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满壁生香——李振伟绘画作品展”(一)

自由人

<p class="ql-block"><b>乌云格日勒 / 摄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11月15日星期五,农历十月十五上午,观看了在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举办的“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之“满壁生香——李振伟绘画作品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振伟的画与文(代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b></p><p class="ql-block"><b> 凡是好画,都必有一股清气。清代名家笪重光在《画鉴》中多次提到,如“以清为法”“只贵神清”“色以清用而无痕”等。清气虽见于笔墨,但根于人的本性。而清到极致,必然高雅,一幅作品能达到清雅的境界,便可得知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格调,李振伟的绘画品位足以当之。</b></p><p class="ql-block"><b> 振伟幼承庭训,雅好书画文章,尤其对绘画有天然的禀赋和兴趣,多维的艺术滋养,使其作品散发出不同流俗的文气和雅意。振伟的绘画是专业出身,他本科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创作,从元四家入手,这奠定了他的眼界,同时也影响他的艺术审美。作为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元季四大家“黄吴倪王”各具特色,包括赵子昂和钱舜举,都对明清以来的山水画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振伟的山水画研习有较为清晰的脉络,即南宗绘画和文人画一路,从元代下延,进而对明末董其昌和清初四王有深入的研究。师法正宗,兼能妙悟,并始终保持对清雅之气的追求,因而他的山水画作品韵味十足。</b></p><p class="ql-block"><b>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规律,古人讲“机缘”,振伟的造像题材的绘画,可能也有一些机缘。他在读研期间,曾两度随我赴河北地区考察古代佛教雕塑遗址,对造像艺术和佛教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研究,这对他造像题材的创作有一些影响。考察间隙,他也创作了一些写生画稿,状物摩形,生动有趣。振伟最近创作的造像题材作品,面貌更为改观,他深研传统,却又不满足于传统,而是跳出藩篱,用心体悟,逐渐探索出新的表现方式,通过淡色敷染、隐藏墨骨的手法,使得画面清新雅致、韵味悠长,呈现出较为现代的审美趣味。再细究可以发现,振伟的造像作品笔法精微,物象表现丝毫毕现,或意态悠然,或威势赫赫,实质是以绘画的方式,借由造像题材“观世之音、观世之相”,表达其深层的忧乐之心,这其实是对当下社会的智慧观照,或者说是一种悲悯式的人文关怀。</b></p><p class="ql-block"><b> 如今,专业分科日益细化,振伟虽然学习美术,但他一直以来都对文学非常热衷,尤其是古典文学和诗词文论,他曾经说“知古之名士文皆重于一时,便欲以文经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转向美术史论的研究,他的毕业论文《钱选《浮玉山居图)研究》有较高价值的的研究发现,文章从具体作品切入,引申到画家的个人思想和社会现状,两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体现在钱选绘画的审美和变革上。古代文章大家大多也是优秀的评论家,如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都是脍炙人口的文章。好的评论一针见血,能让人拍案叫绝,近年来振伟也写了不少关于艺术评论的文章,对时下的美术创作和艺术现象,都有独到的观点分析,同时在评论中他也不忘“微言大义”的人文本色。</b></p><p class="ql-block"><b> 古代文人画家讲究诗书画印,尤其是格律诗词,最能代表一个人的传统文化修养,振伟对传统文化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并表现在个人的气质上。他一直没有间断诗词写作,他有系统的学习,也有同好之间相互唱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曰“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振伟的诗词正是如此,他取法醇正,格律精严,有抒发个人的情怀,也有对社会事件的讽咏,炼字琢句,如古镜照神,意味隽永,与其绘画的内在气韵是相当一致的。</b></p><p class="ql-block"><b> 总之,既有传统的情怀修养,也不乏当代的人文关怀,进而在体现在绘画和诗文上,有古有今,有常有变。嗟夫!振伟之画,真画也;振伟之文,真文也。</b></p><p class="ql-block"><b> 甲辰秋于悔晚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