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湾 <p class="ql-block">江湾:江湾位于婺源城东二十公里处。始建于隋末唐初,最初有滕、叶、鲍、戴等姓人家在江湾河湾处聚居,始称“云湾”。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子孙逐渐繁衍成巨族,后改称江湾。自宋至清,江湾养育了状元、进士与仕宦38人;又有文人学士19人,传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卷选入《四库全书》,是当之无愧的“书乡”代表。</p> <p class="ql-block">江湾是一座具有丰厚的徽州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村中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和萧江宗祠、江永纪念馆、南关亭、北斗七星井等景点。为展示婺源的文化特色,江湾景区新建百工坊、鼓吹堂、公社食堂等景点,让游客体会旧时手工艺匠人的传统技艺,观赏徽剧、婺源民歌等传统剧目,具有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江湾镇江湾村居民多为江姓(据说由萧姓避难更改而来),2001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江湾,后来其家人陆续到江湾视察、看看、走走。</p> 荷 韵 轩 <p class="ql-block">荷花池</p> 村 前 广 场 萧 江 宗 祠 <p class="ql-block">萧江宗祠:又名永思祠,座落在婺源县江湾镇占坑村,距婺源县城32公里,江湾约2公里。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1587年),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1924年(民国十三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拆毁。萧江宗祠曾被誉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p> <p class="ql-block">2003年9月,萧江宗祠第三次重建。该祠尽显王室气派,占地面积达2400平方米,分前院、前堂、中堂、后堂四进。前院为宽敞花园,设有青石护栏半月形莲花池,内养红鲤鱼、草鱼、军鱼等多种鱼类。</p> <p class="ql-block">萧江宗祠前的石狮</p> 前 堂 <p class="ql-block">前堂为五凤楼、九脊顶、午朝门、月楼,梁材檐椽巧饰雕琢、画面生动、形态逼真。</p> <p class="ql-block">萧江宗祠又叫“永思堂”,主要用以区别其他的萧江支派。这是因为同一宗族的不同分支所建的祠堂,祠名可以相同,但堂名一般都不同。画像为“萧江”一世祖江祯。</p> 中 堂 <p class="ql-block">中堂:粗梁大柱,鼓式石础,石阶、石栏、月台各具特色,匾额楹联措词秀丽、授意深长。</p> <p class="ql-block">后堂高于前堂,有楼阁安放灵牌。</p> 梨 子 巷 永 思 街 北斗七星井 <p class="ql-block">北斗七星井: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江湾景区内,北斗七星井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中国风水学最高原则,南侧梨园河呈太极图“S”形系。北宋初年,南唐国师何令通遭贬来到江湾灵山隐居,与萧江六世祖江文采交往甚笃,便指引萧江氏族人由旃坑迁居风水宝地云湾(现为江湾)。</p> <p class="ql-block">萧江先祖在他的指引下,利用风水学的最高原理,对江湾的水系环境、建筑布局、街衢走向,山脉走势等方面进行了改造。江湾的地势是玄武(后龙山)偏低,朱雀(对面攸山)偏高,朱雀属火,也就是说南方火势较旺,是一个较为不利的地形。当时何令通便想出在村中挖七口井,并按北斗七星状分布,以七井之水镇住攸山火势。而北斗七星分布又是呈勺子状的,从此,村内即有了充足水源又有了舀水的勺子,攸山之火自然就被镇住了。</p> 添 丁 巷 <p class="ql-block">添丁巷是江湾著名的巷子,江氏祖先希望后代人丁兴旺。</p> 江 湾 人 家 <p class="ql-block">江湾人家:清乾隆年间,江姓商人买下滕家老屋,晨出耕,晚归读,还经商,是一商贾兼农耕的诗书人家。这里还展示了江湾民间日常的生活工具和生产工具。</p> 日常的生活工具和生产工具展示 江启昌住宅 <p class="ql-block">江启昌住宅:2001年5月30日上午,在江西考察工作的江泽民总书记来到江湾,看望任教40年的退休老教师江启昌,与老教师亲切交谈。该宅按原样陈设。</p> <p class="ql-block">江泽民总书记与退休老教师江启昌亲切交谈的照片</p> 三 省 堂 <p class="ql-block">三省堂: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云湾路江湾景区内,是清末民初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的祖居屋。堂名语出《论语学而》,寓意子孙铭记“吾曰三省吾身”之道德修养。