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县域中国万里行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七O</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青海省 · 海东市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清晨从北京的家中出发,向西经京藏高速、二广高连、沧榆高速、包茂高速、青银高速、定武高速、京藏高速,行程1581公里、历时16小时32分钟,我们来到青海省海东市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正式开启我们《县域中国万里行》在青海省的线上神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b>青海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省会西宁市;位于中国西北内陆、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地处中国四大地理区划的青藏地区,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西部为高原和盆地、东部多山,地貌基本格局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大地貌单元基本上沿纬线方向带状分布,自北向南依次为祁连山·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河湟谷地及黄南低地、东昆仑山脉、青南高原、唐古拉山脉,总的表现为北部山地、中部盆地、谷地和低地,南部高原,使高大山脉、山间盆地、高原相间排列,呈现马鞍型地貌格局,兼具青藏高原、内陆干旱盆地和黄土高原三种地形地貌,地跨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大通河5大水系,属高原大陆性气候;省域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94万人,常住人口592.40万人,下辖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共8个地级行政区域,含7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25个县、7个自治县,共计44个县级行政区域。</b></p><p class="ql-block"><b> 青海省因境内有中国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西汉时期青海地区被称作西海、是先零海的简称,先零是羌族的一个分支长期定居在青海湖的岸边,后先零羌族人迁移到了其他地区,而卑禾羌族开始在青海湖周边地区定居,因此西海也曾被命名为卑禾羌海;王莽时期,中原王朝的疆域图上已经标有东海、南海和北海,但缺少一个西海,王莽便在青海湖附近的三角城建立西海郡,北魏时中国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卑禾羌海世谓之青海,青海之名由此开始,历朝历代都称青海,未再改变;早在数万年前古人类就在青海繁衍生息,商代到周秦时青海称为西戎氏羌地,汉武帝在青海设立临羌县和破羌县,唐代青海为吐蕃所辖,1929年1月正式成立青海省;青海省域面积占中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排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之后,列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境内的青海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青海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重要源头之一,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贯穿青海省,形成了以昆仑文化为主体、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多元文化,有6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有青海湖景区、塔尔寺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青海省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区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乳品生产地区、中国五大牧区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素有中国藏羊之府、世界牦牛之都之称;青海省有同仁市、玉树市、海晏县、湟源县等历史文化名城,有同仁县年都乎乡郭麻日村、玉树县仲达乡电达村、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大庄村、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183个中国传统村落;青海省拥有不可移动文物64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466处、市县级约1439处,古遗址3788处,古墓葬967处,古建筑81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24处,石窟寺及石刻99处,其他文物214处,考古遗址公园1个,可移动文物数量31万件。</b></p><p class="ql-block"><b> 