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细嘴鸥

电教老曹

<p class="ql-block">细嘴鸥是鸻形目鸥科彩头鸥属的鸟类,是鸻形目鸥科鸥属中的一种中型的鸥,体型和羽色与未成年或冬季的红嘴鸥相似。野外特征是额低,下体带有粉红色,颈、嘴、尾均长,肩、背和翅的上表面浅灰色;冬季在耳羽区有不清晰的喑色斑。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冬季至印度次大陆、东南亚、菲律宾并远及澳大利亚,在亚洲偶见。喜潮间滩涂及沙滩,常结大群活动,国内非常罕见。</p><p class="ql-block">细嘴鸥与红嘴鸥越冬鸟的区别:</p><p class="ql-block">(1)细嘴鸥耳上深色点斑模糊,嘴端无黑色,嘴纤细,颈较僵硬,嘴及腿的橘黄色较深。飞行时颈及尾显长,弓背。</p><p class="ql-block">(2)细嘴鸥虹膜黄色,红嘴鸥虹膜褐色。</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细嘴鸥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咸水湖泊和沿海沼泽地带,有时偶尔也到内陆平原荒漠地带的淡水湖泊;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大群,飞行敏捷而轻快。</p><p class="ql-block">主要以小鱼、甲壳类、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细嘴鸥的繁殖期为5—6月。常成小群在一起营巢,通常营巢于海边沙滩和岛屿上,偶尔也在海边沼泽地上营巢。巢甚简陋,主要为地上的浅坑,内垫有枯草。每窝产卵通常3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乳白色,被有黑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拍摄于高阳</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河北版加为【精华】</p> <p class="ql-block">162 黄鹡鸰 </p><p class="ql-block">黄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分布于古北界和北美洲,包括中国大陆的中国东南部地区至新疆、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河谷、林缘、原野、池畔及居民点附近以及从平原至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均可见其踪迹。</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中等体型(18厘米)的带褐色或橄榄色的鹡鸰,似灰鹡鸰但背橄榄绿色或橄榄褐色而非灰色,尾较短,飞行时无白色翼纹或黄色腰。</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在我国东北和西北为夏候鸟,其他为冬候鸟或旅鸟,每年春季4月初迁来我国,秋季10-11月。</p><p class="ql-block">食性: 主要以昆虫为食,多在地上捕食,有时亦见在空中飞行捕食。食物种类主要有蚁、蚋、浮尘子以及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河边岩坡草丛和潮湿的塔头甸子中的塔头墩边上,偶尔也见在村边居民柴垛中营巢,巢隐蔽甚好。巢呈碗状,主要由枯草茎叶构成,内垫有羊毛、牛毛和鸟类羽毛。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大多在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每天产1枚,每窝产卵5~6枚,卵灰白色。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雏鸟除头顶、肩和腰有少许灰黄色绒羽外,其他全赤裸无羽,两眼紧闭,通体肉红色。雌雄亲</p><p class="ql-block">鸟共同育雏,雏鸟留巢期14天左右。</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拍摄于高阳</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天津版加为【精华】</p> <p class="ql-block">163 红嘴鸥 </p><p class="ql-block">红嘴鸥是鸻形目鸥科彩头鸥属的鸟类,俗称“水鸽子”,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似,嘴和脚皆呈红色,身体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红嘴鸥数量大,喜集群。</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栖息于沿海、内陆河流、湖泊,常3~5成群活动,在海上浮于水面或立于漂浮木或固定物上,或于其它海洋鸟类混群,在鱼类上空盘旋飞行。于陆地时,停栖于水面或地上,在有些城镇相对温驯,人们常给它们投食,常停栖于水面或陆地上,以鱼虾、昆虫为食。</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繁殖于古北界,南迁至印度、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在中国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区及中国东北的湿地,大量越冬在中国东部及北纬32°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繁殖期5~7月,在芦苇或草丛地面上筑巢,十分简陋,产卵2~6枚,孵化期为23~24天。</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摄于高阳</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天津版【版主推荐】</p> <p class="ql-block">164 黑颈鷿鷈</p><p class="ql-block">黑颈Pt是Pt目Pt科Pt属的鸟类,分布于欧亚中部、南部、非洲、北美洲西部以至中美洲、中国等地,多见于沼泽、池塘以及湖泊或有覆盖物的溪流。</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中等体型(30厘米)身长。繁殖期成鸟具松软的黄色耳簇,耳簇延伸至耳羽后,前颈黑色,嘴较角上扬。冬羽:与角的区别在嘴全深色,且深色的顶冠延至眼下。颏部白色延伸至眼后呈月牙形,飞行时无白色翼覆羽。幼鸟似冬季成鸟,但褐色较重,胸部具深色带,眼圈白色。</p><p class="ql-block">虹膜-红色;嘴-黑色;脚-灰黑。</p><p class="ql-block">保护现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新增,保护级别Ⅱ级。