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淡水路,北起延安东路、南至建国东路以南的一条小马路,全长近1.7公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筑,算起来已有一百多年了。初名衡山路,1906年以法国公董局总董名改名萨坡赛路,后以台湾地名改名淡水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名南通路,1946年又改名英士路,1950年复称今名。</p> <p class="ql-block"> 今延中绿地中的淡水路66弄4号(原萨坡赛路朱依里252号),为《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作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在该址秘密诞生,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恽代英(1895~1931)是这个刊物的第一任主编。一幢典型的三合院石库门住宅,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理论家、教育家、无产阶级革命家萧楚女(1893~1927)的旧居,他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当年底楼客堂是萧楚女寓所,亭子间和二层前楼则是办公室,三层阁楼作为印刷间。</p> <p class="ql-block"> 由于辟建延中绿地,淡水路北首今至长乐路实际上到头了。该转角西南侧的原淡水路92弄五凤里,今已为淮海中路398号博银国际大厦。原弄内2号即日本侨民、孙中山的日本挚友山田纯三郎(1876~1963)的寓所,也是民主革命志士、中国同盟会元老陈其美遇难处,早年的地址是萨坡赛路14号。作为坚决支持孙中山(1866~1925)推翻清政府和反对袁世凯(1859~1916)北洋政府的先锋,陈其美(1878~1916)和黄兴(1874~1916)被称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在东京流亡2年后,陈其美于1915年重回上海主持反袁斗争,他将讨袁总机关部设于环龙路老渔阳里(今南昌路100弄)5号,并在距之不远的这处萨坡赛路14号设立秘书机关。当年在他策划下成功刺杀了袁世凯的得力干将、上海镇守使郑汝成(1862~1915),可是自己却在次年反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本址。为了纪念陈其美,故在1946年曾将淡水路以陈其美的字改名为英士路。</p> <p class="ql-block"> 淮海中路以北的淡水路老建筑群,如今只剩淮海中路358弄尚贤坊了。这是一条石库门里弄,建筑外立面呈被简化的巴洛克风格,在上海众多的石库门住宅中别具一格,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尚贤坊的名称与尚贤堂有关,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李佳白(1857~1927)于1897年在北京创立了传播基督教文化思想的机构尚贤堂(英文译意为“中国国际学会”),但在1900年被义和团烧毁,于是1903年李佳白来上海重建,募资建造了一座讲学堂和一座举办外语、政治、历史学习的大楼,而当李佳白逝世后,尚贤堂即宣告解散。1921年(又说1924年),房地产商利用该地尚贤堂的名气建造了尚贤坊。</p> <p class="ql-block"> 尚贤坊居住者以小商人、教师、作家居多,尚贤坊40号是著名作家郁达夫(1896~1945)朋友孙百刚的家,常有文化人去他家聚会,郁达夫当然也会去看望他。而孙家亭子间当时住着一位从杭州来的20岁大家闺秀、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称的王映霞(1908~2000),郁达夫对她可谓是一见钟情、一往情深,由此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生生死死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 尽管尚贤坊后面的工地《施工铭牌》上的工程名称写着“尚贤坊保护性改造项目文物建筑”,可事实上尚贤坊只剩下了前两排房子,沿街的商业和第二排原民居。其后半部分包括见证中国文坛一段爱情佳话的尚贤坊40号(马当路一大会址·黄陂南路地铁站6号口附近)已经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在建中的高楼大厦。</p> <p class="ql-block"> 淮海中路381号中环广场,前身为比乐中学,由黄炎培(1878~1965)、江问渔(1885~1961)、孙起孟(1911~2010)等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创建于1946年。最早是法国公学(1909~1935年),也做过法军兵营,后来是法租界公董局(1936~1943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收回法租界,该地区被改为汪伪上海特别市第八区,这里成为第八区办公地。抗战胜利后,又涌入国民党政府上海市社会局、教育局、地政局、税务局等部门。1949年后,在这里办公的是上海市教育局、劳动局和地政局等机关,1958年改为比乐中学。老建筑1909年竣工,新古典主义风格,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98年修缮加固,功能调整为商场,并新建了中环大厦。淡水路89号的门牌,不知是指这大厦还是地铁站?</p> <p class="ql-block"> 淮海中路425弄四明里旧址,确切地说已是遗址,位于淡水路淮海中路西南角,后来为南北高架让路拆光了。现在此处是一片绿地,地下有个名叫香黛广场的商场(今年5月已停止营业),地址为淮海中路417号。