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三:中植系

土地储备部

<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末,原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本月中旬,全国实际在运营的P2P网贷机构已由高峰时期的5000家压降至全部清零,P2P时代彻底落幕了。</p><p class="ql-block">P2P网贷行业曾经历过一段繁华与喧嚣并存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第一财经持续追踪,多篇独家报道重磅落地,从行业突飞猛进发展到规模急剧缩水、爆雷潮涌,从揭露高利贷、暴力催收乱象到监管靴子落地,从备案管理到资金存管再到信息披露、业务规范等监管措施接连祭出,在P2P网贷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一财经都进行了及时、客观的记录呈现,报道也不断突破,见证了它的潮起潮落,并以媒体的力量推动了行业的规范和监管进程。</p><p class="ql-block">2018年起,P2P进入大面积爆雷期。坊间盛传,南京雷完上海雷,上海雷完杭州雷。每一个爆雷平台的背后,都是投资人的血泪故事。当时,杭州某平台爆雷后,有投资者曾在平台总部现场痛哭流涕:“把老家房子卖了投资P2P,300多万元投进去,没想到被套住了。”</p><p class="ql-block">这与P2P火爆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曾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淘金者”,甚至当时连系着围裙、拿着菜谱的服务员都在兜售P2P理财产品。</p><p class="ql-block">而在这背后,是老百姓对金融风险的无知与漠视。投资者风险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年以后,原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话言犹在耳:“收益率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一旦发现承诺高回报理财产品就要相互提醒、积极举报,让庞氏骗局无所遁形。”然而,当时,依然有大量出借人被高息冲昏了头脑,奋不顾身。</p><p class="ql-block">提到P2P的整治离不开对现金贷领域的重拳监管。2022年7月,趣店创始人罗敏在直播间,以“上市公司CEO卖菜”“一分钱抢酸菜鱼”等噱头,邀请明星站台,收获了高销量与高流量。但在他的校园贷黑历史被扒出后,这场尝试几个月后草草收场。</p><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2日,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潘功胜在“第一财经 摩根大通年度金融书籍品鉴会”上首度公开喊话“现金贷”,由此拉开了现金贷整治大幕。</p><p class="ql-block">当年喊出“不割肾也能买IPHONE”口号、推广校园贷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的“原罪”平台趣店,随后开始转型,创始人不停尝试“二次创业”,从汽车分期到在线教育,再到高端家政、医疗养生,但每一个业务都没有洗掉校园贷的“原罪”,当初的赚钱神器成了烫手山芋。</p><p class="ql-block">回顾来看,P2P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几个阶段:一是萌芽期(2007年起),二是快速扩张期(2012年至2013年),三是风险爆发期(2013年至2014年),四是规范监管期(2015年至2018年),以及清退转型期(2018年之后)。十几年间,无数资本涌入,数道监管政策为它专门制定。</p><p class="ql-block">最初,它作为创新试验田出现,为民间金融对接搭建了便捷高效的桥梁,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行业快速扩张,问题接踵而来。大量平台缺乏有效监管,风控形同虚设,自融、庞氏骗局等违法违规行为泛滥,以高息回报为诱饵,期限错配,资金池,最终演变成欺诈、非法集资的工具。</p><p class="ql-block">十年沉浮,P2P行业作为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中国的金融创新步伐并没有停下。</p><p class="ql-block">(本文来自第一财经)</p> <p class="ql-block">2006年,P2P网贷起步,一直到2015年的十年间,监管层对其意见都是包容与支持。2014年,支付宝推出余额宝,互联网理财在移动互联网用户中得到普及,P2P网贷行业也因此出现爆发式增长。</p><p class="ql-block">2013年,全国P2P网贷平台数量只有800家左右,但到了2015年数量就已暴增至3844家。2017年,P2P平台数量再增至5970家,多家P2P平台在这年赴美上市,行业发展进入顶峰。</p><p class="ql-block">但也是在这几年内,监管层开始收紧对P2P网贷的监管。2015年7月,央行联合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以银监会作为P2P行业监管单位。</p><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监管层陆续下发《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备案登记管理指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网贷一个办法三个指引基本框架搭建完成。</p><p class="ql-block">17年12月,“57号文”下发,要求各地在2018年4月底前完成辖区内主要P2P机构的备案登记工作,6月底前全部完成,备案不通过者将被取缔或清退。但到了当年6月,监管发现P2P平台累积风险较多,处置时间较长,备案截至时间被延长。</p><p class="ql-block">进入2019年,野蛮增长的P2P监管方向从备案转为转型。当年下发的“175号文”和“1号文”要求要引导P2P机构转型为网络小贷公司、助贷机构或持牌资管机构。当年11月,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峰首次定调P2P下一步方向是“以出清为目标,以退出为主要方向”——监管层不再要求行业备案,而是要行业清退。</p><p class="ql-block">因而,进入今年之后,P2P平台数量急剧下降,并在11月宣告正式清零。短短三年间,国内P2P平台数量便从最鼎盛的5000+降至零。</p><p class="ql-block">当年的5000多家P2P平台,除了人人贷现在在忙着追回款,现在都去了哪里呢?</p><p class="ql-block">根据不完全统计,相当部分的P2P选择转向小贷、助贷、消费金融、理财平台等其他金融行业,个别则跨界转行进入电商、资讯平台、系统服务等领域。</p><p class="ql-block">11月10日,美股上市公司嘉银金科(JFIN-US)旗下你我贷宣布网贷业务正式清零,平台在贷余额已全部清零。嘉银金科之后将彻底转型为金融科技公司。</p><p class="ql-block">除金融科技公司外,根据上层意思,P2P转型最主要的方向便是小贷及助贷平台。</p><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监管层下发《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网贷转型为小贷公司,省级区域经营的小贷注册资本不低于0.5亿元,全国经营的小贷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根据《指导意见》,行业几家P2P平台都在今年完成了转型:</p><p class="ql-block">今年1月,杭州两家国资背景的P2P平台浙农金服及金投行转型为全国展业网络小贷公司;</p><p class="ql-block">5月13日,厦门禹顺贷和海豚金服转型为小贷公司申请获批;</p><p class="ql-block">9月10日,赣州发展融通资产有限公司转型设立赣州发展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获批;</p><p class="ql-block">10月12日,拍拍贷官宣已完成存量业务清零及推出,正式向助贷平台转型。</p><p class="ql-block">由于P2P转型小贷平台,有较高的注册资金要求。故可想而知,更多未来成功转型的P2P在这场行业出清中最后的结局便是如落叶一般被送走在今年的秋天。</p><p class="ql-block">因为没有出借抵押要求,P2P成了借款人及平台圈钱割韭菜的好地方。之前几年创业爆雷的P2P项目层出不穷,甚至多到要用创始人毕业学校划分成“北大系”和“清华系”两大主要派系。</p><p class="ql-block">北大系代表有数学系毕业的唐宁创立的宜人贷、本章开头由数学与应用数学学院金融数学系的杨一夫、李欣贺联手创办的人人贷、经济学院的许建文的人人聚财,以及杨罡、薛亮、刘军、孙雷各自的项目黄金钱包、聚财富、民贷天下、玖富钱包/悟空理财等。</p><p class="ql-block">清华系的代表则有清华大学亲自控股的道口袋;赵伟平办的银湖网。