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深研课:《对话与沟通》作业(一)

不负芳华

<p class="ql-block">小姑子在她婆家,绝对是一个称职贤惠的好媳妇,公婆有啥事不给儿子打电话,首先会叫她,啥事都能麻溜解决。在那个家庭里,她做得最多,操心最多,也是奉献牺牲最多。记得几年前的年三十团圆饭,她一个人从早上准备到晚上,整出来一大桌子菜,大哥大嫂、公婆、她老公谁都不插手不帮忙,吃完还她连洗带收拾。我们给她打电话贺新春,她累得躺在沙发上休息,说缓缓要去洗澡,还要调饺子馅和面,准备初一早上包饺子。声音里拖着满满的疲惫和强忍的哭腔,让我们心疼了好久。放下电话我们一家人讨论上了:不就是个年夜饭嘛,出去吃也可以,饭店点几个硬菜在家配几个小菜也可以,能做几个就做几个也可以,还有啥标准呀?或直接叫家里人帮忙,为啥非要把自己累到虚脱,何必呢!没多久她回来娘家,就向我们哭诉她的委屈,说她已经做到了她能做的一切,她自认为从来都没有亏待过婆家任何一个人,可公婆和她老公对于她的所有付出,从来没有一次肯定,一句夸赞,更没有一点心疼和愧疚。别人都说你家儿媳妇可真能干真好,他们家却没一人吭声。就不像自己爹妈,一天把我这个儿媳宠上天,夸到爆,从来不说我一个不字。结论就是我命好,她命苦,遇到了不同的公婆。</p><p class="ql-block">其实不用说我小姑子,生活中这样的女性,这样的逻辑,这样的思维模式太多了。包括我,也是打着为了孩子为了老公的名义,心不甘情不愿地丢了工作,居家为业,也觉得自己是有一些奉献牺牲成分在里面的,也为此纠结挣扎了一年多时间,造成了不小的精神内耗。</p><p class="ql-block">我们都在干吗?做大家眼里的好媳妇啊!做伦理道德要求的标准女人啊!我们无我地辛苦奉献,不就是力求符合大众标准吗?不就是想得到家庭社会的肯定吗?瞧,两千多年了,孔子思想延续至今,仍在深深影响着我们。男主外女主内,相夫教子伺候老人天经地义,有什么可怀疑的?家和万事兴,和的标准就是听话照做就好,顺从贤德就好,给予爱人事业最大的理解和最无私的支持,给予孩子内心最深刻的爱和表面最严格的教育。母亲就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生命能量永远向外输出,直到油尽灯枯。</p><p class="ql-block">我老师去北京出差,地方官员进京,上头全是领导,自然批评指导就多,官腔官调就重。可咱也是学习了博瑞智好多年的学员了,好歹也是有独立自由意志,有主体精神人格的觉醒之人了,那我们又如何面对上层建筑权威之势?孔子让我们学而优则仕,学习为官之道,不断自下而上攀登,不断看着上面人的屁股推测他们的脸色,再上再踩,就在这个政治系统里一层一层往上爬。韩非子让我们以先王之语为法则,以吏为师为标准,自上而下通达执行。也就是说,古代儒家与法家的教育始终在指引我们,所有人的所有努力,方向都是将人导向于政治系统,服务于上层权威、国家机构。人做为政治工具为政治服务,完全被阶层化,工具化,政治化,最终走向整体化,统一化。在这个系统里,我们没有个体可言,没有“我”,也就是不需要个人意志的个性表达,而需要的是每个人都表达着一个统一的整体,遵循着统一的规则。我们所有单个的人,其实都是我们,都是集体,都是一个文化环境下、一个娘养出来的、血脉相连的,和相同语言系统的、相同思维模式的中华儿女。我们国家机构是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主语,是我们所有人的主语,我们唯独没有自身这个主语,单个的“我”在这种文化环境、语言系统里被消解掉了。各朝各代底层人的反抗,目的也是推翻旧政权自己做皇帝,依然维系着相同的政权模式、相同的社会结构,变化的只是执政的手段和方式;这种政体下的老百姓,不允许单个发声,枪打出头鸟;我们笑人贫嫉人富,内心其实是希望大家生活都基本保持一致;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我们就很心安;在教育方面,孩子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完全输不起呀,落后就会被人笑话被人支配被社会淘汰;唯有迈过高考大门才能继续向上走,才有机会拥有幸福的人生;孩子休学缀学了不能让人知道,他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了太丢人了……。我们所有人的思维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被文化了的语言系统在支持,往大了说是语言的目的,往小了说是我们的私心,都是在力求均衡,与群体保持一致,跟着大部队走。我们看不见也不允许有“我”的独特个性,不主张有独立自由的选择,个人意志与心灵世界融化、消解于群体意志里,精神完全依附在群体意志里,这就是我们的道德生活。