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商山草医录》的出版,刚刚获得第六届柳青文学奖的作家李育善,终于完成了他为故乡的第三个立传。<strong>如果说《惊蛰之后》是给基层干部立传,《走过丹江》是给一条母亲河立传,那么,《商山草医录》就是为秦岭山中的草药草医,那些“其术如仙,其心如佛"的郎中立传。</strong><strong>三部立传作品关照三个层次,当下的基层干部,母亲河的前世今生,秦岭山中草药的神秘、草医的传奇,立体展示了秦岭南坡这块土地的真实场景,真实人物,真实生活。</strong>作家是用作品说话的,李育善为人低调,写作和做人一样,老实,实在,厚道。见不得吹牛逼的虚头巴脑,总是暗下决心,埋下头苦干。等作品出来了,把书递到你手里,还憨憨笑着说,出了本书,看了多批评。 <h3><strong>从《走过丹江》开始,李育善也开始搞大部头了,像陈忠实说的那样,死了能当枕棺的厚重作品。</strong>他自谦地说,自己天赋不够,想像力不行,写不了小说,虚构不是长项,只能写真人真事。</h3></br><h3>要想写一部长的纪实类的东西,选啥题,搜集啥资料,有时候也是老虎吃天,没处下爪。长篇非虚构散文,关键是要拥有大量真实的素材。</h3></br><h3>李育善到京城出差,发现友人们不知南水北调源头在商洛,很是诧异。回来在《光明日报》写了一整版宣传商洛的一江清水送北京,后立志为母亲河立传,历时多年,牺牲周末时光,走遍丹江两岸,用笨拙的田野调查,写就一本关于一条河前世今生的大书。<br></br></h3></br><h3>走丹江走在水边,写草药草医钻到山里,都是用笨功夫,都是在商山洛水之间,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汗水,两脚泥土,用脚行走,用心感受。</h3></br><h3>这本《商山草医录》,先后又用了三四年时间,跑遍了商洛市七个县(区),走访七十多名草医和采药人,终于写成了,出笼了,真让人欢喜。</h3></br><h3>我不是评论家,没办法从理论的高度,下一个权威的结论,作为他的老朋友和老读者,读过他的新书,总结了这么几个特点。</h3></br><h3>第一,这部作品是老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的延续。他为什么写这部作品,是因为他当过食药局长、医保局长,对食品药品有深刻了解。他是个老党员,也想在临近退休之时,对商山草药草医搞回调研,为后来者留下自己对中医的发现和思考。</h3></br><h3>人们经常说,秦岭无闲草,身边动不动有朋友说,中医可厉害可神奇了,医院没看好的病,吃点草药奇迹般好了。可也没见过几部写秦岭中草药的,写民间老中医的书,自己能不能写写。</h3></br><h3>有心的李育善在朋友支持下,开始着手准备。他想,管这一摊子医药医保,这是责任和爱好结合在一起的好事,值得写。</h3></br><h3><strong>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医是国粹,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值得认真的调查和研究。从小的方面来说,了解了中医,了解了民间的草医,就了解了商山洛水之间,西医传进来前那些老百姓头疼脑热有郎中,当守护神,生生不息的故事。</strong></h3></br><h3>那些胡子的老汉年岁大了,像秋天的落叶一样,一片一片凋零了。如果不抓紧时间,去听他们讲一讲,留下他们的故事,可能后面的人就只是当传说了,老李的想法得到了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首肯。贾平凹说,很难写呢,你能下笨功夫,顽劲大,慢慢弄,能成。</h3></br> 李育善就这样,开始了像《走过丹江》一样,艰苦而漫长的走访。他是个认真的人,怕别人说他当局长不务正业,发表文章用“雨善″的笔名。好在商洛文化氛围好,文学让人高看一眼的,动不动还有领导看了文章表扬他。这回自己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尽管与工作有关,还是利用休息吋间,在周末、节假日,风里雨里,一路风尘田野调查。<strong>李育善写作的第二个特点,他的书在商洛辨识度很高,因为他特别注重田野调查,舍得下笨功夫,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strong>田野调查,是社会科学(例如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等学科)中最为重要的调查研究方式之一。