青海省地境远古时代羌人的祖先三苗就从江汉间流徒至青海,逐水草而居,殷商以前青海被称为三危地,夏代生活在河湟地区的居民称为西羌,从夏商到周朝青海一直是雍州的一部分;战国时期羌族社会开始实行首领职位的世袭制度;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军队进入湟水流域,设护羌校尉管理今甘肃、青海地区羌人,后在今西宁设置了西平亭;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在此实施屯田制度,并建立了七个县;王莽时在现今海晏县的三角城设立了西海郡,下辖五个县;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东汉设立西平郡,隶属于琼州刺史部,下辖西部、破羌、安夷、临羌四县;三国时青海东部地区属魏地凉州管辖,今青海西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当时仍属于吐谷浑、党项属地;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青海,建立了吐谷浑国,在青海建立封建割据政权达350多年;南北朝时青海先后属北魏、西魏和北周等国,大部分地区由吐谷浑控制;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灭吐谷浑,设西海郡和河源郡,控制了青海湖东部和南部广大地区,巴颜喀拉山以南地区仍为党项属地,有苏毗、多弥等国;6世纪中叶西藏的松赞干布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统治,建都逻些(拉萨),青海为吐蕃所辖,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弃隶绪赞,进一步促进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和平关系,这也使得青海成为了连接拉萨与长安的重要通道,即历史上有名的唐蕃古道;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至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期间,北宋政权控制河湟地区,并将鄯州改为西宁州,西宁名称开始使用;13世纪初成吉思汗从中亚细亚返回占领西宁州,在河州(今临夏县)建立了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负责管理甘肃、川北和青海等地区的广大牧区,同时在成吉思汗的推动下,藏传佛教在青海逐渐盛行起来;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并设立茶马司,茶马互市制度更趋完善;清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平定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后,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设立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古族、藏族事务;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一月青海正式建省,改西宁县为市;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1953—1954年先后组建了海北藏族自治区、海南藏族自治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黄南藏族自治区、玉树藏族自治区和果洛藏族自治区;1955年7月各民族自治区改称自治州;到1994年底青海省辖西宁市,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2013年青海省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截至目前青海省下辖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b></p><p class="ql-block"><b> 青海省有西海郡故城遗址、青海湖景区、塔尔寺旅游区、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区、海北州阿咪东索景区、格尔木昆仑旅游区、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景区、祁连风光旅游景区、热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大通老爷山风景名胜区、西宁市青海藏文化馆、茶卡盐湖景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天峻县神湖之源旅游风景区、青海大漠红枸杞工业旅游景区、平安峡群寺森林公园、民和县七里寺景区、乐都柳湾彩陶旅游景区、化隆县夏琼寺、西宁市人民公园、西宁市南山旅游风景区、青海赞普林卡旅游景区、西宁市麒麟湾景区、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塔温搭里哈遗址、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省博物馆、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瞿昙寺、马厂塬遗址、西海郡故城遗址、热水墓群、隆务寺、喇家遗址、塔温搭里哈遗址、贵德文庙及玉皇阁、藏娘佛塔及桑周寺、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柳湾遗址、却藏寺、宗日遗址、虎台遗址、文都寺及班禅大师故居、湟源城隍庙、果洛红军沟、尕海古城遗址、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将军楼)等旅游景区景点。</b></p><p class="ql-block"><b> 青海还有酸菜面块、狗浇尿、焜锅馍、尕面片、青海土火锅、青海三烧、青海酸辣里脊、熬饭、杂碎汤、青海烤全羊、清蒸牛蹄筋、发菜蒸蛋、酥油糌粑、如意发菜、羊肠面、血肠、青海糊羊肉、干板鱼、富贵牛大运、杏花羊肠、茶道香薰羊排、乾坤牛掌、虫草福禄牛骨髓、西宁炮仗面、益鑫手抓羊肉、青稞饼、粉汤、炒酒、曲连、清汤羊肚、西城牛排、坑锅羊肉、手抓羊肉、青海酿皮、百花金瓜羊肉、羊杂汤、干煸羊肠、甜醅、油炸糕、牦牛酸奶、烤饼、烤羊肉串、甜醋、炕羊排、羊肠手抓面、草原羊肉、大豆角、秃秃麻食、麦索儿、羊肉炒面片青海月饼、德枭大杂烩炕羊排、牛奶鸡蛋醪糟、青稞甜醅、老穆兰州醪糟、三烧儿、高籼米醪糟汤、大盘鸡、蘑菇炒肉片、青海老酸奶、柴达木枸杞、青稞酒等美食小吃特产。</b></p><p class="ql-block"><b> 我们的《县域中国万里行》线上神游青海省段、将从海东市开始,经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在黄南藏族自治州结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们的《县域中国万里行》线上神游青海省段、就从海东市开始。</b></p><p class="ql-block"><b> 海东市,青海省下辖地级行政区域,因位于青海湖以东而得名;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东部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兰州、永靖、临夏、甘南等州市县毗邻,其它三面分别与本省海北、湟中、黄南等州县接壤;地处祁连山支脉大板山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东坡、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整纵横,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市域总面积1.32万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72.9万人,常住人口133.8万人,下辖2个市辖区、4个自治县,共计6个县级行政区域。