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行(二)—东京国立博物馆(上)

Liuyans

<p class="ql-block">  10月16日,今天我们三人再次前往博物馆,昨天虽说吃了闭门羹,但前往博物馆的路,已经驾轻就熟了,从家中穿街走巷,步行不到20分钟就到达了!</p><p class="ql-block"> 距离开馆还有半小时,博物馆前已经排起长长的队伍,不懂英文和日文的我们,也不知哪里去买票,面对热情上前服务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情急之下想起了英语“ticket”一词,指点后顺利找到售票口,我去买票,妹妹夫妇排队。虽然入馆人很多,但大家安静有序很快进入。</p><p class="ql-block"> 东京国立博物馆是于1872年开馆的日本最早、最大的国立博物馆。是世界十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建于1908年的表庆馆和1937年的本馆,这两个建筑物本身就是重要的保护建筑。东洋馆、平成馆和法隆寺宝物馆是相对比较新的建筑了,还有黑田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百年历史的表庆馆</p> <p class="ql-block">  我们直奔本馆,主馆于1938年建成开放,由建筑设计师渡边仁设计,为混凝土结构,屋顶铺瓦,是“帝冠式样”的代表建筑。2001年,主馆建筑被指定为国家的“重要文化财”。设20个陈列室,按时代展出日本雕刻、染织、金工、武器、刀剑、陶瓷、书画、建筑构件等展品。</p><p class="ql-block"> 馆内网络信号不好,有免费WIFI,我们下载了东京国立博物馆的APP,有中文讲解。展品也有中文注释 。日文虽然不懂,但是受中华文化影响,文物的日文注释有许多汉字,连蒙带猜也能猜出个大概,参观丝滑顺畅。</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本馆部分展品展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特展</b></p><p class="ql-block">逝世100周年 黑田清辉与近代绘画的冒险家们</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画家黑田清辉(1866-1924)逝世 100周年,此展汇集了在近代日本接受西洋绘画的画家们的画作。他们不仅要画画,还要在社会中建立“艺术”的意识形态基础。展览介绍这些先驱们的“冒险”过程,还展示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前身为成立于1930年的日本第一家艺术研究所)收藏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此为拉斐尔·科林在1909-1912年间为位于利摩日的上维埃纳省的“宴会厅”天花板创作的草稿之一。画中赫尔墨斯神正在飞行,用右手播种,寓意农业。</p> <p class="ql-block">三位女性草稿</p><p class="ql-block">拉斐尔·科林| 1892年前后</p><p class="ql-block"> 画中三位裸妇聚集在一棵树下。拉斐尔科林经常利用红褐色描绘单色油画,让人联想到红色粉笔。我们从当时的照片中得知,黑田将这幅作品挂在了他的画室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晚夏》的习作,创作于1888年,用于装饰巴黎大学校长官邸餐厅的墙壁。画面左上角有拉斐尔·科林的的签名和对黑田清辉的献词。</p> <p class="ql-block">雾(裸妇)</p><p class="ql-block">中泽弘光|明治时代1907年</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学习,并参与了白马会的创立。虽然当时的展览评论对此作品褒贬不一,但从中可以读出中泽创作大型裸体画的雄心。</p> <p class="ql-block">  标题“精华”令人联想到日本美术家、思想家冈仓天心的“美术乃日本之精华”的言论。狮子和洞穴被指出与西方宗教画也有关联。这幅作品表明,面对日益严格的审查制度,吉田要向世界展示一幅高贵裸体画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遗物直垂(晾晒)</p><p class="ql-block">川村清雄| 明治时代1899-1911年</p><p class="ql-block"> 作者川村是幕府家臣之子,曾在法国和意大利学习油画技法。他创作此画是为悼念其恩人——胜海舟。胸像是胜海舟本人,而画中少女身穿的白色长袍,是在胜海舟葬礼上抬棺之人曾穿之物。</p> <p class="ql-block">厄洛斯与普赛克</p><p class="ql-block">拉古萨玉/明治大正时代20时世纪</p><p class="ql-block"> 作者曾在工部美术学校学习水彩,后来与老师文森佐·拉古萨共赴意大利,并转向油画。将古希腊神话中有关爱与灵魂的故事描绘成清新的水彩画,展现了渡欧后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克鲁波克鲁的村庄</p><p class="ql-block">织田东禹 | 明治时代 1907年</p><p class="ql-block"> 作者根据人类学家坪并征五郎的以阿伊努民间传说中的“住在毛莨下面的人”为日本原住民的理论绘制了此作,目的是参展东京劝业博览会。然而此作并未被视为艺术品,而是作为教育材料展出。</p> <p class="ql-block">日本美术的黎明期 绳文·弥生·古坟时代</p><p class="ql-block"> 日本列岛在大约一万三千年前开始制作土器(陶器),这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相对较早的。其后,日本列岛各地创作出以丰富的造型美著称的土器与独特的土偶(陶俑)。这一阶段被称为“绳文时代”,从公元前一万一千年至公元前四百年。绳文时代人们以狩猎、捕捞、采集植物为生,虽然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但并没有出现农业与畜牧业生产。</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弥生时代是从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上半叶左右,这是日本开始与东亚诸国进行交流的时代。稻作文化、青铜或铁制工具从中国以及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飞跃性的变化,促使崭新的造型美诞生。</p><p class="ql-block"> 古坟时代是从公元三世纪下半叶至七世纪左右,是日本历史上开始建立国家的时代。出现了专为大王与豪族制作的器物,其中包括铜镜、铁制武器、以及鎏金或镶嵌翡翠等华美玉石的装饰品。这一时代的巨大坟基被称为“古坟”,排列其上的埴轮(陶制品)可以说是此类艺术的典型。正是这些器物彰显了统治者的声望,将墓葬装点得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火焰燃烧形土器</p><p class="ql-block">(传)新潟县长冈市马高出土|绳文时代(中期) 公元前30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 因把手形如燃烧的烈焰而得名。繁复而立体的装饰不拘泥于器物(深钵原为炊煮器)原本形状而覆盖了整体,展现出当时丰富的造型艺术。</p> <p class="ql-block">土偶</p><p class="ql-block">山梨县笛吹市御坂町上黑驹出士</p><p class="ql-block">绳文时代(中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 此类模仿姿态或动作的土偶被称为“摆姿势土偶”。展品拥有山猫般的相貌,眼晴、脸颊、口部周围的线刻可能是表现了纹身。并无常见于其他土偶的乳房,抓住胸口的左手有三根手指。</p> <p class="ql-block">1.深钵型带流土器</p><p class="ql-block">埼玉县富士见野市上福冈贝丘出土</p><p class="ql-block">绳文时代(前期) 公元前40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 此为“绳文土器研究之父”山内清男生前爱不释手的土器。其纹饰通过搓捻、盘绕绳结而形成,“绳文时代”“绳文文化”等名称由此而来。2.馬形植輪</p><p class="ql-block">群馬果大泉町出土</p><p class="ql-block">古坟時代·6世紀</p><p class="ql-block">3.袈裟襷文铜铎</p><p class="ql-block">和歌山县日高町荆木字向山出土</p><p class="ql-block">弥生时代(后期)1-3世纪</p><p class="ql-block"> 因纹饰像僧侣裂袭上的图案面被称为裂袋像纹铜铎。铜铎是弥生时代的代表性祭器。展品属于铜铎演变过中的最后阶段,即凸线钮式。匀称的造型与细腻的纹饰反映出弥生时代卓越的铸造技术。</p> <p class="ql-block">香炉形土器</p><p class="ql-block">长野县茅野作北山系萱出土</p><p class="ql-block">绳文时代(中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p> <p class="ql-block">壶形土器</p><p class="ql-block">大阪府柏原市、藤井寺市船桥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弥生时代(中期)公元前2-前1世纪</p><p class="ql-block"> 用栉齿状(篦状)工具刻出了帘状纹。弥生时代中期近畿地区的陶器上的栉齿纹是整个弥生时代最为成熟的栉齿纹。</p> <p class="ql-block">碧玉四足盘</p><p class="ql-block">岐阜县垂井町亲谷古坟出土</p><p class="ql-block"> 古坟时代4-5世纪</p><p class="ql-block"> 此容器下承独立的多足,推测是借鉴了木制容器的外观。同类的随葬品还包括盖合、高足杯等。木制品不容易残存,但可通过石质仿造品得知其存在。</p> <p class="ql-block">三角板铆钉短甲</p><p class="ql-block">福井县永平寺町二本松山古坟出土</p><p class="ql-block">古坟时代5-6世纪</p><p class="ql-block"> 这种使用铆钉固定铁板制成的短甲曾被大量生产,并分发给各地政权的首领。为日本古坟时代中期的代表性甲胄,材料来自朝鲜半岛,由拥有先进技术的渡海而来的外来人制作。</p> <p class="ql-block">双龙环首刀柄头</p><p class="ql-block">群马县出土|古坟时代6-7世纪</p><p class="ql-block"> 日语里“柄头”指的是刀柄顶端的装饰物,其中环状的被称为环首刀柄头。双龙环首刀柄头起源于朝鲜半岛,其环内饰两条龙。在日本国内制作的过程中,立体的浮雕龙纹逐渐形式化,只剩下轮廓。</p> <p class="ql-block">圈足长颈壶</p><p class="ql-block">三重县鸟羽市蟹穴古坟出土</p><p class="ql-block">古坟时代7世纪</p><p class="ql-block"> 深绿色的自然落灰釉从壶颈垂落至壶腹,配以颈部细长、肩部略向外张的器形,使器物整体极具美感。</p> <p class="ql-block">佛教的兴隆飞鸟-奈良时代</p><p class="ql-block">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的印度北部,是以乔达摩·悉达多(佛陀)开示的教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宗教。其后,佛教广泛传播至亚洲各地,约于六世纪中叶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p><p class="ql-block"> 在六至七世纪的飞鸟时代,来自朝鲜半岛的僧侣、学者和工匠将佛教信仰及先进的学术、技术和艺术带来日本,日本的佛教文化由此飞速发展。寺院相继建立,佛像、佛具的制作及佛经的抄写活动也极为盛行。</p><p class="ql-block"> 到了八世纪的奈良时代,日本积极引入中国唐朝富有国际色彩的佛教文化,奈良东大寺铸造了巨大的毗卢遮那佛铜像(奈良大佛),日本古代的佛教文化至此到达一个巅峰。