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适值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0周年之际,天津美术馆于7月20日至10月11日展出“布达拉宫-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特展。展览分为“千年巍峨”“万象其中”“天路神工”三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像”,松赞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建立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修建布达拉宫。此尊松赞干布像头戴白色毡帽,着三角大翻领袍,饰耳环项链,发辫披肩,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结全跏趺。</p> <p class="ql-block">“大悲超宗匾”,意为大慈大悲的超拔绝伦的一代宗师,原件悬挂于西大殿观世音本生殿的门楣。</p> “福田妙果匾”,清同治皇帝赐予达赖喇嘛的御笔牌匾,原件悬挂在圣观音殿门楣上。 “华盖”,清代,木、丝织品。 <p class="ql-block">“金宝地花卉纹斗篷”,清代,锦、水獭皮、珠宝。</p><p class="ql-block">斗篷是西藏传统的一种服装,具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此件黄色绸缎制作的斗篷通体刺绣花卉,衣领镶水獭皮,且有精美串珠装饰。应为大活佛或寺院住持即堪布等尊贵上师在重要佛事活动中所穿戴使用。</p> <p class="ql-block">“五世达赖喇嘛像”,清代,鎏金铜。</p><p class="ql-block">此像为红铜铸造,除面部泥金,通体鎏金。左手置于腹前,右手施说法印,捻持莲花,跏趺坐于方垫上。</p> <p class="ql-block">“仪仗”,清代,木。</p><p class="ql-block">牌匾上书“诚顺赞化西天大善自在佛总理普天释教达赖喇嘛”是清朝皇帝赐封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封号。</p> “仪仗”,清代,木。<div>牌匾上书“诚顺赞化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普通日赤拉旦拉达赖喇嘛”。为达赖喇嘛出行时使用。</div> “仪仗”,清代,木。为达赖喇嘛出行时使用。 “仪仗”,清代,木。为达赖喇嘛出行时使用。 “仪仗”,清代,木、铁。为达赖喇嘛出行时使用。 “仪仗”,清代,木、铁。为达赖喇嘛出行时使用。 “错金藏式锁”,是布达拉宫白宫大门的锁,锁和钥匙遍布错金,其锁身饰龙纹及错金缠枝纹。 <p class="ql-block">“莲花生八名号像”,清代,铜镀金。</p><p class="ql-block">莲花生,公元8世纪印度佛学大师,公元751年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入藏传播秘法,建立桑耶寺,翻译经典。莲花生八名号是莲花生八种不同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莲花生八名号像”局部。</p> <p class="ql-block">“大殊胜黑如嘎本尊像唐卡”,公元18-19世纪,布画。</p><p class="ql-block">大殊胜黑如嘎为普贤王如来所化,宁玛派北藏八大法行之一。具有二十一面、四十二臂、八足,每面各具三目。佛母为九面、十臂、四足。上界中有五世达赖喇嘛,左右为经师苏钦曲英仁卓和查仓巴洛确多杰。</p> <p class="ql-block">“五部陀罗尼坛城唐卡”,公元17世纪,布画。</p><p class="ql-block">坛城源于古印度佛教密宗,指一切圣贤、一切公德的聚集之处,可以称之为佛的宫殿。</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像唐卡”,公元18世纪,堆绣。</p><p class="ql-block">堆绣是刺绣中的特殊品种,也称为“贴花”工艺,是用各色质地不同的绫罗绸缎剪出人物和图案形状,然后在图案背后填充羊毛、棉花,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财神骑狮像”,公元17世纪,鎏金铜。