不仅我们自己一生遵循于此,也无意识要求强迫孩子们遵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不要误解我们的批判,批判指向反思。我们需要看到并知道自己文化里阻碍我们发展变化的东西。没有“我”的历史文化和语言环境造成我们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无知、无视,而让我们很难去追求人的完整性;造成我们在自己的语言系统里无意识地循着思维惯性,越来越远地偏离客观和事实而走向了阶层分划,走向了政治权力;造成我们今天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同时,突显出了我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也突显出了对人性的压抑、摧残和消解现象,让很多人出现了无意义的生命状态;造成我们对下一代孩子的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我们父母反而成了孩子创伤最大的源头。</p><p class="ql-block">杨老师讲得非常深奥,语言自身就是一套系统,它与我们的历史文化互为表里。语言的发展里渗透着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变化通过语言彰显了出来。而我们人,身处文化与语言的浩瀚海洋里,被永不停歇的海浪裹挟着不断前行。在国家政治体制下,你开口就表达出了阶层与权力;在家庭文化里,你的教育语言就是不平等,就是对基本人权的忽视与侵犯。在你独处时的书写里,你能确定是你的思想引领着语言还是语言在引领着你展开创造?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你能百分百感知对方语言里的真实意图吗?你所说的话就只是字面意思还是另有所指?你在真实地表达自己,对方是否已经产生了歧义或误解?所以我们需要历史教育,历史思维,向回追溯我们文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的过程,知道我们如此种种是怎么来的,知道我们的语言系统是怎么运行的;我们需要环境教育,需要去读社会和自然这两本大书。在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里,我们的潜意识如何指挥着思维,让我们如此去行事。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我们是如何探究规律,是在靠近还是偏离自然法则,我们的所为是在促进还是阻碍人的发展,再低一个维度,我们是把自己整舒服了还是整残缺了。</p><p class="ql-block">不要误解我们对西方文化的探究,这是一种更大视域里的思维运动。对比是会有伤害,但同时蕴含着更大的改变、进步和发展空间,具有巨大的反观和借鉴意义。没有好坏之分,路径不同而已。</p><p class="ql-block">杨老师告诉我们:在原始社会里,中西方都是以“我们”这样的集体叙事方式存在的。我们与大自然万物属性一样,都有本能的需求和欲望。这是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和所有动物的生存的技能。一切为了生存,不学就会。这个时代里生命价值是最高价值。直到有一天,人类突然生出了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提出,从此开启了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伟大之旅。人把自己从大自然赋能的时代里超越出来了。我是谁?我和其他动物有何不同?我还能做什么?我怎样生活得更好?我为什么这样做?我为什么活着?……人开始从“我”这一视角出发思考问题,而摆脱了部分大自然赋能的局限,人拥有了独立思考选择判断的能力。同时,生命超越了大自然的保护就要寻求自我保护的途径。于是人类开始了寻求生存意义的艰难历程。那么现在,你是通过理性思考、哲学方式,还是通过宗教,佛教,道教等其它方式寻找意义?从这一刻起,中西方开启了关于生命意义的不同的探索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老师讲到:西方人走向契约精神,协商解决所有问题。我们走向了家长制的世俗家庭血缘关系这样的结构,靠亲缘情感维系各种关系,自然出现了阶级划分。这种结构从小家扩展到国家,由此形成了阶层社会体制。我们进入了复杂的社会关系网里,靠人情世故关系状态展开思考,靠权威权力话语权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自然存在于教育里,家长自然就升级为权力代表,实行权威教育,寄希望于孩子们成龙成凤,走向权力巅峰。