</p><p class="ql-block"> 此处介绍佛教传入后的公元七至八世纪的佛像、佛具、佛经等古代文物。这一段历史时期中,日本充分吸收中国大陆及朝鲜半岛的文化,获得了急速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立像</p><p class="ql-block">和取山县东牟委都那智胜神町那智山出土 </p><p class="ql-block">飞鸟时代7世纪</p><p class="ql-block"> 采用飞鸟时代的主流造佛技法制作的鎏金铜佛(铜表面施鎏金),出土于被奉为灵山的那智山经冢。右手握住飘带的罕见造型以及体型匀称、比例协调等特色都是受到中国唐代佛像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圣观音菩萨立像(模造)</p><p class="ql-block">昭和时代20世纪,原件:飞鸟奈良时代7.8世纪 </p><p class="ql-block"> 这是药师寺东院堂中的圣观音菩萨像的模造像。与原像造型完全相同,仅色泽稍赤。直立的姿态、左右对称的衣装和衣褶等显示出较古老的风格,但躯体表现自然写实,从中可见中国唐代雕刻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如来立像</p><p class="ql-block">飞鸟时代7世纪</p><p class="ql-block"> 此像体格单薄、姿态舒缓,体现了飞鸟时代的佛像特点。同一时期的佛教造像大多为鎏金铜像,木雕像较为罕见,使用了被奉为灵木的樟树。此像是法隆寺于明治时代献纳给皇室的宝物中唯一一尊木雕佛像。</p> <p class="ql-block">兴福寺镇坛具</p><p class="ql-block">奈良市兴福寺中金堂须弥坛下出土|</p><p class="ql-block">奈良时代 8世纪 国宝</p><p class="ql-block"> “镇坛”是建造堂塔时为镇住土地之神、祈愿建筑永存而举行的仪式,此时埋入地下的物品即“镇坛具”。兴福寺的镇坛具于明治七年(1874)发现于中金堂的基坛中,是八世纪上半叶该堂创建时埋入之物。</p> <p class="ql-block">狮子镇柄铜香炉</p><p class="ql-block">奈良时代 8世纪</p><p class="ql-block"> 柄香炉又称为手炉,是一种执于手中向佛供香的佛具。展品因柄端处的狮子形镇子而被称为“狮子镇柄香炉”。此样式继飞鸟时代盛行的“鹊尾形柄香炉”之后流行于奈良时代,类似品也出土于中国唐代遗址。</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钵</p><p class="ql-block">奈良时代 8世纪</p><p class="ql-block"> 钵又称“应量器”,是盛放食物的器具。钵不仅是僧侣的日常必需品之一,同时也用于装盛献给众佛菩萨的供品。从展品较大的尺寸考虑,应是进献供品之器。同类形式的传世品多为奈良时代八世纪制作。</p> <p class="ql-block">海兽葡萄镜</p><p class="ql-block">福冈县八女市星野村镇优婆冢出土</p><p class="ql-block">奈良时代8世纪</p> <p class="ql-block">瑞花狻猊方镜</p><p class="ql-block">京都市西京区山田樱谷町出土</p><p class="ql-block">奈良时代8世纪</p> <p class="ql-block">瑞花双鸾八花镜</p><p class="ql-block">大分县杵筑市山香町向野津波户山顶出土</p><p class="ql-block">奈良时代8世纪</p><p class="ql-block"> 在传入的中国唐代铜镜(唐镜)中,日本偏好在镜钮左右配置鸾或风凰、上下配置花纹的纹饰表现。此镜的纹饰轮廓较鲜明,应是直接以唐镜为模型来翻制范模、但又尚未过多重复翻制的较早阶段的铸品。</p> <p class="ql-block">《杂阿含经》 卷第四十五(五月十一日经)</p><p class="ql-block">奈良时代743年(发愿)</p><p class="ql-block"> 光明皇后(701-760)为祈求双亲冥福而发愿命人抄写的一切经中的经典。因卷末“天平十五年五月十一日”的愿文而得名“五月十一日经”。“藤三女”意为藤原不比等三女,表明光明皇后以个人立场发愿。</p> <p class="ql-block">蓝纸《金光明最胜王经》断简</p><p class="ql-block">(传)圣武天皇 奈良时代 8世纪</p><p class="ql-block"> 此为奈良时代的写经,抄写在混有蓝草纤维的纸张上,极为珍贵。此断简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六中《四天王护国品》的一部分。笔力强劲、风格严谨,彰显奈良时代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古今和歌集》(元永本)下帖</p><p class="ql-block">平安时代12世纪</p><p class="ql-block"> 此件作品是12世纪作为贵族之间的赠答之用而制作的。上面抄录了 10世纪由天皇下令编撰的和歌。由于是为观赏而制,其高水平的装饰是一大亮点。敬请欣赏纸张的色彩、光泽和纹样、以及流畅的笔触。</p> <p class="ql-block">佛教美术 平安-室町时代</p><p class="ql-block"> 飞鸟时代(593-710)由豪族阶层所推动的佛教文化,在进入奈良时代(710-794)后得到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之主导,逐渐扩展至全国。到了平安时代(794-1192),对佛教的个人信仰于宫廷贵族间普及。在贵族们丰厚财力的支持下,精湛的工艺技术和高雅的审美品味得以发展,由此诞生了细腻优美的艺术造型。平安时代前期的日本美术虽受到唐朝文化的强烈影响,但日本民族自身的美感意识也逐渐产生。至武士阶层掌握政权的镰仓时代(1192-1333),相较于华丽优美的艺术,人们转而推崇朴实明快、富有跃动感的造型。</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时代进程中,日本佛教逐渐与本土的神道信仰相结合,并融入民间信仰,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发展样貌。</p><p class="ql-block"> 此处便介绍八世纪未至十六世纪未在日本佛教文化的巨大变迁中所诞生的绘画、书法、雕刻、工艺等文物精品。</p> <p class="ql-block">相传展品是开创了镰仓幕府的首代将军源赖朝之像。从人物身穿武士阶层便装的狩衣、下穿名为指贯的裤装、穿强装束(涂抹糊的立挺衣装)放倒双脚而坐这些特点来看,应是以当时流行的贵族肖像画为范本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不动明王二童子像</p><p class="ql-block">镰仓-南北朝时代13-14世纪</p><p class="ql-block"> 不动明王在密教世界观中被视为大日如来的化身之一,是大日如来为了引导顽劣不遵教化之人进入佛道而显现的忿怒相。画面左上方圆相中的坐像,即是不动明王的本体大日如来。</p> <p class="ql-block">不动明王八大童子像</p><p class="ql-block">镰仓时代13世纪</p><p class="ql-block"> 以不动明王为中心,胁侍三名站立的童子与五名合掌的童子。此画是智证大师圆珍根据从中国唐朝带回的图像绘制的。从同心圆状的漩涡火焰背光以及暖色系的色彩也可知,此画参考了较古老时代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不动明王像</p><p class="ql-block">镰仓时代14世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爱染明王像</p><p class="ql-block">镰仓时代13世纪</p><p class="ql-block"> 爱染明王拥有六臂,六手分别持不同物品。左侧手中持金刚弓和五钴铃,最上方的手握拳未持物品。右侧手中则分别持莲花、金刚箭和五钴杵。明王头戴狮子装饰头冠,坐于宝瓶上的莲座上。</p><p class="ql-block"> 爱染明王能将爱欲与执着转化为清净无染的菩提心,常被作为祈祷和睦美满的密教仪式的本尊,其形象以赤红的身色、忿怒相、六臂为特征。展品明快的色彩衬托出精致的截金装饰,可谓佳品。</p> <p class="ql-block">不动利益缘起绘卷</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時代14世纪</p><p class="ql-block"> 此绘卷讲述了三井寺的僧侣智兴身患疾病,其弟子证空以自身代之,不动明王怜悯证空并救助他的故事。卷中以安倍晴明的祈祷和不动明王被绑缚着押赴冥界等异想天开的故事表现出不动明王的慈悲和法力。</p> <p class="ql-block">《大般若经》卷第三百(安倍小水麻吕愿经)</p><p class="ql-block">平安时代871年</p><p class="ql-block"> 平安时代的《大般若经》信仰极为兴盛,贞观年间进行了该经的抄写与诵读活动。展品是曾任上野国官员的安倍小水麻(万)吕于871年为祈求消灾除厄而抄写供养的《大般若经》600卷中的一卷。</p> <p class="ql-block">《起世因本经》卷第十(足利尊氏愿经)</p><p class="ql-block">实忍|南北朝时代1354年</p> <p class="ql-block">线刻藏王权现像</p><p class="ql-block">奈良县者野郡天川村金峰山出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平安时代 1001年</span></p><p class="ql-block"> 三叶背光形的铜板上以毛雕技法刻出了藏王权现及众多眷属。藏王权现是金峰山修验道的本尊,表现为毛发竖立、单足践踏岩石的忿怒形象。流畅的线条宛若平安时代的白描佛画,难以想像这是使用凿子刻出的。</p> <p class="ql-block">龟甲连纹花菱纹镜</p><p class="ql-block">室町时代16世纪</p><p class="ql-block"> 本作是一面小型圆镜,镜子背面中央有-龟形钮,外围有两条圆线,中间带有花菱纹的双重龟甲连纹布满整个背面。钮的上方有两只相对的鹤,鹤与龟的口部相接,这是室町时代和镜的代表性样式。</p> <p class="ql-block">蓬莱方镜</p><p class="ql-block">室町时代15世纪</p> <p class="ql-block">大和绘</p><p class="ql-block"> 所谓“大和绘”是指以日本的风景、人物、故事等作为描绘对象的古代绘画。与仅以水墨描绘的水墨画不同,其特点是使用多种颜色渲染。画幅方面既有描绘于大幅画面上的作品,如可折叠的屏风以及可收卷的挂轴等。也有描绘于小幅画面上的作品,如卷轴形式的绘卷、裱贴各式笺纸的画帖、折扇或团扇等。平安时代的贵族对大和绘青睐有加,促使新作不断诞生,在之后的时代中大和绘也同样博得了世人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扇面画帖</p><p class="ql-block">室町时代15-16世纪</p><p class="ql-block"> 这本画帖共12页,每页的正反面贴有室町时代的珍贵扇面,共计24面。从扇面折痕可知扇子曾被实际使用。扇面题材多样,包括故事、花卉、花鸟、景物等,这也证明这些扇子本为单独制作,在后世才被制成画帖。</p> <p class="ql-block">清水寺图扇面</p><p class="ql-block">(传)土佐光久</p><p class="ql-block"> 本作是室町时代的珍贵扇面画,在金地上描绘了京都清水寺的景胜。金云缭绕间,可看到著名的清水舞台、音羽瀑布等清水寺地标。相传本作由画家土佐光久所绘,她是土佐光信之女,狩野元信之妻,别名千代。室町时代16世纪</p> <p class="ql-block">北野经王堂图扇面</p><p class="ql-block">狩野宗秀</p><p class="ql-block">安士桃山时代16世纪</p><p class="ql-block"> 北野经王堂是室町幕府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建造的大佛堂,位于北野天满宫以南。应仁之乱之前,几乎每年都会在此举行大型法事“北野万部经会”,由千名僧人连诵《法华经》十日。本作作者狩野宗秀是狩野永德之弟。