四明里1929年竣工,七八十幢房子都是三层楼的新式里弄,是宁波人投资建造的,后成为沪上金融业、出版业和医疗行业的一个地标。淮海中路417号即当年四明银行的门牌,淡水路侧还有宁波旅沪同乡会。四明里的“明星住户”当属6号赵景深旧居,也是民国时代出版业“航空母舰”北新书局的编辑部所在地,赵景深(1902~1985)曾担任北新书局的总编辑长达21年,而他的夫人正是北新书局创始人李小峰(1897~1971)的妹妹。我对四明里的最深印象,就是四明里西侧的原重庆南路122号沧浪亭点心店了(今已迁至附近的老重庆中路66号)。这家“中华老字号”的“三虾面”远近闻名,曾吸引了书画家吴湖帆(1894~1968)、刘海粟(1896~1994)、钱君匋(1907~1998),沪剧皇帝解洪元(1915~1990)和王盘声(1923~2016)、丁是娥(1923~1988),评弹皇帝严雪亭(1913~1983)等知名人士,他们都是三虾面的老食客。</p> <p class="ql-block"> 重庆南路39弄三德坊,1928年建造的石库门样式钢混结构新里,虽主入口位于重庆南路东侧,但兴安路南侧、淡水路西侧、太仓路北侧都有出入口。1993年重庆南路建高架拓宽道路,弄堂西部的住宅拆去了一大块。</p> <p class="ql-block"> 淡水路89、91弄祥茂新邨。英法产业有限公司于1920年代在此建成10栋西式花园住宅,设门牌号萨坡赛路3~21号(单号),居民以外国人为主。1941年前后马海洋行购入该地块重建为两幢联排新式里弄住宅,29个单元新设门牌号为萨坡赛路19弄1~14号、21弄1~15号,后随道路改名变为淡水路89弄、91弄。先有弄后有名,“祥茂”之名来自于业主名。祥茂新邨建筑的特别之处在于,89弄后门主入口在兴安路上,91弄后门主入口在89弄内,而本弄内的各号前门为1楼住户独用。</p> <p class="ql-block"> 祥茂新邨89弄底右侧的91弄15号,为爱国人士、政治活动家沙千里旧居,他1946~1948年间寓居于此。沙千里(1901~1982),1936年11月他同沈钧儒(1875~1963)、史良(1900~1985)等著名爱国人士因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是国内外闻名的“七君子”之一,也是当时救国会的领袖人物。1938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随军南下参与了接管上海市的工作,任上海市军管会、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贸易部副部长、商业部副部长、政务院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第六办公厅副主任、地方工业部部长、轻工业部部长、粮食部部长等职,并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兼副秘书长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等。</p> <p class="ql-block"> 淡水路91弄内,藏着一幢门牌为太仓路230号的老房子(黄浦区文物保护点)。这是法式联体住宅,原由太仓路226、230、234、238号四个单元组成,1936年建造,属于新式里弄。现在这里似乎是民宿,太仓路上的地址为212号。</p> <p class="ql-block"> 淡水路93号淮海中路小学,其老校舍曾是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故居,因此赋予了学校丰富的文化底蕴。本址的前身则是南洋高级护士学校旧址,建于1942年,1953并入上海市第四护士学校,该址后来成为“淡三小学”。2004年卢湾区教育局进行布局调整,遂将原淮海中路小学、长乐小学、淡水路小学三校合并为淮海中路小学。之前在网上惊讶获悉,“淮小”新学期只招收到17名一年级学生。后又据悉,从新学期起,淮海中路小学将迎来新的变化与机遇,与地域相邻的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手牵手”,两校通过“1+1”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即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兼任淮海中路小学校长,两校将通过师资流动、课程共享,实现进一步优质化、均衡化、融合化及数智化发展,这似乎是再次合并的前兆啊。</p> <p class="ql-block"> 太仓路过后的淡水路138号,为重庆南路139号的黄浦区人大常委会东门。院内北侧一幢做过区政府2号楼、后为区政协办公楼的老房子(正在大修),是美克产科医院旧址,20世纪初期建造,属典型的近代外廊式建筑,具有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特征。之后的兴业路若向东,即新天地和中共一大会址。</p> <p class="ql-block"> 自忠路414~452号联排英式住宅,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其中自忠路420号为黄宾虹旧居。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代山水画画家、山水画一代宗师,他1933~1937年居此。</p> <p class="ql-block"> 淡水路自忠路口的东南角,是马当路278弄西成里,这片区域已经全部纳入动迁。然而一改以往动迁基地的破败相,封闭的门窗和墙壁变成了一幅长长的画卷,讲述着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们的日常故事,邻里之间的默契与友好跃然画中,满满的生活美好瞬间、对过去的致敬,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浓情淡水路”墙画系列,带着每一个走过淡水路的你,感受城市的脉搏,寻找历史的足迹,为城市街区的寻旧探新注入了活力。