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两天“双十一”,孩子网购了一口章丘铁锅,拿回家拆开包装后,戴上围裙在厨房里忙碌开了。走近一看,才发现正按铁锅说明书的步骤,自己在那里举行开锅“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开好锅后,孩子把铁锅拿出来放在餐桌上,只见铁锅在灯光照射下,如上图铁锅一样仪态端庄、沉稳深邃、黝黑铮亮,锅面如同洁净的镜面映出人影,真不愧是“锻打三万六千锤,勺底铮明颜色白”,让我连声赞叹“好锅、好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餐桌旁,孩子介绍了章丘铁锅的历史背景、锻造工艺、铮亮色泽及手感重量后,组织召开家务会。主要学习章丘铁锅包装里随带的《铁锅使用养护手册》知识,《章丘铁锅使用说明》上的日常维护保养、防锈及生锈处理、铁锅不粘方法等注意事项,叮嘱我们家用炒锅、煮锅、蒸锅要分开,不能混合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孩子的叮嘱使我认识到了用锅也要讲究方式方法,用后及时保养的重要性。由于多年在部队养成了干净整洁、物必见本色、摆放有序的习惯,之前用锅也没这么注意,常常是一锅多用,洗后再用,总是用钢丝球、清洁剂把锅里锅外的油渍擦洗得干干净净,生怕擦洗不出本色来,时间一长,竟把铁锅表面的保护层破坏了。每次把锅擦洗的铮亮耀眼、洁净明亮,放那过后不久就锈斑满锅,家人常常怨我把家里的铁锅都擦洗坏了,为此没少“挨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章丘铁锅,前两年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播出后,瞬间刷爆朋友圈,登上热搜榜,播出当晚卖出近3000口锅,非遗传人家的铁锅更是一锅难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历史上,章丘自汉代时就是全国的冶铁重镇。方圆几百里,有着丰富的铁矿、石灰石、耐火土、煤炭等矿产资源,为冶铁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自古以来是我国冶铁的重要发源地,也是著名的工业基地。冶铁技术历史悠久,是闻名全国、全世界的“铁匠之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说整口锅是用一整块钢铁锻造,要用7道冷锻,5道热锻,经历12道工序,18遍火候,大大小小几十种铁锤工具锤打,在一千多度高温冶炼下,经过36000次锻打,最终才能锻造出一把合格的章丘铁锅。经过如此千锤百炼打造出来的铁锅,非常密实、耐用、稳重大气,其内壁抚摸起来跟丝稠一样,手感轻滑,有不粘、防烫、受热均匀等特殊效果,被称为具有“灵魂香气”的“中式炒菜的精髓用具”,市场上曾一度出现过章丘铁锅“一锅难求”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北京工作后,因工作的调动没少换房搬家,每次搬家最多的就是家里的铁锅。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厨房里的第一大“宝”,家里没少买锅。因一家人都在单位用餐,很少在家里做饭炒菜,每次用完锅后,我把铁锅里里外外擦洗得干干净净,就像新锅一样。在锅架上放置时间长了“长”满一锅的铁锈,涂上一层保养油后,又是沾满整锅的油尘。一到用时,总是锅不如人意,需要清洗打理好长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时候去拜访老领导,坐落寒暄一阵后,领导说家里有多余的锅,走时叫拿回家用;有时候去朋友家串门,朋友说家里有闲置的锅,叫拿回家用;有时候逛超市,看见五花八门的锅,买回家用;有时候参加活动,锅作为奖品,拿回家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拿回家的锅、买的锅、收藏的锅、用过的锅、闲置的锅、未用过的锅,在家里大大小小的无数,我把它们打理好,标注好年月日、来源、用途后一一挂在墙面上,既像“铁锅”展,又像老物件一样珍藏,犹如一道风景,别有雅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早接触铁锅是小时候的事情了。那时候山村里家家户户都是土灶铁锅,主要烧煤碳、木材。每天,母亲做饭时,我就站在灶门前学着烧火,按照母亲的“指令”往灶膛里添加木材和煤块,尽量把火苗燃烧在锅底四周,做到旺火烧锅,然后掌握灶门开闭合多少,来调控火候的大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家里的土灶都是请远村有打灶手艺师傅来打的,用的石料是山上开采的硬沙石、人工搅拌的“耐火土”,灶口设置在墙外,灶台在屋内,这样避免烧火时的灰尘飞扬在厨房内。整个灶台约有半人高,并排两灶两锅,锅口直径足有两米,比我身高还要长。用这样大口径的锅,一是家里人口多,大锅做饭炒菜得心应手;二是母亲勤劳,喂养的生猪、鸡鸭多,每天用大锅好给它们煮足“饭菜”吃(每天猪、鸡鸭吃的食物都是煮熟后的),这样的两口大锅就能满足家用,也深受老百姓喜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候,村里人用的铁锅没有章丘铁锅这样的工艺技术,更没有这样的原材料。集市上售卖的铁锅,都是有打铁手艺师傅们自已打造的,打锅的铁也是日常从千家万户、走村串户收集来的,也不具备深度锻造的条件。为了买到一口称心如意、质量上乘的好锅,往往要请村里年纪较大、生活经验较丰富的老者去集市上帮忙挑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了“赶场”的日子,一家人请上挑锅老者,天一亮走几十里的山路去集市上买锅。