顾名思义,便是深入田野进行调查,详细地说,田野调查是学者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br></br>对于作家来说,田野调查更是纪实文学的看家本领。要走州串县,进村入户,与鲜活的人物交流,在交流中发现动人的故事,捕捉生动的细节。<h3>李育善先后用了三四年的时间,跑了商洛市七个县(区)七十多个镇(办)一百多个村子,采访了商洛境内的七十多名草医、中医以及采药人,比如王家成、任桂莲、张青华、邢旭光、赵冠群、程金红、贺力坤、曹廷华等老草医、老中医,还有一些科班出身的中青年中医,像陈书存、王震、张彦利、李勇等。</h3></br><h3>李育善说,他们对中医药的真诚,对患者的真心,对中医文化的追随和毕生奉献,很值得我写一写。不然,面对渐渐消失的草医,真的会有负罪感的。</h3></br><h3>于是每逢周末,每逢节假日,别人休息了,他的文学工作开始了。有时遇上下雨,淋个落汤鸡。有时进了一条沟,一天只能找到一个老中医。有时累病了,悄悄吃药,还不能影响单位工作。</h3></br><h3>好多朋友劝他,你功成名就了,还弄这些干啥?他总是憨憨一笑,说,碌碡拽到了半崖,都知道了,半途而废,只会让人笑话。</h3></br><h3>文学是个体的劳动,汗水得自己流,冷板凳得自己坐,苦得自己受。好作品不会自己投胎,得用努力和勤奋苦苦寻找。</h3></br><h3>田野调查的辛苦,老李从不向别人诉说。好在老李的心血没有白费,他的新书写成了,出版了。</h3></br><h3><strong>李育善写作的第三个特色,不赶潮流,走自己的路,与自己较劲,我流我的汗水,我攀我的高峰。</strong></h3></br><h3>中国作协有个项目叫文学攀登计划,他们抉持鼓励的是长篇小说。</h3></br><h3>在文学世界里,长篇小说永远是老大,诗歌老二,散文就成老三了。</h3></br><h3>长篇纪实散文因其厚重和真实,有时比长篇小说更受读者欢迎。</h3></br><h3>李育善经历丰富,当过老师,当过乡镇干部,在县上方志办也呆过,他知道史笔如铁。又受贾平凹“大散文"观念影响,再加上当省上百优作家时,辅导老师又是著名散文家穆涛。他采用民间史笔,尽量还原逝去时空里的人物、场景。</h3></br><h3>所谓史笔也称秉笔直书,是史志家直言记载史实的一种笔法。</h3></br><h3>"大散文"不是不要文学性,只是不哼哼唧唧,不太重视小情小调,有大胸怀,大境界,总是从历史的、文化的、现实的层面,真实生动地描绘时代,讴歌人民。</h3></br><h3>李育善的纪实散文不虚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几乎都是采访得来的,文后标有采访时间和地点。</h3></br><h3>商洛学院有个教授说过,文学批评得有三个坐标。世界的,中国的,自己的,在三个坐标里寻找作家自己的文学位置,才有高度。</h3></br><h3>我不像人家那么高大上,先从小处着手。从陕西的、商洛的、李育善自己的,三个坐标对照一下。一是他的《走过丹江》获柳青文学奖,也算是散文里面的一座小小的高峰,二是他的作品在商洛更是独树一帜的,通过田野调查,写长篇纪实散文,是辨识度很高的作家。三从他自己的创作来说,从《走过丹江》到《商山草医录》,不断突破,一步一步攀登上了自己创作的高峰。</h3></br><h3>他的高峰是属于自己的,是属于商洛的,也是属于陕西的。</h3></br><h3>他的辅导老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散文家穆涛在本书序言中说:写文章,最要紧的是写出独到的认识,这是高度,也可以说是深度,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同行的标识。如果在行文的过程中,再寄托以情怀,文章的厚度也呈现出来了。《商山草医录》这部书,做到了这两点。祝贺并祝福育善兄,在六十岁的这一年,又有了新的文学贡献。</h3></br><h3><strong>若干年后,要了解商洛当年的基层干部生活,母亲河丹江的前世今生,秦岭草药草医的传奇,李育善名字是绕不过的,一定会不断让人提起,他的为故乡立传的三本书也不愁没有读者。</strong></h3></br><h3><strong>所以我说,李育善是商洛本土作家的一个好榜样,文品如人品,好官好人好文章。