</p> <p class="ql-block"> 自忠路上的西成里街面房有2处黄浦区文物保护点和1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371号双前楼带厢房二层石库门、355号《新少年报》社旧址和363号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发布命令地点。2块区级文物保护点铭牌已拆,只有1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铭牌仍在。</p> <p class="ql-block"> 淡水路201号住宅,应该也是西成里一分子,门头上有“和丰”字样。</p> <p class="ql-block"> 马当路278弄西成里的淡水路大门(已封闭)。1924年江浙战争、1925年浙奉战争中完胜的孙传芳(1885~1935)一跃而成江浙皖赣闽五省联军总司令,意气风发的孙大帅于是在1926年将当时位于西门路(今自忠路)、白来尼蒙马浪路(今马当路)的房产取名为“西成里”,大有“东成西就”的快意。西成里的土地是向义品洋行购买的,早期也是委托义品洋行出租管理,后孙家收回自营。1927年大革命后,孙传芳未再踏入过上海。</p> <p class="ql-block"> 1923年因家道中落,24岁的张大千(1899~1983)从四川内江来到上海,寓居西成里16号,隔壁17号是其兄长张善孖(1882~1940)的寓所,两个天井和两个客堂都是打通的,17号楼下的客堂间是兄弟俩的画室,取名为大风堂。另外,西成里40号则是影星上官云珠(1920~1968)旧居,西成里63号则为作曲家、前文化部代部长和中国文联前主席周巍峙(1916~2014)青年时期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 西成里淡水路弄口南侧的淡水路211号邵元冲、张默君夫妇旧居。邵元冲(1890~1936),曾任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参与筹建黄埔军校;张默君(1882~1965),中国民主革命家,妇女运动先驱,中华民国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 原萨坡赛路207号、今淡水路219号陆抑非旧居,在此开设过私立飞声国画社。陆抑非(1908~1998),原名陆翀,字一飞,来上海以后才根据“一飞”谐音改名“抑非”,有“抑非扬善”之意。作为我国现当代杰出的画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陆抑非擅画花鸟,尤以牡丹见长,与江寒汀(1903~1963)、张大壮(1903~1980)、唐云(1910~1993)并称海上花鸟画“四大花旦”,与陆维钊(1899~1980)、陆俨少(1909~1993)并称“三陆”。解放后,陆抑非先后任职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常熟书画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顾问等。陆抑非曾长期在此居住,一旁的221号早期为天生滋味厂发行所。</p> <p class="ql-block"> 朝南与淡水路221号同楼贴邻的淡水路223弄1、2号住宅,入口有雨棚、立柱和门匾花饰,圆弧的转角颇有特色。听说2号曾经是一位李姓大包工头住宅,解放后成为派出所,再后来又成为民居了。</p> <p class="ql-block"> 再来看淡水路225弄慈寿里,1925年建造的坡顶红瓦、清水红砖立面砖木结构住宅,有罗马(爱奥尼)立柱、单独汽车间以及壁炉。</p> <p class="ql-block"> 接下去是外表与慈寿里相似的淡水路227弄庆阳里和颇有洋房味的淡水路229弄斐村,均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但铭牌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 斐村前的小红书马路艺术节抬头艺术展和街角花园。</p> <p class="ql-block"> 马路西侧的淡水路214弄、216~240号丰裕里,建造于1928年,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清水红砖外墙历经96年风雨依然保持良好。</p> <p class="ql-block"> 丰裕里4号艾青旧居(黄浦区文物保护点),后门在自忠路上。艾青(原名蒋正涵,1910~1996),1932年他从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并来到上海,与力扬(原名季信,1908~1964)、江丰(原名周熙,1910~1982)等在丰裕里4号创建“春地美术研究所”,并加入了左翼美术家联盟。当时,丰裕里4号是集体宿舍,艾青和许多美术青年住在一起,住所不远处就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年艾青被捕,判处有期徒刑6年,狱中3年时光他从绘画最终走向写诗,结果震动诗坛一举成名。1957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赴黑龙江、新疆劳动和生活,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p> <p class="ql-block"> 弄内往南走到头的丰裕里98号2楼,则是画家陶冷月旧居(黄浦区文物保护点),他在这里一住就是42年,并把住处命名为“风雨楼”。陶冷月(1895~1985),1920~1930年代他历任长沙雅礼大学、国立暨南大学、河南大学、国立四川大学教授,又与画家谢公展(1885~1940)、吕凤子(1886~1959)等创办了南京美术专科学校。解放后,陶冷月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 丰裕里沿街的淡水路218号,为《申报》记者金华亭旧居。