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1.15郑秋敏阅读《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之14.被忽略的戏曲有何重要之处?</p><p class="ql-block">戏曲相较于电影,除了叙述手法不同,擅长铺陈内心世界之外,更根底的还有着生命境界的差异。中国传统戏曲有个很大的特色,就是里头的情绪总有个中和之气,这股中和之气对人的影响,其实比你刚刚所指,吴江院长女儿所说的“音乐与文学审美带来的熏陶”重要的多。在中国传统戏曲里,即使是坏人也不会很坏,反而会坏的有一点好笑,有一点可爱,很不容易挑起仇恨一愤怒。这一方面是中国人温柔敦厚的诗教,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立足于天道的豁达。中国人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有的恶与坏,都不会太长久的,实在犯不着有那么大的仇恨与那么多的愤怒。</p><p class="ql-block">这种“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戏曲美学,在侯孝贤的电影中清晰可见。侯孝贤拍的电影到了片尾,一切复归寂然。不论是怎样的人生际遇,不论是怎样的时代悲喜,终归要回到白云悠悠、天地清旷。看完之后,总觉得也无风雨也无情,就像是回到了天地之始。除了侯孝贤,甚至还包括李安,他所有处理冲突的方式也都有一种根底的平和在。这样的平和,其实是和西方戏剧强调的冲突、张力很不瘩的,反倒与戏曲的精神一致。戏曲那种强调中和之气又不失好玩的美学,绝对不会让你看戏,看到慷慨激昂、愤恨不已,更不会有那么多的控诉。张艺谋早期的那些作品,其实都有点想控诉些什么样的姿态。这种揭露、控诉的姿态,当然也表现在大陆的很多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作品,我觉得没啥意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