海东市地处青海省东部,是青海省的门户,黄河和湟水河贯穿全域,位于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间,北枕祁连、南滨黄河、西抱西宁、东望兰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海藏咽喉之称;海东市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河湟地区由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状态进入较发达的农耕文明,河湟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开发建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海东是全省综合交通枢纽地区,是内地进入青藏的咽喉要地,是青藏高原的东部出省通道;海东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是唐蕃古道和古丝绸南路必经之地,孟达天池被誉为青藏高原的西双版纳、北山森林公园被称为青藏高原上的绿宝石;海东市入选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中国避暑名城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名单。</b></p><p class="ql-block"><b> 海东市地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秦汉以前这里居住着羌人;汉元鼎六年(前111)在湟中设置护羌校尉,筑西平亭(今西宁市);宣帝神爵元年(前61)汉军击败注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抚黄河沿岸羌人归降,罢兵屯田,在今海东市先后设置金城郡等一郡三县;魏晋南北朝时河湟地区曾先后被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相继统治;隋大业五年(609)隋炀帝率兵亲征吐谷浑,经古鄯到达西平郡,陈兵讲武;唐贞观元年(627)划全国行政区为十道,其中陇右道则统辖今甘、青、新部分地区,安史之乱后吐蕃乘机东进至甘陕;宋元时今海东市曾先后被角厮罗、宋、金、西夏和元朝统治;元至元十八年(1281)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宁州,其后有回族先民进入青海,一部分在今海东市垦荒种地;明洪武六年(1373)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下辖6个千户所,今海东市有碾伯(乐都)、古鄯(民和)2个千户所;清雍正三年(1725)改西宁卫为西宁府,今海东市属西宁府的西宁县和碾伯县管辖;民国元年(1912)北洋政府任命马麟为西宁总兵,从此马麟、马步芳盘踞青海统治近四十年;民国二年(1913)改循化厅为循化县、改巴燕戎格抚蕃厅为化戎县(后改巴燕县、又改为化隆县);民国十八年(1929)青海正式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析置民和县,增设互助县;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青海,9月1日至4日先后解放循化、民和、乐都、化隆等县,5日进入西宁市,至12日解放互助县;1978年10月从湟中县析置平安县,设置海东地区,下辖民和、乐都、湟中、湟源、平安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986年民和县改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999年12月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2013年2月海东撤地设市;2015年平安县撤县设区。</b></p><p class="ql-block"><b> 海东市有孟达天池、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骆驼泉、仓家峡、孟达自然保护区、白马寺、彩虹部落土族园、七里花海景区、瞿昙国际滑雪场、平安驿河湟文化体验地、扎龙沟、瞿昙寺、河湟文化博物馆、互助土族风情游览区、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乐都卯寨景区、峡群寺森林公园、夏琼寺、民和桃花园林乡村休闲度景区、青海互助嘉定国家地质公园、柳湾彩陶博物馆、乐都古城、水峡景区、七里寺花海、佑宁寺、峡群寺森林公园、南门峡、柳湾墓地等旅游景区景点;还有柴火鸡、牛头宴、撒拉宴、手抓羊肉、酿皮、老酸奶、爆焖羊羔肉、羊肠面、焜锅馍馍、烤羊肉串、尕面片、杂碎汤、腊八麦仁、青海梗皮、石板烧、麦索儿、甜醅、撒拉宴、牛肋巴、翻跟头、麻叶、猫耳朵、馓子、糖糕、麻团、土鸡汤、葱爆羊肉、青稞酿皮、苦苦菜浆水、羊杂汤、拉面、海东油泼面、海东牛肉面、炮仗面、花花、青稞糌粑、牦牛肉干、乐都辣子、青稞酒、旱砂西瓜、乐都大樱桃、薄皮核桃、乐都沙果等美食小吃特产。</b></p><p class="ql-block"><b> 我们的《县域中国万里行》线上神游海东市段、将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开始,经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海东市乐都区、平安区,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结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的《县域中国万里行》线上神游海东市段、就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开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海东市下辖县级行政区域;位于青海省最东部,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相连,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相对,西、西北与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区毗邻;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祁连山系的达坂山和拉脊山余脉构成县境地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部多为高山,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重迭、地形复杂,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县域面积189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3.92万人,常住人口32.20万人,下辖8个镇、14个乡。