</p> <p class="ql-block">《和汉朗咏集》古迹与装饰纸</p><p class="ql-block"> 平安时代的贵族常常在宫廷仪式和日常生活中吟咏诗歌(和歌和汉诗)。同时,也</p><p class="ql-block">会请善书之人将诗歌誊写在带有装饰的纸上,来作为礼物赠予他人。</p><p class="ql-block"> 这次向大家展示的是书写于平安时代至镰仓时代的《和汉朗咏集》古迹,书写时所用的装饰纸非常精美。有些纸张上漉有飘浮的长云,被称为“云纸”;有些纸张则有蓝色和紫色的云絮纹样装饰,被称为“飞云纸”。</p> <p class="ql-block">《和汉朗咏集》断简(伊予切)</p><p class="ql-block">(传)藤原行成|平安时代11世纪</p><p class="ql-block"> 这一断简原本是分为上下两册的册子本,是伊予国(现爱媛县)西条藩主松平家传世品,故称“伊予切”。精美的纸张上滩有蓝、紫飞云图案,撒有云母粉末,极具平安时代特色。本作笔迹与“高野切”第三种相同。</p> <p class="ql-block">云纸《和汉朗咏集》断简</p><p class="ql-block">(传)藤原行成|平安时代11世纪</p><p class="ql-block"> 纸张上下漉有蓝色纤维,中间的白色部分仿佛云朵,这种纸被称为“云纸”。虽然相传由藤原行成所书,但本作运笔快速而富有变化,横笔向上倾斜,且在用笔时稍用侧锋,这种书风晚于藤原行成所处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和汉朗咏集》断简(法轮寺切)</p><p class="ql-block">(传)藤原行成|平安时代11世纪</p><p class="ql-block"> 本作原本是卷轴本的《和汉朗咏集》现仅存下卷断简,所用的淡蓝色纸张撒有云母粉末。本作笔迹与“高野切”第三种相同,相传由藤原行成所书,用笔刚劲有力,笔锋迅疾鲜明,可见书法水平之高。</p> <p class="ql-block">《和汉朗咏集》下卷断简(平等院切)</p><p class="ql-block">(传)源赖政|平安时代1046</p><p class="ql-block"> 云纸断简上写的是《和汉朗味集》下卷的“线别”。纸张上下为蓝色且勾有淡淡的轮廓。书写和歌时未在中途蘸墨,开头墨色浓重,之后渐渐趋于枯笔,变化有致。本作作为珍品收录于古迹断简的目录《古笔名叶集》。</p> <p class="ql-block">《和汉朗咏集》断简</p><p class="ql-block">(传)寂莲|镰仓时代13世纪</p><p class="ql-block"> 云纸断简上写的是《和汉朗咏集》上卷的“冬”,原本是卷轴本。本作多运用侧锋,笔触厚重而连绵,这种书法风格被称为“寂莲样”</p> <p class="ql-block">《和汉朗咏集》断简</p><p class="ql-block">(传)光严天皇|南北朝时代14世纪</p><p class="ql-block"> 云纸断简上写的是《和汉朗味集》下卷的“文词”。笔迹风格与擅长书法的伏见天皇有相似之处。蓝色云纸的使用始于平安时代,到了镰仓时代以后也开始使用紫色,之后逐渐固定为上方蓝色、下方紫色的样式。</p> <p class="ql-block">禅与水墨画 镰仓-室町时代</p><p class="ql-block"> 在镰仓时代(13世纪),通过渡日的中国僧侣或是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禅宗正式传入日本。禅宗是重视坐禅和问答等实修的佛教派别之一。随着禅宗的传入,巧用墨色浓淡与运笔气势描绘对象的水墨画以及被称为“墨迹”的禅僧墨宝也一同传至东瀛,日本的画家和禅僧纷纷效仿,开始创作。</p><p class="ql-block"> 尽管水墨画与此前设色艳丽的日本绘画迥然相异,但其影响很快从禅宗界向外普及。水墨画技法遂成为日本绘画不可欠缺的要素。此外,禅僧的墨迹为其弟子视若珍宝,代代相传,并成为装饰茶席的挂轴而备受珍重。</p><p class="ql-block"> 本展室为您介绍创作于镰仓时代至室町时代(13-16世纪)的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题材的水墨画,以及个性张扬气势非凡的禅僧墨迹。</p><p class="ql-block"> 禅宗是佛教宗派之一。6世纪,达摩自印度来到中国创立了禅宗,因而被尊为禅宗的始祖。13世纪,禅宗传入日本。在禅宗中,“佛法”(即佛教的开山祖师释迦车尼所悟之道)不拘于文字与佛典,而是通过以坐禅为主的修行过程中的“开悟”,来实现师徒间以心传心的传授。</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创立的禅宗正式传入日本是在公元十三世纪,当时镰仓的武士们邀请中国的禅僧,并在镰仓创建了纯粹的中国式禅宗寺院。其后,禅宗在京都得到天皇家族及贵族的支持,现今称之为本山的核心寺院的大多数于十四世纪在京都创建。禅宗是由来到日本的中国禅僧与曾在中国留学的众多日本禅僧传入日本,与此同时,也从中国带来了水墨画、墨迹(禅僧的书法)、饮茶等新文化。</p> <p class="ql-block">兰蕙同芳图</p><p class="ql-block">玉畹梵芳</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 14-15世纪</p><p class="ql-block"> 以水墨描绘的兰花被称为墨兰。兰象征着高洁的品格,是深受中国文人喜爱的绘画主题。本作由曾担任京都建仁寺和南禅寺住持的著名禅僧玉畹梵芳自画自赞,他喜爱文人的雅致,擅画墨兰,优美的曲线极具魅力。</p> <p class="ql-block">柳鹭图</p><p class="ql-block">祖荣 室町时代 16世纪</p> <p class="ql-block">后宇多法皇和韵偈语</p><p class="ql-block">一山一宁| 镰仓时代 14世纪</p><p class="ql-block"> 在53岁时作为元朝使节赴日,先任建长寺住持,并在67岁时被后宇多法皇请至南禅寺。-山一宁写下偈语,法皇在南禅寺以相同韵脚相和。本作由一山一宁擅长的草书写就。</p> <p class="ql-block">花鸟图</p><p class="ql-block">室町时代 15-16世纪</p> <p class="ql-block">鹤鹑图</p><p class="ql-block">性晓|室町时代16世纪</p> <p class="ql-block">葡萄松鼠图</p><p class="ql-block">元賀|<span style="font-size:18px;">室町時代·16世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元贺是与雪舟一派关系密切的画家。本作上方画着葡萄和叶子,下方的树枝上有一只叼着果实的松鼠。葡萄与松鼠都是多子的象征,本作应该也是一幅吉祥画。葡萄枝如骸骨一般的表现颇为奇特。</p> <p class="ql-block">牧童图</p><p class="ql-block">崇竺| 室町时代16世纪</p><p class="ql-block"> 随着象征修禅开悟过程的“十牛图”的普及,描绘牛与牧童的绘画也越来越多。本作描绘了小河边的大黑牛和趴在牛背上的少年,牛眼周围留白,表情十分惹人喜爱。</p> <p class="ql-block">熊野怀纸</p><p class="ql-block">飞鸟井雅经|镰仓时代 1200年</p><p class="ql-block"> 后鸟羽上皇携朝臣巡幸熊野三山三十余次,并沿途举行和歌会。熊野怀纸是对歌会所以咏和歌的整理与记录。本作由公卿飞鸟井雅经在31岁时(1200)所写雅经的和歌极有名,他也是《新古今和歌集》编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竹一重切花插名“园城寺”</p><p class="ql-block">(传)千利休| 安土桃山时代</p><p class="ql-block"> 1590年,千利休随丰臣秀吉进攻小田原之时,用伊豆韭山的竹子制成三件竹花插,本作相传为其中之一。千利休将其送给养子千少庵,因花插的裂纹与滋贺县园城寺的梵钟伤痕类似,少庵将其起名为“园城守”。</p> <p class="ql-block">滨松图真形茶釜</p><p class="ql-block">芦屋/室町時代·15世紀</p><p class="ql-block"> 在日本茶道中,芦屋(现福冈县芦屋町一带)所产的铁制茶釜备受推崇。“真形”指的是茶釜最基本的形态,具有釜口边沿内翻釜身圆润、釜耳位于肩部等特征。本作釜身上有松树和沙滩,是芦屋茶釜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一重口净水罐名“柴庵’</p><p class="ql-block">信乐 |安土桃山-江户时代16-17世纪</p><p class="ql-block"> 本作为信乐烧净水罐的代表作,使用的陶士富含白色长石粒,极具信乐特色。整体形状直而质朴,但给人强有力的印象。胎面覆有淡黄绿色的天然薄釉,正面有裂纹,而侧面则有黑色烧痕,富有变化。</p> <p class="ql-block">唐物文琳茶末罐名“宇治”</p><p class="ql-block">中国|南宋-元代13世纪</p><p class="ql-block"> 这个茶末罐附有古田织部,小掘远州、片桐石州等著名茶人喜爱的象牙盖和华丽收纳袋,可见在传世过程中备受珍视。旧藏者松永耳庵在1934年迎来花甲之年,开始醉心于茶道,这是他于这年购买的纪念茶道具。</p> <p class="ql-block">大井户茶碗有乐井户</p><p class="ql-block">朝鲜半岛|朝鲜时代16世纪</p><p class="ql-block"> 本作是高丽茶碗的代表作,大井户茶碗中的名品。枇杷色的釉,下部的梅花皮,竹节状的高台,均表现出井户茶碗的特色,也展现出沉稳高贵的魅力。茶碗曾由织田信长之弟有乐斋所持,辗转后由著名茶人藤田香雪所持。</p> <p class="ql-block">种壶形净水罐</p><p class="ql-block">备前/ 室町时代16世纪</p><p class="ql-block"> 种壶是过去在农村用于储藏种子的容器,这个净水罐因形状与种壶相似而得名。盖子上饰有宝珠形的钮。</p> <p class="ql-block">扁壶形花瓶</p><p class="ql-block">备前|江户时代17世纪</p><p class="ql-block"> 这种扁壶形的花瓶在备前烧的插花器中较为少见。由两侧的壶耳可知,壶口与壶身连接处的下凹是有意制成。正面和背面可观察到小孔痕迹,说明当初它曾被挂在墙上使用。</p> <p class="ql-block">钓舟形花插</p><p class="ql-block">备前|江户-明治时代19世纪</p> <p class="ql-block">雕三岛茶碗名“玄涛”</p><p class="ql-block">朝鲜半岛|朝鲜时代16-17世纪</p><p class="ql-block"> 雕三岛茶碗是根据日本订单而制作的高丽茶碗。这一茶碗以雕刻手法表现桧垣纹,镶嵌以白土,碗中有菊花纹样。本作自名古屋的富商关户家传世,后来成为松永耳庵中意的藏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无地刷毛目茶碗名“村云”</p><p class="ql-block">朝鲜半岛|朝鲜时代 16世纪</p><p class="ql-block"> 沉稳的白色釉上有着被称为“雨漏”的斑痕,所以这一茶碗被起名为“村云”。本作原是朝鲜时代的祭祀器具,日本茶人将其作为茶碗使用,在茶碗中颇为独特。松永耳庵从建筑家仰木鲁堂处购得本作。</p> <p class="ql-block">黑乐茶碗名“尼寺”</p><p class="ql-block">长次郎|安土桃山时代16世纪</p><p class="ql-block"> “乐茶碗”的烧制始于京都陶工长次郎。这种茶碗不使用辘华拉坯,而以手工捏塑做出器形,形状圆润而有凹凸,便于拿在手中。松永耳庵的旧藏当中,本作和黑乐茶碗“次郎坊”(福冈市美术馆藏)最为有名。</p> <p class="ql-block">褐釉瓢形储火罐</p><p class="ql-block">高取|江户时代17世纪</p><p class="ql-block"> 福冈是松永耳庵奠定其实业家基础的发家之地,其藏品中也不乏与九州有关的作品。本作即是其中之一,为烧制于福冈县的高取烧。储火罐身中央呈瓢形,通体施以铁釉,口沿以灰釉为主体,多色的流釉构成一番景致。</p> <p class="ql-block">织部扇形向付(食器)</p><p class="ql-block">美浓|江户时代17世纪</p><p class="ql-block"> 织部烧是美浓烧(岐阜县)的一种,而本作则为织部烧中的“鸣海织部”。先将红土和白土拼接,再分别施以长石釉和铜绿釉,色彩对比鲜明。