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峡口古城</p><p class="ql-block">我国的古城,我去过云南丽江古城和大理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安徽黄山古城、湖南凤凰古城等。这些古城建筑久远,但仍然充满活力。前几天,朋友带我们去了她网上发现的峡口古城,让我大跌眼镜。</p><p class="ql-block">峡口古城位于甘肃省山丹县老军乡,在县城东南约40公里处,因坐落于石峡山口而得名。峡口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p> <p class="ql-block">11月4日8:25,朋友开车我们一行7人从金昌出发走连霍高速,于9:54到达“峡口古城”。</p><p class="ql-block">远远地看到一座孤零零的大门,大门是土砌的四方门柱,上面是干草达成的棚子,棚盖下方木框中有“峡口驿”三字。进门左边是一栋新建的泥房,是旅游管理中心,大门紧锁,向里走去只见一些破旧的土房子,一位老年妇女站在“街边”,她告诉我们,整个村子还有三户人家,其他的都搬走了。</p> <p class="ql-block">进大门不远的左侧有一片矗立的大石头,走近一看石头上是书法,原来这是书法文化广场,由于不懂书法,所以转了一圈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我们正式进村“古城”游览。现存古城为明代建造,总面积19万平方米,内为土夯,外为砖包,辅以石条为基,属砖石土结构。现在古城西城门还完好,为砖砌拱形,辅以生铁灌缝,固若金汤,素称“生铁城”。洞门一侧为坍塌的夯土城墙。城内遗存古民居多为石头砌的围墙,四处散落着石臼、石磨、石碾等。</p> <p class="ql-block">在村北,有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点将台,为黄土夯筑,二台结构。高13米,底座高2.5米。呈下宽上窄的梯形土台,下底宽24米,上底宽10米。台北外侧有楼梯通顶,顶部四周筑有女儿墙。我们四人首先登顶,王老弟在下面拍照。结果我妻子和女司机余妹妹游完石林后,非要登顶拍视频,楊老弟只好又陪同她俩上去了一次。登上台顶,内城、外城一览无遗。点将台为古代出征前检阅三军、操练军士的地方。我围着点将台转了一圈,觉得不可能是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了点将台,我们向村南游走,途中遇见一座土木建筑的财神楼,楼的一层为夯土高台,中有木质门洞,连通东西走向的街道,车马行人只能从中通过,为商旅过关缴税的关卡,当地人又称“过街楼”;二层为财神阁,内供泥塑财神像,有点摇摇欲坠之感。</p> <p class="ql-block">在村南有一片荒草地,有几口盖有铁皮上了锁的圆形水井。有关资料介绍,峡口干旱缺水由来已久,人畜饮水全靠外运解决。嘉靖年间,峡口关隘守兵在峡谷乱石中凿淘一口水井,俗称“大井”,井水清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民国时期,马步青部在城中打出一眼八丈有余的深井,井水浑浊实难饮用。1936年红西路军战胜马家军驻守峡口古城,将此井深淘复修,井水竟奇迹般地涌溢,甘甜爽口清冽晶滢,不仅保障了居民用水,而且满足树木菜畦灌溉,当地人以为此乃天意,将此井敬称为“红军井”。</p> <p class="ql-block">离开“红军井”继续向南行进,很快进入峡谷。峡谷的山,当地人称作帽葫芦山。长约5华里的山峡,最窄处不过百尺,谷底乱石滚滚,应是山洪冲击形成的泄洪河。古时,没有水流的情况下,过往商旅以河床为路,有水的时候只能沿河畔行路。如今,傍石崖的河畔之上,仍留有古驿道辙迹,峡谷最窄处仅容一辆牛车通过,古人用“车不并驾,骑不双辔”来形容。</p> <p class="ql-block">峡口设关历史悠久。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霍去病大败匈奴后,西汉在河西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郡,在今山丹境内置山丹、日勒二县,隶属张掖郡。明代嘉靖年间的刑部郎中陈棐奉旨巡察河西兵防途经峡口,有感于地势险峻、两山对峙,题写了“锁控金川”四个大字,至今仍镌刻在峡口的石崖上。大家纷纷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网查所知,峡口关的险要,为历代王朝所重视。唐时,这里设和戎城。明、清时期,峡口关皆为设防、商旅和驿传重地。明代驻守峡口的兵员,是山丹卫总兵员的近一半,且多为骑兵,足见当时对峡口关防御的重视。</p><p class="ql-block">穿行在峡谷中,两千多年的历史仿佛近在眼前,那些山梁之上的汉长城残墙和峡谷中段山顶的烽火台,历经风霜,见证着岁月沧桑,诉说着悠悠往事。</p> <p class="ql-block">回家之后,心情难以平静,感恩自己有幸生活在伟大的祖国,享受着和平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老棒</p><p class="ql-block">谢谢你的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