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梅关古道(2024.9.8)

荷儿

<p class="ql-block">梅关古道,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位于广东省南雄市北面,离市区26公里,又称康岭古驿道,跨越粤赣两省,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两水系的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此古道秦汉时即开通,秦时设关,叫横蒲关。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延为促进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海外贸易,派遣左拾遗张九龄开拓梅关古道。工程历时二年,将一条羊肠小道拓展为二丈(6公尺)宽、用青石铺垫的通衢大道。从此,梅关古道成为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线,成为中国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的衔接点。它在中国及至世界古代人文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梅关古道所在的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陈毅元帅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梅关古道被评为首批广东红色旅游示范基地,2013年,“南粤雄关与古道”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南粤雄关与古道,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路,并立关于岭上,颜曰“梅关”,以分江广之界。明万历重修关楼,称“南粤雄关”、“岭南第一关”。粤境现存古道自梅岭村北路口起至关楼段(粤赣分界线)全长1200米,宽约3米。历史上,南粤雄关与古道是中原沟通岭南的重要通道,为交通咽喉,军事要隘。古道沿途多种梅树,间建有来雁亭、六祖寺等胜迹,残存有云封寺遗址、张文献公祠遗址等。</p> <p class="ql-block">来雁亭,建于唐代,原来是供来往客商休息的凉亭,传说北雁南飞至梅岭北麓而止,所以说“梅岭之南无雁”。有一年冬,天气特别冷,群雁飞越梅岭南麓的按肚石(今此石已毁)上躲避,以后年年如此,人们就在群雁栖息的石旁建亭,故叫“来雁亭”。后来雁亭毁于清末民初,现在的来雁亭是近年由南雄市人民政府拨专款在旧址上重新建造的。新建的来雁亭外型四角攒尖顶,高5.6米、宽5.5米,四周设置水磨石凳,供上下古驿道的游客荫憩。</p><p class="ql-block">来雁亭的正门有一副110个字的长联。上联曰:梅香百里,花迎左迁客。表拒佛骨,屈降天庭,驿马驻蓝关,韩退之赋云横雪拥。喜得湘子仙韵,帆抵潮汕,椽笔挽文风,逾千载,稚童尚读驱鳄文;下联曰:关锁千崖,风吹失路人。火烧石屋,冤沉海底,孤身卧雁亭,梁天来泣官贪吏暗。幸仗农夫铁肩,状呈京都,铜铡涤宦场,至今日,老翁犹讲九命案。</p><p class="ql-block">(嵌名联,上下联首字合起来即“梅关”)</p> <p class="ql-block">元宝石,因其形状神似元宝而得名,又称砑光石、踹布石、扇布石、踩布石、飞雁石等,是古代染布作坊用于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p><p class="ql-block">梅关古道上元宝石的存在,说明了古道在传承中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如今,元宝石已经变得越来越稀少,而存在于古驿道上的元宝石就显得尤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梅关关楼与古道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珠玑镇梅岭村委会梅岭村北的梅岭上。关楼坐落在梅岭山巅的隘口(粤赣两省交界处), 古道自梅岭村北路口蜿蜒至关楼,长1200米,宽3一4米,以青石、鹅卵石铺砌,连通江西大余县境。古道始建于唐代。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路,梅关古道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关楼砖石结构,坐南朝北,东西连卧,紧连山崖,关楼北面门额匾刻“南粤雄关”四字:关楼南面门额匾刻“岭南第一关“字样,落款为“万历戊戌中秋,南雄知府蒋杰题”。</p><p class="ql-block">宋嘉祐年间梅岭立关,名“梅关”,现存梅关关楼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梅关关楼与古道历史悠久,梅关古道是古代沟通南北的咽喉,是古代军事要塞。它是岭南地区有幸保存下来的不可多得的古关、古道;对于考证古代岭南与中原政治、文化、经济、军事方面的历史交流有重要的价值,1989年6月,梅关关楼与古道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江西大余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