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绘画《过穷日子的老汉》(丙烯颜料)</b></p><p class="ql-block">近日黄昏,我在小区外围与他相遇、交流。</p><p class="ql-block">他很自信地说:“我一个月300元就够用了。你看!我上午以7元钱买的一份“背篼餐”,没吃完,留下来的带回家做晚餐。”</p> <p class="ql-block">他还骄傲地说:“还差2个月我就满80岁了!没有三高,吃得睡得!”张先生的确红光满面,身子骨还硬朗。说话也很坦荡,“小时候,大家都叫我张胖子。”几十年来他一直没有正式工作,后来也没退休金。“我们修缮队,70年代就解散了,那时候不兴社保的!”也一直没有主动自己缴。“现在只得一两百的老人费。”</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代他父亲是律师,母亲是国军女医官,并多出生入死于抗日战争。后来几姊妹都随父母被遣送到“简马三槽”。他提及的“简马三槽”似乎意味深长,这个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地名,是多年前前辈常说到的地方,因其曾经是十分重要贵州剿匪战场,产生解放军英雄萧国宝堵机枪壮举,活捉匪首曹绍华等等也声名极大。</p><p class="ql-block">1950年元月,萧国宝所属部队奉命从四川到贵州参加剿匪、镇压反革命的战斗。据长顺县档案记载“萧国宝在剿匪战斗中以英勇顽强、威震敌胆著称。”1950年11月上旬,人民解放军贵州军区西线剿匪指挥部开始了贵州剿匪史上著名的长顺、紫云、惠水铁壁合围。占领省城的“贵州人民反共自卫救国军”曹绍华匪部,号称万人的七个师,经过解放军几次合围清剿,曹匪遭到沉重打击,大多被歼灭。曹匪带着几百残兵败将,东逃西窜,惶惶不可终日。循着曹匪留下的蛛丝马迹解放军一路追踪,终于在11月13号拂晓将曹匪带领的400多人堵在“简马三槽”一带的长顺县睦化乡斗篷冲(三县交界处)。</p><p class="ql-block">“斗篷冲是一条300多米长的山沟,四面是陡峭的石山,除了三个垭口,没别的路。虽然敌众我寡,只有78人对400多人,但地形对我有利,只要能抢占这几个垭口,敌人就很难逃跑。教导员抓住战机,下令‘打’!”</p><p class="ql-block">二连二班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打退了敌人多次反扑。敌人狗急跳墙,他们集中了3挺机枪和更多的兵力,对二班阵地发起了疯狂的冲击,妄图突围逃窜,二班伤亡越来越大。在这紧急情况下,担负正面进攻的二连一班副班长萧国宝,率领1班战士迅猛冲到敌人后方,突围的土匪在夹击下又一次溃败。高地上的土匪见状急调转一挺轻重两用机枪向一班扫射。</p><p class="ql-block">“在这紧急关头,萧国宝又率领一班向敌高地冲击。在逼近敌机枪阵地时,萧国宝回头一看,身后的战友们被敌火力压制在一个小洼池里。见此情景,萧国宝的心急如焚,他置自己生死于度外,冒着弹雨,举着冲锋枪冲了上去。当他冲到第一个土坎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腰部,但他仍继续冲向了第二道土坎。”</p><p class="ql-block">此时,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的匪参谋长马启忠一面嚎叫着,一面挥舞着二十响手枪向萧国宝射击,萧国宝的左胸又中弹。此时,萧国宝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消灭他!为同志们冲锋扫除障碍。”他举起被打坏了弹夹的冲锋枪,愤怒地向马匪扑去,从马匪手中夺下了手枪,举枪结果了马匪性命。这时,敌人的机枪还在吼叫着,严重威胁着后面战士的生命。萧国宝不顾自己已两次负伤,毅然艰难地向敌机枪爬去,当距敌机枪几步远时,他大喊一声:“同志们,冲啊!活捉曹绍华!”一跃而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住了吐着火舌的机枪口,又身中7弹,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土匪被萧国宝的神威和壮举吓呆了。后续部队迅速冲上高地,捣毁了敌人的机枪阵地。经过1小时的激战,活捉匪首曹绍华。斗篷冲战斗,曹绍华匪部被全歼。”</p> <p class="ql-block">1990年代的“简马三槽”(贵州麻山、瑶山)</p> <p class="ql-block">本以为几十年前那些受“家庭出身不好”牵连的人们,大多因改开和拨乱反正而翻身,与张先生的相遇不仅认识到有这样一种另类人生,而且还认识了曾经著名的“简马三槽”不便深究的历史。很长时间这三县交界处,也是因贫困著名的贵州麻山瑶山。</p><p class="ql-block">张先生说:“1970年代后期才得回城的。做点小生意!有点房产租出去得一千多点。够用了!”他一直笑呵呵的讲述着,没有丝毫抱怨命运的不公,或许他满面红光,身体健康,就是一笔不菲的财富吧。</p><p class="ql-block">我想《圣经》有意:耶和华是会光照弱者的。</p> <p class="ql-block">1990年代“简马三槽”的麻山村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绘画、摄影出自笔者,部分文字摘自长顺县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