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宋增文先生——作者 边明月

海鸥

<p class="ql-block">忻州故事</p><p class="ql-block">一个年逾七旬的老者,天气晴好时,总要在忻州市人民公园东边的入口处摆地摊弘扬书法文化,这些书法作品在地面展示时,底下衬点东西,摆放整齐,统一规划,分类管理,与市场对接尝试,别出新裁,吸引了许多过往人群驻足欣赏……</p> <p class="ql-block">忻州故事</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众多的书画作品铺在干净的水泥地上是片无声的景致,那么这个守摊讲说书道的老者更是别样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人似不老松,字如劲骨风。笔墨惊天地,摆摊显风韵。”是书友们对这个摆摊老者的题字与勉励。这个挚爱书法的老者便是宋增文。</p><p class="ql-block">图为宋增文老先生手举作者的贺书,意为宋老对书法的敬畏,对书法的热爱,对书法艺术的训练,书法艺术的升华而祝贺。</p> <p class="ql-block">把书法字的条幅摆在地摊上,在一些人看来,有失风雅,斯文扫地。对此,宋增文认为,让书法文化安地落脚,亲近百姓,服务草根,渗透在人生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更显示书法的存在价值,这才是它的生命属性和文化特质。把书法摆摊本没有什么非议,作为拥有书法情怀的宋增文此举无非是让书法文化获得延伸,让更多的人群感受接地气的草根文明。一些文化人不赞成宋增文把书法置于地上,而要放在案上。但宋增文看到的是充满活力,富有民族文化精神,又有自信特色的别样文化,他要给真正追求书法文化的人们一种温馨的体验和享受,这才是他非摆地摊的原因。难道置案为雅?摆摊为俗?反之摆摊就雅?置案就俗?显然没有根本冲突,宋增文觉得学者型的迂腐并不可取,中国的书法不会死,因为中国文化活着。</p> <p class="ql-block">  宋增文1947年3月出生于“中国诗歌之乡”山西省原平市。他高中文化,系高级政工师。他1966年至1970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京字970部队服役,(担任山西省某重点监狱外警任务,1968年末换防到忻县军分区独立连,驻守某劳改农场)服役4年,从忻县军分区独立连退役。1970年转业到山西建工五建集团公司先后任分公司团委书记、工会主席、党总支书记及集团公司公安科教导员。宋增文60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临池不断,把墨迹留在了绿色军营,留在了山西大地。2007年退休以后,仍孜孜不卷地从社会汲取营养,不仅向国家级书法大师学习,同时也与全国的书画同行们频频交流,尤其是向山西省的国家级书法大师徐文达、王留鳌老前辈讨教,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王氏流派风格。宋增文是山西省忻州市老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老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和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在忻州市书法文化艺术推广和传承中,坚守奉献,受到书协和书友们的赞誉和支持。近年来,他不仅向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和亲朋好友题词题字,捐赠书画,曾为《山西日报》和《山西工人报》副刊里的刊头版花题写“黄河”“汾河”等书法题字被发表,被太原博物馆收藏多幅作品,在市、省、全国获奖多次。</p> <p class="ql-block">豆蔻年华</p> <p class="ql-block">军人一生无悔</p> <p class="ql-block">活到老,学到老,宋增文退休后,发挥兴趣爱好,给社会做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他幸福满满,生活充实。宋增文养成和继承了家庭勤奋,上进,追求,豁达,敬业,干练,敬人为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品德。他对书法,更是有种不二的选择,难怪文友称其“笔墨惊天地”呢。宋增文与志同道合者共同组建了一个地摊书法文化群,现有会员50余人。这些爱好书画的老年人都企盼能有几处施展特长的地方,有新作品往往先在有30多个人的微信文化群展示,得到多数人认同后再前往公园地摊进行二次展示,如今长期坚守阵地展示的就宋增文一人。宋增文在摆摊的实践中认识到,这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展示自我,获得回报,接济生活延续爱好的一种手段。这是最终想让社会认可,不过也是对普及书法及文化艺术的一种追求形式,同时也是慰藉心灵,至少是满足心里需要,给心里找了个提升自已社会价值的平台,亦是终极目标。这里也是不论写的水平高低,至少展示了书法爱好的心境,是弘扬传统文化正能量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忻州故事</p><p class="ql-block">宋增文书法摆摊的事或者无须拿出来四处说,最后不是多了一些安慰,而是多了一些道是非的人。毕竟啊,听故事的人多,懂故事的人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画清高,首重人品。