一行人来到集市卖锅的摊位时,只见卖锅师傅挥舞着粗壮的手臂,操着大嗓门介绍着自己的铁锅这好那好,请的挑锅老者默不作声、仔细打量着众锅,围着一口口大铁锅一边转圈一边用手不停地敲击锅沿,竖起耳朵静听铁锅时而发出“砰砰砰”的清脆声,时而发出“哐哐哐”的沉闷声,一会端起锅来举过头顶估摸锅的重量,一会又蹲在地上来回翻看“锅肚”的厚薄程度。周围看热闹和选锅的其他村民们,手里拿着旱烟,在一旁小声议论着自己的见解,一会帮忙着敲敲锅,一会又转转锅;一会儿说着这口锅好,一会又指着那口锅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挑锅老者全然不去理会他们的议论,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在一阵“敲、听、看”后,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说“就这口锅”。那坚定的语气和神态好像要向众人证明,他在“挑锅”这一领域里的“权威”。需要买锅的人,要哪口锅,不要哪口锅全由挑锅老者说了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是这样“严格”挑选买的铁锅,在家里实际应用中,它的质量也不敢有保证。多数用不了半年,锅底就出现裂缝或沙眼往外渗水。每次烧火的时候,透过灶门望过去,只见倒进锅里的水通过裂缝或沙眼渗出,滴哒在燃烧正旺的碳火上发出“丝丝”声响,在通红的火苗中飘出一道道青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我印象中,家里的铁锅最容易坏的地方就是锅底碗口大的那个位置。常常是坏了补,补了又坏,循环往复,没少让母亲“闹心”。实在不能用了,就要把坏了的铁锅背到几十里外的集市上去补,翻山越林的山路,来回要走一天的时间。现在回想起来,估计是我烧火添加煤块和柴块时,老是在红红大火中“撞击”锅底导致的“坏”。一天到晚,在灶膛里那样的高温下,这样的“撞击”时间长了,次数多了,锅不耐用,与我烧火的方法或操作不对有很大的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把坏锅背到集市上去补的时候,只见补锅师傅端起铁锅,对需要补的位置看了又看、擦了又擦、摸了又摸,将铁锅倒扣在一个专用的铁顶杠上,顶在锅的裂缝或沙眼处,拿起小铁锤在裂缝或沙眼处轻轻敲打,用一种特制的“金刚钻”沿着裂缝为铁锅“钻”出几个如绿豆大的小眼,然后用熟铁锻造如伞形状帽钉套着软铁片从锅内向锅底外穿出,在其外套上一片螺垫,再将钉脚分开,盘扭至紧贴锅底,再用小锤敲打贴实,放在火上烧红击打与铁锅融入一体,尔后油蘸石灰一擦,就补好了一颗帽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果裂缝或沙眼较大,师傅就拉风箱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废铁,放进一个长臂勺子里烧成通红的铁水倒进不知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模子里,再小心翼翼把铁水倾倒渗入锅的缝隙或沙眼中,放凉一阵后抹平抛光。坏锅就这样被修补得严丝合缝、滴水不漏。无论是家里的破锅破碗,还是烂瓢漏盆,只要拿到集市上去经过补锅师傅的手,就能变废为宝,修复再用,废物利用,我常常为补锅师傅的一身好手艺连连称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来,参军入伍后,分配到连队炊事班工作,每天没少与铁锅打“交道”。炊事班的铁锅比家里的锅还要大一半。硕大的厨房里并排3~4口大铁锅,分“蒸、煮、炒”专锅专用。每次蒸馒头、蒸包子的时候,需要两人站上灶台才能抬着几层高的笼屉放在大锅上。炒菜用的是大铁铲,刚开始的时候根本就翻动不了锅里的菜,洗锅用的是扫地用的笤帚。连队100多人的饭菜,全由这几口大铁锅保障,有时候一顿饭需要炒好几次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炊事班,烧火是一项技术活。做饭的时候,提前就要把火烧起来。做饭、做汤、熬粥、炒菜过程中,班长时而要大火、时而要小火,根据他嗓门喊叫的缓急程度,调整火候的大小。每天晚上,睡觉前还要特意封火,如果火封好了,第二天早上起来才能让火及时燃烧起来,如果封不好,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没有火了。有时候,因头天晚上的火没有“封好”,第二天早上起来就要清理灶膛,重新点柴生火,这样往往就耽误了连队正常开饭,只好晚上在全连点名会上作检查,接受批评教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次往灶膛里添煤就像烧锅炉一样,用大铁锹铲着煤块往里扔。那时候非常纳闷惊奇,连队的铁锅,烧过一年半载也不见坏,无论是在连队厨房固定的灶台上用,还是取下来拿着外出驻训、演习、拉练野外使用,都没有坏过。有时烧火特意观察,也没有发现“渗水”的怪象,铁锅质量超级好。连队的铁锅、行军锅、野战锅,一年四季随任务需要,无论辗转到什么地方使用,无论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多么恶劣地环境下使用,都没有出现过开裂、破损的现象,好像经过千锤百炼的一样,经久耐用,长久好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来,多次用锅、洗锅后我才慢慢领悟到,质量上乘的好锅,世间大凡精品绝活儿,几乎都是经过千锤百炼、万遍摔打练就的。就像章丘铁锅“成名”一样,它的成功之道就在于造锅师傅们精益求精的千锤百炼。小时候的铁锅,现在市场上一些粗制滥造的铁锅产品,之所以不受百姓欢迎,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往往就在于制作过程中偷工减料,没有下到千锤百炼的功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生活中,我们看到别人家考上北大、清毕、“985”“211”的孩子,单位的领导,身边的同事、朋友,每个成功的人士,获奖的奥运冠军,走红网络的“主播”,意外走红的“网红”,等等。