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真的是这样吗?远香近臭,墙内开花墙外香,就是其形象的描述、生动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近日,一位朋友跟我说了一件事:他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八一”节,觉得挺有意思,于是制作了一个美篇文章,分享到战友群和同学群,结果没有一个人点赞点评。大大出乎意料,很是无语失落。听了这件事,我突然想起来一句话,一句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身边的人往往被冷落。人们不经意间,常常冷落了自己身边的人!还以“自己人,无所谓的啦”作借口。咱接着微信群里的现象,再唠嗑几句。</p> <p class="ql-block">我加入的同学、战友、同事、社区微信群,七拼八凑有十几个,群员从几个到几百不等,银发飘飘的老年人居多。每个群都有若干个喜欢舞文弄墨的人,隔三差五地发表(布)个诗词、美篇、短文什么的。战友群还有一个美篇电子月刋,叫做《老兵之家》。开始的时候还可以,关注阅读、点赞点评者甚多,一时间挺热闹的。可是好景不长,慢慢地闻津者少了,冷清下来了,代之而起的是转帖却热闹起来了。现时的微信群,充斥着这么几种东西:铺天盖地的祝福问候,难辨真假的心灵鸡汤,乌七八糟的保健良方,似是而非的生活诀窍,稀奇古怪的抖音视频,所谓名人(专家学者明星、富二代、星二代、红二代、官二代)的人生感悟。而微信群里的成员,群员身边人原创的作品就被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想找也很费时间,渐渐地被边缘化,被冷落了。相反,素不相识的美友,阅读点赞点评者如潮,一个美篇或头条达几千几万。</p> <p class="ql-block">对此,我曾经写作发布美篇文章《微信百态·性格作怪》,作了剖析。</p><p class="ql-block">听了朋友的诉说,我又认真思索、深入思考了一下,觉得微信群里的所谓冷落了身边人的现象,见怪不怪,有其客观原因,主要是:</p> <p class="ql-block">第一,人们的惯性思维引起的常态化现象,如灯下黑,熟视无睹,远香近臭,墙内开花墙外香。对身边人的付出习以为常,老婆是人家的好!</p> <p class="ql-block">第二,从美学角度看,熟悉的人和事,雷同题材的作品,时间一长,容易产生审美疲劳。</p> <p class="ql-block">第三,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看,不排除博眼球,蹭流量,刷存在感之嫌。</p> <p class="ql-block">第四,从心理学角度看,不排除自私狭隘心理的影响,视野不开阔,只看到自己鼻子尖下的一点东西,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关注自己趣味相投的人。另外嫉妒心理,眼高手低;庸俗心理,阳春白雪和者寡;崇拜心理,非名人的不上法眼;猎奇心理,追求稀奇古怪的东西;浮躁心态,不能静下来耐心地看点东西等等。</p> <p class="ql-block">第五,老年人热情减退,激情消退,关注的焦点是健康长寿,保健良方与心灵鸡汤是重中之重,冷漠中老去,孤独中离去,亦情有可原。</p> <p class="ql-block">以上五种心态、心理的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是就呈现出所谓“热闹远方人、冷落身边人”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所谓身边的人,就是离你最近,同你相处最久,与你交集最多的人。比如自己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自己的同学,一起寒窗苦读的人;比如同事,一个单位并肩工作的人;比如战友,一块摸爬滚打的人;比如朋友,兴趣相同志同道合的人等等。</p> <p class="ql-block">喜欢原创的人,你千万不要在意这些,不要嗔怒他人。如果你真写出了质量高的美篇文章,即使被身边的人忽略,也肯定会得到远方的青睐,真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本人感到,笔耕不辍,不为名利啥的,只是精神寄托,情感抒发,文化享受,快乐源头,读书佳径,会友纽带,防痴(呆)秘诀,生活动力。笑一笑吧,自己快乐意义最大!</p> <p class="ql-block">托马斯·曼说:“不要由于别人无法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人而愤怒,因为我们自己也难以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