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中午12点半走出红山博物馆,下一个目标是中国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三道井互通出入口。 上大广高速,向南约70公里,一小时可到达。厉害了,专门一个王爷府出入口。 中国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 ,又称作"喀喇沁旗清代王府博物馆、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或王府博物馆",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政府驻地锦山镇西南19公里。 亲王府门前的广场。喀喇沁旗王府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当时康熙曾多次到此巡视,喀喇沁王为了方便接驾专门从京城请来工匠在此地修建了这座王府。 喀喇沁亲王府的大门。喀喇沁,蒙古语是“看守人”或“守卫者”的意思。元朝开国勋臣之子功勋卓著,成吉思汗将女儿下嫁给其子,从而享有“塔布囊”(汉意“驸马”)之称号。因游牧额沁河,所以其部被称为“喀喇沁”。 正上方挂着一块蓝色的匾牌,上书汉蒙双语的:喀喇沁亲王府。 入门后,首选穿过一个古树参天的小院。府门与仪门之间是王府的一进院落。亲王府里有很多古树,有的已有几百年的树龄,待后再叙。 进门沿中轴线前行就是轿厅。仪门与轿厅之间是第二进院落。当年王爷及其他官员乘轿车进府后轿停此处。 轿厅两边放有一乘轿子和一辆当地的轿车,所谓轿车,也就是一种被当地人称做“勒勒车”的交通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一辆勒勒车自重约一百斤左右,可载货五六百斤至千余斤。 末代亲王贡桑诺尔布的塑像。1872生于喀喇沁王府,1931年逝于北京。他是蒙古族的开明亲王,也是喀喇沁王府最后的主人。 从1902年始,他相继首创内蒙古新式学校崇正学堂、毓正女学堂和守正武学堂,出版《婴报》,兴办邮电,派遣留学生,开办实业,建树良多。民国年间,他连续担任蒙藏事务局和蒙藏院总裁16载,为振兴近代蒙古族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回事处。塑像的背面便是回事处。从轿厅到回事处是王府的第三进院落。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是以前来办事者通过王府佐吏向王爷禀报事项并等候王爷回复的地方。 再往前行,就是亲王的议事厅,此乃第四层院落,这里才是王爷和其他王公贵族们商议盟旗大事的地方。门外柱上挂一联:“善可举贤智能辅政;仁当济世德以泽民。” 入厅细看,正中上悬大匾,曰:“大邦屏藩”。下挂一幅对联:“品节详明德性高;事理通达心气平。”木制围栏圈成方形月台,由丹墀桥与厅的地面相接。整体感觉官家气派十足。中间为胭脂玉浮雕龙凤呈祥,置于红木条桌之上。 第五座院落是承庆楼。承庆楼俗称“后罩楼”, 左边为竹友斋,右边为惠安堂。这是喀喇沁王府古建筑群中唯一一座楼式建筑,“承”为“传承”,“继承”之意。 承庆楼也是面阔5间。楼上原为佛堂,供奉千手千眼佛。 楼下为祠堂,供奉着历代亲王画像。 亲王府里有很多古树,真是府内苍松翠杉,府外绿水青山, 有的已有几百年的树龄。 右边的厢房有一个私塾,我估计是以前小王爷和公主们上学的地方。 私塾的前面院落有一个孔庙(文庙),里面供奉着孔子。 孔庙的边上有一个关帝庙(武庙),里面供奉着关羽。 王府后花园是院子里最贴近自然的风景,也是最漂亮的地方,尤其是湖心亭的那一片碧水,坐在湖边,心旷神怡。 王府后花园面积50亩,其中仿古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人工湖水面面积3300平方米。 有涤俗庵、丹霞楼、绿蔼堂、四宜堂。环境优美,尤其夏秋之交,恍如仙境。 共有眠亭榭、长云亭、六角亭等7处古建筑,4处人工湖、1处叠水、1座曲桥、1座拱桥。 漫步在花园里,欣赏着水榭亭台,曲径回廊、小桥楼阁,美不胜收,令我流连忘返。 王府中苍松翠杉,绿树成荫,人造园林与建筑相结合,百年古树依旧守候着古老的建筑,好似人间天堂,吸引着我等游客。 出了王府马上落实尚客优连锁酒店(喀喇沁旗锦南大街店)住宿,晚饭后好好歇息,为了明天的回程赶路。 8月26日8点,从锦山西收费站上高速,遭遇大雨和短时暴雨,原本目的地是河北黄骅,因天气和道路问题改道去山东德州。 全程657公里,途经:大广高速、长深高速,行驶 7个小时,于下午3点左右到达德州。 落脚全季酒店(德州开发区店)。大雨不停,出门吃个晚饭竟然 “湿身”,因此,遗憾今天一路无法拍照,也就无法“并茂”。 8月26日上午8点半。回程不忘顺路参观当地博物馆,古稀四叟来个合影。 博物馆一律9点开门,早到可以周边打卡。 德州博物馆的三个基本陈列厅是馆内重点,她立足于历史文脉回顾、文物精品展示、文化遗存及民俗风情再现,对德州各个历史时期做纵向全景式展示。 以《九河图》为底衬,"九达天衢"大型浮雕墙,传达着"德水安澜"和"九达天衢"的德州历史文化精髓。 《德州赋》首句“九达天衢,神京门户”,反映了德州在明代的重要城市地位和特色。 