</strong></h3></br><h3><strong>做人要好,心怀善意。对文学要真爱,真爱的人不怕吃苦。</strong></h3></br><h3><strong>他的动力来自于对秦岭的山水,对父老乡亲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爱。他的文学力量,来自于秦岭南坡这块热土,就像希腊神话里的巨人和英雄安泰,不断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能量,力大无穷。</strong></h3></br> 秦岭无闲草,商山多灵药。在《全国中草药汇编》的2002种草药中,商洛有1192种,其中265种入了《药典》,十大道地中药材已经成为商洛的品牌。<br></br> <h3><strong>《商山草医录》篇幅有限,收录的草药只是一小部分。走访有点晚,有几个传奇的草医已经作古,采访的只是他们的后人,听到的只是他们的传说。</strong></h3></br><h3>这本书编审时,删掉了商洛市唯一上市公司盘龙药业的故事,少了王家成为代表的从草医"秘方"到中医事业后继发展的传承。取掉了关于中医、西医的矛盾与交融相辅相成的思考,取掉了附录的130多个有草药产地、有计量的民间偏方,降低了该书民间的实用性。编辑有他们的考虑,作为一个读者,不免有点遗憾。</h3></br><h3>好在书终于面世了,填补了商洛没有人用近三十万字记录秦岭草药草医的空白,采着草药奔走在山野的草医们的人生故事留下来了,为我们康养之都的商洛提供了一本实证。</h3></br><h3>商洛之康养,有商山四皓的长寿代言,有草药草医的细心调理,有三甲中医院的专业守护,还得用核桃木耳一样有名的商洛文学特产养心,《商山草医录》便是一剂偏方,一剂偏方治大病的文学养心偏方。</h3></br><h3>李育善双脚沾满泥土,我流我的汗水,我攀我的高峰,终于站上了新的高度。值得庆贺,值得我们为他骄傲。</h3></br><h3>因为李育善用劳动,用汗水,用收获,用文学贡献,又一次擦亮了商洛作家群这一面拿得出叫得响的金字招牌。</h3></br><strong><strong><strong> <h3><strong>鱼在洋,</strong>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商洛市文联副主席,商洛市作协主席,商洛散文学会会长。著有著有《鱼在洋作品精选·雪夜奇遇》,编著少儿读物《黄继光的故事》、《董存瑞的故事》、《杨靖宇、方志敏》、《白求恩、王进喜》、《黄继光、董存瑞》、《爱迪生、居里夫人》、《卓娅和舒拉、保尔·柯察金》等。小说《撵走的和撵不走的》获1983年《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小说《石磨歌》获《中学生》铜像小天使征文最佳作品奖,《我们的那片沙滩》获山西省七色笔征文一等奖,小说集《我们那片树林》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奖一等奖。《鱼在洋作品精选•雪夜奇遇》等作品11种。</h3></br><strong><strong><strong>(本文来源于鱼在洋说微信公众号)</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3>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微信公众号</h3></br> 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出品如需转载注明出处欢迎各界联络合作联系电话:18821658168(可加微信)法律顾问:盈科(西安)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海斌、程向辉、马玉珍、舒玲利程向辉律师电话:15332444918马玉珍律师电话:18202906201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ziw1SC1c240rWQRY6UHz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p class="ql-block">感谢鱼老师将我的中医学奋斗经历介绍给李育善局长根据我的真实经历写的追求发展中医药特长的奋斗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