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经典——《苍山碧水长相忆》(5)

泉水叮咚

<p class="ql-block">音乐:铁道兵志在四方</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泉水叮咚</p><p class="ql-block">来源:梅梓祥 梅梓祥书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今天,连载冯复加先生《苍山碧水长相忆》最后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吃得苦中苦,为民谋幸福。铁道兵四海为家,南征北战,流血牺牲,图啥?这一部分内容,用一片片蛮荒之地诞生一座座文明城市的新旧对比,歌颂英雄的铁道兵的劳动与奉献的价值和意义。一双铁脚踏入新地,就有奇闻异事发生,每个铁道兵战友都能讲出一串串类似的故事,温故作品中的趣事,有多少欣慰可以安顿我们的晚年。</p><p class="ql-block">明天,作者冯复加先生与大家谈谈他创作这篇作品的体会,再选登多篇读者精彩的评论。</p> <p class="ql-block">1983年2月13日,大年初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万里到引滦工地看望铁道兵指战员,他说:“我去东北林区最艰苦的地方,遇上铁道兵;到青海高原格尔木,又遇见铁道兵;成昆铁路最艰苦工程,也是铁道兵修建的;这次又参加引滦工程施工。铁道兵都是战斗在最艰苦的地方,为我们国家建设立了大功。”</p> <p class="ql-block"><b>踏平贫瘠荒凉,播下幸福的种子;扫除愚昧落后,播下文明的种子。他们是二月的风,所过之地,万象更新,一片绿荫;他们是惊蛰的雷,隆隆响处,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他们用钢铁的意志,辛劳的汗水,在人们群众中永不停歇地传播理想、信念和力量。</b></p> <p class="ql-block">披荆斩棘,奋力开拓;出生入死,顽强奋斗,铁道兵改天换地的神功伟力,不仅在于修筑了一万二千多公里铁路,还在于,他们走到哪里,就使哪里改变面貌。他们像二月的风,所过之地,万象更新,一片绿荫。他们像惊蛰之雷,隆隆响处,万物复苏,一派生机。</p> <p class="ql-block">林海营房</p> <p class="ql-block">加格达奇,鄂伦春语是“有樟子松的地方”。二十年前,这里是松林遍地、野兽出没的沼泽地。铁道兵刚去时,<b>才仅有两间小平房</b>,部队冒着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伐木安家,斩草为营。一夜之间支起四千多顶帐篷,组成一座声威赫赫的帐篷城。现在,加格达奇已成为大兴安岭的首府,建筑面积一百多万平方米,高楼林立,大厦成群。拥有六十多个林场,三十多个贮木场,为国家提供了三千六百多万立方米木材,完全是一座林海新城。</p> <p class="ql-block">昆仑山下的格尔木,在青藏铁路修通前,只有几座地窝子,是青藏公路上汽车司机的食宿站。往返于西宁与拉萨之间的汽车司机,在这里歇宿过夜。现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修通了。汽车不必横穿八百里戈壁到西宁,只需从格尔木到拉萨就行了。因此,成千上万台汽车云集格尔木。昔日的食宿站,如今绿树成林,碧水长流,成了庞大的汽车城。被视为西北交通的重镇,联结藏汉两族人民的枢纽。</p> <p class="ql-block">四川渡口市,是我国重要的现代化钢铁基地。它将钢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四面八方,对我国四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当年这里高山林立,荒无人烟,当地群众称它为“弄弄平”。铁道兵修成昆线,向渡口进军时,沿途山上的猴子,没有见过人,好奇地在山头围观。甚至向行军队伍摔石头,以致使先头部队,不得不拿出锣鼓家什敲打,鸣锣开道,击鼓助威,以吓跑这些调皮鬼。</p> <p class="ql-block">成昆铁路少数民族群众慰问铁道兵</p> <p class="ql-block">襄渝铁路施工</p> <p class="ql-block">襄渝线经过的紫阳县,地处万山丛中。全县没有一寸公路,没有一辆汽车,甚至没有一辆自行车。据说,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商业部门敢想敢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山外运来一辆自行车,结果在县城商店摆了好几年也卖不出去,只好收进仓库。