</p><p class="ql-block">后来,北大系的薛亮因为非法募资被抓了,聚财富逐步坍塌;贷天下、投哪网、人人聚财宣布良性退出;人人贷也出现了债转通道收紧问题并在几日前爆出了最后一道雷。</p><p class="ql-block">清华系的银湖网去年10月被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经侦支队立案,网站当时尚有累计代偿逾期金额3.78亿元,借贷余额33.73亿元。</p><p class="ql-block">监管层要清退P2P,对于饱受冬雷震震之惊的普通百姓而言,并不是坏事。</p><p class="ql-block">而当部分P2P转型小贷平台之后,一场关于消费贷利弊的争论便又应运而生了。</p><p class="ql-block">3.消费贷,天使还是魔鬼?</p><p class="ql-block">小贷公司在借贷过程中自身充当资金借出方,提供资金给借款人,收取利息,接受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督管理,可自主报送和查询征信;P2P平台则充当网贷信息的中介,撮合借款人和投资人,只收取信息撮合的服务费用,不能自主上报和查询征信。</p><p class="ql-block">因此,小贷公司爆雷的风险就比P2P小很多。</p><p class="ql-block">P2P转型小贷公司之后,最近关于“消费贷”的争议又出现了。</p><p class="ql-block">2018年,网贷平台贡献的贷款占消费互联网服务商贷规模比例为10%。随着电商消费金融平台推出层出不穷的消费贷服务,最近“消费贷”收割年轻人的声音一直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false</p><p class="ql-block">近日,京东金融因为一则广告招致广泛批评。广告中,一位农民工打扮人士因为母亲晕机要求换座,空姐向其推荐升舱服务。后排的男士随即替农民工解围,表示可通过京东金融申请最高15万元备用金。</p><p class="ql-block">京东该则广告内容随即被指在诱导下沉人群使用消费待,首先正常情况下旅客晕机下空姐并不会要求升舱;其次,广告并未指明农民工开通京东消费贷后,需要自己逐期偿还。</p><p class="ql-block">另外,消费贷往往宣称其日贷款利率不足0.06%,但实际上年化利率可能会高达30%以上。</p><p class="ql-block">消费贷盛行之下,国内居民杠杆率从2015年初的37%升至今年9月末近65%。另一边,11月CPI却自2009年10月起首次转负,同比下降0.5%,其中猪肉价格下降拖累CPI下降约0.6个百分点。</p><p class="ql-block">false</p><p class="ql-block">居民杠杆率不断上升,但CPI却在下降,加杠杆的钱去了哪里呢?</p><p class="ql-block">答案可能是房地产。从2017年开始,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增速呈现明显的“此起彼伏”迹象。短期贷款以消费贷为主,而中长期贷款则主要是房贷。消费贷不断增长但并未充分反映到消费物价,原因可能是部分消费者将消费贷用于偿还每月的房贷或者是凑首付。</p><p class="ql-block">false</p><p class="ql-block">当钱源源不断地从各种贷款机构流入房地产之后,居民储蓄就可能会减少,投资能用的资金就越来越少。热钱只在有限的闭环内流动,受惠的是闭环中放出高利息消费贷款的平台及其他,而热钱很难留到实业。</p><p class="ql-block">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推出平台各自的消费贷,可以最终补全自己业务生态的闭环,在各个环节变现消费者流量。但这种随处可得的高利息消费贷在目前的语境下,可能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无帮助。</p><p class="ql-block">P2P转型的小贷平台也是同样的道理。消费贷看似是在促进消费,但从整个宏观层面来看,其存在也有不少弊端。</p><p class="ql-block">4.总结</p><p class="ql-block">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博士早在1983年创建格莱珉银行,通过无抵押的小额信贷业务使得成千上万的穷人摆脱了贫困——这被视为是全球P2P模式的雏形。</p><p class="ql-block">P2P模式在中国兴起之初,一度被视为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但随着行业逐步发展,因为其天然的漏洞(无抵押贷款以及平台、借款人跑路等),中国P2P最终却成为了割韭菜的场所,行业大雷一个接一个。</p><p class="ql-block">如今,部分P2P平台已转型小贷平台。但在消费贷泛滥的今天,对于年轻人而言,利息高昂的消费贷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割韭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植系)</p><p class="ql-block">中植李ly是中植李良斌的缩写,中植系由中植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原中植集团)创始人文烈宏于1993年创立。文烈宏是中植集团的创始人,文烈宏把“中植”二字冠于姓氏中间,成立了中植系旗下第一家公司,启航新事业。</p><p class="ql-block">2010年,中植集团与中信集团合资成立中信中植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开启了金融投资控股新模式,实现从金融+产业双擎驱动的转型,迈入企业发展的快车道。</p><p class="ql-block">2014年,中植集团战略入股华夏人寿,成为第一大股东。2016年,中植集团成为上市公司中国金茂的第二大股东。2017年,中植集团成为上市公司中国石化的大股东。2018年,中植集团成为上市公司中国太保的大股东。2019年,中植集团成为上市公司中国平安的大股东。</p><p class="ql-block">2020年8月11日,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披露了北京中融信托有限公司与华泰集团有限公司、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胡宝山等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审执行结果,显示华泰集团有限公司、胡宝山、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融信托有限公司等被执行一案,执行标的为5.84亿元。</p><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2021年7月份全国有史以来最严厉的一批处罚决定”,其中,涉及金融行业的有4家,除了之前报道的鑫琦资产和紫光集团外,中融信托、长城国瑞和中植集团等公司也被合并列入。</p><p class="ql-block">在买下中国最大油田——大庆油田股权之后,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又发布了消息: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于2020年11月16日裁定受理了中融信托对长城国瑞的破产清算申请。这也就意味着,从长城国瑞身上获益可能性最大的是中融信托。</p><p class="ql-block">目前,中植系旗下拥有金融和产业双擎驱动的多元化产业群:金融板块包括中信中植资本、信托、基金、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等;产业板块包括航空、资源能源、地产、文旅、健康养老、投资、教育等。</p><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11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在阿里拍卖平台公开了北京农学院整体资产包,起拍价为5.36亿元。北京农学院由中植集团创办于1978年,当时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之后该学校开始面向社会自主招生。北京农学院前董事长王智森曾是中植集团的董事长。</p><p class="ql-block">截至目前,北京市二中院已在阿里拍卖平台挂出北京农学院15处房产(含在建工程),以及46项知识产权等资产。在建工程包括施工尚未封顶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截至目前,上述资产尚未成交。此次成交的是位于大兴区狼垡的一处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p><p class="ql-block">在本次阿里拍卖平台挂出的资产包中,起拍价最低的是一块位于门头沟的商住混合用地,起拍价为3.83亿元。此外,还有多处房产和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也正在被拍卖。</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在王智森任董事长期间,北京农学院曾一度被媒体曝光拖欠教师工资和拖欠水电费等问题。在王智森离开后,北京农学院董事长一职一直由中植系掌门人崔彦锋担任。</p><p class="ql-block">而除了北京农学院外,由中植系创办的北京农投公司也在被拍卖资产之列。