本作虽为较深的简状向付(食器),但呈扇形,体现了织部自由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卷边盘</p><p class="ql-block">备前|江户时代17世纪</p><p class="ql-block"> 这是17世纪上半叶的备前烧怀石料理食器。器沿向上翻折,造型独特而体现了茶人的喜好。食器上有烧制时覆上的柴火灰,这种点状图案被称为“黄芝麻”;还有将模具盖在上面烧制出的圆形,这被称为“牡丹饼”</p> <p class="ql-block">天启五彩丸纹铜锣钵</p><p class="ql-block">中国景德镇窑|明代17世纪</p><p class="ql-block"> 明末天启年间在景德镇烧制的五彩瓷器被称为“天启五彩”。本作的口部和底部饰有铆钉形的凸起,在日本该器型被称为“铜锣钵”,被用于怀石料理之中,倍受珍视。</p> <p class="ql-block">黄濑户桐纹铜锣钵</p><p class="ql-block">美浓|安土桃山-江户时代16-17世纪</p><p class="ql-block"> 本作为在美浓地区烧制的黄濑户钵。黄濑户胎薄而器型端正,不同于志野烧、织部烧等其它美浓烧。本作表面富有光泽,钵内绘有桐纹,含铁颜料渗开而呈现出深浅变化。</p> <p class="ql-block">志野茶碗名“桥姬”</p><p class="ql-block">美浓 |安土桃山-江户时代16-17世纪</p><p class="ql-block"> 本作为下方略宽的简形大茶碗,是美浓烧中的初期志野茶碗。两侧面以含铁颜料绘有桥与房屋图案,颜色较深,部分线条斑驳不均,显得强劲有力。箱盖背面有松永耳庵自题的“为朝”款,为其藏品中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织部方盘</p><p class="ql-block">美浓|江户时代17世纪</p><p class="ql-block"> 本作是织部烧中的“鸣海织部”,先将白土与红土拼接,在白土上施以绿釉,在红士上用含铁颜料和白泥绘出抽象纹样。松永耳庵喜爱美浓烧,在其友北大路鲁山人的建议下,他曾购入的第一件作品是织部烧透雕钵。</p> <p class="ql-block">竹茶匙</p><p class="ql-block">蒲生氏乡| 安土桃山时代16世纪</p><p class="ql-block"> 本作为千利休的高足蒲生氏乡所制的茶匙。张力十足的權先(茶匙的勺部)尽显其作为武将茶人的风范。松永耳庵于1937年以当时1万6千日元的天价购得此茶匙</p> <p class="ql-block">粉引酒瓶</p><p class="ql-block">朝鲜半岛|朝修时代16世纪</p><p class="ql-block"> 粉引器物以含铁的灰黑色土为胎,其上涂以白士,再施以透明釉烧制而成。本作制于朝鲜半岛西南部全罗道一带。常年使用所产生的斑痕被称为“雨漏’,别有一番韵味,因此粉引茶碗和引酒瓶在日本颇具人气。</p><p class="ql-block">青花山水丸纹酒杯</p><p class="ql-block">中国景德镇窑|明代17世纪</p><p class="ql-block"> 本作口缘施以铁釉,精良的白色素胎配以色泽鲜艳而细密的青花纹样,应为明未崇祯年间景德镇窑面向日本茶人而烧制的出口器物。缘施以铁釉,精良的白色素胎艳而细密的青花纹样,应为明德镇窑面向日本茶人而烧制。</p><p class="ql-block">灰釉酒杯</p><p class="ql-block">唐津|江户时代17世纪</p><p class="ql-block">志野草花纹四方酒杯</p><p class="ql-block">美浓|安土桃山江户时代16-17世纪</p> <p class="ql-block">武士的盛装与武具 平安-江户时代</p><p class="ql-block"> 平安时代末期至江户时代的大约七百年间(12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武士掌握政治实权的时代。武士以公家(贵族)文化作为模范,在此基础上吸收佛教和普通百姓的文化,创造了刚健朴实的独特文化。</p><p class="ql-block"> 此展室的作品包括武士的肖像画,历史上著名武士所书信札,武士用品中占据最重要地位的刀剑及刀剑外装,武士在战场上穿用的甲胄及穿于其外的上衣“阵羽织”,弓箭及马具等武器或武具,并通过武士日常穿着的服饰为您介绍武士的装束。武器和武具随时代的变迁而演变,按照武士的身份在制作工艺和形制方面都有所差异。并且,使用多种素材和工艺技术制作而成,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这些器物有时作为武家历史和地位的象征被将军或大名用于赠答,有时也被武士敬献给神社或寺院以表达自身的信仰之心。</p> <p class="ql-block">1.黑绦威二枚胴具足</p><p class="ql-block">江户時代·17世紀</p><p class="ql-block"> 16至17世纪的武将榊原康政是德川家康的重臣,此为其使用过的当世具足。富有光泽的黑漆与色彩浓郁的纹饰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3.阿古陀形十六间筋兜</p><p class="ql-block">室町时代16世纪</p><p class="ql-block">黑漆银铜蛭卷太刀刀装</p><p class="ql-block">5.南北朝时代14世纪</p><p class="ql-block"> “蛭卷”是指用金属薄片螺旋状地包裹刀柄和刀鞘等部位的装饰手法,兼具加固与装饰的性能。蛭卷太刀刀装是深受武士青睐的刀剑外装之一。展品的刀鞘髹饰黑漆并包裹着镀银铜片,相传为武将南部政长之物。</p><p class="ql-block">6.太刀“青江守次”(号“般若太刀”)</p><p class="ql-block">青江守次|镰企南北朝时代14世纪</p><p class="ql-block"> 此太刀为战国大名上杉家族的宝物,因该家族举行的大般若会上将其作为拔除用具使用而得名“般若太刀”,为备中国(冈山县西部)青江派的刀匠守次所锻造。刀身上装饰着三钴柄剑等雕刻,刀刃为直刃风格纹理。</p><p class="ql-block">7.太刀</p><p class="ql-block">长船秀光|南北朝时代1387年</p><p class="ql-block"> 秀光是日本南北朝至室町时代的刀匠,曾活跃在备前国(冈山县东南部)。同名承袭了四代、其中第二代秀光的作品在江户时代受到极高的评价,展品为其代表作之一,在板木纹的刀身肌理上烧出了整齐的小互目纹。</p><p class="ql-block"> 8.梨地四割菱纹绦卷太刀(重要文化财太刀长船秀光的刀装)</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7-18世纪</p><p class="ql-block"> 此为重要文化财“太刀长船秀光”的刀剑外装。江户时代的绦卷太刀主要用于仪式或供奉。展品整体采用莳绘和彩绘工艺表现了菱纹。</p><p class="ql-block">9.笹大穗枪</p><p class="ql-block">下坂孙次郎 | 江户时代 1611年</p><p class="ql-block"> 此枪由世代效力于德川家族且枪术精湛的长坂家族传承至今。从铭文可知,其为长坂茶利九郎值守伏见城时命刀匠下坂孙次郎锻造之物。</p> <p class="ql-block">1.黑缘威朋丸具足</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7世纪</p><p class="ql-block"> 黑田高政(1612-1639)是福冈藩第一代藩主黑田长政的第四子,此为其生前使用过的甲胄。</p><p class="ql-block">2.黑韦肩裾取威腹卷</p><p class="ql-block">室町时代16世纪</p><p class="ql-block">3.雪下胴具足</p><p class="ql-block">安土桃山时代1584年</p><p class="ql-block">4.莳绘菊花卷草蝴蝶纹鞍蹬</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 18世纪</p><p class="ql-block"> 在江户时代,马鞍的战阵用途减弱,装饰渐趋华丽。尤其进入江户时代中期以后,莳绘技术的发展使得奢华风格备受青睐。展品表面以莳绘表现蝴蝶、菊花等纹饰,并多处镶嵌螺钿和金属片使整体更显奢华。</p> <p class="ql-block">黑韦肩裾取威腹卷</p><p class="ql-block">室町時代。16世紀</p><p class="ql-block"> 腹卷是适合徒步集团战的甲胄,在室町时代取代大铠和胴丸成为了主流。此展品可在背后扣合,记录有文字的白韦部分曾于1856年被修复过。</p> <p class="ql-block">信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智光秀|安土桃山时代1578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织田信长命明智光秀攻取丹波国。后者为督促其属下简井顺庆前来参战,便写此信将自己出征后的行程报给了家臣津田(加贺国国守)。明智光秀耗时一年才终于平定丹波国,并将其划入了织田信长的领地。</p> <p class="ql-block">源氏物语图屏(明石、蓬生)</p><p class="ql-block">作者不详安土桃山時代·16世紀</p><p class="ql-block">屏风上描绘会离开京都的源氏从须磨前往明石,邂逅明石姬的场景(第十三帖明石》),以及归京后,源氏看望一心等待其归来的末摘花的场景(第十五帖《蓬生》)。两者皆为相见前之景,其后的发展引人想象。</p> <p class="ql-block">源氏物语图屏风</p><p class="ql-block">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者不详 江户時代·17世紀</span></p><p class="ql-block"> 屏风描绘《源氏物语》54帖中的8帖,各场景以金云和建筑物隔开。右面屏风为《桐壶》、《花宴》、《初音》、《葵》、《空理》,左而屏风为《标、《红叶贺》、《末摘花》。场景从右到左按春夏秋冬排列。</p> <p class="ql-block">日常用具 安土桃山-江户时代</p><p class="ql-block"> 十六世纪末,丰臣秀吉(1537-1598)实现了国家统一,百余年的乱世落下帷幕,迎来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从朝鲜半岛和中国传来的先进工艺技术,和经由“南蛮贸易”(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日本通过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商船进行的贸易)输入的前所未见的西洋及东南亚的种种物品,都为日本的文化带来了巨大刺激。在这个时代,得势的新兴武士和拥有经济实力的商人,孕育出不拘于传统束缚、自由阔达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德川家康(1543-1616)于江户(东京)开创幕府后,德川家的治世持续了近两百六十年。在这个时代,不仅武士阶层和宫廷贵族积蓄了一定经济实力的商人阶层也开始引领文化潮流,诞生了种种匠心独具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江户时代的工艺在整体上有着显著的发展。十七世纪初,瓷器在日本首次烧制成功,金银彩绘等陶瓷装饰技法亦日新月异。在继续使用螺钿、莳绘等传统漆艺技法之余,江户时代的漆工大胆使用各种新材料,创作出种种设计,令人耳目一新。金属工艺亦愈趋精湛,除了使用更多种类的金属和合金,也愈发重视细节的表现。染织工艺突飞猛进,茶屋染、友禅染等染色技法的诞生,实现了色彩丰富的细致表现,使得和服上出现绘画般的纹饰。</p><p class="ql-block"> 本展室向您展示为生活增色添彩的陶磁器、光泽华美熠熠生辉的漆器、设计精巧妙趣横生的金属工艺品,以及使用刺绣、染织技法制成的锦衣华服等。敬请欣赏在和平时代中酝酿成熟的日本工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漆绘插秧收稻图托盘</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8世纪</p><p class="ql-block"> 带边缘的方形托盘被称为“折敷”,用于放餐具。本作使用红、绿等彩漆,并用油画技法,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田间插秧和收稻的情形。