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主产区,在全省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2020年4月退出贫困县序列;民和县入选了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青海省双拥模范城、青海省普法先进县名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境夏商周三代属雍州地,为西北羌戎繁衍生息地之一;秦代是属陇西郡管辖的西北塞外地;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在今民和县下川口设置允吾县;安帝时(107-125年)在今民和中川设白土县;西晋永宁时(301-302年)在今民和设置晋兴郡;北魏又在民和古鄯设立北金城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北金城县为龙支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北魏西都县为湟水县;唐初今民和地区属龙支、湟水、米川三县;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为吐蕃地;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又归复唐王朝;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今民和地区又陷为唃厮啰政权辖地;徽宗崇宁二年(1303年)宋朝收复河湟地区,今民和先后属湟、乐二州;元代民和属西宁州地;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在民和古鄯设古鄯千户所,其辖地为今民和全境和化隆县部分地区;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古鄯设驿站,后称古鄯驿,为西宁卫七驿站之一;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将古鄯千户所操守官升格为守备,并设立巴暖三川营;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碾伯千户所为碾伯县(今乐都),今民和为其辖地;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区;民国十九年(1930年)从乐都、循化县析置民和县,取政通人和之意;1949年9月民和解放;1985年11月改设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有喇家遗址、马厂塬遗址、三川黄河水利风景区、峡门水库、民和七里花海景区、永录民俗博物馆、禹王峡、民和牡丹产业文化博览园、永录康格达景区、民和七里寺景区、民和排子山生态旅游景区、民和娘娘天池、松山原始森林、下川口桃花园、古鄯水库、天井峡、宏善寺、弘化寺、卡地卡哇寺、马营清真寺、七里寺药水泉、马场垣遗址、广隆寺等旅游景区景点;还有麦思如、麻哈方子、烫水烙、普什作、羊头献客、肉饭、羊肉手抓、羊肉串、牛肉面、尕面片、烤羊排、青海老酸奶、酿皮、甜醅、浆水面、苞谷面疙瘩、烫面饼子、豆面散饭、油酥饼、炸羊肉丸;青稞饼、酸菜炒肉、烤面筋、油炸糕、杂羊肉、民和退骨肉、烤年糕、爆焖羊羔肉、青稞酿皮、青海梗皮、民和肉牛、民和羊肉、民和旱砂西瓜、民和马铃薯等美食小吃特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向西南行驶207公里2小时42分钟,我们来到</b><b>循化撒拉族自治县。</b></p><p class="ql-block"><b>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简称循化县,海东市下辖县级行政区域;位于青海省东部、祁连山支脉拉鸡山东端,东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临夏县接壤,南临甘肃省夏河县、青海省同仁市,西靠尖扎县,北同化隆回族自治县为邻,东北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相连;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祁连山支脉拉鸡山东端,四面环山、山谷相间、南高北低,北部为黄河川道、中部与东北部低山丘陵、南部为中高山区,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县域面积181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6.50万人,常住人口13.18万人,下辖3个镇、6个乡。撒拉族因自称撒拉尔而得名,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其语言为撒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循化之名字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循化县的名字来源于生番归化,因此得名循化,另一种说法是循化县的名字取遵循王化之意,即遵循中央政府的教化和管理;2018年9月29日退出贫困县序列;循化县入选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青海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b></p><p