</p><p class="ql-block">财神像头戴饰有宝瓶的天冠,身嵌绿松石。</p> <p class="ql-block">“八大随佛子之一”,公元12世纪,合金铜。</p> <p class="ql-block">“白依护如意摩尼立像”,公元16世纪,鎏金铜。</p><p class="ql-block">白依护如意摩尼兼有护法与财神的双重神性,一面六臂,右臂手握火焰宝、嘎巴拉鼓、钺刀,左臂手握嘎巴拉碗,金刚索、三叉戟。双脚踩象鼻天大神。</p> <p class="ql-block">“金刚手菩萨立像”,公元8-9世纪,合金铜。</p><p class="ql-block">脸部泥金,眼睛部分使用“似眼嵌银”的技法,右手持金刚杵,左手自然下垂,立于莲座之上。</p> “观音菩萨立像”,公元12-13世纪,合金铜。 “释迦牟尼佛立像”,公元11世纪,鎏金铜。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坐像”,公元17-18世纪,鎏金铜。</p><p class="ql-block">头饰螺法,具火焰纹背光,右手结触地印,左手施禅定印,双腿结全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是一件尼泊尔和西藏风格结合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像”,公元17-18世纪,合金铜。</p><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玛尔巴嫡传弟子。这尊像上身袒露,展现出苦修形象。</p> <p class="ql-block">“宗喀巴大师像”,公元15世纪,鎏金铜。</p><p class="ql-block">大师双手于胸前施转法轮印,肩头莲花上供智慧剑,暗示他作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具有无上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金刚亥母像”公元13世纪,合金铜。</p><p class="ql-block">以舞姿立于莲座上,右手高举金刚钺刀,左手于胸前捧嘎巴拉碗。</p> <p class="ql-block">“佛塔”,公元15-16世纪,合金铜。</p><p class="ql-block">塔下为圆形束腰莲花座,莲座上为逐层收分的累积式圆形台座,其上为覆钵式塔身,塔身为联珠纹装饰,其上又为逐层收分的圆形十三天,再往上为圆形华盖。</p> <p class="ql-block">“迦膩色迦塔”,公元15-16世纪,合金铜。</p><p class="ql-block">即梵文款天降塔。</p> <p class="ql-block">“噶当塔”,公元14-15世纪,合金铜。</p><p class="ql-block">以铃铛形塔身为特征,流行于噶当派盛兴时期。塔身下围绕着仰覆莲瓣,塔身中央有两圈弦纹,塔刹为多折角式,再上为圆锥状十三层相轮,最上有一颗摩尼宝珠。</p> <p class="ql-block">“五佛冠”,清代,布、金。</p><p class="ql-block">每一叶冠中间,都有一个莲瓣形的佛龛,中间各有一个代表五佛之一的梵文字母,上下镶嵌珍珠、珊瑚、绿松石、蓝宝石等物。</p> <p class="ql-block">“嵌松石法轮”,公元19-20世纪,银。</p><p class="ql-block">通常为高僧大德坐床时敬献或大寺院特制供奉,意在“佛法盛起”“法轮常转”。</p> <p class="ql-block">“嵌松石珊瑚长寿瓶”,公元17世纪,鎏金铜、珊瑚、绿松石。</p><p class="ql-block">瓶盖和瓶身都有璎珞纹饰的绿松石联珠,两侧配有对龙拥抱着宝瓶,瓶底饰有四圈珊瑚珠,正中供养无量寿佛。</p> <p class="ql-block">“沐浴瓶”“尊胜瓶”“颅内供器”“乃斯盖盒”,公元17世纪,银胎画珐琅。</p><p class="ql-block">沐浴瓶是举行佛教沐浴仪式时的盛水瓶,尊胜瓶为佛事用具,颅内供器又称嘎巴拉碗,“乃斯”为藏语,可译成“供五谷盒”,用于佛堂或宝座前供奉五谷的盛器。</p> <p class="ql-block">“净水瓶”,公元18-19世纪,银、松石。</p><p class="ql-block">梵语为“军特”,是佛教僧人十八种用具之一,为储水净手用具。</p> <p class="ql-block">“长寿瓶”公元17世纪,银胎画珐琅。</p><p class="ql-block">长寿瓶为佛教供器和无量寿佛手持物。