近世以后漆器的用途更为广泛描绘农耕等劳动场景的作品也有所增加。</p> <p class="ql-block">1.莳绘贝壳提盆</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9世纪</p><p class="ql-block"> 这种带提手的多层提盒被称为“赏花便”,被用于赏花、看戏等娱乐之时。本作装饰着金银莳绘的贝壳、海藻,内有四层叠盒、一对锡制酒瓶、方托盘、若干盘碟等。</p><p class="ql-block">2.莳绘波浪龟纹鳖甲制酒盏</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9世纪</p><p class="ql-block">3.莳绘水草鲤鱼纹鳖甲制酒盏</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9世纪</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用于四种香(赛马香、矢数香、名所香、源平香)组香游戏的香盘,其上可立羽箭等游戏用具,通过判别香气来比胜负。四种香盘是江户时代最为流行的组香游戏道具。</p> <p class="ql-block">五彩唐花纹钵</p><p class="ql-block">伊万里|江户时代18世纪</p> <p class="ql-block">鹌鹑形香炉</p><p class="ql-block">津村龟女|江户时代18-19世纪</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对鹌鹑造型的香炉,翅膀处可拆卸作为炉盖。从写实的造型中可见江户时代晚期的特色。作者津村龟女是活跃于当时的贸易港口长崎的女性铸工,擅长使用自中国传入的蜡型铸造法(脱蜡法)铸物。</p> <p class="ql-block">菊花纹手拿镜 铭文“天下一萨摩守” </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8世纪</p><p class="ql-block">月与芒草纹手拿镜 铭文“天下一吉次作”</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7世纪</p> <p class="ql-block">书画的发展安土桃山-江户时代</p><p class="ql-block"> 经历织田信长(1534-1582)与丰臣秀吉(1537-1598)称霸一时、海外交流盛行的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0),日本迎来了两百年以上没有战乱的江户时代(1603-1868)。</p><p class="ql-block"> 德川家康(1543-1616)所开创的江户幕府统治全国,带来了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亦从武士及贵族阶层扩大到富裕的商人和知识人,乃至庶民阶层。幕府所施行的锁国政策虽然使得日本与海外无法自由渡航往来,然而通过长崎等仍开放的港口,与他国间“物”与“人”的交流并未中断。江户时代的绘画创作,不仅受到一直以来所憧憬的中国的影响,也受到对西洋文化的强烈好奇心的驱使。江户时代,为迎合不同社会阶层的晶味和需求,诞生了多种风格的书法与绘画,造就了众多个性丰富的画家和书法家,是一个孕育出成熟文化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半月白鹭图</p><p class="ql-block">狩野常信|江户时代17世纪</p> <p class="ql-block">龙田川图</p><p class="ql-block">狩野探信(守道)| 江户时代 19世纪</p><p class="ql-block"> 龙田川以红叶之美著称,平安时代的贵族在原业平也曾以此为主题吟咏和歌。本作取材自和歌,描绘了鲜艳的红叶,展现了龙田川充满诗情画意的秋日风景。</p> <p class="ql-block">秋景山水图</p><p class="ql-block">池大雅绘,韩天寿赞|江户时代18世纪</p><p class="ql-block"> 池大雅运用其独到的柔和笔触,描绘了文人向往的融入自然的理想生活。画中下方的小路通往人家,窗边站着一人。左下有池大雅之印,右上有池大雅之友——书法家韩天寿的题诗,引用的是元未四大家吴镇的七言绝句。</p> <p class="ql-block">秋山霜霁图</p><p class="ql-block">中林竹洞|江户时代19世纪</p><p class="ql-block"> 中林竹洞是生于名古屋,活跃于京都的文人画家。他热心学习中国绘画,画风静谧温雅。从画面左上方的“法一峯老人笔意”可知,本作深受中国元代画家黄公望之影响。</p> <p class="ql-block">月下游猫图</p><p class="ql-block">中林竹溪 江户时代 19世纪</p> <p class="ql-block">藤、牡丹、枫图</p><p class="ql-block">本阿弥光甫|江户时代17世纪</p><p class="ql-block"> 本作描绘了春日之紫藤、夏日之红白牡丹、秋日之枫树。紫藤的构图巧妙配合了纵长纸面,树干上以青绿颜料滴入墨中,花与叶的纤细用色展现了作者的高超技术。本阿弥光甫是本阿弥光悦的养子光搓之子,号空中斋。</p> <p class="ql-block">红叶菊花流水图</p><p class="ql-block">尾形花山| 江户时代 18世纪</p><p class="ql-block"> 本作描绘了枫叶下水边白菊盛开的景象。尾形乾山是尾形光琳之弟,作为陶艺家而闻名,同时也创作了许多颇有妙趣的绘画作品,其中很多带有自题之赞。本作也融江了书画,配合巧妙。</p> <p class="ql-block">农夫图屏风</p><p class="ql-block">渡边始兴| 江户时代18世纪</p><p class="ql-block"> 渡边始兴是江户时代中期活跃于京都的画家。本作描绘了两位农夫走在秋日花草茂盛的小路上。画中以舒缓线条勾勒人物轮廓,并运用水墨浸染的技法描绘牛的身体。美国波十顿美术馆藏有一幅与此画相似的农夫图。</p> <p class="ql-block">和歌怀纸</p><p class="ql-block">道宽法亲王| 江户时代 17世纪</p><p class="ql-block"> 道宽是后水尾天皇之子,也是曾任圣护院住、圆城寺长吏的高僧。其书法继承了其父的风格,细腻而华丽。本作所写和歌吟咏的是播磨国(现兵库县一带)的名胜藤江浦。</p> <p class="ql-block">诗歌屏风</p><p class="ql-block">春深 江声時代·17世纪</p><p class="ql-block"> 本作笔法有力,枯润相济而变化有致,对比强烈,且表现出纸面的纵深。屏风的右边书写汉诗,左边书写和歌,两边的第六面上有“春深”“道朝”“阿阇梨道朝”之印,可知本作出自高野山僧人春深之手。</p> <p class="ql-block">能乐与歌舞伎</p><p class="ql-block"> 在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在神社、寺院的仪式上,由盛装打扮、佩戴面具的表演者向神佛敬献舞蹈或戏剧的习俗。平安时代(794-1192),此类荐飨神佛的表演以宫廷贵族的“舞乐”为中心。到了镰仓时代(1192-1333),民间流行起“田乐”。田乐在之后的室町时代发展为“猿乐”,猿乐又经世阿弥(约1363-1443)改良,演变为符合责族、武士审美喜好的集大成戏剧,并成为室町幕府的官方仪式戏剧“式乐”。式乐,即现代日本作为传统戏剧上演的“能乐”和“狂言”。</p><p class="ql-block"> 能乐仅由男性表演,应不同的角色要求,表演者佩戴各种面具。由此,面具成为能乐一大特色并获得极大发展。且因能乐是武士阶层的官方戏剧,大名们(指统治各个地区的领主)不借投入巨资置办豪华精美的能乐衣装。另一方面,歌舞伎是江户时代(1603-1868)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表演形式,表演者不戴面具,动作大胆,语言活泼。歌舞伎的衣装也大多饰以新颖奇特、自由奔放的纹样。本展室便介绍日本传统戏剧中使用的面具和衣装。</p> <p class="ql-block">1能面小面</p><p class="ql-block">天下一近江燒印|江户時代•17世纪|木造、彩色</p><p class="ql-block"> 展品的背面与范本面“雪之小面”不同,但正而眼睛上方的细伤痕,左眼下至鼻子的伤痕,两嘴角上下以墨描绘的伤痕均与其他“雪之小面”的复刻品相同。然而,此面左脸颊处如细纹般的伤痕却比其他更大。</p><p class="ql-block">能面 小面</p><p class="ql-block">“山口满尾”烧印|江户时代17-18世纪.</p><p class="ql-block">能面 小面</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7-18世纪</p><p class="ql-block">2.能面 景清</p><p class="ql-block">“天下一近江”烧印|江户时代17世纪</p><p class="ql-block">在平家一门中以勇猛著称的景清在战斗中败北,落魄成为失明的乞丐法师。此面表现了景清憔悴不堪的面容。眉下色彩剥落后修补的痕迹与鼻梁周围的茶色线条均是刻意制作的。</p><p class="ql-block">3.能面大恶尉</p><p class="ql-block">“福来作”铭|江户时代17-18世纪</p><p class="ql-block"> “大恶尉”中的“恶”字意为勇猛、强壮,用于异国神灵的角色。此面为宝生家传世面的复刻品,但表情与范本不同。眉骨与上脸的下垂使面具不具备气势强劲之感,眉骨与头部中央明显的隆起和头顶冠形均与范本不同。</p><p class="ql-block">4.能面 恶尉</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8世纪</p><p class="ql-block">能面(传)山姥</p><p class="ql-block">(传)赤鹤|南北朝时代14世纪</p><p class="ql-block"> 展品与通常的山姥面具不同,带有耳部,口部大张露出牙龈的表情十分怪异,嘴边还留有用于植入毛发的孔。推测此面或许是由恶尉面具改制而成的。造型富有魄力,是能面中屈指可数的名作。</p> <p class="ql-block">浮世绘与衣装江户时代(浮世绘)</p><p class="ql-block"> 十七世纪中叶的江户时代(1603-1868),人们开始关注同时代的流行时尚和风俗,面向普通民众描绘游乐景象或理想女性形象的绘画和版画被大量制作出来。这类作品称为“浮世绘”,意指描摹浮华世俗之绘,在当时大受欢迎。最初的浮世绘,只有画师用毛笔描绘出来的单件“肉笔画”作品,其后才出现了可一次性大量印制同一画作的木版画。木版画起初仅是黑白两色印刷,随着刻版和印制技术的进步,继而诞生了使用多种颜色套印的彩色版画—锦绘。</p><p class="ql-block"> 浮世绘虽自描绘民众追捧的歌舞伎艺人、花街青楼的花魁等题材发展起来,但其表现对象逐渐多样化,花鸟、风景等也成为画师们笔下的题材。风格各异的浮世绘画师们创造出了众多个性丰富、多姿多彩的浮世绘作品,时至今日它们依然充满魅力。</p> <p class="ql-block">振袖 白色级纹提花地大菊小花图案</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 17世纪</p><p class="ql-block"> 未婚女性穿用的振袖和服。缎纹提花地上表现莲花与牡丹折枝图案,并以刺绣和鹿子绞染技法表现纹样。右半边纹样呈弧形分布,肩部以巨大菊花图案装饰的这种设计流行于江户时代宽文年间(1661-1673)。</p><p class="ql-block">小袖织物断片 郁金色缎纹地瓦片菊花图案</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7世纪</p><p class="ql-block">小袖织物断片 白色缎纹地雅乐乐器菊花流水图案 <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户时代17世纪</span></p> <p class="ql-block">袍 浅葱色平絹地蛮脍</p><p class="ql-block">室町时代·(1454)</p><p class="ql-block"> 在木版上雕刻纹样后以墨印制到袍上的蛮绘装束。蛮绘袍原是武官的褐衣,也作为武舞袍穿用。江户时代以后,右方(高丽乐)呈黄色,左方(唐乐)呈螺色,以刺绣表现相向的狮子团纹的设计成为样式化。