class="ql-block"><b>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境禹贡为雍州地;殷周为羌戎地;秦为塞外地;汉时分属金城郡河关县、白石县;其后历为前凉、前秦、后凉、南凉、吐谷浑、西秦辖地;隋为河津县地;唐属米川县地;贞观十年(636年)米川县归属河州管辖;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为吐蕃唃厮啰政权属地;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今循化隶属于积石州;蒙古汗国宪宗三年(1253年)设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积石州归属之;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河州为路,积石州归河州路辖;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积石州为千户所,隶河州卫,今循化为河州边外地,后立保安、起台2堡;清雍正八年(1730年)设循化营,隶西宁镇总兵统辖;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循化厅,隶河州;道光三年(1823年)循化厅改属西宁府辖;民国2年(1913年)厅改县,属甘肃省西宁道辖;民国18年(1929年)建青海省,循化县划归青海省;1949年8月循化解放后直属青海省;1954年3月循化县改为循化撒拉族自治区;1955年5月改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959年1月归黄南藏族自治州代管;1963年1月仍直属青海省;1979年3月隶属海东地区;2013年2月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循化属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有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水湾、骆驼泉、草滩坝清真寺、达里加垭口、文都寺、班禅大师故居、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筑群、循化西路红军革命旧址、街子清真大寺、撒拉尔故里民俗文化园、班禅故里民俗文化园、循化吊桥、狐跳峡、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等旅游景区景点;还有揪面片、韭菜柳叶包、羊肉灌肠、油搅团、土火锅、秘制牛大骨、手抓羊肉、香辣牛板筋、铝锅生裙梭边鱼、纸包鱼、白灼四宝蔬、狗浇尿、包子花卷、炸酥肉、烤全羊、风干牛肉、焖面、豆腐脑、坑锅羊肉、鸡肉面片、碗菜、辣子炒肉、干煸羊肠、油香、炸馓子、油枣、蜂窝糖包、青稞面食、手工酸奶、盖碗茶、循化薄皮核桃等小吃美食特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化隆回族自治县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从</b><b>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向西北行驶44公里59分钟,我们来到化隆回族自治县。</b></p><p class="ql-block"><b> 化隆回族自治县,海东市下辖县级行政区域;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海东市南部,东与民和县接连,南与循化、尖扎县隔河相望,西与贵德、湟中区接壤,北与平安、乐都毗邻;地处黄河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黄河流经县境西南部和南部,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其地势北高南低,呈现阶梯状,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县域面积274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0.68万人,常住人口20.04万人,下辖6个镇、7个乡、4个民族乡。化隆县在国内外出名是因为一碗面,1988年青海化隆人马贵福在福建厦门开了第一家拉面店,之后青海化隆人在全国各地经营的兰州拉面馆,曾是化隆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4月化隆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化隆回族自治县入选了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名单。</b></p><p class="ql-block"><b> 化隆回族自治县地境先秦时为羌人牧地;汉属金城郡辖地;晋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前凉王张骏在今化隆县境内置湟河郡,筑湟河城;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北魏占领湟河郡及其以西地区,置洮河郡;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置石城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因境内有化隆谷,改石城县为化隆县,此为化隆县名之始;隋朝化隆县属浇河郡,后又划归西平郡;唐先天元年(712年)为避李隆基名讳,改化隆县为化成县;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广威县;唐末今化隆地区又归吐蕃地方势力统治;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后今化隆地区被唃厮啰政权控制近百年;绍兴七年(1137年)西夏占领今化隆等地;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后蒙古兵进入青海,今化隆等地属元西宁州辖;明洪武六年(1373年)今化隆地区属西宁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起化隆地区分别属西宁府西宁、碾伯二县辖;乾隆九年(1744年)置巴燕戎格抚番厅,隶西宁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巴燕戎格厅为巴戎县,隶甘肃省西宁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巴戎县为巴燕县;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巴燕县为化隆县;建国后1953年改设化隆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自治县;1978年划归海东地区、海东市辖。