近日阿里拍卖平台显示,北京农投公司名下的一处门头沟门面房已经流拍。目前尚不清楚这两家公司的关系。2023-10-0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6、28号,中原财经</p><p class="ql-block">据证券时报,中国最大的财富管理公司“中植系”重整最新进展来了:管理人申请对248家企业进行实质合并破产清算。</p><p class="ql-block">这个惊天巨雷,终究还是炸了!</p><p class="ql-block">中植集团规模曾达到史无前例的3.6万亿,比恒大还多1.14万亿。它因资不抵债主动申请破产清算时,大概15万的高净值客户,被埋在了里面,近5000家企业客户,面临血本无归,数十万家庭,泪洒当场。</p><p class="ql-block">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今天来简单复盘下这个万亿金融巨鳄“中植系”的暴雷始末。</p><p class="ql-block">01万亿大雷炸了</p><p class="ql-block">中植企业集团官微6月28日下午发文称,公司管理人于6月28日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交申请称,“中植系”企业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财产分布广泛,负债金额巨大。经管理人调查,中植企业集团与中海晟丰(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等247家企业存在高度关联性且法人人格高度混同,区分这248家企业财产的成本过高,“单独破产清算将严重损害全体债权人的公平清偿利益”。</p><p class="ql-block">因此,管理人向法院申请对这248家企业进行实质合并破产清算。</p><p class="ql-block">这是继4月7日宣布延长债权人债权申报期的公告后,中植企业集团时隔2个多月再度披露重整进展。</p><p class="ql-block">再往前盘,今年3月份,朝阳区就发布通报,“请涉案公司其他相关人员,主动配合调查取证,积极退缴违法所得”。</p><p class="ql-block">退缴大户从年薪千万的公司高管们一直延伸到非高管序列的理财顾问。</p><p class="ql-block">聊到这里你可能要说,高管退薪可以理解,这理财顾问门不过是公司里面的打工人,领工资,赚提成,为何最后还要吐出来,太冤了吧。</p><p class="ql-block">其实吧,还真不冤。理财顾问虽然打着的是“顾问”的名头,但是实际上干的是销售的活儿,这销售的手段和规模嘛……</p><p class="ql-block">破产之前,众人回顾才发现,中植这个深渊,大到可怕:</p><p class="ql-block">其金融板块拥有6家持牌机构,涉及信托、基金、期货、财险等,5家资管公司负责倒卖资产,4家财富公司负责敛财。</p><p class="ql-block">▲图源:界面新闻×数据线</p><p class="ql-block">其实业版图也大到吓人,“中植系”直接或间接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上市公司达到26家,解直锟本人就有19家,资本操作的空间拉满。</p><p class="ql-block">若按照中植系巅峰时管理资产规模(3.6万亿)的1%计算销售提成的话,光佣金可能就高达300多亿,你说这赃款该不该追?</p><p class="ql-block">02专割富人的玩法</p><p class="ql-block">金融圈有句话,底层死于P2P,中产死于理财,富豪死于信托。</p><p class="ql-block">中植系的理财产品主要以信托和定融产品为主,投资门槛较高,所以投资者以有钱人居多,割的也就是有钱人的韭菜。</p><p class="ql-block">中植系旗下一位理财经理曾经透露,中植系投资产品单个300万元以上的投资人有15万,单个客户最大投资金额50多亿元。</p><p class="ql-block">但通常来说,富人对于财富的管理应该相对更加聪明,中植系是如何做到专门收割富人,最终又走到了暴雷这一步呢?</p><p class="ql-block">主要还是靠高回报率的吸引。中植系的产品以信托和定融产品为主,信托收益率大概6%-8%,而定融产品比信托还要高出2个百分点。这看起来可比市场上收益率3%左右的理财产品香多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植系产品的回报率无疑具有很强的诱惑。</p><p class="ql-block">信托资金一向是房地产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中植系的中融信托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中融的信托产品,年化8%左右的收益率,要给到投资人,加上自身的人员成本等,总成本可能超过14%,高收益的下游标的非地产莫属,借给房地产的钱超过14%,那就是利润。</p><p class="ql-block">因此过去几年,公司将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业务,2020年房地产业务占比高达18%。和恒大、华夏幸福、佳兆业、融创这些风险房企的合作,也成为其在地产行业埋下的最大的雷,最终还是避免不了爆发的命运。</p><p class="ql-block">至于定融呢?就是定向融资,比如企业有融资需求,通过金交所担保备案,投资者可以向企业打钱,在一定的期限内,企业还本付息。</p><p class="ql-block">中植系的定融产品主要通过恒天财富、新湖财富、大唐财富、高晟财富这四大财富平台来执行,更多投资者被坑,主要集中于此。</p><p class="ql-block">中植系找了不少偏远地区的“伪金交所”作为渠道,融资的公司是中植系公司,担保的属于中植系,旗下的四大财富公司负责包装销售理财产品,于是定融变自融,借新还旧,中植系拥有了庞大的资金池。</p><p class="ql-block">中植系发行的定融产品规模超过2000亿元,收益率8%-12%不等,这些钱被用来投向城投基建、资本市场、地产等项目。</p><p class="ql-block">问题就在于,这两年下游的标的表现太差了。</p><p class="ql-block">房地产不说了,三道红线一出,一堆民营房企频繁暴雷;股市大家也看到了,一年能亏掉股民几万亿;还有地方债,也频繁违约,财政也没钱。</p><p class="ql-block">但是客户的8%收益,是必须要兑付的,所以只能开足马力,通过各种产品去融资,用后来的钱,去堵前面的窟窿。</p><p class="ql-block">随着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中植系通过定融产品借新还旧的模式越来越难以维系,从2022年年6月份开始无法兑付,7月份以后更是全面停止兑付,2023年正式开始走上破产暴雷之路。</p><p class="ql-block">03巨头失了领头羊</p><p class="ql-block">“中植系”在中国民营资本中,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创始人解直锟,人很低调,他更出名的身份,是著名歌手毛阿敏的丈夫,以及中央汇金公司原总经理的弟弟。</p><p class="ql-block">中植成立于1995年,解直锟刚开始是通过承包,挽救一些快要倒闭的印刷厂,才走向了创业的道路。</p><p class="ql-block">直到1997年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进军了房地产行业。紧接着,到2001年又把手伸向了金融产业,控股了多家公司。</p><p class="ql-block">后来他们的业务模式其实就是募集资金,帮助这些有钱人投资到各种产业,帮助投资人赚钱,简单来说就是用钱生钱。</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中植集团业务遍布金融、能源、矿产等多个领域。</p><p class="ql-block">中植系危机初现时,低调的解直锟曾走向前台,把原最高法的高官请到中植做首席风控官。同时设立7大部门,用的都是人行、高法、证监会的前高干来任职。</p><p class="ql-block">然而时代的东风已经悄然转向,形势急转直下</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中植企业集团发布《致投资者的一封致歉信》,信中透露,集团总资产账面金额约2000亿元,但剔除保证金后的负债本息规模高达4200-4600亿元,已严重资不抵债。</p><p class="ql-block">信中还提到,公司出现困境的原因之一在于:实控人解直锟猝然离世,多位高管和核心人员先后脱岗或者离职,加之集团及旗下企业高度依附于原实控人决策,导致内部管理面临失效状态。</p><p class="ql-block">解直锟去世时,他的讣告中引用了他生前最喜爱的诗人朗费罗的诗句——</p><p class="ql-block">“在世界辽阔的疆场上,在生命露宿的营地上,别作默默无声、任人驱使的羔羊,要在战斗中当一名英勇无畏的闯将”。</p><p class="ql-block">可惜了,失去了领头羊的中植系,更加失去了带领公司走出困境的核心力量。