</p><p class="ql-block">紅地連珠花唐草模樣黄缎</p><p class="ql-block">室町时代·15世纪</p> <p class="ql-block">风流十二月:神无月</p><p class="ql-block">礒田湖龙斋|江户时代18世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風流八景·秋月</p><p class="ql-block">歌川丰国 江户时代18世纪</p><p class="ql-block"> 画中女性身穿装饰有胡技子和菊花等秋季花草的和服,手中展开的扇面上绘有满月,满月正巧位于盆石上方。与右上框内所绘秋季的石山寺风景对比,可见是以女性所在的场最戏仿近江八最之一的“石山秋月”之景。</p> <p class="ql-block">美人合:红叶</p><p class="ql-block">歌川丰国 江户时代19世纪</p><p class="ql-block">歌川丰国</p><p class="ql-block"> 紧追当时的流行风尚,创作了各种风格人物画的画师。</p> <p class="ql-block">1.赏红叶之图</p><p class="ql-block">歌川国贞(第三代歌川丰国)(1786~1864)江户時代·19世紀</p><p class="ql-block"> 歌川国贞(第三代歌川丰国):在美人画、歌舞伎演员画两领域大展身手的画师、拥有浮世绘界最大的作画量。</p><p class="ql-block">2.百人一首乳母说画:在原业平</p><p class="ql-block">葛饰北斋|江户时代19世纪</p><p class="ql-block"> 《百人一首乳母说画》是葛饰北斋最后一组大判锦绘系列作品,以绘画表现和歌之意。在原业平是平安时代的和歌诗人,这件作品表现了其和歌中所咏的红叶漂流在龙田川上的美景。</p><p class="ql-block">3.近江八景:石山秋月</p><p class="ql-block">第二代歌川广重(江户时代 1859年)</p><p class="ql-block"> 第二代歌川广重:继承了初代歌川广重的画风,作品以名所绘(名胜风景画)、街道</p><p class="ql-block">绘(驿路风景画)、花鸟画为主。</p><p class="ql-block">4.都名所之内:高台寺秋景</p><p class="ql-block">长谷川贞信|江户时代 19世纪</p><p class="ql-block"> 长谷川贞信:1823年至明治时代活跃于大阪的画师,作品除“武者绘”还有《浪花百景》等风景画。</p><p class="ql-block">5.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由井萨垭岭</p><p class="ql-block">歌川广重|江户时代 19世纪</p><p class="ql-block"> 歌川广重:以名胜风景画闻名的画师。其笔下的风景中时常融入人们的日常生口场景,诗意盎然。</p><p class="ql-block">6.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庄野 白雨</p><p class="ql-block"> 歌川广重|江户时代 19世纪</p><p class="ql-block">7.近江八景:石山秋月</p><p class="ql-block">歌川广重|江户时代1857年</p><p class="ql-block"> 近江八景效仿中国的潇湘八景,描绘了琵琶湖周边的八处名胜景观。歌川广重一生创作了许多描绘近江八景的作品,鲜明的色彩和纵向的构图是本作的特征。画面上方记有咏颂从石山寺眺望琵琶湖上月色之美的和歌。</p><p class="ql-block">8.花月导览:根津红叶</p><p class="ql-block">溪斋英泉|江户时代19世纪</p><p class="ql-block"> 溪斋英泉:江户末期的浮世绘画师,以妖艳的美人画及吸收汉画笔法所作的风景画而著称。</p> <p class="ql-block">1.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桑名七里渡口</p><p class="ql-block">歌川广重|江户时代19世纪</p><p class="ql-block">2.东都名所:日本桥之白雨</p><p class="ql-block">歌川广重|江户时代19世纪</p><p class="ql-block">3.江户名所品:川海晏寺红叶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歌川广重|江户时代19世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4.</span>京都名所之内:通天桥红枫</p><p class="ql-block">歌川广重|江户时代19世纪</p><p class="ql-block">5.名所江户百景:浅草田甫西之市参拜</p><p class="ql-block">歌川广重|江户时代1857年</p><p class="ql-block">6.名所江户百景:芝浦风景</p><p class="ql-block">歌川广重| 江户时代1856年</p><p class="ql-block">7.名所江户百景:吉原日本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歌川广重|江户时代1857</span></p> <p class="ql-block">红叶与猿猴</p><p class="ql-block">歌川广重|江户时代19世纪</p> <p class="ql-block">游女闻香图</p><p class="ql-block">宫川长龟|江户时代18世纪</p><p class="ql-block"> 宫川长龟:活跃于江户时代享保至宽延年间(1716-1751)的画师,专绘肉笔(手绘)浮世绘。</p> <p class="ql-block">小仓山庄图</p><p class="ql-block">奥村政信|江户时代18世纪</p><p class="ql-block"> 奥村政信:即是经营插画故事书店“奥村屋”的出版商,同时也作为画师创作了众多浮世绘版画。</p> <p class="ql-block">立小仓山图</p><p class="ql-block">东艳斋花翁| 江户时代18世纪.</p><p class="ql-block"> 东艳斋花翁:据推测活跃于江户时代元文至宽延年间(1736-1751)的浮世绘画师,本馆收藏的《见立小仓山图》是其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根付(吊饰)</p><p class="ql-block">高圆宫收藏品</p><p class="ql-block"> 使用根付(吊饰)的习惯随明治时代洋装和纸烟的普及而消失。其精巧细致的作风深受欧美美术品爱好家的喜爱,为满足他们的需要根付的制作得以持续不断。1970 年左右,受海外收藏家的热心鼓励和支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开始制作反映20世纪新风格的根付。高圆宫收藏的作品是以这种「现代根付」为主。如果能通过展示根付所表现出的温情、和善以及幽默,追忆高門宫的音容笑貌,则不胜欣喜。</p> <p class="ql-block">印笼</p><p class="ql-block"> 印笼是一种挂在腰带上的装药的小容器。大多为扁平形,由三到五层组成,各层通过穿在两侧孔穴中的绳索连接固定。绳头上结有“根付”,将根付别在腰带上,就可防止印笼滑落。印笼各层的开启、闭合,则通过上下滑动印笼上方的珠子“绪缔”来调节。人们开始使用印笼的具体时间虽不明确,但可认为印笼逐渐普及于安土桃山时代至江户时代前期的十六至十七世纪之交。到了江户时代中期,产生了不仅实际用来装药,更具有浓厚装饰品性格的精美绝伦的印笼。</p> <p class="ql-block">木曾路之山川</p><p class="ql-block">歌川广重(1797~1858) </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安政4年(1857)</p><p class="ql-block"> 这是擅长风景画的歌川广重所绘的木曾路雪景,与《武阳金泽八胜夜景》。《阿波鸣门之风景》共同构成了以“雪月花”为主题的三件套系列作品。一派银装素袅的山间点缀着极小的人物。清寂之中流露出浓浓诗情。</p> <p class="ql-block">小袖萌黄色绉绸地菊花芒草篱芭流水图案</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8世纪</p><p class="ql-block"> 腰部下方的图案倾向于正德年间的和服设计书籍图案。以友禅染技法与刺绣表现了“光琳水”流水图案与尽显琳派风格的秋草图案。五处纹的刺绣“伊达纹”是由“抱藤纹”与“礼签束带纹”组合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海晏寺赏红叶胜川春潮|江户时代 18世纪</p><p class="ql-block"> 春潮很少绘制歌舞伎演员画,而是以描绘鸟居清长风格的纤瘦美人画著称。作品以宽广的画面表现了在赏红叶胜地海爱寺(现东京品川区)观赏红叶的男女,并在其背后绘有比例较小的人物表现远近感。</p><p class="ql-block"> 胜川春潮:江户中后期的画师,以个性独特著称。学习其师胜川春章及其对手鸟居清长的画风,按场合自由使用这两种相异画风。</p> <p class="ql-block">农业丰收金秋之图</p><p class="ql-block">胜川春潮|江户时代18世纪</p> <p class="ql-block">被衣分染麻地松皮菱菊蕨图案</p><p class="ql-block">江户時代·18世纪</p> <p class="ql-block">小袖 红色绉绸地竹雀菊花图案</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9世纪</p> <p class="ql-block">凤辇</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9世纪</p><p class="ql-block"> 凤辇是天皇出巡时乘坐的轿子,顶端立有象征皇权的凤凰像。1855年孝明天皇搬迁皇宫(现京都御所),明治天皇出巡东京都曾使用此凤辇。出行时轿夫们将辕杆扛在肩上抬轿。</p> <p class="ql-block">雕刻</p><p class="ql-block"> 所谓日本雕刻,基本是指佛教传入日本后的六世纪中叶飞鸟时代至十九世纪下半叶江户时代末期之间制作的佛像、神像和人物雕刻。</p><p class="ql-block"> 飞鸟至奈良时代,日本雕刻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强烈影响下,其材质与形式变化丰富。八世纪末的奈良时代后期,巧妙利用木材的圆柱体形状来制作厚重丰满的木雕像,在当时极为盛行。九世纪上半叶的平安时代初期以后,木材取代以往的金属、粘土等材质成为主流。至十一世纪的平安时代后期,雕刻同绘画、书法等领域一样发展出了日本独特的风格,并普及至全国,成为后世典范。此后的十二至十三世纪的镰仓时代,日本雕刻在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又采用“玉眼”(从雕像头部内侧嵌上水晶作眼睛)等新技法,确立了具有写实性的崭新风格。</p><p class="ql-block"> 此处以日本雕刻史上无论水准、数量都堪称顶峰的平安至镰仓时代(8世纪末至14世纪初)的作品为主,来介绍日本雕刻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p><p class="ql-block">平安时代9世纪</p><p class="ql-block"> 此像的头部与身体的中心部采用一整块木材雕成,属于“一木造”雕像。虽然面部后经重新雕刻,双臂也实施了修复,但起伏有致的身躯、稍向后仰的姿态、锐利的衣褶均展现了平安时代初期的佛像特点。</p> <p class="ql-block">大黑天立像</p><p class="ql-block">快兼作|南北朝时代,真和3年(1347)</p><p class="ql-block"> 从收纳此像的佛龛铭文可知,一位名为道俊房的僧人到访三重的伊势神官时梦见了与伊势神官之神同体的大黑天,于是用灵木雕造了此像。亦可知此像为1347年造佛师快兼所作,安置于奈良东大寺食堂内。</p> <p class="ql-block">菩萨立像</p><p class="ql-block">镰仓时代13世纪</p><p class="ql-block"> 佛像的唇部嵌以闪耀的水晶,营造出栩栩如生的效果。镰仓时代的人们为了赋予佛像真实存在之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巧思。