</p><p class="ql-block">紫阳人没见过汽车,铁道兵的汽车初进山时,轰动了整个紫阳,不少人从几十里、上百里外赶来看稀奇。他们把汽车叫“铁牲口”,把吉普车叫“汽车娃子”,硬说吉普车是解放牌生的儿子,有的人甚至抱草给它吃。当地盛产黄花、木耳、杜仲,还有别具一格的紫阳茶,可惜因运不出去,这些东西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运输,对紫阳人来说,只有一种形式——背。人人都有一个大背篓,一条木拐杖。出门背,进门背,背着上山,背着过河。长年累月的负重,使那里的大人小孩,男男女女,都改变了体形——弓背圈腿,打上了贫穷落后的特殊印记。襄渝线通车后,紫阳的变化更是惊人的,用当地群众的话说:“铁路把紫阳的历史,一下向前推进了半个世纪。”</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七年初,襄渝线才仅仅内部试车,我从紫阳路过一次。虽然没有停留,但崭新的生活气息,已灼人肌肤。紫阳县城高楼林立,县办工厂,社办工厂,如雨后春笋。紫阳拥有庞大的车队,公路上汽车来往如梭。许多社队都有拖拉机,耕地,跑运输,娶媳妇,进城赶集,拖拉机一串一串的。当地的黄花、木耳等土特产,行销各省,紫阳茶还远销日本,很有名气哩。</p> <p class="ql-block">今日紫阳县</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走到哪里,不仅改变哪里的自然面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扫除愚昧落后,传播现代文明。</p><p class="ql-block">凉山深处的彝族同胞,多少年来,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种庄稼不灌溉,不施肥,更谈不上耕作管理。生活中起码的卫生知识都不具备,不洗脸,不洗脚,不洗澡。牙膏、肥皂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在他们看来,不知为何物。更不用说婚嫁生丧,完全沿袭的是过去的粗俗愚昧的一套。铁道兵进凉山后,利用修路之便,移山填壑,千方百计帮助彝胞造良田、修水库,教他们灌溉、施肥、田间管理和现代耕作方法。战士们又从各自的家乡,带去许多良种粮、良种棉、良种树。部队还帮助彝胞开办学校,普及文化教育。专门开办各种训练班,培训医务、电工、炮工、汽车司机、拖拉机手等技术人才。现代文明像万丈霞光,照亮了千里凉山,使过着原始生活的彝胞,一跃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p><p class="ql-block">铁道兵就是这样,把党的关怀,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带给千家万户。用钢铁般的意志,辛劳的汗水,永不停歇地在人民群众中传播理想、信念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少数民族歌舞团来工地演出</p> <p class="ql-block">人民是有情的。造福于民的部队,深受群众的爱戴和崇敬。铁道兵走到哪里,哪里的人民就箪食壶浆,热烈欢迎。地方政府对部队关怀备至,在生活供应、材料保证、交通运输等各方面,都给予方便和支持。逢年过节,人民群众自发的慰问子弟兵。送来整头整只的猪羊,整筐整筐的蔬菜。有位老大娘,见部队不收,竟把鸡蛋藏在南瓜瓤里卖给部队。这个“南瓜生蛋”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然而,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对铁道兵高度信赖,把他们看作力量的化身,胜利的化身,幸福的化身。遇到难题,首先想到铁道兵。抗洪救灾、抗震救灾,到高原,到边疆,哪里环境艰苦、哪里任务繁重,就把铁道兵摆到哪里。许多省、市,凡是搞大的艰巨工程,首先想到铁道兵。天津的引滦入津工程、上海的虹桥机场、军区的战备仓库,都请铁道兵承担,把铁道兵当成社会主义建设中战无不胜的王牌军。铁道兵复员转业的干部战士,也倍受地方欢迎,不少企业单位争着要,抢着收,甚至找到部队要人。</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位同志,曾向我讲了这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一九七八年,一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山洪,冲毁了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路基冲成水沟,桥梁冲进山谷,钢轨拧成麻花。