</p><p class="ql-block">在这种宏观社会结构下,中西方教育手段和过程便出现 了很大差异。亚里士多德他们西方人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形而上的,就在研究跟意识和意义有关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指出:教育就是智育、德育、体育共同发展。智育:就是培养人理性的能力,理性的灵魂跟心灵有关,心灵主宰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需求就指向人生的意义。德育:是培养人的情感,就是动物的灵魂,它指的是情感的意志。体育:发展的是植物的灵魂,多指人自然属性这一部分。</p><p class="ql-block">他们认为,教育是为了解决人从自然界超越出来后,独属于人的心灵的意义的问题。它跟生存问题,物质问题就不在一个维度上。教育的本质在于,把人从单纯的适应自然界提升到超越自然界之上,使自然界和人的各种可能性向人自身无限敞开,使人能自由把握对象和把握自身。教育是在解决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问题,解决人自身自主发展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反观我们的教育,一套成熟的培养技工的模式,培养生存者的模式,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模式,少了一些对自然奥秘的探究,少了一些人文精神的关注,少了一些对人性丰富性的培养,而更多追求的是学历职称,最终都走向了政治工具。被淘汰下来的不合格的“学生产品”,基本上都沦陷在“学习有什么用”、“为谁学”、“人活着有啥意思”等等这些心灵层面的问题上。现在明白了,这些孩子是比我们父母和教育者清醒的,是很敏感的,是人性尚未被完全干灭的,心灵尚未麻木的孩子,才用他的反抗在警示我们,促使我们反思教育是什么,教育要走向哪里。他也许不知道自己需要啥,但他起码知道,现在家庭和社会提供给他的环境和营养是不适合他的,是对他有伤害的。我们博瑞智的父母不都是因此才走进学习的吗?</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儒家法家文化,从一开始就走向了形而下,走向了权力,物质,走向了如何生存,明哲保身。道家是走向了自然,让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但他是对儒家、法家思想的一种消极对抗和妥协,并没有建构很好的发展自我意识的途经,没有形成西方那样的理论和教育体系。他们讲天人合一,是消解了“我”的主体性之后的被动合一。我无为,让天为,听命道的安排。把超越出自然的那部分意识又还给自然了,我不要,要不起,还是天来吧,道来吧,自由、意义、爱这些个无形的东西太难搞了,太未知了,太虚幻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的教育一直在教给我们如何解决有的问题,实的问题,怎么办的问题,而没有教我们如何面对无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忽略了对人精神心灵的成长指导,而让人进入了复杂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纠缠上。也就是董老师讲的,我们就是那批反对乔纳森的海鸥,一直恪守祖先训诫,学习如何从渔民手中抢到一点残羹剩饭,赖以生存。</p> <p class="ql-block">从历史性教育里将“我”从“我们”这个群体意识里解构出来,这是我们恢复自我意识,把自己当主体,以“我”为出发点来形成新的思维模式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记得几年前跟着刘老师上了一节冥想课,随着音乐和引导词,我飞在花园上空,突然就有了自由飞翔的感觉。原来我是自由的,原来自由是如此地轻松欢畅。现在回忆起来,我想那是我灵魂觉醒和诞生的伟大时刻。我把自己从纷杂的世俗里解放出来了,把心灵深处的那个精神的我唤醒了。只是那时还不太清晰觉醒后的这个“我”到底是谁。上完顶一,听完杨老师的这期深研,铺垫了如此宏大厚重的历史背景,我知道了,这个“我”是从“我们”里解构出来的。“我”是主语,“我”是我的主体,我是区别与动物的、会给自己解释定义的、给自己赋予意义的、给自己行为提供动机的、超越了大自然和上帝的一个具体的存在。海德格尔的话:我是在意义和理解层次上生存。