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金华亭(1901~1941)连续撰文抨击日伪当局,1941年2月2日在大华舞厅门口被76号特务行刺身亡。</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丰裕里沿街的淡水路230号,是一代画师姜丹书旧居。姜丹书(1885~1962),江苏溧阳人,迁居杭州,久寓上海,他终生在艺术教育园地上辛勤耕耘,为培养我国艺苑中的奇花异卉贡献了毕生的精力。</p> <p class="ql-block"> 淡水路256弄鸿泉里。</p> <p class="ql-block"> 鸿泉里弄口南侧的原萨坡赛路196号、今淡水路260号胡也频、丁玲旧居(黄浦区文物保护点)。胡也频(1903~1931),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当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并任工农兵文学委员会主席,还被推为“左联”代表参加了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但于次年初在东方旅社出席该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随后被杀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为“左联五烈士”之一。丁玲(1904~1986),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25年与胡也频结婚,1927年开始发表小说,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曾任《文艺报》主编、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等职。</p> <p class="ql-block"> 根据丁玲、胡也频旧居原萨坡赛路196号推测,原萨坡赛路190号的萧军、萧红旧居,应该在鸿泉里弄口北侧的淡水路254号前后(待考)。这里其实是律师唐豪(1897~1959)的家兼律师事务所,他是民国著名律师、女权运动先驱史良(1900~1985)的同学,也是萧军(1907~1988)和萧红(1911~1942)的朋友,曾为“七君子”辩护。1935~1936年间,二萧同居于此二楼的后楼。后因发生矛盾,萧军打伤了萧红,遂搬离此地。再后来,萧军去了延安,萧红辗转多地,最后病逝于香港。</p> <p class="ql-block"> 原萨坡赛路192号、今淡水路264号三层阁,是孤岛时期转入地下的八路军办事处旧址(黄浦区文物保护点)。这个阁楼住着办事处秘书长刘少文(1905~1987)夫妇,后面亭子间住着译电员,与刘以叔侄相称。而电台则设在黄陂南路148号三楼,收发报的正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角李侠的原型李白(1910~1949),当年来沪不久。</p> <p class="ql-block"> 淡水路266弄培业村,弄口铭牌显示弄内6号住宅是黄浦区文物保护点,外表平淡无奇,不知是否住过什么人物?</p> <p class="ql-block"> 原萨坡赛路204号、今淡水路268号红黑出版社旧址(黄浦区文物保护点)。1928年胡也频、丁玲来到上海,搬入了位于淡水路上的寓所,并在这相差几个门牌号的不远处,与好友沈从文(1902~1988)一起创办了红黑出版社。《红黑》月刋于1929年1月创刋,同年8月停刋,共发行了8期。</p> <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468号住宅,建筑因其历史文化或建筑价值而被政府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同样列入黄浦区文物保护点的还有同地段的复兴中路476号、496号住宅,复兴中路492号独立式花园(1934年建)和498弄松韵别墅(1916年设计)则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512号刘海粟旧居“海庐”,一幢法国早期独立式四层楼花园住宅,1930年代刘海粟租下后居住到去世,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刘海粟 (1896~1994),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油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美术史论家、社会活动家。他1914年任上海图画美术院副校长,1915~195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1952~1957年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66~1976年在“文革”中惨遭迫害,1979~1983年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同时,刘海粟还是1959年起连续6届全国政协委员。</p> <p class="ql-block"> 这段复兴中路堪称“风度翩翩”,隔一条南北高架即建于19世纪末的百年名园复兴公园。</p> <p class="ql-block"> 重庆南路185号重庆公寓,建成于1931年,因坐落于当时的吕班路(今重庆南路),而得其旧名吕班公寓,现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29~1931年,美国记者、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1950)曾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471~473、477号,1920~1936年建的花园住宅,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复兴中路485弄11号3楼,曾为中共中央上海局策反委员会机关旧址,1948年11月成立,负责对爱国的国民党政府官员和海陆空军事部门将领进行策反工作。