</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25日晚9点,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依法对“中植系”所属财富公司涉嫌违法犯罪立案侦查,对解某某等多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p><p class="ql-block">至于案件涉及的投资者们,只能无奈等待着最后的裁决,看看自己最后能挽回多少损失吧!</p><p class="ql-block">04风险提示</p><p class="ql-block">“中植系”的爆雷,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残酷的金融课。</p><p class="ql-block">虽然中植集团的暴雷受害者主要是高净值人群,对于社会层面的影响看起来并不是很大。</p><p class="ql-block">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无序扩张的野蛮时代已然落幕,中植集团的危机并非个案,未来还有可能有更多企业面临类似的风险。</p><p class="ql-block">在“钱”的事情上,对于普通人来说,保持多高的谨慎和警觉都不为过,切勿因小失大。</p><p class="ql-block">2024年08月10日 07:53 </p><p class="ql-block">北京检察机关依法</p><p class="ql-block">对中植企业集团原董事局主席</p><p class="ql-block">高某某等49人提起公诉</p><p class="ql-block">近期,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以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局主席高某某等49名犯罪嫌疑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经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依法审查,对高某某等49人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依法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2023年年中,“中植系”金融产品大面积出现兑付违约,引发市场关注。</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22日,中植集团正式宣布“爆雷”。初步尽调显示,债务规模巨大,剔除保证金后相关负债本息规模为4200亿元至4600亿元。中植集团已严重资不抵债,存在重大持续经营风险,短期内可用于兑付债务的资源远低于整体债务规模。</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平安北京朝阳”官微消息称,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依法对“中植系”所属财富公司涉嫌违法犯罪立案侦查,对解某某等多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p><p class="ql-block">今年3月,“平安北京朝阳”发布消息称,前期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依法对“中植系”所属财富公司涉嫌违法犯罪立案侦查,目前已对公司高管等主要涉案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侦办和追赃挽损工作正在全力进行中。</p><p class="ql-block">今年6月28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告称,中植企业集管理人提交申请称,中植系企业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财产分布广泛,负债金额巨大。经调查,中植集团与中海晟丰(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等247家企业存在高度关联性且法人人格高度混同,区分企业财产成本过高,单独破产清算将严重损害全体债权人的公平清偿利益。因此,管理人申请对中植集团等248家企业进行实质合并破产清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6号</p><p class="ql-block">时隔2个多月,15万户投资者等来的却不是好消息,而是“中植系”的全面崩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叱咤风云29年的民营巨头——中植集团,这一次算是彻底谢幕了,背后的15万户投资者欲哭无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这一次“中植系”的暴雷,只能引用网友的一句话来概括了,那就是“我的贫穷让我成功躲过了这个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15万户主的资金“烟消云散”?</p><p class="ql-block">中植集团的247家企业惨遭破产清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6月28日,官方发布公告:对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48家企业进行实质合并破产清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投资界都被这一消息“炸疯了”,因为这个雷暴得貌似比恒大更劲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图源:官方公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果真要究其不同的话,大概就是恒大的地产坑位背后是老百姓的辛苦钱,而中植系3.6万亿的资产规模背后的坑位,全都是高净值的投资人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根据《财联社》报道的中植集团先前公布的致歉信内容来看,中植集团总资产账面金额约2000亿元,而负债本息规模则高达4200亿-4600亿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巨额的债务貌似已经产生了资不抵债的恶劣后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下的真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真实写照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因为随着中植系的全面崩盘,扣除抵债的部分,能剩下点都算不错了,而这也基本就意味着中植集团重返江湖的可能性基本为0,除非等到一名“白武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民营巨头的中植集团,在辉煌的时候就曾经手握“万亿商业帝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参与投资的33家上市公司里面,就有9家是由中植集团参与控股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据《野马财经》统计,除了上市公司的板块,还有金融板块,涵盖了信托、财富管理、基金管理等公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还有实业板块,除了汽车、房地产这类常见的项目,甚至还涉及涉及了矿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图源:野马财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绝对是投资界的“业绩大哥”。也可以说中植集团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因为靠着 “PE+中融信托+上市公司”的金字塔式资本结构,中植集团成为民营资本系族里的绝对标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也正是靠着袋子里的钱,成功“炸”出了一个比恒大还大的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早在2022年,中植集团的旗下公司就曾“小打小闹”地向中融信托质押股权来套现,透露出一丝资金链紧张的迹象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另一个板块的暴雷就像“缺口的沙堤”一样,带给中植集团巨大的压力,那就是定融产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早在去年,定融产品就开始慢慢产生缺口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根据《凤凰网》报道,当初的定融产品端口亏损的单个投资金额就在300万以上的投资者就有15万户,涉及金额2300亿,最大的单个投资就直接亏了50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图源:凤凰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偏偏是定融产品呢?了解完这个盘的属性,大概就能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因为定融产品其实就是一种“非标的定向融资”的资金池产品,是普通人买不了的。