该馆将以大量出土文物标本和发掘成果,集中展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发现、发掘、保护的全过程,彰显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在人类冶金史、科技史、文明史方面的突出贡献。</b> <b> 新馆设有5个展厅,</b><div><b><br></b></div><div><b> 分为铜山有宝、找矿有方、采矿有道、炼铜有术、青铜有源等5个展厅,</b></div> <b> 草色遥看老师介绍:参观亮点:<br><br> 古铜矿遗址:可以看到古代采矿的竖井、平巷、斜巷等遗迹,了解古代采矿的技术和方法。<br> 博物馆:展示了大量的文物和图片,介绍了铜绿山古铜矿的历史和文化。<br> 3D 演示:通过 3D 技术,生动再现了古代铜矿开采和冶炼的场景。</b><br> <b>在参观过程中,你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铜矿开采和冶炼的历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b><div><b><br></b></div><div><b> 同时,也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希望你有一个愉快的参观体验;</b><br></div> <b> 这是曾侯乙编钟,用的就是铜绿山的铜;</b><div><b><br></b></div><div><b> 曾侯乙编钟复制件:经国家批复的复制件编钟全世界仅有 6 套,其中一套就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新馆内。</b></div><div><b><br></b></div><div><b> 曾侯乙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b></div> <b>曾侯乙九鼎八簋</b><div><b><br></b></div><div><b> 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使天下人都知道了楚国的实力。这份自信,大概与楚国独占铜绿山是分不开的。</b><br></div> <b>曾侯乙尊盘<br><br> 青铜铸鼎,用以显示王室功勋,威镇天下;青铜铸成剑戈兵器,用来攻城掠地,争霸中原;青铜也被用来锻造农具和手工工具,提高生产效力。</b><div><b><br></b></div><div><b> 青铜的产量和质量此时正象征着国力的强弱。</b></div> <b> 百炼成铜</b><div><b><br></b></div><div><b> 现场遗存的炼渣充分证实,当时铜绿山的粗铜纯度已达94%,显示了我国古代冶炼技术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b></div><b><br> 周之鼎、吴王剑、秦战戟……青铜的冶炼引领着一代代的王朝开疆拓土,书写了辉煌的青铜时代。</b> <b>铜绿山六角铁锄: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铸铁农具之一。它的出土,证明了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冶铁技术。</b><div><b><br></b></div><div><b> 在博物馆,一把粗犷厚重的大铜斧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据介绍,铜斧重达32斤,被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誉为“中华第一斧”,是古时主要的生产工具。</b></div> <b>根据发掘考证和科学分析测定,我们勤劳聪慧的祖先,凭借着简单的生产工具,一镐一铲,一筐一篓,从地层深处采挖铜矿,并已掌握和解决了井巷通风、照明、运输提升、排水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创造和运用了一整套高超的冶炼技</b>术。 <b>矿工们辛勤劳作的仿真场景。</b> <b> 炼铜竖炉:遗址内发现了一批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这是中国古代炼铜技术的重要见证。</b><br> <b> 采矿工具:包括铜斧、铜簸箕等,这些工具反映了古代矿工的采矿技术和劳动智慧。</b> <b>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于1973年被发现,1974—1985年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11年的考古发掘, 已知这是一处以采矿遗址和冶炼遗址为核心的古代矿冶遗址,采冶年代始于商代,经西周、春秋战国延续至汉代,持续时间长达一千余年。</b><div><b><br></b></div><div><b> 它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古矿遗址中时代久远、持续生产时间最长的一处古铜矿遗址。</b></div> <b>大家将从这里进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走进了三千多年前那炉火熊熊、矿工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之中。</b> <b>铜绿山古铜矿七号矿体一号点春秋采矿遗址于1973年发现,是我国“发现最早、采冶技术最高、延续时间最长、产业链最完整和保存最好”的古铜矿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并以持续开采时间最长而列入吉尼斯纪录。</b> <b>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于1973年被发现,1974—1985年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11年的考古发掘, 已知这是一处以采矿遗址和冶炼遗址为核心的古代矿冶遗址,采冶年代始于商代,经西周、春秋战国延续至汉代,持续时间长达一千余年。它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古矿遗址中时代久远、持续生产时间最长的一处古铜矿遗址。</b> <b> 这里是一个巨大的古矿遗址,整个遗址成长方形,宽约20米,长约40米,深约2米,里面大大小小的坑洞星罗棋布。</b><div><b><br></b></div><div><b> 看到这曲曲折折的坑道,横七竖八的木桩,像是一件构思奇特的现代装置艺术。</b><div><b> 而用专业术语来说,这番场面该叫做“采用木支护结构进行开采的井巷”。