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北京什刹海(上)(2024.9.23)

雪松

<p class="ql-block">寓居在天津,去北京还是挺方便的。这两个直辖市相距只有130多公里,从天津西站到北京南站的高铁班次很多,时间的话只需要半个小时多点。今年1月份,我们曾走这条线去了趟北京,游览了雍和宫和北京孔庙·国子监。</p><p class="ql-block">今天是9月23日,“秋分”节气的第2天,我们决定再次坐城际高铁前往北京,这次是冲着恭王府去的。</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的是,当我们坐城际,倒地铁,兴冲冲地来到恭王府门口时,却发现这里没有开门。据旁边的人力车夫说,恭王府周一不开门。</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认知里,只有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才是周一闭馆,没想到恭王府周一也不开门! 要说这一次来恭王府提前没做些功课也是不可能的,即使不看门口的这个恭王府介绍牌版,我也知道恭王府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王府,大名鼎鼎的和珅曾是这座府邸的主人,而府名的由来却是因为它后来的主人---同治皇帝的议政王恭亲王奕訢(xīn)。<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其真实写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惜的是我</span>没深入地了解到恭王府及花园其实还有另一层身份---恭王府博物馆(2007年,就被中编办批复成为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2017年,恭王府及花园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8年,恭王府及花园冠名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看来,做功课不深入,浅尝辄止地了解真的会误事哦。不过,无需过多的纠结,来北京不用愁没地方可去。</p> <p class="ql-block">跟着这些巡警,在前海西街上走没多远,我们便来到了荷花市场步行街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荷花市场历史上以经营京味小吃、古玩为主,在乾隆末期被称为“和公堤“。一九一六年注册“临时市场”,每年阴历五月初一至七月十五开市,此时恰值什刹海荷花盛开,故俗称“荷花市场”。当年的荷花市场集吃、玩、游、逛于一市,是典型的老北京民俗市场,更是老北京人消夏纳凉的胜地。</p><p class="ql-block">一九九零年八月一日,荷花市场重新开业。二零零一年,荷花市场复建为一、二层错落相连的仿古建筑,形成一条风格古朴的步行商业街。二零零四年,荷花市场被北京市商务局命名为“什刹海茶艺酒吧特色商业街”。ニ零一八年起,西城区园林市政管理中心结合什刹海环湖绿道提升,对荷花市场进行业态调整与建筑外立面改造,使什刹海“静下来,慢下来”,荷花市场遂成为北京老城滨水文化的金名片。</p> <p class="ql-block">走进荷花市场,一家溥杰题写“同和居”的古色古香的饭店正开门揖客。</p> <p class="ql-block">门口边上,店家正在张贴店史,于是便拍了一张相片,便对同和居有了认识。</p><p class="ql-block">同和居始建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是北京较早经营鲁菜的中华老字号,为招揽生意,小馆常以客为友,使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便取“同怀和悦”之意,定名为“同和居”。同和居生意红火名气越来越大,成为旧京城著名“八大居”饭馆之首,其经营理念是“让人放心是一种人生智慧”。</p> <p class="ql-block">荷花市场自然少不了荷花。尽管不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季节,却也摇曳生姿,别有一番韵味。</p> <p class="ql-block">翠绿的叶子下边,有一些已经开始枯黄,用不了多久,便会“秋末荷塘荷成黄,昔日绿荷成徐娘”了。时令冷酷无情,却也公平地影响着世间万物。</p> <p class="ql-block">让视线离开荷塘,随着游客在绚烂多彩的祥云图案下漫行,悲秋的情绪便消失的无影无踪。</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全称北京什刹海公园,别称十汊海、石插海、西涯,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北部,由什刹海(又名前海)、后海和西海(积水潭)三个相连的湖泊组成。</p><p class="ql-block">北京什刹海公园总面积46.7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4公顷,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p><p class="ql-block">什刹海公园风光秀丽,被誉为“北方的水乡”。2005年,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活动中,什刹海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之一。2009年2月,北京什刹海公园被评为4A级景区。