</b></p><p class="ql-block"><b> 化隆回族自治县有夏琼寺、马阴山、旦斗寺、李家峡北岸生态园、马步芳公馆、公伯峡景区、化隆黄河第一湾、牙什尕镇、德吉村景区、阿河滩清真寺、马阴山、八宝山、河群丹霞、公伯峡、黄河城、盘龙曲玛村、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安达其哈花海景区、巴燕西关清真寺、本康沟旅游景区等旅游景区景点;还有青稞酿皮、焜锅馍馍、爆焖羊羔肉、互助葱花土鸡、羊筋菜、手抓羊肉、青稞面食、酸奶、炸酥肉、土豆炖羊肉、羊肉汤、炸面片、化隆拉面、隆化拨面、银丝杂面、羊汤加烧饼、化隆油泼刀削面、指甲面片、隆化山野菜、隆化大米等美食小吃特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海东市 · 乐都区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从化隆回族自治县向北行驶106公里1小时40分钟,我们来到</b><b>海东市乐都区。</b></p><p class="ql-block"><b> 乐都区,别名南凉,海东市下辖县级行政区域,海东市政府所在地;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中游南北两侧,西与海东市平安区相邻,东与民和县毗连,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相邻,南接化隆县以青沙山为界,北与互助县隔河相望;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县域面积305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8万人,常住人口23.8万人,下辖2个街道、6个镇、12个乡。乐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曾为南凉国国都;乐都区的前身是乐都郡,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时后凉吕光政权在此地设置了乐都郡,北魏时期乐都郡被废除改为乐都县,北宋时期乐都曾被称为乐州,后废;乐都区的名称也与当地的地理特征有关,乐都区原名为雒都谷,是羌语中的一个山谷名,后来雅化为乐都;乐都区入选了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名单;2020年4月21日退出贫困县序列。</b></p><p class="ql-block"><b> 乐都区地境距今4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秦汉以前属羌戎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进入湟水流域,乐都地区归入汉朝版图;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破羌县,属金城郡;南北朝时南凉立国,定都乐都;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乐都郡为鄯州,移西都县于乐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西都县为湟水县,隶属鄯州;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置鄯州都督府;开元二年(714年)唐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州,辖治陇右12州,乐都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宋时称邈川、湟州、乐州;元时乐都属西宁州;明代先后设碾伯卫、西宁卫碾伯右千户所;清雍正三年改为碾伯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隶属青海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乐都县;1979年划归海东专区管辖;2013年撤销海东地区及乐都县,设立地级海东市和县级乐都区。</b></p><p class="ql-block"><b> 乐都区有瞿昙寺、柳湾遗址、中国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西来寺、羊官寺、药草台寺、石沟寺、关羽牌坊、陶源花谷、乐都朝阳山公园、土族风情园、鲁班亭、乐都古城、央宗景区、乐都南山、卯寨景区、河源草原、寺寨村、哲古教寺、聚宝山公园等旅游景区景点;还有乡村柴火鸡、手抓羊肉、烤鸡爪、羊肠面、干炒炮仗面、拉条子、芝士牛肉堡、糖蒜、腌菜、杂碎汤、麦仁饭、粉汤、搅团、酿皮、尕面片、油泼辣子、搓鱼儿、焜锅馍馍、狗浇尿油饼、手抓羊肉、炕锅羊排、搓鱼面、酸菜、洋芋酿皮、乐都土鸡、乐都藏香猪、乐都牦牛肉、乐都绿萝卜、乐都大樱桃、乐都洋芋、乐都沙果、乐都青稞、大麦茶、蒲公英茶等美食小吃特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海东市 · 平安区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从</b><b>海东市乐都区向西行驶29公里31分钟,我们来到海东市平安区。</b></p><p class="ql-block"><b> 平安区,海东市下辖县级行政区域;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市中心腹地,东临海东市乐都区,西连西宁市和湟中区,南与化隆县为邻,北隔湟水与互助土族自治县相望;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域内12条沟岔水系沿高山北麓分别流出,汇入三条大沟,成为山峦起伏、山川相间的主要河谷地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面积742.8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万人,常住人口11.78万人,下辖2个街道、1个镇、5个民族乡。平安区名称来源于古代的平安驿,它是古代内地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驿站、也是唐蕃古道的重要驿站,平安驿在历史上作为军事重镇和交通驿站,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平安区是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驿站,有青藏高原硒都之称;入选了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双拥模范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2018年9月29日退出贫困县序列。