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序:</p>
<p class="ql-block">“未病、初病和末病”是中医养生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汲取了古代医家“治未病”的智慧,强调预防、早期干预与后期治疗的重要性。未病,即在问题萌芽前采取预防措施,如同中医所言“未病先防”,旨在避免疾病的发生。初病,则是在疾病初现端倪时及时介入,防止其恶化,正如“既病防变”所倡导的那样。治末病,是指在疾病进入终末阶段或恢复期时持续施治,通过扶正祛邪、刮骨疗毒乃至开颅去瘤等手段,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症状,促进康复。这一理念不仅贯穿于中医的具体治疗方法之中,还延伸至预防保健与养生保健等多个方面,强调防患于未然。</p> <p class="ql-block">1、促进阴阳平衡</p>
<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根本所在。诸如黄芪、人参、枸杞等中药,能够调节呼吸、免疫、循环及神经系统,维持阴阳和谐,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为健康打下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中药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瑰宝,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和治疗疾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质,即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固有特质,决定了每个人对疾病的易感性和治疗反应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1.1.气虚质:气虚体质者常感疲乏无力,气短乏力。对于此类体质,补气药物如党参、白术、黄芪等尤为适宜,可补益气血,强健体魄。</p>
<p class="ql-block">1.2.阳虚质:阳虚体质者常感手脚冰凉,畏寒怕冷。温补药物如杜仲、淫羊藿、补骨脂等,可温煦身体,增强阳气。</p>
<p class="ql-block">1.3.湿热质:湿热体质者常感口干口苦,皮肤油腻,易疲倦出汗。清热利湿药物如黄连、黄芩、茵陈等,可清热解毒,祛除湿气。</p>
<p class="ql-block">1.4.痰湿质:痰湿体质者常感胸闷咳嗽,皮肤易生痤疮。燥湿化痰药物如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等,可化解痰湿,改善体质。</p>
<p class="ql-block">1.5.气郁质:气郁体质者易忧郁烦闷,胸胁胀痛。疏肝解郁药物如柴胡、郁金、合欢皮等,可疏肝理气,解郁宁心。</p>
<p class="ql-block">1.6.阴虚质:阴虚体质者易烦躁易怒,口干咽燥。滋阴药物如沙参、天冬、麦冬等,可滋养阴液,平衡阴阳。</p>
<p class="ql-block">1.7.血瘀质:血瘀体质者易身体刺痛,胸闷,舌质紫黯。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桃仁、红花、川芎等,可活血养血,化瘀通脉。</p>
<p class="ql-block">1.8.特禀质:特禀体质者对某些特定物质过敏。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如防风、黄芪、乌梅等,可改善过敏症状,增强体质。</p>
<p class="ql-block">1.9.平和质:平和体质是最理想的体质状态,即阴阳平衡。对于平和体质者,中药选择较为灵活,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p> <p class="ql-block">2、增强阳气</p>
<p class="ql-block">中药通过滋养肝脏、肾脏、消化系统和胰腺系统,如党参、山楂、薄荷、橘皮等,有助于维持阴阳平衡,促进这些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强阳气,提升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3、促进血液循环</p>
<p class="ql-block">中药如黄芪、人参、枸杞、核桃等,有助于滋养血液,输送营养物质至重要器官,促进毒素的正常排出,同时增强免疫系统,确保内脏正常运作,焕发活力。</p> <p class="ql-block">4、提高免疫力</p>
<p class="ql-block">中药通过调整免疫系统,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从而增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例如,人参、黄芪、金银花等药物,能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身体对外界病毒和细菌的防御能力,守护健康。</p> <p class="ql-block">5、整体调理</p>
<p class="ql-block">中药不仅用于治疗疾病,还可通过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来预防疾病。例如,药膳中的枸杞、红枣等食材,可以提前调整身体状况,增强抵抗力。此外,中药泡脚、艾灸等方法,也能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全面呵护健康。</p> <p class="ql-block">6、预防疾病</p>
<p class="ql-block">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扶助人体正气和适时祛邪来预防疾病。例如,玉屏风散、银翘散等中药方剂,能够双向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抵御病毒入侵,守护健康。</p> <p class="ql-block">7、改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中医养生还包括调节情绪、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心态平和、饮食均衡、充足睡眠等,都是提升免疫力的重要措施,为健康保驾护航。</p> <p class="ql-block">8、通过饮食调理提高免疫力</p>
<p class="ql-block">药食同源,人体免疫系统复杂而精密,与机体其他系统相互关联。现代医学强调人体免疫功能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除了在器官移植或某些疾病的治疗中需要抑制免疫功能外,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以提高免疫功能为主。这是因为机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免疫力会有所下降。一旦免疫功能发生改变,导致明显的临床症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予以治疗。</p>
<p class="ql-block">然而,中医认为“上医治未病”,加之自古就有“寓医于食”、“药食同源”之说。因此,可以在疾病发生之前加以预防,通过日常饮食改善自身的免疫功能。食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来提高免疫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卫生部曾公布过可以作为食品或保健食品的中药种类,其中,在多糖含量相对较高的中药、补益类中药,以及真菌类中,不少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功效。如牛蒡、山药、枸杞、红枣、茯苓、薏苡仁、土茯苓、党参和人参等。如果按照中医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的养生方法调理机体,同样能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展望未来,可以预见,中医中药必将在提升人体免疫与健康等方面大有作为,造福更多人。</p> <p class="ql-block">9、中药可以提升人体免疫力</p>
<p class="ql-block">人体中的免疫系统发挥着维持内部环境稳定的作用。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抵抗病毒、细菌的能力减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通过服用中药,能够有效提升人体免疫力,增加免疫功能。例如,淫羊藿、党参、穿山甲、冬虫夏草等中药可以增加细胞免疫功能;人参对人体内的中枢神经具有兴奋与抑制双向调节作用,可以提升大脑功能,延缓大脑衰老,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香菇、百合、黄精、枸杞子等中药能够提升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数量;大枣能够健脾,抑制免疫应答功能;地黄则可以增加机体吞噬细胞的能力,全面增强免疫力。</p> <p class="ql-block">10、中药可以补充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p>
<p class="ql-block">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视为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p> <p class="ql-block">服用中药养生时的注意事项</p>
<p class="ql-block">合理用药。中药具有极高的滋补效果,能够调养身体。如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阿胶等皆属名贵且出名的补药,但其滋补效果虽明显,却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也不是所有疾病都能通过上述中药进行调理。在通过单一一种中药调理身体时,具体用量及药材需根据个人情况而定,确保其适合自己,毕竟“是药三分毒”。例如,人参虽为众所周知的补药,能够补五脏、除邪气、明目、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及补充人体元气。但若长时间单独服用人参,易产生“人参滥用综合征”,出现食欲减退、失眠、皮疹、晨泻、神经过敏等不良反应。每天大量服用该药材还会使人体产生幻觉、精神错乱、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因此,在通过中药进行养生时,应合理使用药物,不可长时间、大量服用单一药物。</p>
<p class="ql-block">不可同时服用中西药。目前,大多数中西药之间的化学作用尚未完全研究清楚,故在服用中药进行养生时,应注意不得与西药同时服用。若身体不适需服用西药,应先停止中药的服用。如果必须同时服用,应控制好两者之间的间隔时间,一般间隔60分钟以上即可。但需注意,有些中药与西药不可同时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如五味子、酸枣仁、乌梅与碘胺类药物合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