</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摄于高阳</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山西版【版主推荐】</p> <p class="ql-block">165 黑冠白颈鹭 </p><p class="ql-block">黑冠白颈鹭,是鹈形目鹭科鹭属的鸟类,分布广泛于整个南美洲,也是南美洲最大的鹭科鸟类。</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黑冠白颈鹭体长 95-127 厘米,站立时高100-130厘米,体重 1900-2100 克。外貌近似苍鹭,眼后至后颈深蓝色,冠羽黝蓝色,颈部白色,混有些许深色羽毛,背部与双翅至尾羽灰色,尾下腹羽白色。</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黑冠白颈鹭栖息于江湖滨岸及沼泽地带,白昼或展昏活动,以水种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兼食蛇类、软体动物及小型啮齿类。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属迁徙种类。</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黑冠白颈鹭可以在一年中任何时候筑巢,只要有足够的降雨,繁殖期从9月至12月。鸟巢修在距离水道不远的树和灌木上,鹭巢单独或在居住区松散分布。每次产3枚蓝绿色的卵,孵化期大约持续24-26天,是由父母双方喂养。</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摄于衡水湖</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四川版加为【精华】</p> <p class="ql-block">166 翘鼻麻鸭 </p><p class="ql-block">翘鼻麻鸭是雁形目鸭科麻鸭属的鸟类,又名白鸭、冠鸭、翘鼻鸭、花凫,与麻鸭属其他鸟种一样,体形中等,体长 58-67 厘米,身体颜色醒目。雄鸟的头部和上颈为黑褐色,具有绿色的光泽,体羽主要为白色,喙赤红色,基部生有一个突出的红色皮质瘤,颜色艳丽。主要在淡水湖泊、河流、盐池、盐田及海湾等处和湿地活动。冬天时随潮汐涨落,在未封冻的河口可见,冬季常数十至上百只结群活动,翘鼻麻鸭食性很杂。</p><p class="ql-block">翘鼻麻鸭迁徙和越冬期间多栖息于浅水海湾、淡水湖泊、水库、河口、盐田和海边滩地,喜欢成群生活,冬季常集成数十只至数百只的大群,繁殖期间则成对生活。飞行疾速,两翅煽动较快,善游泳和潜水,也善行走,能在地上轻快的奔跑,性机警,常不断的伸颈四处观望。翘鼻麻鸭主要以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藻类、软体动物、蜗牛、甲壳类、小鱼和鱼卵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植物叶片、嫩芽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p><p class="ql-block">翘鼻麻鸭每年3月初开始离开越冬地迁往北方繁殖地,到达东北繁殖地的时间在4月初至4月中旬,到达西北繁殖地的时间在4月末至5月初,秋季在9月末开始离开繁殖地前往越冬地,1O月末至11月初到达南方越冬地。迁徙时多呈家族群和小群。迁徙路线主要沿海岸与河流进行,沿途不断停息和觅食。</p><p class="ql-block">翘鼻麻鸭二龄时性成熟。通常在越冬地时对即已形成,但也有在迁徙途中和到达繁殖地后才形成对。繁殖期5—7月,营巢于海岸和湖边沙丘或石壁间,有时也在开阔草原上天然洞穴中繁殖。每窝产卵7—12枚,卵为椭圆形,颜色为浅黄色或奶白色,通常一天一枚,产完最后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孵卵期27—29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便能活动,同时独自从巢中走出来,在亲鸟的带领下进入水中活动。一个多月后雏鸟即具飞翔能力,但仍与亲鸟一起生活,直到笫二年春天。</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拍摄于高阳</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宁夏版【本版佳作】</p> <p class="ql-block">167 短嘴豆雁 </p><p class="ql-block">短嘴豆雁是雁形目鸭科雁属的鸟类,是雁属中体形大,个体重的鸟类,短嘴豆雁是豆雁的亚种,美国鸟类学会和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把豆雁中短嘴豆雁分离为独立鸟种。</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体型大(80厘米)的灰色雁,脚为橘黄色,颈色暗,嘴黑而具橘黄色次端条,脖子长,嘴短而钝。</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短嘴豆雁在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亚北极泰加林湖泊或亚平原森林河谷地区,迁徙期间和冬季则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湖泊及沿海海岸和附近农田地区。短嘴豆雁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季节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和少量动物性食物。短嘴豆雁在中国是冬候鸟,通常每年8月末至9月初即离开繁殖地,但到达中国的时间最早在9月末10月初,迁离中国的时间在3月初至4月中旬。</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短嘴豆雁是一雄一雌制,繁殖期5-7月,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5月末至6月中旬产卵.一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3-8枚,颜色为乳白色或淡黄白色,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25-29天,雏鸟早成性,幼鸟3年性成熟。</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摄于高阳</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河北版加为【精华】</p> <p class="ql-block">168 花脸鸭</p><p class="ql-block">花脸鸭是雁形目鸭科的鸟类,俗名黄尖鸭、黑眶鸭、眼镜鸭,分布于西伯利亚、日本、印度、以及中国东部等地区,一般生活于内陆河川以及湖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雄鸟,中等体型(42厘米),头顶色深,纹理分明,脸部具特征性黄色月牙形斑块,多斑点的胸部染棕色,两胁具鳞状纹似绿翅鸭,肩羽形长,中心黑而上缘白,翼镜铜绿色,臀部黑色。雌鸟,似白眉鸭及绿翅鸭,但体略大,且嘴基有白点,脸侧有白色月牙形斑块。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灰色。