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寺水泉院,心灵的静谧之约

雷雨虹(王洪)

<p class="ql-block">北京碧云寺,宛如一颗历经岁月打磨的明珠,在一年的修葺与修缮后,于10月15日重焕璀璨光芒。古寺的飞檐翘角,似展翅欲飞的祥鸟,在阳光下闪耀着崭新的色泽,每一处雕花都精致如初,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由香山东北门进入碧云寺。</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所在地原为金章宗玩景楼旧址,元朝至顺二年(1331 年),开国元勋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勒弥在此舍宅开山建寺,初称碧云庵。明朝正德、天启年间,御马太监于经及魏忠贤曾对碧云寺进行扩建经营拓修,使碧云寺的规模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清朝康熙皇帝曾在碧云寺常年礼佛。乾隆皇帝尤其喜爱此地,于乾隆十三年(1748 年)对碧云寺进行扩建,在寺院北轴线增建了涵碧斋、洗心亭等建筑,水泉院成为乾隆驻跸礼佛的行宫。民国时期,1925 年,孙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后,曾在碧云寺停灵四年,此后,寺内的部分殿宇一度改为中山堂。</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从元代、明代到清代的建筑风格和韵味至今仍然留存,寺庙辉煌,继续着与佛的缘分。</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的钟鼓楼旁,银杏宛如身披金袍的仙子。那黄灿灿的叶,似金扇摇曳在天地间,为古老的钟鼓楼添一抹亮色。</p> <p class="ql-block">香山翠影千秋画,碧云古寺万重光。红墙金瓦,于山脉映照下宛如仙宫临凡,尽显辉煌之象。</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的大雄宝殿悬挂着“能仁寂照”匾额。“能仁寂照”的意思大致为如来在此普照。这一匾额体现了皇家对佛教的尊崇以及对碧云寺大雄宝殿地位的肯定,也为这座古老的殿宇增添了庄重与神圣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纪念堂原为普明妙觉殿,位于寺院的中心。后来复命名为“孙中山纪念堂”。门楣上的匾额“孙中山纪念堂”六个大字由宋庆龄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与孙中山先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塔基内侧是孙中山的衣冠冢。目前不能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罗汉堂的建筑经过修缮,焕然一新。飞檐斗拱,精巧绝伦,宛如展翅欲飞的大鹏,尽显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清代王士祯赞美碧云寺的诗句:入寺闻山雨,群峰方夕阳。流泉自成响,林壑坐生凉。诗中“流泉自成响”生动地描绘了寺中泉水流动自然发出声响的情景,与水泉院的泉水景观相得益彰,给人以宁静、超脱的感觉,仿佛能让人在这流泉声中忘却尘世的喧嚣。</p> <p class="ql-block">踏入碧云寺水泉院,仿若步入了一幅古雅清幽的画卷。时光在这里似乎变得缓慢而柔软,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历史轻轻相拥。</p> <p class="ql-block">一入院中,潺潺的泉水声便萦绕耳畔,似是古老的琴弦在低吟。那泉水从石缝间涌出,汇聚成一泓清池,宛如大地睁开的明眸,清澈见底。水中的游鱼自在穿梭,它们摆动着尾巴,似在诉说着水泉院数百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涵碧斋是北京碧云寺水泉院第一层院落中的建筑,涵碧斋的空间布局与水泉院整体的山水景观紧密结合。它处于水泉院的第一层院落,周边有山石、泉水、松柏等自然景观元素环绕,仿佛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含青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皇帝休息的行宫。1925年11月23日至12月2日,在此召开了“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史称“西山会议”。二进院为含青斋,面阔五间,外檐悬“含青斋”之匾,院内叠石为池,为古柏所掩映,景致秀雅。虽然院落不大,但有“云容水态”。“西山会议”其中心议题是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严重地影响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干扰了国民革命的正常进行。1928年7月3日,蒋介石第一次来北平(京),首先到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先生灵柩,当晚与夫人宋美龄住宿于水泉院内含青斋,以行守灵之仪。