也就是说散户基本是不入流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来的都是手握300万以上投资金额的合格投资人,可以视为专门收割高净值中产,这里暂时用“土豪哥”的称号来代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是也不是说谁都有300万的闲钱,所以一些人为了入这个盘,就几个人“凑份子”一起当土豪哥,也就是拼份儿定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群土豪哥的资金就变成了补充流动性产品,现在俗称的“资金池”。所以一个“资金池”的背后是一群土豪哥,一群土豪哥的背后可能是好几个“冤大头”。</p><p class="ql-block">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这个资金池的崩盘会成为缺口的沙堤了。</p><p class="ql-block">到了这步,这盘局貌似就有点庞氏骗局那股味道了,毕竟资金池那是越滚越大了,雷也就越攒越多,最后终于爆了,炸得投资人一脸懵。</p> <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18日,中植集团官网显示,集团创始人解直锟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12月18日9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公开信息显示,解直锟,1961年生人,于1995年创立中植集团。据胡润百富榜官网显示,2021年解直锟以260亿身价,登上胡润百富榜第241名。</p><p class="ql-block">  此前解直坤在资本市场并不高调,而直至其去世消息传出,竟有包括港股在内9家上市公司就实际控制人解直锟去世发布公告。</p><p class="ql-block">  而这只是其万亿金融帝国的冰山一角。解直坤直接控制中海晟丰(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及中海晟融(北京)资本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这两家公司为持股平台,再层层穿透,持股超5%以上的上市公司数量多达20家。其中实际控制上市公司数量为9家。</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湖州皓辉将天山农牧业及其全资子公司呼图壁县天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计持有69,211,312股公司股份竞买后。湖州皓辉及其一致行动人华中(天津)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合计持有公司24.25%的股份。ST天山的实际控制人由李刚先生变更为解直锟先生。在ST天山披露的详式权益变动书中披露,中植系参股5%以上的上市公司数量多达19家!</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ST天山公告)</p><p class="ql-block">  此外,中植系还有许多参股未达5%以上的上市公司,包括联络互动(002280)、中粮糖业(600737)、*ST康美(600518)、徐工机械(000425)、ST辅仁(600781)、经纬辉开(300120)、荃银高科(300087)、老恒和酿造(2226.HK)、振东制药(300158)等等。</p><p class="ql-block">  出A股及H股外,中植系还参股了两家新三板公司,分别是五星传奇(872068)和永乐文化(837736)。</p><p class="ql-block">  以上还仅仅是中植系在二级市场的参股公司。中植系在另一核心板块金融产业更是广泛布局,并且早已深耕多年。</p><p class="ql-block">  2001年开始,中植集团进入金融产业,经过20年的深耕,“中植系”旗下金融板块囊括信托、财富管理、保险、典当、融资租赁、PE/VC等众多金融业务,据作者不完全梳理显示,“中植系”控股的金融机构数量至少30家。并且拿下了信托、公募基金、保险、期货、私募基金等多块金融牌照,布局可谓相当深远。</p><p class="ql-block">  金融产业中,2001年通过参与重组而纳入囊中的中融信托,后来在中植系帝国的版图扩张中扮演了绝对主角。中融信托在“中植系”既是融资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工商信息显示,目前,由中融信托持股比例达50%以上的企业数量高达352余家。</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0年末,中融信托自有资产285.58亿元(合并),同比增长3.41%;公司及各子公司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8898.83亿元。上半年,根据61家信托公司半年报数据,中融信托营收排名为业内第七(部分信托公司为合并口径),基本与上一年度持平,净利润排名第16。</p><p class="ql-block">  而中植系旗下的恒天明泽、新湖财富、大唐财富、高晟财富四大财富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在2.5万亿元左右。</p><p class="ql-block">  中植系旗下还有一家润兴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租赁业务,向国内外购买租赁资产,租赁财产的残值处理及维修,租赁交易咨询和担保。润兴融资租赁对外投资6家公司。</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中植系此前对融资租赁事业可谓是相当“热情奔放”!</p><p class="ql-block">  在五六年前,在南通、湖州、镇江、北京等地申请了一众商租、保理公司牌照,安排一群85后的俊男靓女出任董事长,将初创企业培育个一两年,便转手以高价卖给上市公司。</p><p class="ql-block">  两年间,中植系将丰汇、富嘉、庆汇、中程、润兴5家商租以及摩山、瑞丰两家商业保理公司,分批出售给亟需扭亏为盈、或需要讲故事的上市公司。</p><p class="ql-block">  凭此财技,中植系赚得盆满钵满,套现超百亿元!上市公司高价收购租赁公司的背后,虽有业绩对赌协议,但那时候中植系不愁。</p><p class="ql-block">  资金端,中植系协调中融信托和恒天、大唐、新湖、高晟四大财富公司以高价拆借资金给商租,融资不愁;资产端,商租公司按成本定价法、以委贷或租赁等方式,动辄十几二十几的XIRR投向地方平台、民营企业等,以完成利润要求,若实在差点业绩还可请中植协调层层控制的企业临时做些业务,投放也不愁!</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宏观环境下行,2015-2016年那会接受超高成本的客户,后续纷纷爆雷。庆汇租赁便因踩雷东北特钢案,2018年出现3.25亿元的亏损;丰汇租赁也是一堆问题包袱,连年巨亏。</p><p class="ql-block">  融资租赁公司风险不断暴露后,不但难以持续贡献利润,反而给买家拖后腿,与中植系合作的上市公司开始反水,原本出售给上市公司的融资租赁平台也纷纷遭遇“退货”,2018年9月富嘉租赁被卖回、19年3月润兴租赁被卖回、19年5月金洲慈航要甩掉丰汇租赁、20年7月庆汇租赁被卖回……</p><p class="ql-block">  此前中植系所参股的众多上市公司中也多是这一类模式。后来因为监管和经济下行等诸多原因,中植系此前的模式面临很多风险。中植系在康美药业、康得新、长生生物、东方园林等股票上频频踩雷,中植系逐渐走上台前,成为“实控人”。</p><p class="ql-block">  2019年以来,中植系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情况大部分都属于被动。比如因为收不回欠债,中植系无奈成为凯恩股份、康盛股份的实际控制人。此前的ST天山也是因为欠债无法收回,倍法院强制拍卖而获得实控权。</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据悉像乐视网、康美药业、长生生物等典型的A股暴雷案例中也有中植系的身影。这一系列因素也导致近几年来中植系内部情况并不乐观,隐患重重。</p><p class="ql-block">  在此之间,中植系也在慢慢做出改变。解直锟为此提出了新的“实业+资管双轮驱动”模式,实业在中植系内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此后中植系在实业领域的布局也是加大步伐。其在房地产、汽车、矿、公共设施等领域也具有涉及。</p><p class="ql-block">  房地产领域:旗下有哈尔滨中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宜春中嘉投资置业有限公司等公司;矿业领域:旗下有甘肃西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领域:中植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中植一客成都汽车有限公司等;基础设施领域:安徽中植公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  中植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也颇有成果,在今年的第三届广州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链展览会中,中植系旗下独角兽企业万城万充展示了充电设备、充电SaaS平台、充电App等多款硬核产品。