2014年6月,什刹海作为中国大运河北京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什刹海在辽金时荷花已盛,称白莲潭。元代称积水潭或海子。到清代,德胜桥以西的水面仍称积水潭,因北岸有净业寺,故又叫净业湖。德胜桥至银锭桥之间的水面,因其西北岸有古刹什刹海寺,故名什刹海。也有说是因湖水周围有十座寺庙,故名什刹海。</p><p class="ql-block">什刹海周边有许多著名景点,名人故居🈶恭王府、郭沫若故居、醇亲王府、宋庆龄故居、徐悲鸿纪念馆;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钟鼓楼、万宁桥及火神庙等;南锣鼓巷、烟袋斜街等北京著名的胡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什刹海旅游景点分布图</span></p> <p class="ql-block">这块1990年题刻《什刹海记》的石碑,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再过70年,它就也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具有百年历史的文物了。</p> <p class="ql-block">沿着前海南沿行走,看到树荫下几个人力车夫正在聊天,他们操着纯正的京腔,一听就知道都是一些老北京人,这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每天用自己的辛勤从事着外地游客与北京的“联络”工作,他们是遍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文化推广者和旅游推介者。</p> <p class="ql-block">岸边一个游泳爱好者正在做畅游什刹海前海的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从人家游泳的娴熟程度看,绝对是一个高手。只是,在什刹海内游泳是被允许的吗?</p> <p class="ql-block">金锭桥位于什刹海东岸的出水口处,是一座建于21世纪初的汉白玉三孔石桥,它的修筑完全是为了往来行人的方便。</p> <p class="ql-block">金锭桥的东边便是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万宁桥。</p> <p class="ql-block">原想着直接就去万宁桥了,但金锭桥与万宁桥所跨河道的北边,近在咫尺便耸立着火神庙,由不得你不先睹为快了。</p> <p class="ql-block">火神庙全称为“敕建火德真君庙”,俗称“什刹海火神庙”,是一座道教正一派宫观,至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这座火神庙在北京众多火神庙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p><p class="ql-block">什刹海火神庙占地并不很大,但布局严谨、精巧。整个建筑群包括三进院落,最南端为山门,单檐歇山顶,门上悬挂着赤字金匾“敕建火德真君庙”,表明它由皇室拨款修建的尊崇地位。</p> <p class="ql-block">这是山门旁边有关于什刹海火神庙的介绍牌板,我认真拜读,并随便搜寻了一下火神庙的相关知识,从中了解了它的有关历史。</p><p class="ql-block">道教有祭祀“五星七曜”的说法。“五星”指的是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加上日、月,合称“七曜”。火神是代表五行中“南方火”的神祇,其代表星宿是荧惑星。</p><p class="ql-block">道教供奉的火神和历史人物的联系有不同说法,有一种说法是燧人氏,因为燧人氏发明了火;还有一种说法是炎帝,炎帝和黄帝一样是我们民族的祖先,炎帝主要在南方楚地活动,所以代表南方;还有一种说法是炎帝之孙祝融,以祝融为火神的说法较为普遍。</p><p class="ql-block">历史上人们建火神庙多半是基于对火的畏惧,因为过去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极易遭受火灾。对火的恐惧体现到对火神的祭拜上,建火神庙是希望得到火神庇佑,免除火灾的肆虐。人们为了躲避火灾,除了拜火神之外,也拜玄天上帝。在道教中,名为“真武”的玄天上帝是来自北方的神明,北方属“水”,五行中“水”可克“火”。有的专门修建玄帝观供奉玄帝,有的在火神庙中供奉玄帝。什刹海火神庙就供奉玄天上帝。</p><p class="ql-block">北京有多处火神庙。据记载,民国初年,北京城内有火神庙17处。现在保存下来、规模较完整的有什刹海火神庙、琉璃厂火神庙、花市火神庙等,其中,什刹海火神庙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p><p class="ql-block">什刹海火神庙为历代皇家看重。什刹海火神庙建于唐代贞观六年(632年),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至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比同期所建的法源寺还要早3年。北京作为都城至今有800多年历史,可谓“先有火神庙,后有北京城”。历史上在北京什刹海一带有“九庵一庙”的说法,“一庙”说的就是火神庙。</p><p class="ql-block">但在元代之前,火神庙规模很小,殿顶都是灰瓦,远看与普通民房没有太大差别。元世祖忽必烈在什刹海一带营造大都城的时候,下令将位于通惠河与什刹海的连接处的真武庙整修、扩建。</p><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特别崇奉真武大帝,他在夺取皇权的“靖难之役”中鼓吹有北方真神相助,是替天行道。