</p> <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455号花园公寓,原名派克公寓,1926年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欧式五层公寓住宅(1970年代加盖一层),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纵三段式,设通长的水平向檐口和线脚,局部做简化的古典样式装饰。所谓的“花园公寓”,源自U形建筑中部的一个大花园。可惜后来在花园内造了一栋新工房,花园面积大大缩水。2005年,花园公寓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425号诸圣堂,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建造于1925年。诸圣堂建筑采用圣公会高派教堂格式,红砖,三角形屋顶,门柱为混凝土雕刻艺术,门廊上设有圆形玫瑰窗,西北角附方形塔楼。1958年诸圣堂幸运地被保留下来作为卢湾区的联合礼拜教堂,1966年8月被关闭,1980年代恢复聚会。1999年,诸圣堂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淡水路322、332弄淡水邨,米黄色立面,墙面水泥拉毛,很西式的样子。不过小区内两弄之间夹着一排矮平房,曾经作为工厂车间,1960年代末改作民居,也算是历史遗留问题了。之前走过的复兴中路花园公寓弄底,与淡水邨322弄是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 淡水路332弄1号(原萨坡赛路290号),一幢临街的砖木三层西式小楼,这里就是著名音乐家黎锦晖旧居(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黎锦晖(1891~1967),我国近代歌舞之父、儿童歌舞音乐作家、流行音乐奠基人,著名电影演员周璇(1920~1957)就是黎锦晖培养并捧红的,就连周璇这个艺名也是黎锦晖给起的;人民音乐家、国歌创作者聂耳(1912~1937),亦是黎锦晖的学生。1930年,国民党左派代表人士邓演达(1895~1931)秘密回国着手筹备建立新党工作,黎锦晖的住所成为邓演达等革命党人秘密聚会的场所之一,1930年8月9日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在黎锦晖的住所秘密召开,来自全国10个省区的30多位代表,以参加黎锦晖家宴的名义为掩护,出席了农工党“一干会议”。</p> <p class="ql-block"> 淡水路332弄3号陶菊隐旧居。陶菊隐(1898~1989),民国时期他先后担住过《女权日报》编辑、《湖南民报》编辑、《湖南新报》总编辑、《武汉民报》代理总编辑和《新闻报》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上海文史馆副馆长。</p> <p class="ql-block"> 淡水路332弄7号徐朗西旧居。徐朗西(1885~1961),民主革命家,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是辛亥元老。他还有洪帮大佬、武术高手、京剧名家、美术教育家等头称,实乃民国奇人也。民国后他曾任南京临时政府造币厂厂长,也当过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1932年被公推为新华艺专校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与中共地下组织建立了联系,传递过情报,也营救过革命志士。解放后他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p> <p class="ql-block"> 合肥路592弄25号(原劳神父路608号)张充任旧居,现为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张充仁(1907~1998),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马相伯(1840~1939)的曾外孙。他1931年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1935年毕业获布鲁塞尔市政府颁赠金质奖,婉拒了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挽留其加入比利时籍的邀请毅然踏上了回国之路,历任之江大学教授、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秘书长、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主任。1985年应法国艺术收藏馆之请,张充仁特为自己雕塑了一只右手,与毕加索(1881~1973)、罗丹(1840~1917)的手一同为该馆永久收藏,全球艺术家获此殊荣者仅此三人。张充仁生前曾为许多名人塑像,如马相伯、于右任(1879~1964)、蒋介石(1887~1975)、冯玉祥(1882~1948)、司徒雷登(1876~1962)、聂耳(1912~1935)、埃尔热(1907~1983)、密特朗(1916~1996)、邓小平(1904~1997)。</p> <p class="ql-block"> 张充仁旧居前的巷道往西再转北,过一扇小铁栅栏门即可抵达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万宜坊54号即邹韬奋旧居,建于1929年具有法国风格的三层砖混结构单开间新式里弄住宅,195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邹韬奋(1895~1944),我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他一生为民族解放、民主政治、进步文化事业奋斗不息,影响是巨大的。