还在当日拿下了 “2021年度十大充换电设施标杆企业”“2021年度十大最佳充换电运营商大奖”“2021年度十大最具价值品牌奖”三大奖项。</p><p class="ql-block">  而中植一客目前也已经开发出了2款新能源物流车,一款微面车型,采用宁德时代电池,工况续航可以达到270公里。另一款轻卡采用国轩电池,工况续航200公里。目前能达到年产5000台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1995 年,解直锟成立黑龙江中植企业集团公司,注册资本总额5000万元人民币,当时主要从事造纸材料经营。1997年,中植企业集团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项目遍及北京、上海、昆明、哈尔滨、双鸭山、阿城、合肥、潍坊等城市。完成了早期资本积累。</p><p class="ql-block">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中植企业集团逐步发展成为涵盖实体产业、资产管理、金融服务、财富管理等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而随着解直锟的离世,一个民营资本系族超级大佬的时代渐行渐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植昆的哥哥解植春。解植春。曾在黑龙江省委办公厅工作,并在后来成为光大、中投、中央汇金等的高管,在中国金融界有着算是显赫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兴安岭失火后</p><p class="ql-block">伊春五营区的解直锟也是在那时候发家的。</p><p class="ql-block">五营区位于小兴安岭中麓,当地最重要的特产是红松,居民主要都是林场工人及后代。</p><p class="ql-block">解直锟的哥哥解植春,早年也当过林业工人。</p><p class="ql-block">解直锟自己没走林业工人这条路,而是当了印刷厂的工人。直到1991年前,他都还是印刷厂工人。</p><p class="ql-block">到了1995年,他就成立了黑龙江中植企业集团公司。</p><p class="ql-block">这家公司的注册资本是5000万元,当年伊春人一年的平均工资是2734.32元。</p><p class="ql-block">很少有人知道,解直锟当时掌握了什么财富密码,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赚到了差不多2万伊春人的年收入。</p><p class="ql-block">集团公司成立两年后,解直锟将目光投向房地产。</p><p class="ql-block">这一年,一个叫吴杰凯的男人成为伊春市领导。这个人要不是今年1月被抓捕归案,网上几乎找不到他的其他消息。</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许家印刚和自己的老板做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深谈。</p><p class="ql-block">他主导的广州鹏达珠岛花园一个项目就为母公司中达净赚2亿多元,而自己的工资在当时却依旧很低,一个月才3000多元。</p><p class="ql-block">许家印的诉求很简单——加薪,但被拒绝了。</p><p class="ql-block">单飞的路从那时候开始,许家印买下原广州农药厂地块,打造了金碧花园项目,开盘时购房者连续两昼夜排队买房。</p><p class="ql-block">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p class="ql-block">这一年,许荣茂执掌的世茂集团在北京的“华澳中心”开盘,开盘均价是8000元/平米。这个楼盘位于北京海淀区,当时当地的平均房价为4000元/平米。</p><p class="ql-block">此时的许荣茂,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投资理念,他在北京做的全都是高档外销公寓。5年后,许荣茂几乎占去了北京1/3以上的高档住宅市场。</p><p class="ql-block">而郭英成,则要两年以后才会开发自己的第一个楼盘“桂芳园”。</p><p class="ql-block">这时候的开发商,野心都在一线城市,伊春、哈尔滨这样的城市大概连余光都吸引不了。</p><p class="ql-block">早期,解直锟把精力主要花在了这两座城市。</p><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的楼盘,主要通过哈尔滨中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哈尔滨盟科清润置业有限公司、哈尔滨盟科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操盘。</p><p class="ql-block">其中,哈尔滨盟科清润置业有限公司早期的法人代表是刘洋。</p><p class="ql-block">刘洋,在解直锟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后的第三天,开始代理主持中植集团的全面工作。</p><p class="ql-block">到了2003年,解直锟觉得中植的房地产开发已经形成了品牌优势。</p><p class="ql-block">但直到现在,都很少有人知道中植房产。</p><p class="ql-block">无论玩房地产还是金融,解直锟都喜欢上了“躲猫猫”的游戏,在公司架构上层层套娃,可能这才让他有安全感。</p><p class="ql-block">2003年的解直锟,对房地产事业还是雄心勃勃。</p><p class="ql-block">他的楼盘开发已经慢慢走出这片黑土地,进入更加流光溢彩的一线城市。</p><p class="ql-block">前一年,他通过重组拥有了一家信托公司,并更名为“中融信托”。</p><p class="ql-block">不过大城市的地产圈,没解直锟想象得那么容易混。</p><p class="ql-block">拿到信托牌照的当年12月,中植疑似让上海圆泉公司出面,拿到了上海市静安区78号地块的土地使用权。</p><p class="ql-block">按照解直锟的规划,这个地块上会盖起一座静安宝鼎商业广场。</p><p class="ql-block">2004年以后,上海圆泉开始在上海各个地方买入动迁房源。</p><p class="ql-block">2年后,上海圆泉发现自己买动迁房源已经花了5个多亿,但78号地块上的拆迁工作基本没什么进展。</p><p class="ql-block">上海圆泉不得不谋求78号地块转让,但因为转让价格过高、拆迁风险不低,在当时有实力、有想法接盘的并不多。</p><p class="ql-block">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p class="ql-block">不知道是不是78号地块的原因,这一年,解直锟调整了中植的组织架构,形成了四大总部管控体系,排在第一位的是风险管理委员会。</p><p class="ql-block">2008年,四万亿计划推出,解直锟决定收缩基础产业,让金融投资冲锋陷阵。</p><p class="ql-block">冲在最前线的自然是中融信托。</p><p class="ql-block">这个走向,让解直锟一度变成了很多人羡慕的对象。</p><p class="ql-block">2003年,中融信托的资产管理规模是12亿元,2008年这一数值达到了708亿元,规模翻增58倍。</p><p class="ql-block">他好像有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弹药库,一头支援地产大佬,一头在A股买买买。</p><p class="ql-block">到了2014年,已经没人记得中植开发楼盘的事了,但它在地产圈呼风唤雨的能量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p class="ql-block">中融信托地产项目开始遍布全国,最快时从项目方考察到做信托计划,再到风控通过,只需要3天。</p><p class="ql-block">从2010年到2014年,在4年时间里,中融信托的规模增加近5500亿元。</p><p class="ql-block">2014年,解直锟的哥哥解植春担任汇金公司总经理。</p><p class="ql-block">不过,解植春仅仅在这个位置上坐了一年,2015年5月底就离职了。</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月,解直锟也急急忙忙卸任了中植集团董事局主席。</p><p class="ql-block">虽然说卸任,但在“中植系”中,解直锟的身影一直都在。</p><p class="ql-block">2016年,上市公司荃银高科遭到中植系的违规举牌,中植系在达到5%的警戒线之后,没有停止买入荃银高科。</p><p class="ql-block">为了这件事,荃银高科的董事长说自己在2017年1月与解直锟有过面谈。</p><p class="ql-block">2017年2月,解直锟还跟一个毛头小姑娘打起了官司,声称自己让这姑娘骗走了10亿美金。</p><p class="ql-block">从这里开始,剧情就逐渐走向诡异了。</p><p class="ql-block">毛头小姑娘叫李响,在官司中,双方整得并不是很熟。