朱棣当了皇帝后,加封真武大帝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他下令在万宁桥边的原火神庙址上营造皇家道观真武庙,并由官方祭祀。</p><p class="ql-block">在清代,什刹海火神庙同样是皇家寺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对什刹海火神庙进行了重修,皇室特许将其山门及后殿顶改为最高等级的黄琉璃瓦,使得庙宇增添了皇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山门又称灵官殿,正面供奉着道教护法神“玉枢火府天将王善”:赤面,三目,披甲执鞭。百姓赞其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p> <p class="ql-block">山门两边分别供奉着:赵公明、马胜;岳飞、温琼四位护法元帅,与寺庙山门中的四大天王作用相当。</p> <p class="ql-block">过山门便来到火神庙的第一进院落。第一进院落的主殿为“荧惑宝殿”,即火祖殿。此殿供奉南方火德荧惑星君,即火神爷。火祖殿内原悬有乾隆皇帝御笔题匾及对联。匾曰:“司南利用”,联曰:“菽粟并资仁,功成既济;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的西配殿是“三官大殿”。殿内供奉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又称“三元大帝”、“三官帝君”。天官赐福降祥,济民救苦;地官赦除过咎,解释冤愆;水官解脱疾厄及一切灾难。</p><p class="ql-block">三官大帝为道教信奉较早的神灵,老祖天师创教之初就以“三官手书”的形式为信众祈福解厄,即“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院落的主殿为“万寿景命宝阁”,即玉皇阁,明代称皇极殿,是座五间二层硬山顶阁楼,明万历御题“万岁景灵阁”,清乾隆改题“万寿景命宝阁”。阁内原悬有乾隆御匾“紫霄香案”。原来二层阁上供奉玉皇大帝;一层供奉真武大帝,真武大帝亦称玄天上帝,是北方大神,也是水神。</p> <p class="ql-block">“万寿景命宝阁”前有一尊大铁香炉,看似普通,却来历非凡,是乾隆年间内务府慎刑司员外郎冯七十四敬献给火神庙的。这尊香炉100多年前流失,后为荷兰驻华大使馆收藏。2011年5月10日,荷兰政府将香炉归还中国,安放于火神庙中。这成为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一个见证,也是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二进院落的东配殿是慈航殿。殿内供奉慈航普渡圆通自在天尊,又称观音大士。元始天尊门下十二金仙之一,本为女真,商王时在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修行得道,得神通三昧,发愿欲普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其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普渡世间苦难之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配殿是财神殿,殿内供奉三位财神。中间为武财神赵公明元</span>帅,左为文财神比干,右为武财神关圣帝君。</p> <p class="ql-block">火神庙的院落里有不少介绍火神信仰及火神庙相关内容的牌版。</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火神庙第三进院落的主殿为“斗姆阁”,阁内原悬有乾隆御匾“妙统辰枢”。这一进现在还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火神庙内有一个月老殿,它位于火神庙的东路,与狐仙堂南北比肩而立。殿内供奉月下老人正缘尊神,只见他白胡多须,脸泛红光,左手挽着红丝,右手拄的拐杖上挂着姻缘簿。传说他袋中藏有赤绳,并据姻缘薄所载,将赤绳暗系在男女双方的脚上,使他们结为夫妻。凡未婚男女可祈得到理想中的终身伴侣,已婚男女瞻拜月老后,可期婚姻和美、白头偕老。</p><p class="ql-block">月老,又称月下老人、月下老儿,在道教里是天庭的一位上仙,在民间传说中,他是主管世间男女婚姻的红喜神,也是媒神。清人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中说,月老“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在非烟非雾中”。月老持两件法宝,其一为婚姻簿,簿中定下世人之婚姻安排;其二为红线,用以连接有姻缘的男女。什刹海火神庙素有“拜火神中状元,拜月老得良缘”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三生石前许个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执子之手,与子偕老。</b></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火神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也是一座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从火神庙的东便门出来,便到了地安门外大街,南行三二十米便是万宁桥了。</p><p class="ql-block">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后门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原为木构筑,后改为石筑,2000年12月重修后恢复万宁桥原名。