</b></p><p class="ql-block"><b> 平安区地境早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500年先民已在湟水沿岸生息繁衍;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进据湟水流域,平安地区纳入汉朝版图;神爵二年(前60年)在今平安镇附近置安夷县,历经魏、晋两朝,北魏时撤废,今平安地区为西都县辖地;隋开皇元年(581年)属湟水县辖;唐至德二年(757年)至大中五年(851年)为吐蕃占据;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至崇宁三年(1104年)为河湟吐蕃角厮罗地方政权辖地;元属西宁州,明属西宁卫,元明两朝在今平安镇设平戎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划归湟中县;1949年9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军进驻平安镇南村,5日平安地区宣告解放;建国后1958至1960年为红星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设西宁市平安区;1962年复归湟中县,设平安行政委员会;1978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准湟中县析置平安县,设置海东地区;1979年3月,中共海东地区委员会和海东地区行政公署正式设立,驻平安县平安镇;1979年5月12日平安县正式成立;2013年2月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海东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乐都区,平安县不再具有海东行政中心地位;2015年2月撤销平安县,设立海东市平安区。</b></p><p class="ql-block"><b> 平安区有峡群寺森林公园、峡群林场、平安门、洪水泉清真寺、平安驿、夏宗寺、上拱北、下拱北、东村遗址、石碑瑞丰生态旅游景区、老根农庄、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石碑花海景区、西海南园、石碑瑞丰生态旅游景区、阿伊赛迈山、东沟林场、杏福岭生态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区景点;还有青稞面搓鱼儿、沙柳烤串、撒拉包子、烤洋芋、柴火鸡、炮仗面、干板鱼、焜锅馍馍、韭盒儿、搅团、平安面片、手工月饼、平安糌粑、平安糖油果子、青海馓子、青海麻花、麦仁粥、胡辣汤、凉皮、臊子面、牛头宴、撒拉宴、洋芋津津、平安牛肉、平安酸奶等美食小吃特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互助土族自治县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离开了海东市平安区,向北行驶53公里59分钟、就到了我们《县域中国万里行》线上神游海东市段的最后一站 —— </b><b>互助土族自治县。</b></p><p class="ql-block"><b> 互助土族自治县,海东市下辖县级行政区域;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市北部,北倚祁连山脉达坂山与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毗邻,东南与市政府乐都区接壤,南以湟水为界与平安区相望,西靠西宁市大通县,西南与省会西宁市城东区、城北区相接;境内大板山脉的青石岭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把全县自然地分为两大地形单元,一般习惯称巴扎和加定藏族乡为北山或后山、把青石岭西南部分统称为前山,有高山区、中高山及山间盆地、中山及高丘陵、河谷地等地形地貌,属大陆寒温带气候;县域面积342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0.02万人,常住人口33.7万人,下辖1个街道、7个镇、2个民族乡。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时,现今的西宁、乐都、大通、湟中、门源、互助等地区,统称为湟中地;因此地居住着汉、土、藏、蒙、回等多个民族,故1930年建县时取名互助,寓意着各民族之间的互帮互助;互助县是全国土族人口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和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入选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中国避暑名县榜、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国家卫生乡镇命名名单;2019年5月15日退出贫困县序列。</b></p><p class="ql-block"><b> 互助土族自治县地境早在5000年前就已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汉及其后属西平郡临羌县;南北朝时改西平郡为鄯州,废弃临羌等县;隋时又恢复西平郡,互助地区属西平郡管辖;唐时互助地区由鄯州督都府管辖;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改鄯州为西宁州互助地区归属西宁州;明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互助地区隶属西宁卫;清时西宁卫改为西宁府;民国二年(1913年)互助地区属甘肃行省西宁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互助地区隶属西宁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9月29日互助正式建县;1949年9月12日互助县解放后隶属青海省人民政府;1954年互助县成立土族自治县;1960年4月至1961年8月互助县隶属西宁市;1961年8月至1978年9月为青海省直属县;1978年10月后互助县历隶海东地区、海东市。</b></p><p class="ql-block"><b> 来到互助县,在游览了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门峡景区、白马寺、佑宁寺、却藏寺、五峰寺、互助土族故土园、扎碾公路、十二盘坡、油嘴湾生态景区、鼓楼、卓扎滩原生态景区、彩虹部落土族园、扎隆沟景区、纳顿庄园、松多森林公园、互助嘉定国家地质公园、北山公园等旅游景区景点;品尝了羊肠面、焜锅馍、洋芋津津、狗浇尿油饼、河湟洋芋宴、七彩家宴、北山牦牛宴、酱牦牛肉、蒜泥白肉、酸辣里脊、富贵肘子、千层羊脖、药膳葱花鸡、烧麦、背口袋、、土族手抓羊肉、青稞糕、土豆炖羊肉、炸酥肉、油炸面片、酸辣面、互助卤猪肉宴、萱麻饼、背口袋、互助酿皮、麻食、凉粉、互助青稞酒、互助八眉猪、互助蚕豆、互助马铃薯等特色美食小吃后,我们就结束了在海东市6个县级行政区域的线上神游,下一站将去往 —— 海北藏族自治州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