邹韬奋病逝时提出了入党请求,中共中央后来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邹韬奋把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邹韬奋的高度评价。毛泽东(1893~1976)、周恩来(1898~1976)、朱德(1886~1976)、叶剑英(1897~1986)、宋庆龄(1893~1981)等国家领导人先后为韬奋先生题词纪念。1958年党和人民政府为了纪念韬奋先生,决定在他生活和斗争过的地方建立纪念馆。万宜坊53号是介绍邹韬奋的思想发展、革命事业和战斗历程的文物资料陈列室,陈列品有珍贵的韬奋手稿,他主编的报刊,各种版本的著作,生前所用的遗物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词;万宜坊54号是1930~1936年间韬奋先生与夫人沈粹缜(1901~1997)在上海的故居,并恢复了原貌,室内陈列的都是原物,供瞻仰的有卧室、会客室和写作室,馆额为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沈钧儒(1875~1963)题字。去时不巧,54号因修缮暂时关闭。</p> <p class="ql-block"> 淡水路合肥路西南侧的淮海中路街道淡水路党群服务站旁墙上,通过浓情关怀、浓馥艺术、浓墨人文、浓郁友好等主题,表明了淡水路可以很“浓”。</p> <p class="ql-block"> 淡水路416号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原址,后校舍置换给了第二医科大学(今交通大学医学院)作为学生宿舍。本来二医大东校区缺只角,置换后补了缺口完美了。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原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则搬到了其南侧的淡水路450号新建校舍,今与建国东路518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原兴业中学)为邻。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32年的华童公学,初建时还曾名为中国第一小学,后改为萨坡塞小学。1943年改为上海特别市南通路小学,抗战胜利后由国民政府接管,于1945年更名为上海市立第五区一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的1951年该校改称嵩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并区后又改称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文革期间曾改名为工农兵第一学校,2年多后又恢复原校名,2011年黄浦、卢湾两区合并后改用现名。至今,该校历经了迁校、并校及9次易名。</p> <p class="ql-block"> 马当路458号恒基·旭辉天地西门靠着淡水路,为法国建筑大师设计,集多元未来办公、MIX潮奢商业与城市公共空间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恒基·旭辉天地项目,融入光影与自然元素,以红与绿、内与外、新与旧等碰撞手法,内街采用张扬的丹霞红、造就巨幅藏品级艺术建筑,全景天幕屋顶,让日沐阳光,夜观星辰成为可能,既为街道提供遮护,又引入自然光线,让空间更为通透、独特,约2500个花钵的垂直绿化,构成上海罕见的绿植外立面,随四时季节的变迁,建筑立面的色彩也随之改变。外形非常美观,叫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建国东路南、淡水路底的法商电车公司旧址,今日这一卢家湾地块含淡水路460弄巴士小区、建国东路525号巴士大厦、重庆南路275号上海巴士四公司。上海法商电车电灯公司旧址不仅是上海近代工业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历史的重要见证,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价值。上海法商电车电灯公司,简称法电,是一家于1906年由法国资本家成立的垄断性市政公司,其业务范围包括电车、电灯和自来水。法电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五卅运动后,中共上海区委尤其重视法电的工作,通过加强对法电工人运动的领导,法电党支部和工会相继成立,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组织法电工人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段光辉篇章。法电工人的斗争活动包括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全市工人总同盟罢工等,展现了法电工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责任感和斗争精神。</p> <p class="ql-block"> 百年淡水路,曾经汇聚了无数文人墨客,这儿一半市井一半摩登,一半烟火一半优雅。若要形容淡水路,便是“淡妆浓抹总相宜”。</p> <p class="ql-block">上一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2g9poc"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凝固的音乐|上音建筑欣赏</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