此像肌肤处还涂有以金粉和胶混合的泥金,自然的光辉使其更具真实感。</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如来立像(善光寺式三尊像中尊)</p><p class="ql-block">镰仓时代1265年</p><p class="ql-block"> 模仿长野县善光寺本尊像所造的阿弥陀三尊,现仅存中尊。善光寺像是飞鸟时代由朝鲜半岛的百济传至日本的,被视为日本阿弥陀如来像之范本。镰仓时代,随着对善光寺像的信仰日益高涨,各地制作了许多模刻像。</p> <p class="ql-block">大日如来坐像</p><p class="ql-block">平安时代11-12世纪</p><p class="ql-block"> 在密教中,大日如来被视为世间森罗万象的本源与佛中之王。以王族姿态呈现的如来十分罕见。雕像身形纤细、衣纹舒缓,尽显平安时代后期特色。台座的大部分应是与尊像同时期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不动明王立像</p><p class="ql-block">平安时代12世纪</p><p class="ql-block"> 面呈忿怒之相,是为人们击退烦恼的明王的特征。此像原本右手持剑、左手持套索。安稳的表现为平安时代后期的特色,衣上留有以细碎的金箔表现的纹样,眼中的水晶及面部或许为中世修补。</p> <p class="ql-block">地藏菩萨立像</p><p class="ql-block">镰仓时代13世纪</p><p class="ql-block"> 此像身穿如和服一般交领的佛衣,意在表现地藏菩萨是具有真实肉身的存在,此样式流行于镰仓时代。细长的双眼与清晰的耳部表现多见于活跃在奈良地区的造佛师善圆的作品,此像或许也出自善圆相关造佛师之手。</p> <p class="ql-block">帝释天立像</p><p class="ql-block">平安时代10世纪</p><p class="ql-block"> 帝释天源自印度教的战神因陀罗,因此多为身穿甲胄的武将形象。此像未穿甲胄,亦有可能是与帝释天成对的梵天。此像躯体壮实丰满富有气势,反映出平安时代前期佛像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菩萨立像</p><p class="ql-block">平安时代10-11世纪</p><p class="ql-block"> 眉眼间距较宽、眼角微微上挑的严肃表情是平安时代前期佛像共通的特色。以胸腹部深刻的弧线表现富有弹性的躯体,而衣褶处的雕痕则较浅。此像应是制作于以沉静安稳为基调的日本样式化逐渐发展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四方四佛坐像</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 1639年</p><p class="ql-block"> 东京都台东区的宽永寺由德川幕府创建。此四尊像为现在上野动物园内宽永寺五重塔中的四佛。四尊像制作于1639年,出自江户幕府御用造佛师七条之手,风格简练典雅。</p> <p class="ql-block">  钲鼓是日本传统宫廷音乐中使用的打击乐器。本作为悬挂钲鼓的支架,由圆框、支柱和木瓜形底座构成。仅以莲花瓣作为主纹样的漆器十分罕见,故推测此纹样是与其它乐器成组。年代久远的钲架鲜少存世,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密陀绘唐人物图盘</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8世纪</p> <p class="ql-block">莳绘螺钿南蛮人纹鞍</p><p class="ql-block">安土桃山-江户时代16-17世纪</p><p class="ql-block"> 本作在朱漆地上用莳绘与螺钿的技法描绘了“南蛮人”(中世末至近世来到日本的欧洲人)。此类南蛮图案并非单纯作为新奇题材来描绘,而是与满载财宝的宝船、异国福神等吉祥形象重合,蕴含着吉祥寓意。</p> <p class="ql-block">莳绘花树花草纹盾</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 17世纪</p><p class="ql-block"> 这是将水牛皮修整成型后髹涂黑漆而制成的盾牌,以高莳绘技法装饰着花卉、团扇等纹饰。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印度的孟加拉地区带来作为原材料的水牛皮,并将成品出口到伊斯兰国家和欧洲等地。</p> <p class="ql-block">莳绘螺钿花树鸟兽纹圣龛</p><p class="ql-block">安土桃山-江户时代16-17世纪</p> <p class="ql-block">莳绘螺钿枫树山茶花鸟纹水盘</p><p class="ql-block">安土桃山~江户时代:16~17世紀</p> <p class="ql-block">莳绘螺钿豆兔纹砚盒</p><p class="ql-block">(传)永田友治 | 江户时代19世纪</p><p class="ql-block"> 打开盖子后可见放置砚台的托层,下层可放纸张。作品整体以及内侧装饰有枝条叶子,兔子则悄悄藏身于枝叶间。在莳绘上同时使用铅板与螺钿的技法,十分接近尾形光琳的风格特征。</p> <p class="ql-block">金属工艺</p><p class="ql-block"> 金属工艺是以金属为材料,采用各种技法将之加工制成工艺品的技艺。金属具有坚硬牢固、研磨后光亮、敲击声音清脆、导热性能良好等性质。日本金属工艺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最初是对中国大陆及朝鲜半岛传来的技术与制品的模仿,其后在本国文化成熟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和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金属工艺自古以来使用的材料有金、银、铜、铁、锡、铅等等,若包括合金,则种类更多。每种金属均拥有其独特的质感和色泽,金工匠人们充分利用各种金属材料的特性,制作出了此处所展示的武器、武具、信仰与宗教用具、生活用具、装饰物、钱币等金属工艺精品。敬请一览日本金工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八重碗</p><p class="ql-block">奈良时代 8世纪</p><p class="ql-block"> 八只一组、口径各相差一圈的碗,可全部收纳于最大的碗中。在奈良时代的饮食供养具中,碗是居于中心地位的佛具,寺院资财账中可看到关于碗的众多记录。展品传自法隆寺,正仓院宝物中也有类似传世品。</p> <p class="ql-block">古铜象耳花瓶名“秋月”</p><p class="ql-block">室町时代15-16世纪</p><p class="ql-block"> 中国在北宋以后模仿古代青铜器制作的仿古铜器传入日本,作为唐物倍受珍视。本作是模仿仿古铜器于日本制作的插花器具,器型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壶”。江户时代初期的著名茶人小掘远州将其命名为“秋月”。</p> <p class="ql-block">  “胴乱”与印笼同样,是悬挂在腰下的小型容器。此作品使用将捻合的细银线弯曲成各种形状的装饰技法,此种工艺于江户时代自中国传入日本,主要盛行于长崎县平户市,亦被称为“平户细工”。</p> <p class="ql-block">绀绦威六枚酮具足</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 18世纪</p><p class="ql-block"> 兜钵为桃形,并搭配弯月形金属装饰。身甲通过用梅花形铆钉横向固定铁板而成,且左侧三处与右侧两处安装了合页,将身甲分成六片。手甲的冠板内侧刻有“为泽木氏正造之”“筑前住藤原金久作”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陶瓷</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中国、朝鲜、东南亚等各地的文化产物飘洋过海传入日本,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并在丰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陶瓷器也是其中之一。在日本、天皇、贵族、武士、城市工商业者等各个社会阶层,因时而得势,推动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因此不同时代和地域会产生极具多样性的陶瓷器,为生活增色添彩。</p><p class="ql-block"> 本展室按时代为您介绍从平安时代未期的十二世纪到室町时代的十六世纪在各地制作的陶瓷器。既有陶罐瓦缸等日常用品,也有日本独特的“茶道”道具、文人亲自烧成的煎茶道具,以及令欧洲人为之倾倒的绚丽豪华的伊万里瓷器等。敬请欣赏这些魅力四射的日本陶瓷。</p> <p class="ql-block">  作者是江户时代后期19世纪“京烧”陶工的代表人物仁阿弥道八。本作模仿了17世纪的野野村仁清和18世纪的尾形乾山的工艺。器身的内外同时描绘着春日樱花与秋日枫叶的纹样。</p> <p class="ql-block">五彩篱笆图大盘锅岛</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 17世纪</p><p class="ql-block"> 直径30公分的圆盘是锅岛烧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盘在微微泛青的白瓷胎上,以釉下青花与红、绿、黄各色釉上彩描绘了被爬山虎缠绕的篱笆图案。</p> <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603-1868年)的陶瓷器:伊万里外销瓷</p><p class="ql-block">由于1661年清朝政府下达的“迁界令”(又称“迁海令”,清朝初年为断绝沿海居民与抗清力量接触而强令沿海居民内迁30至50华里的诏令),中国国内的陶瓷器生产与出口一时陷入混乱,荷兰东印度公司因此将陶瓷器市场从中国移往日本,转而求购伊万里瓷器。此处登场的有“柿右卫门样式”的制品,它拥有中国陶瓷所不具有的魅力,如被称为“乳白手”的质感独特的白瓷胎、富有日本风格的潇洒飘逸的纹样设计等等,都使当时的欧洲贵族大为着迷。到了十八世纪,施以金碧辉煌的金彩纹样、被称为“金斓手”的大型瓷器也外销欧洲,获得了极大的人气。</p> <p class="ql-block">五彩花卉图大盘</p><p class="ql-block">伊万里|江户时代 18世纪</p><p class="ql-block"> 这是面向欧洲出口的伊万里烧大盘,描金的效果豪华绚丽,用于装饰欧洲宫殿的墙壁。</p> <p class="ql-block">五彩狮子凤凰纹盖罐</p><p class="ql-block">伊万里|江户时代18世纪</p><p class="ql-block"> 本展品是出口欧洲的伊万里“金澜手”(描金五彩),曾在英国流传。该器型被称为“沉香壶”。</p> <p class="ql-block">九州沿海图(大图)第十鹿儿岛</p><p class="ql-block">伊能忠收|江户时代191纪</p> <p class="ql-block">阿伊努与琉球</p><p class="ql-block">北方的阿伊努文化与南方的琉球文化展现了日本列岛文化所具有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 自十二至十三世纪开始,阿伊努人聚居于萨哈林岛(库页岛)、千岛列岛、北海道以及本州东北地区北部,以渔猎、自然采集为生,并与黑龙江下游流域、滨海边霸区以及日本本州贸易往来,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阿伊努文化。</p><p class="ql-block"> 十五至十九世纪,琉球王国(以今冲绳县为中心的地区)治理西南诸岛,与日本、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互通往来,从而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琉球文化。</p> <p class="ql-block">木绵衣</p><p class="ql-block">北海道|19世纪</p><p class="ql-block">此为阿伊努人的盛装。深蓝色棉布上用浅褐色丝线绣出纹饰。