</p> <p class="ql-block">目前含青斋正在进行有关孙中山、宋庆龄生平事迹展览备展中。</p> <p class="ql-block">水泉院白墙黛瓦的月亮门墙隔断。月亮门墙隔断将水泉院划分成不同的院落空间,使整个院子具有层次感和递进感。</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含蓄美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追求。月亮门墙隔断并非完全封闭的墙体,而是半通透的结构,透过月亮门可以看到后面的景色,但又不能完全看清,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增添了园林的含蓄之美。</p> <p class="ql-block">“三代树”是一株高大笔直的银杏树,树龄300余年。其“生于枯根间,初为槐,历数百年而枯;在根中复生一柏,又历数百年而枯;更生一银杏今已参天矣”,“三代树”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碧照亭上高高挂着写有“碧照”两字的牌匾,亭檐上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古典韵味,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园林环境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清静心”半厦亭,其实我们只看到外面部分,陡壁中还有另外一半隐藏在山洞里。</p> <p class="ql-block">洗心亭台基。上面有遗存的洗心亭柱础。香山公园曾被乾隆皇帝赐名静宜园,咸丰十年(1860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香山公园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毁,香山二十八景多被破坏。水泉院里的洗心亭、试泉悦性山房随之毁坏。幸好有旧照片留存,一睹当年皇家青睐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里的乾隆皇帝行宫水泉院水榭洗心亭遗存台基,乾隆皇帝曾在此避暑纳凉,喝茶休憩,为历代皇帝所青睐,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老照片由中国摄影师黎芳拍摄于1879年。从照片上看洗心亭顶杂草丛生,匾额摇摇欲坠。</p> <p class="ql-block">试泉悅性山房是龙王殿下一潭泉水边的建筑,现今只遗存基础台基。过了洗心亭几步即是。老照片提供的试泉悅性山房被毁前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卓锡泉的西侧有修葺一新的庙宇,上悬“龙王庙”之额,于是走上前观看,只见庙内供奉龙王坐像,两侧山墙上悬有一副对联:“杖锡原龙化,山泉一卓通。”联中有“卓锡”二字。此联当出自明代诗人穆光胤的诗句。碧云寺的泉水自古就以卓锡名之。明代诗人穆光胤用“杖锡原龙化,山泉一卓通。根深连地脉,溜曲绕珠宫。小时吼惊雨,斜飞不任风。朅来一酒濯,顿觉世缘空。”的诗句真切地描述了卓锡泉流经碧云寺的情景。并以“杖锡原龙化,山泉一卓通”引出了一个典故,说明了“卓锡”的由来。相传,禅宗第六世祖惠能大师,经过广东大庾岭时,因为步行了很长时间口渴至极,便用手里的禅杖一戳地下的石头,石隙间顿时涌出清泉。“锡杖”就是僧人出行时使用的禅杖,因为上面有锡制小环,而被称为杖锡。碧云寺卓锡泉不知是否也经高人“点戳”。</p> <p class="ql-block">“卓锡泉上峭壁间,古柏苍虬破岩攀。”古柏从峭壁中顽强生长,翠绿的树影倒映在卓锡泉水中,仿佛共同构成了一幅超越仙境的奇妙景致。</p> <p class="ql-block">卓锡泉东侧棵枯枝枯树形成类似门洞的形态,是大自然和时间共同造就的独特景观。这棵树曾经也是生机勃勃的古树,随着岁月的流逝、环境的变化以及可能的自然因素影响,它逐渐枯萎。但在枯萎的过程中,树干、树枝等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呈现出一种类似门洞的奇特形状,仿佛是大自然雕琢出的一件特殊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踏入碧云寺又欣赏水泉院殿宇山水风景,仿佛步入了一方与世隔绝的清幽之境。在这里,每一步都能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古寺的宁静氛围、精巧的园林设计,让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与平和,这是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p> <p class="ql-block">本文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于碧云寺展板介绍和网络,在此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