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就好(李铭)团队 汪脉太极推手纪实(二)2024.11.

太极痴迷叟翟清江

<p class="ql-block">汪脉的推手规则</p><p class="ql-block"> (汪祖语录原句)</p><p class="ql-block"> 手的功能是侦察、掌舵、通劲儿,手不是发劲打人的,不能用手去抓、攥、戳、推、杵和反关节。否则应有的侦察、掌握方向和通意气的功能就失灵了。</p><p class="ql-block"> 手臂要松、软、灵活。从肘、肩、脊发劲儿,但手上要有“东西"‘(意气)。</p><p class="ql-block"> 接手要轻,轻如鸿毛,用刺皮不刺骨、牵衣领肤的劲儿。轻才能灵,手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接手轻,意气才能通过。否则,手重、硬、则关节、肌肉僵滞,意气受阻。</p><p class="ql-block"> 接手,以气接,不以力接。</p><p class="ql-block"> 接触点要轻。接触后要再减轻,似挨非挨,若有若无。</p><p class="ql-block"> 接手时,用手指肚虚接。手心总是空的,手中似有“气球"。</p><p class="ql-block"> 手始终是软的,这样,对方找不到顶点。</p><p class="ql-block"> 拿、放,手必须软,不能硬,如果有一点硬,就不灵,硬一点都不行,劲儿就出不去。</p><p class="ql-block"> 手接触对方,没有一点侵袭之意,用抓挠的劲儿。手松软,但不是“没有”,意气要贯到手,要“蓄劲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痴迷叟语</p><p class="ql-block">汪脉的推手规则是汪脉的“独门绝技",这些规则,违反人的心理常态,合于大道“虚无”之理。请你看推手视频时,如果合于此推手规则的,是汪脉风格,如果不合于此推手规则的,不是汪脉风格。用力玩或用各种招法玩推手的,与汪脉风格不搭界。</p> <p class="ql-block">汪永泉先生谈真正的太极推手</p><p class="ql-block"> 一一《语录》精要摘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极劲儿是什么? </p><p class="ql-block"> 内劲儿和力是两码事。 内劲儿即太极劲儿,是神、意、气的化合,不是神、意、气的集中。 </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是把本身的神、意、气化合归一,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轻灵圆活之劲儿。这种劲儿是以气,意混之为主。它的本质是气,对它的要求是空、虚、散,而不是聚集的。这就是太极劲儿,又叫先天劲儿。这种劲儿与姿势的关系,是利用身形手势,给这种劲儿开出去路,指出方向,使它自然畅通,输出无阻。</p><p class="ql-block"> 内功是神、意、气的化合。神、意、气是结合在一起的,神到,意到,气到。 练拳主要是练神、意、气。</p><p class="ql-block"> 神、意、气运行走虚。神为帅,提起精神,神舒,心情放松,不能涣散,紧张。</p><p class="ql-block"> 意要真,不能过重,过重则滞。又有意,又无意,有意无意之间是真意。用意不用力,用意则通;用力则意气受阻,不通。</p><p class="ql-block"> 要培养内气,使内气充实。松,散,圆能涵养内气。 </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随父亲汪崇禄(贝勒府总管家)向杨家祖孙三代习拳;后因辈分关系,杨健侯指定我拜杨澄甫为师,直至恩师离开北京。有人说杨澄甫自称功夫只有上一辈的十分之三、四;这绝不是谦虚,我亲眼见到健侯一扬手,傅伦贝子便飞身坐到了窗台上(后人称之为“壁上挂画”)。杨家传功夫内外有别,这也是现在普遍的杨氏与一脉相承的有所区别。</p><p class="ql-block"> 推手也叫“揉手”,是练知彼的功夫,但有的一搭手就掺和些拆手、散手的东西进来是不正确的,推手叫输赢更是不对的。在推手中切莫有想赢对方、发对方的意思,关键要松松的跟随,这样才能气能贯达。</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一推手总要上前一拥,发劲时鼓动丹田劲更是错误的,杨师发劲是松松的,健侯基本上不触及人的皮毛,对方就出去了,至今我没有看到第二人能有此功夫。</p><p class="ql-block"> (注:李雅轩评价杨健侯的推手功夫“以轻妙之手摸之,手法虽轻,可以使其跑不了,然后如放箭一样,将人射出,可谓神沾圣手”。)</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练了一辈子的松还不能靠内气打人,是没有找到方法,光靠腰胯的带动是不行的,以肢体行气更是错误的,要记住一切姿势都是靠意气的运行形成的。</p><p class="ql-block"> 气不能光下沉,要散开,要“空、散,通,松,圆”。现在社会上这两种人居多,一是气根本没有下去,二是下去了上不来,所以也就不能靠气打人。</p><p class="ql-block"> 发劲是要多想想怎样不要过多靠手的动作,而是一触及(或不触及),一变化,对方就跌飞出去。 </p><p class="ql-block"> 松是一个整体,一个前提,但仅靠松是不行的,必须由松达到空,空体通透,你的气才能一触即发。</p><p class="ql-block"> 推手不要太在意朋捋挤按,要明白一切才是无,无才是有,不要总想去採对方,发对方,这样你的气就白练了。如要校正功夫高低,只练沾手瞬间发人,过多的搅和都不是太极功夫。</p><p class="ql-block"> 杨家太极注重三分练,七分养,如果你的内气还没达到一定阶段,常发人、抖枪只会损耗你的内气。(注:汪永泉先生说的没错,太极拳是三分练,七分养,现在不少人拳架子、刀枪剑什么都在练,结果什么都没有;太极拳只有先培养出内功后才能谈其他。) </p><p class="ql-block"> 发人不是找别人的重心,而是中心,重心与中心是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内气练成了,夏天你在阴暗的环境中,手上能看到一道白光。</p><p class="ql-block"> 手指发麻、胀那是气不顺畅的感觉,切莫当那是有气感了;手指发热,烫,感觉有气穿透出去才是对的。</p><p class="ql-block"> 靠手上的动作,彼此接触的动作赢对方,这些都不是太极的高级功夫。</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杨露禅发人基本没有看他做任何动作,对方已经偏偏倒倒了,后人要多想想。</p><p class="ql-block"> 发劲儿,要掌握好时机和奥妙。时机:拿住立刻刻发;奥妙:打得轻、巧、省力、脆、跳、远。</p><p class="ql-block"> 不论是发长劲还是短劲,对方都感觉不到疼,而且挨得很舒服,这就是你的功夫。</p> <p class="ql-block">提醒大家,认真阅读美篇中的两篇文章,都是汪永泉先生的原话,那是我们修炼太极的理论根据,更是我们的推手视频令人信服的立足之本。如果有人不信,让他学一学汪祖语录,再看看我们的视频,我们练的和汪祖说的是不是一样的!联系汪祖的理论,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玩的就是符合汪祖理论的汪脉的太极推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