衬料为淡青色棉布,与外层面料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树皮纤维衣</p><p class="ql-block">库页岛阿伊努/19世纪</p><p class="ql-block"> 树皮纤维衣是阿伊努人的代表性衣物,布料由从裂叶榆的树皮提取的纤维编织而成。展品通过尺寸可知是儿童农物。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导致衣物容易受损,保存状态如此良好的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螺钿楼阁人物纹纸砚盒琉球 |</p><p class="ql-block">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时代 19世纪</p><p class="ql-block"> 展品为盛放砚台和纸张的纸现盒,采用螺钿工艺进行了装饰。外壁纹饰为楼阁、人物、树木流水等,盒盖内为瑞鸟凤凰和桐纹。</p> <p class="ql-block">近代美术日本画</p><p class="ql-block"> 与明治时期从西洋传到日本的油画“洋画”相对,开始称呼日本传统绘画为“日本画”。天然矿石碾碎后溶胶的矿石颜料和墨在绢或纸上作画。水墨画等中国由来的绘画、发展于平安时代并延续至今的大和绘、浮世绘等逐渐融合归一。其中有吸收西洋美术手法融入日本画中的作品,也有研究传统的表现手法并试图在新日本画中再生的绘画。</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p><p class="ql-block">鹤泽探真 |明治时代1893年</p> <p class="ql-block">-休</p><p class="ql-block">桥本静水 | 明治时代1911年</p> <p class="ql-block">老猿</p><p class="ql-block">高村光云| 明治时代1893年</p><p class="ql-block"> 此雕像为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参展作品,生动地塑造了刚与大雕搏斗后,充满气势的老猿形象。它坐在岩石上,左手攥着大雕的羽毛,目光凝视着右上方,体现出时间的流逝和大雕飞走后的空间状态。</p> <p class="ql-block">猿猴弄螳螂图装饰板</p><p class="ql-block">香川胜广|明治时代1892年</p><p class="ql-block"> 作品通过镶嵌金、银、铜等各色金属,以及雕刻等工艺刻画出正在与螳螂嬉耍的猴子。猴子毛发等细节处理非常到位,宛如一幅绘画作品。此作品曾参展1893年的芝加哥哥伦布世博会。</p> <p class="ql-block">五彩描金象形香炉</p><p class="ql-block">东乡寿胜| 明治时代19世纪</p><p class="ql-block"> 幕府末期以来萨摩烧在欧美博得了人气,京都和横滨也开始制作采用相同描金工艺的华丽陶器。这件大象造型的香炉来自萨摩,上面采用五彩描金技法进行了装饰。除却装饰,大象负载楼阁的造型本身就颇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赖光入大江山图大花瓶</p><p class="ql-block">横山弥左卫门|明治时代1872年</p><p class="ql-block"> 此作于1873年在日本首次以国家身份参展的维也纳世博会上展出。瓶身采用多种装饰技术,完美地呈现了当时日本工艺品大而不失精致的特点。由横山孝茂(第一代横山弥左卫门)与其子孝纯共同制作。</p> <p class="ql-block">  本馆后面是博物馆的日本传统庭院,时间的关系,荷塘边绿树掩映中的茶室无暇光顾,打卡拍照走过。</p> <p class="ql-block">  从本馆出来,已经下午1点多了,还有东洋馆没有参观完,顾不上吃喝,一路狂奔来到平成馆,通往平成馆的路旁是高大的松柏和飘着淡淡花香的桂花树,沁人心脾。 半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埴轮”展——“挂甲武人 国宝认定50周年纪念特展 埴轮”在这里举办,机会难得去看看日本独有的埴轮文化。</p> <p class="ql-block">  埴轮,日本古坟时代所独有的一种器物。在公元3世纪至6世纪,巨大古坟的外侧,排列着以素烧陶器为主的被称为“埴轮”的陪葬品,展示了围绕在统治者身边的人物形态以及当时的生活情景</p><p class="ql-block"> 此次特别展共设“王的登场”“‘埴轮’与‘大王古坟’”“埴轮的造型”“国宝‘披甲武人’和他的同伴”“埴轮所记述的故事”五大部分,展现了出土于日本全境的古坟时代埴轮艺术珍品。展品包括18件日本国宝级文物在内的约120件重要文物,立意生动、形式多样,表现题材涵盖了人物、动物、生活器具等个方面,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了古代日本社会生活的多元样貌。</p><p class="ql-block"> 5尊“披甲武人埴轮”首度齐聚,成为本次特别展的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埴轮跳舞的人</p><p class="ql-block">埼玉熊谷市野原古坟出土</p><p class="ql-block">古坟时代6世纪</p><p class="ql-block"> 这对匹配的埴轮正在空中举起同样的胳膊。它们最初被认为是在表演一种仪式舞蹈,但最近的一种理论认为,它们可能是驮马司机拉着马的缰绳。这些雕塑可以追溯到古坟时期的末期,它们有着高度简化的形式,但今天它们是最具代表性的埴轮之一,深受人们喜爱。</p> <p class="ql-block">错金铭环首大刀</p><p class="ql-block">东大寺古坟</p> <p class="ql-block">楔形石制仪式手链</p> <p class="ql-block">轮形石制仪式手链</p> <p class="ql-block">神兽镜</p><p class="ql-block">古坟时代5–6世纪</p> <p class="ql-block">金制耳饰</p><p class="ql-block">船山古坟出土</p><p class="ql-block">古坟时代·5~6世纪</p><p class="ql-block"> 以链子为特征的金耳饰,是从5世纪后半叶左右在朝鲜半岛南部拥有强大势力的大加耶带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金铜铃大带</p><p class="ql-block">群马县高崎市绵贯观音山古坟出土</p><p class="ql-block">古坟时代.6世纪</p><p class="ql-block"> 金铜制大带中唯一挂钟的,是已故国王佩戴的。在绵贯观音山古坟中,“发现了佩戴相同大带的人物花环,成为人物花环代表王的说法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金铜制环状镜板带辔</p><p class="ql-block">渡之女生群马县高崎市绵贯观音山古坟出土</p><p class="ql-block">古坟时代·6世纪</p><p class="ql-block"> 马具是装在马嘴上,用于骑手控制马匹的马具。这种在朝鲜半岛或近畿地区制造的金铜制,可能被装在国王骑的马上。金铜制的马具有助于提高骑手威信。</p> <p class="ql-block">圆柱形埴轮</p><p class="ql-block">在奈良美须利山墓中发现</p><p class="ql-block">古坟时代,公元4世纪</p><p class="ql-block"> 这件圆柱形埴轮的口部向外张开,模仿了早期的船形埴轮。它的制作使用了复杂的技术:尽管它高达242厘米(7.9英尺),但雕塑的墙壁只有2厘米(0.8英寸)厚。这座特殊的墓室雕塑是环绕墓室石室的两排埴轮中最大的两座之一。</p> <p class="ql-block">水鳥形埴轮</p><p class="ql-block">大阪府羽野市 誉田御庙山古填</p><p class="ql-block">(应神天皇陵古坟)出土</p><p class="ql-block">古坟时代·5世纪</p><p class="ql-block"> 誉田御庙山古坟是坟丘长约425米的巨大前方后圆坟,是古市古坟群中规模最大的。有一种说法认为,本作是浮在水面上的水鸟,以携带已故国王灵魂的角色而制作。</p> <p class="ql-block">  圆筒埴轮的存在贯穿于埴轮自诞生直至消亡的全过程,堪称埴轮的主角。这种埴轮的首要特征是其在古坟上竖立的数量之大,伴随着古坟的巨大化,有时一座古坟之上会有多达数万个的圆筒埴轮排列。它以弥生时代供奉在墓葬中的特殊器台为祖型,原本是用来敬奉饮食物的粘土制粗陶器,后来演变为围绕在作为仪式空间的古坟四周的器物。圆筒埴轮反映的是作为器台单体的形状,器台上再加装一个壶形部件则成了朝颜形圆筒埴轮。壶形埴轮在古坟时代前期也同样大量排列于古坟上,但大多数都在古坟时代中期之前就让位给了圆筒埴轮。</p> <p class="ql-block">形象埴轮—屋舍、船、器物</p><p class="ql-block"> 从古坟时代前期的中叶(4世纪前叶)开始,表现各种器物、动物(鸟)造型的形象<span style="font-size:18px;">埴</span>轮开始登场。屋舍形<span style="font-size:18px;">埴</span>轮表现地位高贵者的居所、仓库等与王所统治的集团相关的建筑物。船,象征着将逝去的王的灵魂运送至作为仪式空间的古坟。盾、甲胄、箭袋等武具以及华盖等彰显贵人威仪的器具,则不仅装饰着礼仪空间,还具有为古坟辟邪的目的。也有意见认为,这些随葬品的目的或是为了防止古坟中所葬的亡者作崇.而用来封印古坟的。</p> <p class="ql-block">马形埴轮</p> <p class="ql-block">披甲武人</p> <p class="ql-block">武装石人</p> <p class="ql-block">鞍形木制品</p><p class="ql-block">奈良县樱并市小立古坟出土</p><p class="ql-block">古坟时代·5世纪</p> <p class="ql-block">武装石人</p><p class="ql-block">传福岡县八女市岩户山古坟出土</p><p class="ql-block">古坟时代·6世纪</p> <p class="ql-block">国宝挂甲武人及其兄弟埴轮</p><p class="ql-block">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代表性藏品——国宝《埴轮 挂甲武人》,是古坟时代的武人埴轮中武装得最为严实的埴轮,从头到脚全都覆盖着防具。从细节上看,其制作也极为立体且精巧。与这尊国宝埴轮制作于同一作坊的武人填轮还有其他四尊,分藏于日本国内外。</p><p class="ql-block"> 从这五尊埴轮上可看到身佩箭袋或胡禄、下半身穿着防具或长裤等区别。另一方面,左手持弓、佩戴大刀的姿态则是共通的。</p><p class="ql-block"> 五尊埴轮全都模仿了身份高贵的人物形象,竖立在群马县太田市、伊势崎市的有权势者的古坟之上。其姿态被解读为参加仪式的模样,而非上战场出征的形象。《埴轮 挂甲武人》,是古坟时代的武人埴轮中武装得最为严实的埴轮,从头到脚全都覆盖着防具。从细节上看,其制作也极为立体且精巧。与这尊国宝埴轮制作于同一作坊的武人埴轮还有其他四尊,分藏于日本国内外。</p> <p class="ql-block">表现故事的埴轮</p><p class="ql-block"> 古坟上排列的埴轮由多个人物、动物等组合而成,表现出某种可称之为埴轮剧场的故事性。这些人物和动物的埴轮都具有各自的角色分工。</p><p class="ql-block"> 屋舍形埴轮在形象埴轮中出现较早,制作的持续时间较长。这种屋舍形埴轮作为灵魂寄托之所,是一种重要的埴轮,通常被放置在埋葬设施顶部等古坟的中心设施上。在屋舍形埴轮中,也有通过组合多个不同的房屋来重现王的居所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此外,动物埴轮仅限于表现某些特定类型的动物,它们在与王相关的故事中登场·得到广泛普及。</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qogblx" target="_blank">东瀛行(一)—东京浅草寺、森美术馆、上野公园</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j6z0rd" target="_blank">东瀛行(三)—东京国立博物馆(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