</p> <p class="ql-block">江谦(1876年-1946年):字易园,号阳复居士,清末民初教育家,佛学家。曾为南通张塞创办通州师范,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校长,江苏省教育司长。成绩卓著,孙中山曾授予三等嘉禾章。</p> 非遗展示园 <p class="ql-block">婺源这片土地,几千年前是土著越人的家园,后成为吴楚划疆之地。秦皇征降百越、汉晋衣冠南渡鲊漫漫汉越融合之路,至隋唐面告终结。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婺源立县。一批批中原士族不断涌向这片土地,强大的汉文化遂成婺源的文化主体此后,婺源一直是歙州(后称徽州)六县之一,也是徽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崇儒重教」的人文精神和「以义取利」的商业追求互为推动,交相辉映。尤其是朱意思想的昌行,对塑造人格品性,陶冶习俗民风,影响十分深远。因此,积淀千年的婺源文化既气韵高雅、风格鲜明,又瑰丽多姿,充满魅力。婺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这里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婺源仍还活着的共同记忆,也是一道根植于乡土的人文风景。</p> 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p class="ql-block">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的制作,是明代兴起的“松萝”炒青技术。六百年来,它不仅保留了如采摘时留住顶芽和粗老大叶,以让茶树再发芽叶制作中杀青和初干时要扇除水汽,使茶叶更加青翠等做法,而且不斷革新,形成了高温杀青、小桶揉捻、低温长始的工艺特点。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精湛的采制工艺,婺源绿茶以“叶绿、汤清、香高、味醇”而经年不衰,深得市场青睐。</p> 雕刻的民居 <p class="ql-block">雕刻的民居:徽派民居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一种建筑形态。其富于韵律的轮廓、黑白明快的色彩、精湛瑰丽的三雕,以及蕴含的文化气息和风水理念,历来为世人所称赞。今婺源徽派民居尚存二千余处,三雕艺术在这些建筑中,构成了最具华彩的乐章。</p> 书乡的砚田 <p class="ql-block">书乡的砚田:婺源自古重教兴学,文风鼎盛,是著名的书乡。唐代开元年间,龙尾歙砚问世,因石质秀美,被南唐后主李煜誉为『天下冠』。其『涩、细、润、坚』四大特点,历代备受文人赞誉,推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p> 婺 源 維 舞 <p class="ql-block">婺源摊舞:俗称鬼舞。盛时曾有"三十六摊班、七十二狮班",活跃在坑头、长径、庆源、理坑等数十个村庄。传承至今的婺源摊舞,其形态更多的应是明代摊舞的遗存。尚保留节目百余个。表演形式分独舞、双人、三人及群舞,大多有情节。舞蹈动作因应人物性格,粗犷、夸张、简练、传神,颇具古越遗风。</p> <p class="ql-block">元夜灯如昼:元宵放灯始于汉明帝(公元58至75年),至唐宋甚为盛行。婺源放灯俗称“迎灯”,正月十三日起灯,十五闹灯,十八圆灯。是夜,灯彩映天,万人空巷,摩肩接踵,热闹非凡。</p> 行走的戏文 <p class="ql-block">行走的戏文:婺源抬阁,又称“桌戏”。与豆腐架一样,都是一种由人抬着戏文在行进中表演的形式。每一架只是戏的一个片断,两三个角色,彩妆华服,造型优美。巡游时,十数架戏文依次排开,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江湾豆腐架:因以做豆腐的木架为基架得名。据说始于宋,到清及民国最为鼎盛。那时,凡农历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九月九、十月半等民间节日,都有豆腐架巡游。豆腐架与抬阁类似,但戏文只在一层中展开,加上景物衬托,造型也十分生动有趣。</p> <p class="ql-block">婺源徽菜制作技艺:婺源菜的烹制有粉蒸、粉糊、清炖、水煮等多种。其中,当数蒸糊更具特色,以"无蔬不可糊,无荤不可蒸"而在"徽菜"中独树一帜。</p> 江永纪念馆 <p class="ql-block">江永纪念馆:位于婺源县江湾镇江湾北门街58号处,江永纪念馆经过整修,于2002年5月对外开馆。馆内分为中堂、客厅(受经堂)、弄丸斋、堂前4个部分,分别对江永的生平事迹、一生主要著作、业绩进行展柜、展牌、实物展出。</p> <p class="ql-block">江永故居原名 “善余堂”,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意思。 江永是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皖派经学创造人,一生蛰居乡里,以教书为业,著有大量治学必读著作,他精通中西天文历算,对“三礼”有精深研究,尤精音律声韵,其学以考据见长,被收入《四库全书》著作有二十七部186卷。</p> 后 记 <p class="ql-block">摄于2024.11.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