</p> <p class="ql-block">“金灯”,清代,金。</p><p class="ql-block">供器,是酥油灯的一种,为“格桑曲贡”样式,足底有藏文一圈题记,内容大意为“从甘丹寺为十世达赖喇嘛灵塔前点灯进献”及赞颂文。</p> “景泰蓝缠枝花卉纹长方熏炉”,公元19-20世纪,银胎画珐琅。 <p class="ql-block">“錾花指捻转经筒”,公元17-18世纪,银。</p><p class="ql-block">这种指捻转经筒十分少见且使用并不广泛。</p> <p class="ql-block">“錾花嵌宝石五门嘎乌”,公元19世纪,银。</p><p class="ql-block">“嘎乌”可译成汉语“佛龛”或“佛盒”,此为五叶五门型。</p> <p class="ql-block">“唢呐”,公元18-19世纪,檀香木、金嵌绿松石、珍珠。</p><p class="ql-block">藏语称为“甲林”,是佛事活动中一种常用的管乐器。</p> <p class="ql-block">“镶金银质仿胫骨号”,公元18世纪,银、鎏金铜。</p><p class="ql-block">藏语称为“冈林,是吹管类乐器,只有单音,音色尖硬刺耳,使人产生惊恐悲壮之感。</p> <p class="ql-block">“长法号”,公元18世纪,银质、铜鎏金。</p><p class="ql-block">藏语称为“铜钦”,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铜管乐器之一,在佛教节日、活佛坐床、开光仪式等重大佛事活动中经常使用,营造神秘、庄严和肃穆之感。</p> “长法号号架”,公元18世纪,银质、铜鎏金。 <p class="ql-block">“碰铃”,公元19世纪,合金铜。</p><p class="ql-block">碰铃是藏传佛教诵经过程中用以掌握节奏的小型乐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铜钹”,明宣德,合金铜。</p><p class="ql-block">钹是藏传佛教佛事活动中常用的乐器,在诵经过程中常用以掌握节奏和段落的起转。此钹外缘阳刻鎏金“宣德五年造”款,是明宣德时期在宫廷制作后特赐给西藏高僧大德的。</p> <p class="ql-block">“雕花银曼荼罗”,公元17世纪,鎏金银。</p><p class="ql-block">“曼荼罗”为古梵语,意为“聚集”或“中心”,这件曼荼罗是用于供养的供器,是以世间一切珍宝,包括佛教讲的四大部洲来结成坛城,供养本尊、上师、诸佛菩萨。</p> <p class="ql-block">“银质嵌松石璎珞纹尊胜瓶”,公元18世纪,银、松石。</p><p class="ql-block">此瓶为藏传佛教供品,也做储藏药物用。</p> <p class="ql-block">“香炉”,公元18-19世纪,银质。</p><p class="ql-block">由炉身、盖和提链组成,主要纹饰鎏金,一般用于重大喜庆和法事活动中迎接活佛高僧时使用。</p> <p class="ql-block">“大黑天护法神面具服饰套装”,公元18-19世纪,布浆。</p><p class="ql-block">面具呈现的是忿怒相护法神,戴头冠,三目圆睜,獠牙外露。</p> <p class="ql-block">“僧官服饰”,公元18-19世纪,氆氇、丝绸。</p><p class="ql-block">此僧官服饰是氆氇制成,采用羊颈毛细软上等氆氇缝制。</p> <p class="ql-block">“黄色地龙纹俗官服”,公元19-20世纪,丝绸。</p><p class="ql-block">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噶厦地方政府中任命的四名噶伦为一僧三俗,代表着政教合一制度,噶伦的服饰样式、图案、色彩等有着严格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尸陀林面具”,公元18-19世纪,布浆。</p><p class="ql-block">面具形象为西藏天葬场的守护神,其形象奇特可怕,表达了佛教无常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银翅法螺”“金翅法螺”,公元18-19世纪,海螺。</p><p class="ql-block">法螺是藏传佛教常用法器之一,代表法音。自然生长的螺纹自左向右旋转,而这种右旋海螺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双龙戏珠菊瓣金盘”,公元18世纪,金质。