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故乡不仅有水打磨,还有石碾子

溪之源

<p class="ql-block">  溪源村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形成村落。1967年修大寨田时在大磨拐,也就是溪源村前身西园发现了石杵、石臼,这些都是早年人们用来舂米的。碾子是何时才有的人们不得而知。溪源村原有三处石碾子,一处在上湾现在村委会前有两座石碾,一处是在下湾牌坊院影壁下边也有两座石碾。还有一处是大碾,在现农家大院西北角。</p> <p class="ql-block">  碾子是一个村庄的标志。经年累月,冬夏春秋,在没电的时代是非常繁忙的,你家刚刚碾完,他家又要开始。碾子最忙的季节是在秋收刚刚结束和逢年过节,为了排队,人们往往在天不亮时就去在碾台上放一个笸箩,俗称占碾子。碾子也是聚集人气的地方,一边推着碾子,一边唠着家常,一家推碾子,几十个人围在那里。过节了,现淘黄米现推黄米面,中午就吃油炸糕。谷子、黍子、榆树皮、懒豆腐都要在碾子上加工。</p> <p class="ql-block">  溪源村的大碾子是我爷爷1941年在新铺旅店院一角新建的。比起普通的石碾,大碾的碾盘要大近一倍,碾盘呈带斜坡的圆锥形,穿心杠碾轱辘,吊斗式自动填料设备,吊斗上安装调节谷物流出量的装置,碾杠上有铁环,用于与牲口的绳套连接,一般情况下由一匹骡子或马拉动。碾米时,谷物从吊斗中自动流在碾盘的中间,碾轱辘转动的同时,被碾压过的谷物顺着碾盘的斜坡自动流到碾盘边,把碾过的谷物收集起来倒入扇车,除去糠皮后,再倒入吊斗内碾压第二遍,第二遍主要是碾压那些尚未完全碾净糠皮的谷物。溪源人称用大碾碾米为“上碾”,碾米时,只需将晾干的谷子或黍子倒入填料斗,不需要手工填料,也不用扫帚扫,比起人工推的石碾,大碾实现了半自动化,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了。一般石碾加工100斤谷子需要两三个小时,而大碾只需50多分钟。大碾不仅提高了碾米的加工效率,而且由于碾压均匀,减少谷物的破损,提高了出米率,同时配备了先进的扇车,俗称米葫芦,只需把碾过的米放进上面的填料斗内,搅动扇车,好米、碎米、糠皮就从不同的出口分流出来,省去了用簸箕颠簸的程序。</p><p class="ql-block"> 1976年溪源村通了电,安装了电碾电磨,大碾、小碾陆续被拆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