用“历史足迹”、“文明遗珠”、“城市记忆”三个主题诠释。 第一展厅的主题是“历史足迹”,展厅以时间为主体脉络,展现了各个时期的德州人文,是德州历史文化的集大成之厅。全厅风格庄重沉稳,融传统的展陈方式与现代化手段于一体,拓展信息含量,渲染参观氛围,强化艺术效果。 先秦初育。龙山文化时期,这里便开始耜耕农业,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夏商两代这里隶属兖州;西周至春秋隶属齐国;春秋时期则分属齐赵。受黄河农耕文化以及齐鲁和燕赵东西两大文化板块的共同影响,德州地域文化呈现出了既有齐风鲁韵又有燕魂赵魄的兼容性特质。 秦汉肇基。到了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建立起来。在这块古老的黄河冲击平原上,勤劳的德州人民努力生产,建设家园,物质文明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魏晋风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由于战争连绵不断,政权更换频繁,北方的行政沿革也变得十分频繁。德州在不断变换的政治风云中,始终是各族政权激烈争夺的对象。一批世代为官,具有丰富统治经验的士族代表人物闪亮登场,活跃在政治的舞台上。 隋唐兴发。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繁荣昌盛时期,随着国家的安定和国力的提升,特别是大运河的开通,德州的经济文化逐渐发展起来。 宋元转折,宋元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受民族矛盾、频繁战争和人口南迁的影响,德州经济文化陷于停滞状态。安史之乱后,唐中央集权大大消弱,地方藩镇节度使割据一方,特别是河北山东一带,德州屡遭兵祸,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 明清全盛 ,明清时期,德州真正步入了辉煌的顶峰,德州不仅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而且是重要的南北陆路的交通枢纽。明代的德州就已经成为全国33个大工商业城市之一。 第二展厅的主题是“文明遗珠”。展厅以文物精品陈列为中心,以宋元瓷窑和汉代葬墓的复原展示位亮点,向观众呈现德州人文演进的精彩之处。 镇馆之宝一:东汉绿釉红陶井,国家一级文物。高48厘米,宽30厘米,通体绿釉;陈列德州汉墓展区的独立展柜中,在汉代以在以孝治天下的思维模式下,普遍存在着“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导致在汉代厚葬习俗成风。 镇馆之宝二:西周青玉双凤浮雕匕。国家一级藏品。这件玉刀,它长13.6厘米,宽3.8厘米。色青绿光润半透明,器形作扁平长条状,顶端和两侧有对称的脊牙,下端为双面刃。正背两面均以双勾阴线雕刻两个呈站立状的凤鸟。为贵族当时赏玩的器物。 镇馆之宝三:隋代八系莲瓣青釉瓷罐。国家一级文物。瓷质、罐状、保存完整,口径外围分布着4组双系,呈莲花瓣状,腹部中间有一道凸弦纹,上腹部施绿色釉、下腹部无釉处露出灰白色瓷质 镇馆之宝四:金代三彩盘,国家一级文物。口沿略有残,保存基本完整,粗瓷,高3.4厘米,瓷盘口径15厘米, 底径9.4厘米,鼓腹,内壁下部有白绿色相连的两道绘纹,盘底黄色,绿叶百花,红花点缀,圈底平底内凹,画面富有动感, 金代红绿彩人物头像。虽然残留头脸部分,但其形象可识,有的丹凤眼,有的赤嘴唇,有的三缕长髯;眉眼传神,凸显出文官之形象。可见窑工塑造其形象而达简约、概括、提炼之神韵。 第三展厅的主题是“城市记忆”。城市记忆包罗万象,它不仅是已经消逝的古老院落和街区,也不仅是残存于文字和图画的景致风景,它还是一句句方言老话、一首首童谣曲词、一个个节令风俗。 “城市记忆”展厅将明清时期的德州“搬”了进去。整个展厅内布置了三条街道,街边以实景的形式搭建了一些建筑,有如真人般的蜡像穿插放置在场景之间。那个“贾氏扒鸡”店,走进门口面对的就是一个大堂,大堂里有两套桌椅,桌上摆着“扒鸡”和一些餐具。除了大面上的东西,店铺里的一些小道具在制作上也是惟妙惟肖。 展厅中通过场景模拟再现的手法展示了历史上繁盛一时的古德州城,为我等的参观塑造德州历史印象,让我们深入理解城市发展的根基所在,理解为明天保护历史的深层内涵。 一座民居,门前张灯结彩,“管家”正笑迎来访的宾客,似有喜事正在进行中。走进大门口,绕过迎面的照壁,面前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小院,“新郎”、“新娘”正手执同心结,在“长辈”、“媒婆”、“宾客”的祝福下完成夫妻对拜的程序。 第四展厅的主题是“继往开来”。展厅共分四个单元,前三个单元主要反映德州解放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这一期间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最后一个单元以专题片的形式展望德州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