但事实上,李响曾在中植系公司任职,而且当时处于帮解直锟管理基金的状态。</p><p class="ql-block">不管这场官司的输赢如何,对解直锟而言,重要的是让这笔钱合法地消失。</p><p class="ql-block">大概从这一年开始,中融信托进入“滑铁卢”,罚单、暴雷、违约频现。</p><p class="ql-block">2020年,中融信托接连踩雷北大方正、华普、泰禾等多家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炒股也频频失手,被困在多家ST公司中。</p><p class="ql-block">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p class="ql-block">而另一边,中植系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驰援各位大佬的现场。</p><p class="ql-block">斯基带大家感受一下这份名单:恒大、佳兆业、花样年、乐视、东方园林、大北农。</p><p class="ql-block">在黑土地上,解直锟学的是如何淘金;走出黑土地,他必须要学会另一门功课——如何合法地花钱。</p><p class="ql-block">从学会花钱开始,解直锟成了大佬们的“救世主”,但最后没能救自己。</p> <p class="ql-block">P2P爆雷的原因很多,可预见的爆雷平台,大部分有经验的投资人是能够躲过这种灾难,但突然爆雷的平台,投资人往往措手不及,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说说P2P平台爆雷有哪些原因。</p><p class="ql-block">一、拆东墙补西墙</p><p class="ql-block">这种建立在2个平台以上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案例也不少,记得之前就有一家平台因为上一个平台的经营不善导致平台需要清盘处理。该平台又在其他地方另起炉灶,想利用新开平台进的资金去弥补上一个平台的资金窟窿。这样做不仅一个平台都运作不好,并且会直接导致两家平台都倒闭。</p><p class="ql-block">二、逾期坏账</p><p class="ql-block">这点也是许许多多平台碰到的常见问题,当一个项目标出现逾期,平台需拿出自有资金来进行垫资,或者动用平台风险保证金(不少平台有设立,也不排除无设立情况)进行一批投资人的回款安排。出现逾期坏账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不到改善,一直持续下去。</p><p class="ql-block">这里主要表现在公司的风控团队前期对放款的审核及后期对收款的及时。在这里还的说下风控团队,风控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部门,平台所有业务及款项的出处及款项回收都从这里出去回来,如果该部门对于放款的专业知识不熟悉给平台带来的就是致命的打击。</p><p class="ql-block">三、平台拆标不当</p><p class="ql-block">平台多多少少会出现拆标情况,这些也是平台根据平台发展实际情况考虑。拆标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拆金额,就是把一个金额大的标拆成几个甚至十几个金额小的标来进行发布,这种拆标暂无多大影响,且更适应平台当前的实际情况。</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就是拆时间,这种就是把一个借款期限月份时间长的拆成月份时间短的,这种对于平台风险相对较大的,这样的拆标平台是靠的此标后一期补上前一期标的金额,如果后续无资金进来,那么平台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p><p class="ql-block">四、假标自融,</p><p class="ql-block">这几年倒闭的平台,有90%以上都属于自融。假标自融说明了平台通过我们看似正规的借款资料融到的资金去做了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业务。当然这样最明显的就是资金池,什么叫资金池,就是平台先筹集资金,然后再那资金去匹配项目,说的难听点就是自己去做其他事情。所以,笔者建议广大投资者在选择平台时,最好找房易贷这样坚持信息中介定位,把借款人信息不打马赛克,并且上线银行存管的网贷平台。</p> <p class="ql-block">第一财经日报 2018-08-06 07:19</p><p class="ql-block">  6月以来,全国范围内集中出现了百余起P2P网贷平台清盘、停业、实际控制人失联、停止兑付本息等风险事件。进入7月后,网贷平台的“爆雷”愈演愈烈,我国P2P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危机和生存发展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P2P网贷平台频频“爆雷”</p><p class="ql-block">  这次网贷行业“多米诺骨牌”的集中坍塌自6月开始。据统计,2018年前5个月,每个月倒闭的P2P平台基本在20家左右;但到了6月,“爆雷”数量猛增至63家;进入7月,这一态势愈演愈烈。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至7月20日,当月新增问题及停业平台约118家。</p><p class="ql-block">  而且本轮网贷平台“爆雷”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出问题的不少是规模较大的P2P平台,其中不乏拥有国资背景和运营多年的知名网贷机构。如“唐小僧”注册用户人数超过1082万人,“银豆网”借贷余额达44亿元,这两家平台的实际控制人均已失联或外逃,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爱投资”是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会员单位,并获得了“iTrust中国互联网信用评价中心”最高级AAA级信用认证,近期也出现了一定规模的项目逾期。此外,出问题的“利民网”已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正筹备赴美上市;“金银猫”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首批会员单位,并获得国资背景企业“中能源电力燃料有限公司”战略入股;“钱妈妈”、“云端金融”等亦属国企股东控股。</p><p class="ql-block">  从风险性质看,此次P2P平台的倒闭大致分为两种类型:</p><p class="ql-block">  一种是直接关停,即由于资金链断裂、实际控制人失联或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警方立案侦查等原因,平台停止运营或不再兑付本息。如浙江地区知名P2P平台——“牛板金”7月3日公告称,该平台牛钱袋、牛宝丰、牛钱包等借款项目发生逾期共计9852余万元,暂停平台赎回业务及所有产品的投资与兑付;7月4日,又爆出该平台通过虚构标的,以“牛钱袋”产品挪用投资人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内幕,涉及金额达31.5亿元;7月5日,“牛板金”被杭州市公安局江干区分局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侦查。</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是良性清盘,即因流动性枯竭等原因,P2P平台主动决定良性退出网贷行业,并承诺不跑路,不失联,及时追回欠款,未来几年内分批次兑付所有资金。如7月18日“金银猫”宣布决定良性清盘,对在投金额小于1万元的用户,平台将分两个月结清所有资金;对在投金额大于1万元的用户,将分24个月每月兑付本金及其收益。</p><p class="ql-block">  P2P平台风险集中暴露的三大原因</p><p class="ql-block">  这次P2P平台风险的集中暴露是我国网贷行业自诞生以来,面临的一次较大的流动性危机和行业性挑战。在多重风险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流动性压力从少数平台蔓延到了整个行业,P2P平台的生存和发展正在经受一场严峻考验。</p><p class="ql-block">  (一)经济增速下行和加快去杠杆,使潜在风险逐步显性化。</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在经济增速下行期,风险往往出现在最薄弱的环节。而P2P平台借款人的资质相对较差,在宏观经济发展挑战不断增多、企业和个人信用违约现象多发、底层资产逾期较为严重的大环境下,平台项目很容易出现逾期、兑付困难等问题,这时P2P领域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体现得更加明显。</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在去杠杆的背景下,所有贷款类机构都在承压,而首当其冲的往往是小微企业和民间融资。