</p><p class="ql-block">此盘有藏文款,有藏文“17.6两,御用厨具”两行字。</p> <p class="ql-block">“金刚橛”,公元17世纪,鎏金铜、铁。</p><p class="ql-block">金刚橛是修法时保护坛场所使用的一种法器,顶部和腰部为鎏金铜,橛部为铁质,显示出金刚橛灭除一切障碍的威力。</p> <p class="ql-block">“金刚锤”公元17世纪,铁错金。</p><p class="ql-block">金刚锤一般在仪式中与金刚橛一同使用,顶部为交错的金刚铃和杵,下方是一根上粗下细的六棱杖。</p> <p class="ql-block">“火供对勺”,公元17世纪,铁错金。</p><p class="ql-block">火供是藏传佛教祭祀神灵的一种仪式,圆形是舀勺,方形是烘烤勺。火供者在火上烘烤方形勺,用圆形勺舀酥油等火供品,倒入方形勺内,瞬间燃烧,同时念诵经文。</p> <p class="ql-block">“景泰蓝八宝”,公元19-20世纪,银胎画珐琅。</p><p class="ql-block">八宝也称“八吉祥”,是藏传佛教中象征吉祥的器物,通常作为法器陈设于佛堂,自左至右为宝伞、金鱼、宝瓶、莲花。</p> <p class="ql-block">“景泰蓝八宝”,公元19-20世纪,银胎画珐琅。</p><p class="ql-block">八宝也称“八吉祥”,是藏传佛教中象征吉祥的器物,通常作为法器陈设于佛堂,自左至右为法螺、盘结、白幢、法轮。</p> <p class="ql-block">“九钻金刚杵”“金刚铃”,明宣德,镀金、绿松石、青金石、珊瑚、珍珠。</p><p class="ql-block">铃和杵都是密宗修法中最常用的法器,常常成组使用,象征着智慧与方便双运。</p> <p class="ql-block">“鹤踏龟执壶”,公元18世纪,银质。</p><p class="ql-block">执壶为盛酒器,是清朝皇帝赐予布达拉宫的礼品,造型是万年龟和长寿仙鹤的巧妙组合,具有万寿无疆的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龙柄僧帽壶”,公元18世纪,银质。</p><p class="ql-block">僧帽壶一般是民间举行盛大的节庆时使用的一种酒具。</p> “葫芦形执壶”,公元18世纪,银质。 “錾花执壶”,公元18-19世纪,鎏金铜。 <p class="ql-block">“多穆壶”,公元18-19世纪,银质。</p><p class="ql-block">“多穆”原意为盛酥油的桶,藏语称为“董莫”或“多穆”,是藏族和蒙古族民众的生活用具。</p> <p class="ql-block">“碧玉万寿纹龙钮盖执壶”,明代,玉。</p><p class="ql-block">玉质深碧色,盖呈覆莲瓣形,腹部琢有八莲花瓣,瓣上有各种花卉及“万寿无疆”纹。</p> “龙柄执壶”,公元19-20世纪,银质。 “绿釉茶炉茶壶”,公元19世纪,釉陶。 “龙柄执壶”,公元18-19世纪,鎏金铜。 “盘、杯”,公元18-19世纪,鎏金铜。 “粉彩八宝纹茶碗”,清代,瓷。 “青玉描金荷花碗”,清代,玉。 “镶金墨绿玻璃杯”,清代,玻璃。 “青玉菊瓣碗”,清代,玉。 “青花菊花纹葵口碗”,明嘉靖,瓷。 “青花西番莲托八吉祥万寿无疆碗”,清乾隆,瓷。 “雕枝叶桃纹杯”,清代,犀牛角。 “牛皮盘”,公元18世纪,漆、皮。 “藤编碗套”,清代,藤。 <p class="ql-block">“错金索拉”,公元19-20世纪,银质。</p><p class="ql-block">盛食器,藏语为“索拉”,是旧时西藏地方上层人士使用的盛食器。</p> “错金银索拉”,公元19-20世纪,银质。 “棕色釉蒸笼”,公元19世纪,陶。 “錾莲纹盛食器”,公元19世纪,铜质。 “镂空八宝三多纹三足火盆”,公元19世纪,铜质。 <p class="ql-block">“鎏金嵌宝石双耳瓮”,公元18世纪,银质。</p><p class="ql-block">为富豪和贵族家做存酒器使用,代表着西藏盛酒器工艺的制作水平和风格。</p> “嵌宝石鎏金银马鞍”,公元18-19世纪,丝、珠宝、合金。 “绿松石马上封侯图摆件”,公元18世纪,绿松石。 “粉彩八宝纹雕瓷鼻烟壶”,公元18-19世纪,瓷。 “角质鼻烟壶”,公元19世纪,牛角。 “镂雕狮子绣球鼻烟壶”,公元18世纪,瓷。 “金银汁书写《般若八千颂》”,公元17世纪,蓝靛纸。 “金银汁书写《般若八千颂》”,公元17世纪,蓝靛纸。 馆内展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