贯通祖国大西北的主动脉中断了,一列列满载旅客和各种物质、原料的火车,堵截在宝鸡车站。刹时间,宝鸡变成了车的海洋、人的海洋。旅店住满了,招待所住满了。澡塘、会议室全住满了。当地党和政府,一方面组织抢修,一方面动员全部力量,接待旅客。但是,有多少工厂企业等待物资材料,多少父母妻儿盼望亲人归来。</p><p class="ql-block">电报、电话蜂涌般飞向宝鸡。使命之火、感情之火,炙烤这旅客的 心。他们冒着绵绵大雨,天天在车站等待,围着工作人员一遍遍询问、催促。但是,得到的答复总是:再等几天。失望引起埋怨、咒骂、吵闹,大人喊,小孩哭,一片乱哄哄……</p><p class="ql-block">终于,广播喇叭里传来播音员激动、兴奋的声音:“旅客同志们,抢修前线传来的好消息,铁道兵部队上来了!”像春雷炸响,所有的人全震住了。车站里,一下静默了好几秒钟。接着几乎所有的旅客不约而同地爆发出一阵欢呼:</p><p class="ql-block">“铁道兵来了!”</p><p class="ql-block">“快通车了!”</p> <p class="ql-block">欢呼过后,车站里静的出奇,叫嚷的,闭嘴了;发火的,息怒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使大家踏实放心:有铁道兵在,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于是,拥挤在车站的旅客纷纷走散,各自喜洋洋地收拾行李,购买食品,准备上路。</p><p class="ql-block">果然,铁路很快修复。第一列火车,满载着旅客开出了宝鸡站。</p><p class="ql-block">新筑的路基,潮湿松软,在火车的重压下,忽闪忽闪的。火车开得很慢很慢,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前进。铁路两旁,抢修的战士站在泥水里,有的手上缠着绷带,有的满脸血污。衣服破破烂烂,泥水、汗水,顺着脸上、身上条条缕缕的痕迹向下滴落。他们紧盯着铁轨,几乎是扶着火车前进。</p> <p class="ql-block">多可爱的战士啊!满含热泪的火车司机,紧紧拉着汽笛不松手。“呜——”长鸣的汽笛,汇集着悲歌喜泪,长歌当哭,长歌当哭,一声紧一声,一声紧一声。旅客们发狂般挤向窗口,多少人嚎啕大哭,多少人喊哑喉咙。他们把红枣、鸡蛋、苹果,以至香烟、帽子,一筐筐,一包包,拼命地向战士们撒去,撒去……</p><p class="ql-block">在长长的汽笛声中,在一片枣雨中,战士们不停地招手,不断的呼喊。红枣溅到泥里,不知道捡;饼干泡在水里,忘掉拾。强大的幸福浪潮,把他们淹没。一个个呆了,傻了,泪水哗哗往下流……</p><p class="ql-block">何等热烈动人的场面,何等真挚崇高的感情啊!这是人民群众给予铁道兵最大的荣誉,最高的奖赏,最好的礼赞。也是铁道兵战士光荣的所在,自豪的所在,幸福的所在。经历了这样的场合,你才懂得,为什么铁道兵能艰难奋战而不溃散,为什么能前赴后继永不停歇地开拓。</p><p class="ql-block">他们历尽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苦难,他们也得到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他们走了,远去了,把一片深情连同牢牢的记忆,刻在高山,刻在大河,刻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飞驰的火车,沿着他们的足迹,沿着闪光的钢轨,日日夜夜,在千山万水间寻觅、呼唤。寻觅他们远去的身影,呼唤他们的名字:“铁——道——兵!”</p><p class="ql-block">铁道兵撤销了,几十万人马像威武整齐的雁阵,离开人民解放军的滩头,飞向了新的天地。</p><p class="ql-block">他们走了,远去了。留给人们的是晶莹光洁的隧洞,巍峨壮丽的桥梁,金碧辉煌的车站,是一条条宽广坦荡的胜利之路,和平之路,幸福之路。他们的丰功伟业,树立在高山,树立在大海,树立在祖国大地。他们的崇高形象,也连同他们的业绩,深深凝聚在高山大河的记忆之中,凝聚在亿万人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他们走了,远去了。留给人们的是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移山填海的英雄气概。留给人民的是坚定的信念和无穷的力量。他们播下的五彩斑斓的理想的种子,正在万水千山间发芽成长,正在开花结果,必然硕果累累,压弯枝头。</p> <p class="ql-block">他们走了,远去了。但是,他们把对党和人民的一片深情,一点一滴,深深埋藏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中,天地长久,地久天长。