2018年1~6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03万亿元,去杠杆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去杠杆带来了融资环境的收紧,促进了银行表外业务、同业业务等的收缩,而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大部分融资是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银行的表外和同业业务渠道获得的。这就造成了上述借贷主体资金链吃紧或信用违约,从而使包括P2P在内的一些潜在金融风险显性化。</p><p class="ql-block">  (二)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p><p class="ql-block">  从P2P借款人一端看,确有部分企业和个人出现还款困难和信用违约,但也有一些借款人在行业危机发生后,还款意愿下降,甚至趁机恶意举报平台,掀起市场恐慌,造成平台经营失控,以此达到逃废债的目的。这些行为直接导致了一些网贷平台资金链断裂、无法兑付,进而诱发了全行业的信任危机。</p><p class="ql-block">  从P2P出借人一端看,一些平台发生项目逾期增加、无法兑付本息或实际控制人跑路后,引发了其他平台投资人的担忧情绪。特别是当一些知名乃至国资背景的平台也出现问题后,市场恐慌情绪和负面情绪扩散,投资人信心不足,争相集中提现、撤回资金,导致更多的平台出现了流动性问题。其中,一部分资金涌向安全性更高的大平台,一部分则完全撤出了P2P网贷领域。大量的资金流出在平台间形成连锁反应,使一些原本没什么问题的平台也出现了问题。</p><p class="ql-block">  (三)不少网贷机构仍在违规经营,是风险爆发的根本性因素。</p><p class="ql-block">  对这次网贷领域风险的集中暴露,宏观经济和市场情绪等外因固然不容忽视,但P2P平台的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p><p class="ql-block">  监管部门多次强调,网贷机构的本质是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但当前仍有部分P2P平台背离信息中介定位以及服务小微企业和依托互联网经营的本质,业务创新偏离轨道,异化为信用中介。比如,有的机构存在违规放贷、为出借人提供担保增信等行为;有的通过归集资金设立资金池、进行期限拆分;有些机构为规避相关金融产品的认购门槛要求,变换投资产品销售形式,在逃避监管的同时,加剧风险传播;还有些机构甚至通过假标和高收益等手段,虚构项目募集资金,开展自融、庞氏骗局,碰触非法集资底线。</p><p class="ql-block">  由于行业信息披露普遍不规范,违规平台的隐蔽性较强,表面看来与合规平台无异,有的甚至还借助激进的市场推广手段,实现了交易规模的快速扩张。但流动性是这些平台的命门,一旦市场环境骤变,大量违约发生或资金流出激增时,其内在问题就会暴露出来。</p><p class="ql-block">  未来P2P网贷行业的发展走向</p><p class="ql-block">  P2P网贷作为一种互联网金融业态,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满足民间资本投资需求、促进金融普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初期的“野蛮生长”所积聚的风险,必然要有一个释放和消化的过程,只有经历“刮骨疗伤”的阵痛,淘汰劣质平台,网贷行业才能化茧成蝶、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p><p class="ql-block">  (一)网贷机构数量将呈持续性减少态势。</p><p class="ql-block">  近两年来,国家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严控平台增量、化解存量。就增量而言,监管部门已经明确,专项整治期间,对新从事网络借贷业务的P2P平台,原则上不予备案登记。就存量而言,对运行不规范的机构,监管部门要求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可能面临淘汰整合;对涉嫌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的机构,将依法取缔,坚决实施市场退出。</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我国网贷平台数量已出现持续性萎缩。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至6月末,国内累计设立P2P网贷平台6183家,其中停业及问题平台4347家,正常运营平台1836家(图1)。与2015年11月末3476家的最高值相比,正常运营平台数量已大幅减少了近一半,为近年来的最低值。从成交量看,6月网贷行业成交175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8.4%。</p><p class="ql-block">  历史地看,我国超过70%的P2P网贷机构已经消亡。而这次网贷平台风险的集中暴露,可以看作是行业洗牌的进一步提速,是市场进一步出清的过程。预计经过此次风波,网贷平台的数量将有一个明显下降。与英国、美国各不过70家左右的平台数量相比,我国1800余家的P2P平台规模仍有一定的压降空间,而关键是要形成一套良性退出、有序退出的机制。</p><p class="ql-block">  (二)网贷行业有望走上回归本源、良性发展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从市场主体层面看,经过风险事件洗礼、监管政策纠偏和市场出清,一大批问题平台加速退出了市场,行业机构异化趋势有望得到扭转,真正合规经营和有实力的网贷信息中介机构将脱颖而出,资金也将更多地向大平台集中。近期,一些平台通过追加注册资本、设立投资者开放日、召开投资人见面会等方式,彰显自身实力,向投资者传递信心;一些平台主动向监管层、公众投资人披露合规性审查报告;一些平台联合媒体发出自律倡议书,强调合规经营和自我约束。</p><p class="ql-block">  从市场环境层面看,当P2P平台隐含的风险隐患和危害充分暴露并得到有效治理后,行业将正本清源,而不再成为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的庇护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将得到改观,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将明显提高,市场交易行为也将更加趋于理性。数据显示,我国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已由2014年20%左右的高位,持续降至2018年6月的9.6%(图2),整个行业正在由狂热逐步回归理性。</p><p class="ql-block">  从管理机制层面看,2016年以来,监管部门制定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行为监管+机构监管”的管理模式,并开始实行网贷机构备案登记制度和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监管空白自此基本被覆盖,网贷行业“无准入门槛、无业务规范、无硬性监管约束”的野蛮生长时代不复存在,严格监管成为常态。</p><p class="ql-block">  2018年7月上旬央行牵头召开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下阶段工作部署会提出,再用1到2年时间完成专项整治,化解存量风险,同时将P2P网贷清理整顿延长至明年6月份。这表明P2P领域的风险隐患依然不少,当前所处整改期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非但不会退出,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强化。</p><p class="ql-block">  (三)银行需关注P2P领域带来的输入性风险,防范声誉损失。</p><p class="ql-block">  这次P2P平台潜在风险的加速暴露,对银行而言整体影响有限,但银行需要关注事件可能带来的输入性风险,制定相关预案,避免声誉损失。</p><p class="ql-block">  整体看,银行与P2P领域的交集不多,主要集中在存管业务方面。据统计,截至7月24日,有78家银行开展了P2P平台资金存管业务,大多数为城商行,其中江西银行和广东华兴银行接入平台数量最多,分别接入83家和72家;有858家网贷机构上线了银行资金存管系统,占正常运营平台的46.7%。P2P风险事件集中爆发后,已有一些银行因存管费用无法覆盖“爆雷”带来的声誉损失,选择主动退出网贷资金存管业务。</p><p class="ql-block">  根据银监会办公厅印发的《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存管银行主要履行网贷资金存管专用账户的开立与销户、资金保管、资金清算、账务核对、信息报告等职责,而不承担借贷违约责任,不对网贷资金本金及收益予以保证或承诺,不对借款项目及借贷交易信息真实性承担审核责任等。可见,银行开展网贷资金存管业务的职责边界和责任义务是清晰的,银行的存管行为并非对网贷交易行为提供银行信用背书。未来,银行开展网贷资金存管业务,应进一步严格准入门槛,更为审慎地选择合作机构,并加强对网贷平台的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及时制定预案,防范声誉风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