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被誉为“中轴线上第一桥”,是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北京市唯一还在为社会交通服务的元代桥梁。</p><p class="ql-block">1984年5月24日,万宁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包含万宁桥在内的大运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更名为大运河。2014年6月22日,包含万宁桥在内的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券桥,长约34.6米,宽约17米,桥拱净跨度约7.2米,拱高约3.5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部分上世纪50年代在块石上铺上了沥青),中间微拱,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万宁桥望柱和栏板</span></p><p class="ql-block">万宁桥桥栏望柱东西各16根,栏板各14块,望柱和栏板新旧各异,年代远近显而易辨:表面灰暗、剥落、凹凸不平者较为古老,或是元代遗物;表面洁白光滑、花纹清晰者较为年轻,是现代配置的;居于二者之间者或为明、清遗物。</p> <p class="ql-block">石桥东西两侧的拱券龙门石(拱券上部中心的装饰)上方各有一石雕螭状吸水兽,俗称龙头,因风化严重,只存螭首的大致外形,刀工刻纹已经漫漶无痕。</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四角燕翅墙上各设一尊镇水兽。东北燕翅墙上的一尊经长年风雨剥蚀,兽身不辨花纹,兽首面目模糊,颌下镌有“至元四年九月”字样,是元代遗物。其余三尊鳞纹清晰,脊背线条弯曲流畅,面目狰狞可怖,是明代作品。</p><p class="ql-block">镇水兽由完整的青石雕凿而成,头顶鹿角,身披鳞甲,长尾回蜷,整体造型古朴优美。镇水兽名为虮蝮 (bā xià) ,传说为龙的九子之一,生性喜水,能镇消水患,是保佑一方风调雨顺的吉祥之物,在古代常随桥闸而建。</p> <p class="ql-block">站在万宁桥上极目西望,但见蓝天碧水,垂柳依依,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微风拂来,波澜不惊,清新而略带湿润的空气沁入心肺,<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向南,视线的尽头便是景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走过万宁桥,继续向北可达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原想着一鼓作气游览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钟鼓楼。可是一看时间,已临近中午12点,于是我们决定先过桥向东,就近找一家小饭店吃午饭。</p> <p class="ql-block">桥东运河畔的景色自不必说,颇有点江南水乡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北京的胡同里,那种氤氲在空气中的老北京市井味便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要说起这北京胡同,那可是大名鼎鼎,它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胡同院落中可以了解北京市民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邻里关系。从史籍中看,光是“胡同”一词的写法从元朝到清朝就有:衖通、火弄、火疃、火巷、火衖、胡洞、衙衕、衚衕、忽洞、湖洞等十多种。</p> <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胡同叫<b>帽儿胡同。</b>帽儿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北京的龙脉地安门中轴线,是北京幸存的25片胡同保护区中的一条非常著名的胡同,是当今北京城十大胡同之一(排行第四)。 有着百年历史的帽儿胡同虽然经历了岁月蚕食,但胡同依然保存着原来的风貌。</p><p class="ql-block">帽儿胡同呈东西走向,全长585米,宽7米。明朝时候,称为梓潼庙文昌宫,清朝时称为帽儿胡同并沿称至今。</p> <p class="ql-block">帽儿胡同33号院,是一个私人用宅,大门紧闭。在门前打个卡还是可以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昌宫是供奉文昌帝的地方,文昌帝即文曲星,是神话传说中掌管文运的神仙。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就建在文昌宫的基址之上。</span></p> <p class="ql-block">一群洋人从大门紧闭的可园门前经过。</p> <p class="ql-block">帽儿胡同的7、9、11、13号是一处由五座院落并联而成的大宅第,它是清光绪年间大学士文煜的宅第花园,占地面积共11000平方米,规模广阔,布局谨严,山池亭榭俱全,在现存的私家宅院中非常少见。文煜(生年不祥,卒于1884年),满洲正蓝旗,曾任刑部尚书、总管内大臣等要职,拜武英殿大学士。</p><p class="ql-block">这座大宅院中的“<b>可园</b>”始建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南北两进院落,南北长约97米,东西宽约26米,面积约4亩左右。