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万里行——之二

一丝风

<p class="ql-block"><b>  故人西辞黄鹤楼,</b></p><p class="ql-block"><b> 烟花三月下扬州。</b></p><p class="ql-block"><b> 孤帆远影碧空尽,</b></p><p class="ql-block"><b> 唯见长江天际流。</b></p><p class="ql-block"><b> 李白的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我对扬州的最初印象,记住了一个时间节点是三月,柳絮如烟,繁花似锦是扬州最美的景色。而我终于在10月22日,来到了扬州,未见满城的柳絮飞花,却见细雨朦胧。雨中的扬州依然花红柳绿,雾气朦胧,如一幅水墨画,更有一番绰约风姿。</b></p> <b>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因《尚书·禹贡》“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她南临长江,北负淮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水运悠悠,文脉滔滔,造就了扬州南北交融、人文荟萃的独特气质。无数文人墨客把最美的词章和无尽的风雅留给了扬州。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诠释了扬州城市文化的繁盛;杜甫的“商胡离别下扬州”、王建的“夜市千灯照碧云”,表现了扬州工商文明的繁荣;黄慎的“人生只爱扬州住”、郑板桥的“十里栽花算种田”,反映了扬州百姓生活的繁庶;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王士祯的“绿杨城郭是扬州”,则描绘了扬州水绿相依的秀美风光。扬州古街老巷纵横交错,是我国东部地区风貌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b><br> <p class="ql-block"><b>瘦西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城西北郊,是一个兼具自然风光和丰富历史文化的名胜。</b></p> <b>杭州西湖是中国十大美景中的佼佼者,那扬州瘦西湖呢?较之西湖她瘦在哪呢?比颜值,她差哪呢?<br>  瘦西湖,长约4公里,宽处不足100米,湖面瘦长,蜿蜒曲折。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清朝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诗人汪沆写下了“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的诗句,此后,便被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的美在于它的清瘦和婉丽,湖区利用桥、岛、堤、岸的划分,使狭长湖面形成层次分明、曲折多变的山水园林景观。在清代康乾时期已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b> <b>瘦西湖以其窈窕曲折的湖道串联起长堤春柳、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望春楼、吟月茶楼、湖滨长廊、石壁流淙、静香书屋等景点,构成了一幅天然秀美的国画长卷。</b> <b>瘦西湖不仅以其自然风光和园林建筑吸引人,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许多政治家、文学家、画家、艺术家在此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瘦西湖园林融合了南秀北雄的特点,形成了移步换景、相互因借的山水长轴。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散布于景区之间,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b> <p class="ql-block"><b>  瘦西湖虽瘦,但较之西湖,有更丰富饱满的历史文化内涵,瘦西湖的美,美在娇俏,美在清丽,美在含蓄。如果说杭州西湖是雍容典雅的大家闺秀,那么瘦西湖可谓是温婉可人的小家碧玉。各有各的美,可以平分秋色。</b></p> <b>出了瘦西湖,不远边上大明寺。</b><div><b> 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区西北郊,占地500亩,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而得名。</b></div> <b>大明寺迄今已有1540多年的历史,是千年古刹,虽迭经兴废,饱经沧桑,但仍巍然屹立于蜀冈之上,成为古城扬州仅存的著名古刹之一。</b> <b>大明寺佛学源远流长。鉴真和尚曾在大明寺讲律传戒,名闻遐迩,为僧俗所景仰。为了兴隆佛教,弘法东洋,他接受日本僧人邀请,欣然率领众僧东渡扶桑。虽五次东渡失败,但毫不灰心,决不退缩,终于在天宝十二年(753),以双目失明之66岁高龄成功抵达日本,实现夙愿。他在日本传播佛教戒律、兴造寺庙佛像、广授书画技艺、推广医药饮食、弘扬大唐文化,被日本人民奉为文化恩人,这也是大明寺最大的荣耀和骄傲。</b> <b>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也称六一居士。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同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b><div><b> 欧阳修曾任扬州太守,修建了平山堂。