他们含着泪水,镶嵌在桥墩上的闪亮的红星,还在阳光下闪耀。他们用满是血泡的手,刻在隧道口的大红对联,依然在风风雨雨之中发光。他们在当年的无人区,按照自己的意愿取下的地名,三荣岗(劳动光荣、艰苦光荣、当铁道兵光荣)、胜利桥,人民群众依然延续地叫下去,叫下去……</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援越抗美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历史,是按照发展的需要来裁决的,不因其有功而永远保留。人民,是按照贡献来衡量的,不因其不复存在而淡忘。山有情,水有意,苍山碧水长相忆。你看,那飞驰的火车,不正沿着他们的足迹,日日夜夜,在千山万水间寻觅、呼唤。寻觅他们远去的身影,呼唤他的名字:“铁——道——兵!”</p> <p class="ql-block">只要铁路存在,火车在跑,这种寻觅就不会停止,只要人民还在,祖国还在,这种呼唤就不会消失。</p> 节选留言: <p class="ql-block"><b>何世先 88岁(河北):</b></p><p class="ql-block">最近,阅读梅主任推介的优美散文《苍山碧水长相忆》,观看央视播放的电视片《永远的铁道兵》,一直沉浸在铁道兵的记忆中。许多现场的画面、战友的身影、过往的经历不断浮现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平静。《苍山碧水长相忆》和《永远的铁道兵》都是反映铁道兵辉煌历史和丰功伟绩的巅峰之作。两部精品,将铁道兵的精神与文化作了丰满而精彩的呈现和升华,相互辉映,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u>我从鹰厦线上离开铁道兵队伍至今63年了,</u>曾先后跨铁路、化工、纺织三大行业十多个部门任职,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一直记着自己曾是铁道兵的这份殊荣。今天,我这个铁道兵老战士、64年党龄的老党员还能幸运地欣赏优美散文《苍山碧水长相忆》和观看电视片《永远的铁道兵》,重温铁道兵的辉煌历史和丰功伟绩,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英雄的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用辛勤汗水、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丰碑和创造的传奇故事,将永远屹立和传颂在伟大祖国的“苍山碧水”之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成为"永远的铁道兵”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b>张锁龙 89岁(江苏):顾俊年(山东聊城):张晓炜(河北石家庄):张有安(陕西):范成涛(山东):</b></p><p class="ql-block">“激动人心的佳文写的真实、深刻、细腻、大气、正气。读着怀旧 使人充满荣光、自豪、骄傲的幸福感!使老铁道兵战友永远激励的好文章。</p><p class="ql-block"><b>潘寿军(江苏):</b></p><p class="ql-block">铁道兵与山河共存、与人民同在、与日月同辉!</p><p class="ql-block"><b>泉水叮咚(天津):</b></p><p class="ql-block">看着读着冯复加写的《苍山碧水长相忆》铁道兵的经典作品,写的真实感人的故事,许多场景浮现眼前……我也是这“走小路,修大路”其中的一个女兵,跟随着大部队走过襄渝线、沙通线、通霍线,引滦入津工程一路艰苦奋斗走来,每当想到那些为之付出年青生命长眠与高山下铁路旁的烈士战友,眼睛湿润了,我有幸还健在活着随心愿做点能做的事,纪念曾经的刻骨铭心的岁月。</p><p class="ql-block">致敬铁道兵优秀作家冯复加!</p><p class="ql-block">祝福健康长寿!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致谢!梅梓祥默默地在书屋辛苦付出。</p> <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13日 22:58北京</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4日23:50天津</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5日8:09校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