前院以水池为主,疏朗开阔;后园以假山为主,曲径通幽。园内凉亭、水榭、暖阁、拱桥、翠竹等布置精巧,错落有致。园虽小,但极可人意,故名“”可园”。今花园虽有部分改建,但主要建筑仍多保留。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保护范围包括其他四座宅院。</p> <p class="ql-block">帽儿胡同两端与繁华热闹的街道相接,内里停放着各色轿车,浓密的林阴道下,不时有古老的三轮车通过,行驶在红门灰墙间,隐隐中透着帽儿胡同的非凡地位。帽儿胡同中除了可园以及35号、37号的末代皇后婉容故居,还住过很多名人,比如明代将领洪承畴、北洋军阀冯国璋等。</p> <p class="ql-block">走过几个大门紧闭的四合院,就来到帽儿胡同的东口,也就是南锣鼓巷。</p> <p class="ql-block">帽儿胡同临着南锣鼓巷的墙上有一块介绍帽儿胡同的铜牌版,单看这材质,都流露着历史的荣华与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呈南北走向,它的东西两面共有16条胡同整齐排列,我们从帽儿胡同进入南锣鼓巷,差不多算是南锣鼓巷的正中间,我们先选择向南游览。</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南锣鼓巷,感觉到游客明显增多,如果只用一个词形容的话,那就是:热闹!整个巷子里人如川流,摩肩接踵,游客们时而被鼻烟壶、手工扇、泥兔爷等“京味物件”吸引,挪不开步;时而惊叹于工艺匠人的绝活,忍不住也想一试身手;时而凝神屏气,选好角度按下快门,将五彩斑斓的市井生活收入镜头……吆喝声、叫卖声,与蓝天下的鸽哨相互应和,烟火气十足。难怪,这里被年轻人奉为“游北京必到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b>东棉花胡同</b>,明代属昭回坊,始称“棉花胡同”。清代属镶黄旗驻地,名称沿用。为与西城区的“棉花胡同”区分,故加一“东”字。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全长448米,宽6米。胡同中的15号院是清末将军凤山的私宅,其砖雕拱门做工精美,为北京市文化保护单位。现胡同内有中央戏剧学院等单位。</p> <p class="ql-block"><b>雨儿胡同</b>,明代属靖恭坊,称“雨笼胡同”。清代属镶黄旗驻地,始称“雨儿胡同”。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南锣鼓巷,西止东不压桥胡同,全长343米,宽5米。清代八旗值年旗衙门曾位于胡同北侧。北海公园董事会会长董叔平、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故居均坐落于此。</p> <p class="ql-block"><b>板厂胡同</b>,明代属昭回坊。清代属镶黄旗驻地,乾隆时称“板肠胡同”,宣统时始称“板厂胡同”。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全长457米,宽6米。胡同中的30、32和34号院是清末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府邸的一部分,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蓑衣胡同</b>,明代属靖恭坊,称“裟衣寺胡同”。清代属镶黄旗驻地,改称“蓑衣胡同”,因此处旧有裟衣寺,“蓑”为“裟”字之讹,故名。裟衣寺具体位置今已无考。胡同东西走向,呈曲尺形,西端南折,东起南锣鼓巷,南止福祥胡同,北邻雨儿胡同,全长295米,宽3米。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现代书画家爱新觉罗·溥任先生曾在胡同内2号院居住。</p> <p class="ql-block">因为整个过程都没有偏离南锣鼓巷这条主干道,遇到胡同口,便只是拍张照片,没有深入进去,也就10分钟时间,我们便来到了南锣鼓巷的最南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南锣鼓巷</b>,是一条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巷、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而且是世界知名的特色商业街。它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境内,交道口地区中轴线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长787米,宽8米。</p><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的形成可追溯至元朝大都城的兴建时期,是元大都“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后市”的组成部分;明朝属昭回靖恭坊,因整个街道中间高、两头低,像驼着背,所以称“罗锅巷”;在清代乾隆年间,此地为镶黄旗的驻扎地,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在绘制《京城全图》时,“罗锅巷”这个俗称被雅化为“南锣鼓巷”;而到了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又被划归为内左三区;进入民国时期,则变成了内五区的一部分;“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改称辉煌街,后恢复原名。