他(她)们之所以成功、走红、走上领导岗位,只要认真去了解背后的真相,就会发现都是些阅历丰富,经历丰富,经过千锤百炼,甚至含泪苦练“熬”过来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可以说,古今中外,类似周文王被拘禁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际遇中编写《春秋》;屈原流放荒野创编《离骚》;孙膑被砍去了膝盖编著《兵法》;吕不韦被贬放蜀著有《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等等,这样的人和事枚不胜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曾经都经历过难以描述的痛苦和挫折。他们并没有因为失败而放弃,失意而痛生,反而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成功逆袭人生,最终成为了历史上的巨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吴承恩是明朝时期的文学家,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举。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文学创作,反而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写出了不朽的巨著《西游记》。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吴承恩也因此成为了文学巨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时珍是明朝时期的医药学家,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中举。他选择弃儒从医,致力于医药学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他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医药学巨著,成为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里程碑。李时珍也因此成为了医药学巨匠和药神医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蒲松龄是清朝时期的文学家,曾多次参加乡试但都落榜了。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文学梦想,反而通过不断的创作和努力,写出了《聊斋志异》这部千古传世之作。蒲松龄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哲学家和军事家,曾两次参加会试都落榜了。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学问的追求,反而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创立了阳明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也因此成为了姚江学派的开创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史诗巨作《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出生于农民之家,一生与农村结缘。从小因家境贫困,供不起上学无缘读书参加高考。面对迷茫困惑的阵忠实,父亲对他说:“当个农民又如何!天底下那么多农民不都活着!”这句振聋发聩般的话惊醒了他,让他振作精神,重新上路。使他在乡村当起了民办教师,他在一间墙壁上写着“但求无过,不问收获”的破屋里,在一个用草绳捆着腿儿的破桌子上,用一个墨水瓶做成的煤油灯下读书写作,用文字寄托情感,抒写着文学的梦想。1992年3月,近50万字的《白鹿原》完稿问世,如同一颗原子弹一样爆炸在中国文学的天空,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认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7年,电视剧《士兵突击》热播后,使无数观众集体为之倾倒,无法自拔,剧中主人公许三多———个不起眼的农村入伍兵,从不被人接受,不被人认可,甚至被人嘲笑开始,依靠自己的真诚、执著和“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激励了自己,也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直至获得成功并被他人认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引以为傲的70、80、90后梯队航天员乘组,之所以一次次出色完成航天飞行任务,也来自他们平时从难从严的刻苦训练。资料上看到:他(她)们在水下出舱活动训练时,对航天员的体力要求极高,要克服水下训练服40千帕的压力,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女航天员每次完成训练任务从航天服里出来,头发被汗水湿透,紧紧贴在脸上都无法分开。另外,还要经过特殊的体质训练、心理训练、耐力训练、生存训练,等等。