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用五天时间快闪了「清凉贵州」后,又正巧遇上一年一度短暂的贵州韭菜坪花季,于是继续前往阿西里西大草原,去感受名扬四方的天上花海-韭菜坪。</p> <p class="ql-block"> 贵州阿西里西大草原,是一个典型的高原草甸区,平均海拔2300米,这片草原上生活着藏族、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里有着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清澈的溪流和撒欢的牛羊,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住宿在韭菜坪山脚下,近处有一地高山草甸-郎蕨坪,称得上是阿西里西的一处秘境,这里高原草甸和喀斯特地貌山峦亲密相连,人口稀少,几乎没有外来游人打扰,牧家牛羊在绿草如茵的草原上悠闲地吃草,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 。</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韭菜坪的花儿开的热烈,那郎蕨坪的宁静,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回忆。站在山顶,仿佛能与云朵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辽阔。</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留有遗存废弃的小火车铁轨,很难想像它以前是完工了的还是半途而弃的,火车是否曾经运行过?又驶向何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阿西里西.韭菜坪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赫章县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境内,主峰海拔2777米,山坡上长满韭菜,此韭菜不能食用,约60cm高,韭菜花为紫色 , 每年8下旬至9月上旬,万亩野生韭菜花相继盛开,随风舞动,成了浅紫色的海洋,与山峰、蓝天和白云构成贵州屋脊上一幅独特而又美丽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住宿在韭菜坪山脚下,早起就可以搭乘5:30第一班索道上山,可惜天气不太给力,没有理想中的日出景象,但每一个晨曦都是崭新的,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贵州六盘水六枝区梭戛乡</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旨在通过整体保护村落、建筑格局、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实现对当地文化的动态、实地保护。这种保护方式不仅展示了苗族的历史和文化,还为其他地区的文化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箐苗又叫长角苗,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大约有4千多人,住在梭戛高山上的12个寨子里,这些寨子依山而建,土墙茅房,原始质朴。<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地势险峻,交通不便,</span>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箐苗盛装,寨门口小小欢迎仪式颇具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二妹, 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高兴村人。六盘水市少数民族挑花工艺大师,六盘水市首届十佳民间艺人,全国119消防先进个人﹣长角苗消防公益使者。</p><p class="ql-block"> 杨二妹还是箐苗民族文化传承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做好民族服饰的深加工产业,带动乡亲们发展致富。</p> <p class="ql-block"> 长角苗原始古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民俗保持完整,妇女纺纱织布,画蜡刺绣,完全手工缝制美丽的衣裙。他们生活在极端贫困条件下,堪称人类工业化前生活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把祖先的头发戴在头上的苗族 </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比如长角苗的风俗就很奇葩。</p><p class="ql-block"> 长角苗正式叫法是“箐苗”,是梭戛苗族的他称,因这一苗族支系的妇女用一支木制长角以及亡故祖先的头发伴之以黑麻毛线束成发簪,装束极为奇特,形似长角,故得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二妹演示了箐苗盘发簪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改开前及进入市场经济之前,梭嘎乡因极度缺乏良好的种植土地,只能在山地旮旯间种植适合生长的玉米和土豆,且梭嘎乡与外界几无联系和经济交往,也就是说箐苗世代是以玉米和土豆为粮食谋生的,听来不仅让人唏嘘。现在已今非昔比,梭嘎乡已融入了全国农村奔小康的行列,以生态博物馆的形式向外展示着箐苗人的生活现状。</p> <p class="ql-block"> 箐苗女装彩色服饰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文化风俗信息,其核心和灵魂是妇女们的纺纱织布、蜡染、挑花刺绣艺术,特别是原始古朴的彩色蜡染艺术,一直保留至今不变,成为箐苗文化艺术中的瑰宝。这些艺术变成了服饰上极其丰富的图案、线条和种种表意、象征的符号,构成了箐苗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民族的长者可以从服饰蜡染刺绣图案及变化多姿的纹样中解读出每一种图案的含义及每一根线条所象征的内容,从中读出民族历史上的战争与生产、崇拜与禁忌,乃至民族迁徙过程、重大事件、神话传说等等,可以说箐苗彩色服饰上的蜡染刺绣是一种隐喻性的民族文字和民族的史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龙屯堡</p><p class="ql-block">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平坝区,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皖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天龙屯堡里,有很多古老的建筑,其中沈万三故居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座,沈万三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江南首富,最后的归宿就在天龙屯堡,沈万三在这里居住了三年,几百年过去了,故居内的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屋檐、桌椅、灶台、饭桌上的雕刻饰纹,都充满了江南风情。走进这里,仿佛能感受到沈万三家族的辉煌与传奇。</p> <p class="ql-block"> 屯堡妇女忠实守护着屯堡文化,一身传统的“凤阳汉装”一穿就是600多年,展现出大明朝江南女子的独有风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趣幽默的酒吧店招</p> <p class="ql-block"> 营业时间 😅😅😅</p><p class="ql-block"> 正常开门 8: 00</p><p class="ql-block"> 睡过头了 10: 00</p><p class="ql-block"> 地头去了 不开门</p><p class="ql-block"> 泡妞去了 不开门</p><p class="ql-block"> 正常打烊 22: 00</p><p class="ql-block"> 姑娘太多 23: 00</p><p class="ql-block"> 有 美 女 不打烊</p><p class="ql-block"> 全是爷们 提前打烊</p> <p class="ql-block"> 天龙屯堡的由来 </p><p class="ql-block"> 公元十四世纪中叶,朱元璋力逐群雄,一统中原,建立了明王朝。此时,元顺帝虽败,可是在西南边陲的云南还有一位元朝梁王仍在负隅顽抗,他自恃天高皇帝远,明朝大军鞭长莫及,数度杀害了朱元璋派来的使臣。朱元璋为巩固政权,统一国家,下定决心用武力解决。明洪武14年,朱元璋钦令颖川侯傅友德将军率30万大军进行征南,一举剿灭梁王,平定了西南边陲,屯堡人的祖先就是当年南征的将士及家眷等。战事平息后,为了“永固江山”,朱元璋采取了“屯田戍边”政策,将这些军士及其眷属留驻贵州,屯戍于此,至今已六百余年。他们在黔中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生息繁衍,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其后裔被称为“屯堡人”,至今仍传承着明朝时期江淮一带的汉族文明,延续着明朝的军旅屯戌文化,形成了今天的“屯堡文化”。</p> <p class="ql-block"> 天龙学堂建于1907年,清末武举陈日瞻所创办。陈日瞻虽系武人,但并不因武荒文,他在主持学校期间为家乡培养大量的有识之士,天龙学堂让屯堡人引以为骄傲,也是屯堡人崇文尚武,重视教育的最好的佐证。</p> <p class="ql-block">屯堡地戏 </p><p class="ql-block"> 屯堡人定居黔土后,虽说有黔中地平土肥的天然优势,有明王朝对屯田戍边的优惠条件,但“草创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来自江南的屯堡人将源于江南农村的“傩舞"和“嗔拳”假面戏,借黔中相对封闭的态势,借屯堡人怀乡恋土的心理情愫,以及演武增威、神灵护佑的需要,在安顺这一块领地扎下了根,年复一年传承至今。</p> <p class="ql-block"> 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屯堡人在语言、服饰、建设、宗教信仰等方面,保留着、固守着六百年前的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