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静,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恰与视线相平,故而得名。堂前有联曰:“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欧阳修当年潇洒流运的生动写照。</b></div><div><b> </b></div> <b>鉴真纪念堂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纪念鉴真法师圆寂一千二百周年,于1963年中日两国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时奠基,于1973年建成的,由梁思成先生主持设计。纪念堂内殿前庭院有长明石灯笼,并且堂前石碑上有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字,十分醒目。</b> <b>栖灵塔共九层,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唐代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蒋涣、陈润、刘禹锡、白居易均曾登临,并留下千古绝唱,反映出栖灵塔气势磅礴、高耸云天的雄伟气概。</b> <b>下午驱车到了浙江绍兴。此次旅游是上午看景,下午赶路。坐着大巴车时而赏景,时而打盹,好不自在。乘车也是休息,所以,一路下来也不觉劳累。</b> <b>  23日上午游览绍兴沈园。</b><div><b> 自古江南多名园,大至历经数代,由大儒大家而修建的苏州园林,小至纯为一己之风雅而修建的私家园林,但是,没有哪一出园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得上沈园。</b></div><div><b> 沈园是南宋时的一座私家园林,以其主人姓沈而得名,又称“沈氏园”。据清乾隆《绍兴府志》所记,当年沈园占地70余亩,气势恢宏,池台极盛,而今面积不足4亩之大。每年游客趋之若鹜,人们到那里不仅为一睹古代园林的壮观建制或婉约江南的流水小桥,更是去感受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去凭吊一位兼爱国多情于一身的伟大诗人——陆游。</b></div> <b>陆游二十岁时与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竹马青梅,情投意合。而陆游的母亲认为儿子沉溺于温柔乡中,会误了锦绣前程,就以“陆游婚后情深倦学,误了仕途功名;唐婉婚后不能生育,误了宗祀香火”为由逼迫陆游休妻。万般无奈中,陆游休唐婉另娶妻王氏,唐婉后嫁越中名士赵士程。一对恩爱之人终落得劳燕分飞各西东。离婚七年后的春日,陆游与唐婉在沈园邂逅。陆游将自己的思念之情流于笔端,写下了词《钗头凤》。</b> <b>“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br>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右侧)</b><div><b> 唐婉从沈园回到家中,郁郁寡欢,终日以泪洗面,以至病卧在床,临终前,以泪研墨,蘸着点点相思和了一首《钗头凤》:<br>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br>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左侧)</b></div><div> <b>上面的两首词据说是著名词学家夏承焘所书,字迹笔力千钧又深情饱满。这立于灰色砖壁上的文字漫过了岁月,洇了春雨,虽有几分模糊,但绵长的忧思,潮湿的惆怅,却始终弥漫在人们的心里。</b></div> <b>树木葱笼,静寂无声,秋季的沈园在一片江南旧宅中,宛如一位藏在深闺的女子,含蓄而内敛,静谧而温婉。</b> <b>距唐婉去世近40年后, 陆游又写下了《沈园》这首诗,时年,他已75岁,</b><div><b> “ 城上斜阳画角哀,</b></div><div><b> 沈园非复旧池台。</b></div><div><b> 伤心桥下春波绿,</b></div><div><b> 曾是惊鸿照影来。”</b></div><div><b> 年老的诗人,旧地重游,寻找那个“清香似旧时”的沈园。此时的沈园,面貌非昨,柳已老去,早已“不飞绵”。当年伉俪情深的少年之欢,被迫分离之后的蚀骨相思,那一个个灯暗之夜“无人说断肠”的离索之苦,那“林亭感旧空回首”的悲怆之情,难以言说。</b></div> <b>  陆游辞世的前一年,他放不下的就是这座沈园。时年84岁的诗人不顾年迈体衰,再游沈园,留下了他在沈园的最后一首诗:</b><div><b> “沈家园里花如锦, </b></div><div><b> 半是当年识放翁。</b></div><div><b> 也是美人终作土,</b></div><div><b> 不堪幽梦太匆匆。”</b></div> <b>  一群小学生来游沈园,但愿他们能认识沈园,了解沈园,珍惜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也但愿陆游与唐婉般凄美的爱情故事不要在我们的后世再发生。</b> <b>离开沈园,回望——满眼留下了沈园的葱绿、幽静和柔美:冥思——心中留下了惆怅,凄美和哀婉。</b><div><b>(未完待续)</b></div> <p class="ql-block"><b>摄影摄像:细雨 一丝风</b></p><p class="ql-block"><b>编辑制作:一丝风</b></p><p class="ql-block"><b>(历史资料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