正是有了这一次次超越生命极限的“锻造”,才成就了他(她)们一举飞天的英雄壮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19个月大时因患急性脑充血症导致双耳失聪、双目失明,接着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在恩师安妮·莎莉文小姐的帮助下,逐渐学会说话,与他人沟通,以顽强的毅力考入哈佛大学, 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将自己如何克服生理上的重重困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程诉诸笔端,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伦·凯勒一生处于一个黑暗无声的世界,完全看不见听不到,全凭触觉来感知认识这个世界,克服了多少残障人士的艰难和痛苦,以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精神,教会人们如何认识生命、如何面对困难、如何正视自我,谱写了一曲不屈的赞歌。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时代周刊》评选的“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被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称为19世纪出现的伟大人物。在黑暗中寻找人生的光明,迎接生命的挑战,以惊人的意志直面困境。她传递出的乐观、自强的精神,不论是残联人士,还是身体健全的人,都能从中受到巨大的鼓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发现钓到的鱼,竟然比他的船还要大的时候,他对自己说:“不管鱼多大,一定要杀死它……我要和它战斗,我到死都要和它战斗。”在最痛苦和最疲乏的时候,老人就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人生的可贵不在于一帆风顺,全无障碍,而在于不怕任何失败、挫折和艰险,继续勇往直前,始终不辍。在书中,我看到了作者的残而不废、刻苦自立的生活,也真正看到了,人是为成功、为理想、为胜利而生的。作者为了生存,为了克服残缺,他并没有去当乞丐,去争取他人的同情和施舍,而是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做苦工、做买卖赚取学费,自力更生,凭着自己的双手、信心、毅力,迎向一切挑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一天,毛毛虫问蝴蝶:“我要怎样才能变成一只蝴蝶呢?”蝴蝶回答说“要想成为蝴蝶,首先要有飞行的渴望,其次要有勇气冲出束缚你安全、温暖的茧。”“那不是死亡吗?我要等机会再成熟一点再出来……”毛毛虫说。从这一对话中,毛毛虫表面看是死之,实际上是新生。在现实生活中,这就是人与人的差别。有的能成为蝴蝶,有的因等待而死亡。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是这样,不去经历脱胎换骨的苦痛,没有积极主动进攻的精神,就不可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地位。谁在生活中拥有了主动权,谁就掌控了自己的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礼记•大学》中有段话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都说明了质变是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的。所以说,我们不要幻想自己能突然脱胎换骨,一夜成名。要知道,从平凡到优秀再到卓越并不是一件神奇的事,只要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完全可以达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现在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铁锅早已层出不穷了。高压锅、电炒锅、电饭煲、微波炉等高档炊具不断更新换代,铁锅的质量和工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烧火陪母”成为了一生的思忆,“选锅”“补锅”早已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封火误饭“点名挨批”成为了一种美好的回忆,起锅炒菜也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乐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千锤百炼始成钢,百折不挠终成才”。美美想起这些,人与铁锅也一样,要想成才、成名、成功,就要多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摔打自己,多吃生活中的苦,多经历自然界的风雨,只有不断地经历人、经历事,学会善待挫折与失败,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绝不言弃,才能走出更加精彩的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定要站在自己所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感谢您阅读到了最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选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