</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花脸鸭是一种喜欢集群的鸭类,特别是冬季常集成大群生活,也常和别的鸭混群生活。繁殖期主要栖息在泰加林或苔原带的沼泽、河口三角洲、湖泊和水塘中。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各种淡水或咸水水域。白天常成小群或与其他野鸭混群游泳或飘浮于开阔的水面休息,夜晚则成群飞往附近田野、沟渠或湖边浅水处寻食。花脸鸭主要以水草等各类水生植物的芽、嫩叶、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常到农田觅食散落的稻谷和草籽,也吃螺、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花脸鸭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从中国南方越冬地开始往北迁徙,3月中旬至3月末到达中国华北和东北一带。4月末几全部离开中国。秋季于9月中旬进入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大量迁徙出现在10月中下旬,也有迟至11月初还停留在中国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未往南迁徙。</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花脸鸭主要繁殖在西伯利亚,到达繁殖地时对已形成,或许是在越冬期间或在春季迁徙的路上形成对。繁殖期5-7月,每窝产卵6-9枚,卵颜色为淡绿灰色。</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拍摄于高阳</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河北版【版主推荐】</p> <p class="ql-block">169 红头潜鸭</p><p class="ql-block">红头潜鸭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又名红头鸭、矶雁。雄鸟头、颈栗红色;雌鸭头、颈棕褐色;余部与雄鸟相似。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有很好的潜水技能,食谱也从水草到小鱼小虾分布甚广;动物性食物有软体动物、鱼、蛙等。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中等体型(46厘米)、外观漂亮的鸭类。</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红头潜鸭主要栖息于富有水生植物的开阔湖泊、水库、水塘、河湾等各类水域中。冬季也常出现在水流较缓的江河、河口和海湾。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和冬季常集成大群。有时也和其他鸭类混群。性胆怯而机警,善于潜水。红头潜鸭春季于3月中下旬开始往北方迁徙,4月初至4月中旬到达东北,秋季于10月初开始南迁,10月末至11月初到达南方越冬地。</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繁殖期4-6月。通常在越冬期间即已成对.但也有迟至在春季迁徙路上或到达繁殖地后才结成对的。营巢于水边芦苇丛或三棱草丛中地上,也有营巢于芦苇丛中飘浮的物体上的。每窝产卵6-9枚,一般8枚。雌鸟孵卵,孵化期24-26天,雌鸟独自孵卵和育雏,雏鸟早成性。</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摄于高阳</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四川版加为【精华】</p> <p class="ql-block">170 东方白鹳 </p><p class="ql-block">东方白鹳,是鹳形目鹳科鹳属的鸟类,是一种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定为濒危种。</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东方白鹳嘴长毛而粗状,嘴基较厚,往尖端逐渐变细,体羽包括尾在内主要为白色,翅上大覆羽、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色,具绿色或紫色光泽。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外侧羽缘和羽尖外,均为银灰色,向内逐渐转为黑色。前颈下部有呈披针形的长羽,在求偶期间能竖直起来。</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泽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湖泊、水塘、及水渠岸边和沼泽地上。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远离居民点,具有岸边树木的水稻田地带。东方白鹳觅食时常成对或成小群漫步在水边或草地与沼泽地上,步屐轻盈矫健,边走边啄食。休息时常单腿或双腿站立于水边沙滩上或草地上,颈缩成s形。有时也喜欢在栖息地上空飞翔盘旋。在地上起飞时需要先在地上奔跑一段距离,并用力扇动两翅,待获得一定的上升力后才能飞起。飞翔时颈向前伸直,脚伸到尾后。既能鼓翼飞翔,也能利用热气流在空中盘旋滑翔。性机警而胆怯。东方白鹳主要以鱼为食,也吃蛙、小型啮齿类、蛇、蜥蜴、软体动物、蜗牛、节肢动物、甲壳类、环节动物、昆虫和昆虫幼虫,以及雏鸟等其他动物性食物,觅食主要通过视觉,常伸长脖子,低垂着头,大步而缓慢的在地上行走,觅找和探测捕获物的距离,发现后急速向前,迅猛的啄食。</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繁殖期为4-6月。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到达中国东北繁殖地,通常呈几只至10多只的小群迁来。刚迁来时通常并不立即进入繁殖地,而是在部分开始融化的河流和湖泊岸边觅食,或在其上空盘旋觅找巢位和觅食地。3月下旬开始分散成对,分别成对进入各自的繁殖地。营巢时间从3月中旬至3月末开始,雌雄亲鸟共同营巢,通常由雄鸟外出寻找和运送巢材,雌鸟留在巢上筑巢。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但以雌鸟为主,每天轮换2-4次</p><p class="ql-block">,晚上全由雌鸟孵卵。孵卵期31~34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全身被有白色绒羽,嘴为橙红色,雏鸟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当雏鸟长到55日令时即可在巢附近来回短距离飞翔,60-63日龄以后才随亲鸟飞离巢区觅食,不再回窝。</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摄于高阳</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摄于高阳</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视频版加为【视频精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