</p><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曾经汇聚了众多高官显要与文化名流,不仅完好保存了众多历史悠久的胡同与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还因名人故居而沉积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直至今日,这里仍然完整保留着元代胡同院落的独特格局肌理,是中国规模最大、品级最高且资源最为丰富的传统棋盘式民居区域。</p><p class="ql-block">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南锣鼓巷被评为“全球游客最喜爱的中国四大特色商业街区”之一,声扬海外。2022年3月,南锣鼓巷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这张“南锣鼓巷全景导览图”上,可以看出南锣鼓巷这条南北主干道的东西两面共有16条胡同整齐排列,呈鱼骨状,俯瞰整个街区犹如蜈蚣,因此南锣鼓巷又被形象的称为“蜈蚣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铜锣鼓巷两侧的胡同,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分别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南下洼子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分别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span></p> <p class="ql-block"><b>福祥胡同</b>,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福祥寺街,因胡同内有福祥寺而得名。福祥寺,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是武姓太监为英宗祝寿舍宅而修。雍正二年(1724)平定青海后,锡呼图克图使节来朝,购此寺为驻京行馆,改为喇嘛庙,更名宏仁寺,有山门、前、中、后殿,现只有中殿尚存。清朝属镶黄旗,乾隆京城全图,改“街”为“胡同”,称福祥寺胡同,宣统时称福祥寺。1965年整顿地名,去“寺”字称福祥胡同。福祥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至东不压桥胡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福祥胡同</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咂摸”烤鸭店门前经过,却并没选择在这里就餐。旅游期间我向来的原则就是午餐从简,毕竟下午还有行程。</p> <p class="ql-block">就是雨儿胡同口的这家“方砖厂69号”炸酱面馆了!</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里边的食客,你就知道与我有同感的游客有多少了。再说,在北京老城区漫游,吃一碗地道的北京炸酱面也是很接地气的嘛!</p> <p class="ql-block">一份北京炸酱面的价格是30元,是不是感觉有点贵?不过想想这是在首都,在景区,也便欣然接受了,更何况这么地道的炸酱面,在它的原产地,可是第一次吃啊!</p> <p class="ql-block">把所有的配菜拌进去,看起来是不是很诱人呀?吃起来就更完美了:面条劲道,酱香浓郁,配菜新鲜,再配两瓣腊八蒜,每一口都是满足,简直是味蕾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妻子点的是老北京爆肚粉。</p>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的时候,外边又排起了队。地道的美食+优越的地段,面馆的生意想不火都难。</p> <p class="ql-block"><b>秦老胡同</b>,明代属昭回坊,称“秦家胡同”。清代属镶黄旗驻地,始称“秦老胡同”。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全长447米,宽6米。今胡同19号院、21号院为北京典型的并排四合院;35号院为清代内务府总管大臣察哈拉氏明善宅府的“绮园”,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秦老胡同正对着的是<b>景阳胡同</b>,元代属昭回坊,明代属靖恭坊,称宣家井胡同,清代属镶黄旗,称井儿胡同,民国后沿用。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景阳胡同。胡同呈东西走向,西端北折,与黑芝麻胡同相通,全长292米,现在胡同中均为民宅。</p> <p class="ql-block"><b>沙井胡同</b>,明代属靖恭坊,称“沙家胡同”。清代属镶黄旗驻地,至宣统时始称“沙井胡同”。胡同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南锣鼓巷,全长294米,宽6米。胡同内15号、17号和19号院是清代光绪年间内务府大臣奎俊的宅邸。</p> <p class="ql-block">看不少人在写有“万庆”两个字的灰砖墙前驻足观看,我们便也走近,看旁边的介绍,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个当铺。</p> <p class="ql-block">据1940年中国联合准备银行调查室编写的《北京典当业之概况》记载:“万庆当铺,位于南锣鼓巷3号,成立于民国二年一月,注册资本为14000元,有职员共8人,经理为郭润田 。”当时,京城当铺以辅掌姓氏著称的有“常、刘、高、董、孟”五号 ,万庆当铺属于“当铺刘”掌管。南锣鼓巷东西两侧的达官显贵,是万庆当铺的主要客户。</p><p class="ql-block">解放前,万庆当铺因衰败关闭。2006年8月,万庆当铺墙重新整修,露出“万庆”两个字,墙面上三处门洞为万庆当铺的店门,仍保存较好,现当铺铁门密封在墙内。