我拥有了自由的权力,选择的权力,支配的权力。认识到这一点,人性显现,自我意志显现。我第一次遇见了自己的灵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我们”里超越出来,把“我”还原,开始启动自我意识的发展。这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p><p class="ql-block">回到我小姑子的事上,她之所以委屈,报怨,表面上是因为她按照伦理道德标准做到了本分,却没得到想要的关注和认可,她便认为自己的辛苦付出徒劳无功,毫无价值,倍感受伤。伤害真的来自于他人吗?其实是来自于她自己,她的意识里没有“我”,她在做给别人看,活给别人看,她在活“我们”,不是活自己。是她自己本就看不见自己,更不会体谅和照顾自己,只片面地用取悦他人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面子,求证自己的价值。好在她这两年也开始了学习成长,也觉醒了自我意识,逐渐为自己而活了。</p><p class="ql-block">我也一样。不上班是自己决定的,觉得做为女人就应该如此这般。但每每听到老师说有些家长为了陪伴孩子居然辞掉了工作,听到别人说不应该关掉自己通往外界的大门等等观点,我马上就觉得自己委屈,不公,开始犹豫,失落,各种作。“我”不见了,也活成“我们”了。任何事的好坏对错,只在于自己怎么定义怎么理解。你怎么理解就怎么行动,怎么行动就怎么存在。意义并不来自于他人的建议、提醒或指导,而是作为主语的“我”自己赋予的,这是我的光荣权力。</p><p class="ql-block">再次明晰:</p><p class="ql-block">“我是谁?”这三字里,“我”是主语。这是做为人的第一条件。没有这个“我”,人便与动物无异,只是靠本能和欲望活着,追求物质的最大化,满足欲望的无限延伸。生命没有灵魂,没有意义。</p><p class="ql-block">“是”就是主语拥有的权力。我掌控我自己一切的权力,我决定我是谁,成为谁,如何去成为。我是通过创造和建构意义来行使这个权力,并定义我的价值。这个“是”的结果,也就是董老师讲的第七道门:我是一切的根源。我的一切都是我自己创造的,都是我应得的。杨老师常讲的一句话,如何选择是你的自由,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明白了这一点,以后就不用再说“我为什么命苦”之类的话,我是我自己的选择创造出来的,不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选择。承担所有责任的,永远是这个主语的“我”。</p><p class="ql-block">对“谁”的理解,杨老师讲解得特别精彩。我眼中的他者,其实是理想中的自己。这里便将主客进行了融合,也就是说,门外没别人,他者都是我自己的投射。把他者看成是理想中的自己,你相信他好他就是好,你认为他是鹰他就是鹰。当你这样评估了他的价值,其实你也同时确定了你的价值;你定义了他是什么样的人,其实你也同时定义了你自己。你是通过你的定义和确认创造了你真实的生活,因为你会促使自己努力去配得上对方那只鹰。也应了这句话:最美好的婚姻就是在婚姻关系中成就彼此。杨老师之前讲过:预先相信孩子,他就会成长为好孩子。深层的道理原来是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农场主把鹰当成鸡,是他的价值系统决定了他的想法,他的想法反过来也造就了现在的他自己。他没有更高的能力去建构更高的价值和意义。而亨利则不同,他的价值观念高于农场主,建构的意义更广泛更高远,那么在他眼里,那就是鹰。所以到底是鸡还是鹰,其实是取决于不同人的自我价值体系,与鸡或鹰无关。</p><p class="ql-block">这下明白了,我的孩子好坏与孩子无关,而是与我的价值观念与我建构的意义有关。我内心丰满灵魂高尚,我投射出去的孩子必也如此,他本就优秀何需我期待?我能做的就是更努力地去实现自己,优化自己,成长自己。良性循环,彼此成就,现实中的我必将成为理想中的我。关系中的母女定位取决于理想中的我的价值定位。再别怪孩子这不行那不行的,首先去诚实面对自己的问题,改变思维模式,修正自己的价值观,构建自己正向的意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承担。这才是要事,这才是钥匙。</p><p class="ql-block">感谢孩子,爱人,他者,成为理想中的那个我,成为我所有成长动力的来源。借由他们,让我看到自己的差距,让我看到我成长的方向,让我奔赴更美好的自己,我是谁?没有答案,只能在你我各自不同的创造过程中显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