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放自如,包容有度——全国教育名家论坛 学习心得(二)

<p class="ql-block">  开课前,工作人员在台上试播PPT,同时台上站着的还有一位穿着连帽小风衣的人,只看到背影。莫非,他就是吴立建老师?这样的穿衣风格,貌似不多。嘿嘿,有一点好看。过了一会儿,那人转身去了后台,再出现已脱去外套,只着白色衬衣。</p> <p class="ql-block">  他说,不巧,今天嗓子有点问题。可我觉得恰因沙哑而略带磁性,有一点好听。接下来吴老师开始给孩子们介绍他的家乡温州,讲来自于温州的数学名家。说实话,关于温州了解甚少,也是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遇到来自温州的老师,新奇,开心。</p> <p class="ql-block">  或许由于初次见面,学生好像有点拘谨,还不能完全放开,跟吴老师之间还有一些距离。这种距离感让人觉得真切而自然,也让人看到课堂本真的模样。距离上次听课已过去两个多周,与其说没有腾出时间写点什么,不如说还没想好要做点什么。</p> <p class="ql-block">  开始四个字: 请你出题。很是吸引我。数学里有个词,叫一题多解,数学里还有个词,叫一题多变。自我感觉,平时做的还可以,孩子们也喜欢。而关于出题,课堂上只偶尔简单尝试。怕走太远,不易回来。原来,可以的;缘来,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学生的思维远超我们的想象,很快各种预判出现。有关于三角形全等关系的,有关于角之间数量关系的,有关于三角形形状的,有关于线段之间位置或数量关系的,有关于某线平分某角的,还有关于某角具体度数的等等。可谓是异常活跃,很喜欢。</p> <p class="ql-block">  然后四个字: 探究无限。弱化其中一个条件,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并解决这个新问题。前面只是提出,这里提出并解决,需深度思考。这时吴老师开始有所收,聚焦MH和ME的数量关系。后给予提醒: 画出相应图形,选择一个研究方向。</p> <p class="ql-block">  陆续有学生上台画图展示,且所画图形很有代表性。后又有学生陆续提出新问题,当然,有些被否,有些证得。吴老师语速缓慢,声音低沉,与学生活跃的思维形成鲜明对比,却毫无违和感。偶有安静时段,但思考从未停止。这样的状态,很喜欢。</p><p class="ql-block"> 很赞同吴老师说的那句: 高质量的数学课一定是有生成的。此外,还想说: 高质量的数学课一定讲包容、懂开放;高质量的数学课一定允许学生思维的自然形成;高质量的数学课一定允许学生见解的充分表达。让思考真实发生,让交流缓缓而行。</p> <p class="ql-block">摄影: 史箫</p><p class="ql-block">制作: 史箫</p><p class="ql-block">审阅: 郭恺</p><p class="ql-block">统筹: 陈景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