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为。宋增文的爷爷是个私熟老师,父亲是个大老粗没多少文化,但也识的几个字。宋增文在跟老爸劳动时,他父亲总是滔滔不绝地给儿子讲故事: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老牛回头看,并摆五张犁,谁也替不下谁。宋增文长大后才知道这是国学,其时父亲把浅显的道理讲给儿子听,鼓励他好好学习。宋增文从十一岁上高小时就开始写春联,一直写到现在。1986年,宋增文从千里之外的晋南回家探亲,拜年时,他大哥指着墙上挂的一幅年画(卜算子咏梅.王留鳌书写)问兄弟宋增文能否写出王留鳌的效果?(王留鳌,五台沟南乡观上村人,官至省工商行咨询公司副经理,后聘于省政府参事室书法,亲自到过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授书道。)宋增文说,暂时不能,将来一定能像王留鳌写的字一样潇洒自如,遒劲流畅。至此向王留鳌学习,成了宋增文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奢望。他加入多个书法协会,书法功力,日益精进,经常参加各种书法比赛活动,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榜书名气也越来越大。到今天也基本实现了这种王氏书写风格,自己心灵总算有了些许的慰籍。宋增文眼下做的就是让书法文化在百姓中有它的立身之地,有它的生存空间,有它的成长环境,这样书法振兴才有可持续的理由,书法才能成为人们充满生机活力的精神家园。不能安心,怎能安家?宋增文说,如果人们能在地摊上找到家的感觉,那才是成功的书法振兴。</p> <p class="ql-block">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西汉杨雄曾说“书,心画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平时的为人,最后都能通过字来体现。在古代,书法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才气、风度、品行的重要标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放弃过对书法的要求,这种标准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宋增文说,他摆地摊推广书法,就是要与时俱进,提炼书法与文化的时代精神与活力。书法的教育,书法的传播,要接地气,要深入到社会每一个空间。</p><p class="ql-block">《诗经》记载“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远古时就有了地摊儿文化,足见地摊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人类的起源开始就有了摆地摊的现象,可谓历史悠久。宋增文说,地摊书法今天并非先例,而是古已有之。“地摊”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且格外亲切,地摊以其便捷的功能独特的形式形成了特有的民间文化,深入人心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并行不悖,“小地摊”包含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宋增文说,历史上,地摊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人类起源开始就有了地摊现象,过去一个市集的繁荣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地摊的多少。现实生活中,地摊因影响市容市貌而难登大雅之堂,是城市里的“边缘经济”。</p><p class="ql-block">但小地摊事关大民生,近些年忻州各地的地摊经济瞬间复苏,早市夜市上小商小贩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万地摊遍地开”。华灯初上路边排列有序的小摊,各式各样的物品,有卖有买,凸显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间温馨,大有“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繁荣景象。宋增文别出心裁把书法以地摊的形式参与进来,使“琴棋书画”和“柴米油盐”成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将“雅俗共赏"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成为了忻州市地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有道是“室有书画生雅气,人有贤德传美名”。如果进入厅堂之中映入眼帘的是“花木清香庭草绿,琴书雅趣画堂幽",就会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有种“风景这边独好”的感受。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取向不断变化,在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下,书法已不局限于厅堂文化,而是越来越被广大老百姓所喜爱,走进了千家万户。一直被誉为高雅艺术的书法有时也会出现地摊上,这说明书法也是“地摊经济"的一分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