<br><br> 那些只容得一个成年人身体上下出入的洞眼,称作“井”,曲折的巷道就是“巷”,横七竖八的木桩则是“支护”,支护是用来抵挡井巷内来自上下左右压力的构件。<br><br> 狭窄、昏暗、缺氧、多水,考古人员在发掘和清理这些井巷时,却没有发现因崩塌而伤人的迹象。可见,当时采掘工作的安全系数已相当高了。</b></div></div> <b> 在依照原状保留的400多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可见弯曲的巷道四通八达,分布错落的斜井、竖井伸向地层深处;埋于地下经历千年的坑木虽已腐朽剥落,但枝枝桠桠仍显筋骨,横上竖下的纠缠,仍可辨别当年的模样。</b><div><b><br></b></div><div><b> 如今,它们静卧在庞大的钢架棚下,默默地诉说着那久远的岁月和鼎盛时期的辉煌。在这阴暗的地下里,它们已经度过了漫长3700多年的时光。</b></div> <b> 草色遥看下到矿井边,深深感慨:</b><div><b><br></b></div><div><b> 深藏在地下40-60米处的古铜矿遗址始发现于1973年,当武汉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巨型挖掘机剥开铜绿山露天铜矿时,这一沉睡千年的遗物拨开了层层黄土,终于重现天日。</b></div><div><b><br></b></div><div><b> 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发掘和清理,发现规模完整的25处古矿井、300多条矿巷、21座冶炼场裸露在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经碳14测定,古矿井经历西周、战国、春秋、西汉,期间历度1000多年。</b></div><div><b> 数百条纵横交织的井巷,多达40万吨冶炼剩下的铜渣,仿佛重现当年炼炉林立,烈焰翻飞,十里夜空映红的壮观景象。</b></div> <b><br></b> <b> 大家边看,也边感慨,“古人能有这么先进的技术,实在太了不起了!”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也为经济开发为文物保护努力而感动。:</b><div><br></div><div> <b> 铜绿山矿井在春秋时期的开采深度,一般在三四十米左右,有的深度达60米,已经低于当地23米的潜水位,这就意味着必须解决井巷中大量地下水渗入的问题。<br><br> 为此,当时的工匠们打造了木水槽,开凿了积水井,整个排水系统质朴而实用;先把水引到积水井,再用水桶提出井外。除此之外,还有通风、输送、照明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在当时都得到妥善解决。</b></div> <b>大家走出展厅,来到了铜绿山古铜圹遗址展示馆门前,绿色背景下的黄铜色“铜绿山古矿遗址”字体在太阳光下熠熠生辉。大家拍照留影;</b><br> <b> 看着夕阳西下,不由口占一首《赞铜绿山古铜矿遗址》<br><br></b><div><b>矿史悠悠岁月长,铜山古址韵悠扬。<br> 井巷交错藏智慧,炉火千年耀楚乡。<br>青铜技艺传千古,华夏文明谱丽章。<br> 今日探寻遗迹处,再领美友采风忙。</b><br></div> <b>大家坐在铜矿石上,回味着看展的一幕幕情景:</b><div><b><br></b></div><div><b> 铜绿山古矿区的许多地方,现在还覆盖着古代炉渣,厚度往往在一米以上。按考古人员估算,它们的总重量,有四十万吨左右,这意味着古代炼出的铜有十万吨上下。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再看看当时开采和冶炼用的简陋工具,真让人惊讶古人智慧的力量。</b></div> <b>国家三等三角点;</b><div><b><br></b></div><div><b> 保护测量标志人人有责</b><div><b>服务经济建设利国利民</b><br></div></div> <b>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夕阳西沉,岁月虽逝,青山犹在。</b><div><b><br></b></div><div><b> 今日的铜绿山,已成为我国有色金属基地和著名的“铜都”,粗铜产量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b></div><div><b><br></b></div><div><b> 俯视脚下现代化的露天采矿场,回望身后的古矿井遗址,强烈的历史反差对比烙下了深深的定格。</b></div> <b> 华夏祖国,悠悠历史,风雨春秋,星移斗转,蕴含着多少的璀璨和鼎盛。</b><div><b> 从“夏禹铸九鼎”、到商周、战国,科技的进步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而充当生产力开路先锋的青铜工具,成为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锐利器物。</b></div><div><b><br></b></div><div><b> 千里沃野,以其耕锄田垄,栽植五谷,仓廪殷实;莽莽森林,以其砍伐狩猎,开荒垦地,黍稻养民;江河阡陌,以及伐舟修楫,凿渠建桥,交通往来……青铜,为社会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b></div> <b> “每次向游客们介绍遗址背后的故事和大冶的由来时,不由得心生感叹,4000年前的冶邑之火从这里延伸。”</b><div><b><br></b></div><div><b>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讲解员游霜说。</b><br></div> <b>青铜锤赤县,三千年遗迹巍然,昭启文明开史鉴;<br><br>炉火铸丰碑,一百里星城崛起,振兴科技造巅峰。</b> <b>大家恋恋不舍,回头一天云霞,</b><br> <b>《铜绿山颂》<br><br></b><div><b>东楚铜山美誉传,矿源丰富史千年。<br> 井深巷远留遗迹,炉热火红云霞天。<br>炼出青铜兴社稷,铸成名器耀坤乾。<br> 如今遗址成瑰宝,组织美友赋雅篇。</b><br></div> <b> 看,铜绿山炼铜炉火光又燃,映红了天啰;</b> <b> 一天的游览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两处,</b><br><b>真正感到:</b><div><b> 黄石矿冶文物主题游径,以矿冶工业文物为主题,整合矿冶遗产点、工业旅游景区、博物馆等文化资源,真实完整地展现不同历史阶段黄石矿冶生产发展的历史脉络,解读“三千年炉火不灭”的奥秘。</b></div> <b> 江城驿站第八次线下采风【走进大冶】在这里【众里寻乡】举杯弹庆---如何?</b>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