</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万庆当铺门前的夹杆石,中间留设的圆孔为立杆支棚所用。2006年8月,在南锣鼓巷道路施工时被发现,原距墙边2米左右,后移置此处。</p> <p class="ql-block"><b>黑芝麻胡同</b>呈东西走向,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南下洼子胡同,南邻沙井胡同,北靠着前鼓楼苑胡同,全长265米,宽5米。黑芝麻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据传,此胡同内有工行一何姓糊纸马者,开有一“七巧斋”作坊,故称“何纸马”胡同。清朝属镶黄旗,宣统时称黑芝麻(何纸马的谐音)胡同。今胡同1 3号院为清光绪内务府大臣奎俊府,是一座带花园的建筑,该院建在七级台阶上,共有五进院落,该院现为市级保护四合院,其中的花园现已改为黑芝麻小学。除此之外,明朝末年著名降清将领洪崇畴的府邸也在这这条胡同里。</p> <p class="ql-block">与黑芝麻胡同相对的<b>后圆恩寺胡同</b>,明代属昭回坊。清代属镶黄旗驻地,始称“后圆恩寺胡同”,因此地有元代兴建的圆恩寺而得名。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全长444米,宽6米。胡同7号院曾为蒋介石行辕,13号院为茅盾故居,两院均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胡同,想参观一下矛盾故居,走近才发现大门紧闭。</p> <p class="ql-block">只好看一下门口的介绍牌版:茅盾故居位于后圆恩寺胡同13号,茅盾先生曾于1974年至1981年在此居住。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进步文化的先驱。故居为二进四合院,门前影壁上有邓颖超所题「茅盾故居」横匾,前院西厢房原为茅盾的会客室和藏书室,东厢房为饭厅,现均被辟为陈列室,用以展示茅盾生前的实物和图片,后院北房原是茅盾的工作室兼卧室,现保持其同时的原状,唯西首间辟为「茅盾文库」,藏有茅盾著作及其藏书。一九八四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返回时,注意到后圆恩寺胡同17号的北京儿艺,也就是北京儿童艺术剧院。</p> <p class="ql-block">回到南锣鼓巷,继续向北,遇到中华名小吃“文宇奶酪”总店,店内店外不少游客在在排队购买。</p> <p class="ql-block">奶酪是清宫廷奶点之一种,曾是皇家御膳之珍品,只有皇亲贵族独享,之后传入民间,被称为食中精品,是老北京的著名小吃。清代诗人有诗赞曰:“闲向街头啖一瓯,琼浆满饮润枯喉。觉来下咽如脂滑,寒沁心脾爽似秋。</p><p class="ql-block">文宇奶酪继承了传统制作工艺,采用优质鲜牛奶、白糖、糯米酒经烤制而成。口感细滑,色泽光亮,洁白如脂,风味独特。</p> <p class="ql-block"><b>菊儿胡同</b>,明朝称“局儿胡同”。乾隆时称“桔儿胡同”,宣统时始称“菊儿胡同”。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全长438米,宽6米,沥青路面。菊儿胡同3号、5号、7号曾是清光绪大臣荣禄的宅邸,3号是祠堂,5号是住宅,7号是花园,其中的7号做过阿富汗大使馆。</p> <p class="ql-block"><b>前鼓楼苑胡同</b>,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孤老儿院胡同”,因胡同内曾有一养济院而得名。清代属镶黄旗驻地,乾隆时称“前鼓楼院”,宣统时称“前鼓楼苑”。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前鼓楼苑胡同”。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南下洼子胡同,全长261米,宽6米,沥青路面。胡同内7号院、9号院为标准四合院建筑,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出南锣鼓巷北头,就到了鼓楼东大街。其实正对着南锣鼓巷,隔着鼓楼东大街,还有一条北锣鼓巷,也就是说鼓楼东大街将锣鼓巷分成了南锣鼓巷(“南锣”)和北锣鼓巷(“北锣”),只不过“南锣”和“北锣”虽形似孪生兄弟,可“脾气秉性”却大相径庭——一热闹,一沉静,如果把“南锣”比作一团火,“北锣”则更像一泓泉。虽然只是一街之隔,从“南锣”踏入“北锣”的那一刻,世界一下子变得安静。</p><p class="ql-block">阳光洒在枝叶繁茂的老槐树上,投射在地面上的,不是光晕而是宁静与清凉;沿街一座座四合院,门前轮廓模糊的“门当”,门楣上斑驳的“户对”,仿佛无声倾诉着街巷的沧桑。</p><p class="ql-block">“南锣”和“北锣”真是奇妙的组合:一条主动在时代大潮中搏击,努力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间找到平衡;另一条则尽可能原汁原味保留北京胡同的原有样貌,选择舒卷自如的岁月静好。这,或许正是南北锣鼓巷对今人最大的启示——一动一静,却殊途同归,都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我们无暇去北锣鼓巷探寻岁月静好,而是沿着鼓楼东大街向西,去游览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钟鼓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游</b>于2024.9.23 <b>记</b>于2024.11.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