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刘关张重聚黄龙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赵钱孙共忆母亲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花花乡土文学》留言108</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105期《他的108和我的108》中,我提到希望在这个留言系列的108期以至以后的118、128……208、308……中,还会写到侯树槐老先生的作品。今天这108期,我就兑现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侯老的长篇小说《黄龙府》,到今天为止,在《花花乡土文学》(下称《花》)上连载结束了。我是在《花》平台编辑部中,全文阅读电子版并在发于公号前“先睹为快”的读者之一(侯老此部长篇小说曾由出版社出过纸质版,那本书我没读过)。并且,凭着我将近25年的媒体从业经验,也对侯老这部大作中的一些小瑕疵做了零敲碎打拾遗补缺的修改(我的“前沿阵地”还有纳兰晓薇在“打头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这个留言系列,以前曾有一段时间是带有“综合”性质的,即每期都会挑选群友们对《花》平台作品的留言作为我文中的一个栏目推出。但后来随着我“文风”的改变,这一功能已很久没有使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些天,花花群主在为《黄龙府》写留言时,有感于作品中三位重要人物的姓氏分别为“刘关张”,提出了“难不成侯老套用了三国”的疑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为侯老第一部发于《花》上的作品《阴阳赋》写留言时,我也曾提到侯老的作品借鉴了包公“过阴”和《牡丹亭》中主人公在阴阳两界中“穿越”的写法,这很正常,因为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借鉴前人或他人比较“给力”的写作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侯老作品中有三位主人公分别叫刘德、关义和张忠,从姓氏上说用到了“刘关张”,从名字上说用到了“德义忠”——一方面人物的姓氏与三国时期的刘备关羽张飞的姓氏相同,另一方面“德义忠”又都与古人所倡导的“忠孝节义”和“仁义礼智信”等人生观对接。而刘备的字是“玄德”,这个“玄德”的说法则来自老子的《道德经》。所以,侯老在作品中用了这三个姓氏,一方面张氏家族确为“黄龙府”的名门望族,另一方面这三个姓氏也代表了中国人对他人道德品质认可的底层逻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侯老的这部作品,我打算过几天写一篇读后感之类的文章,在以后单独用某一期发出来,今天就不对此话题过多涉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标题中“刘关张”的意思我解释完了,那么“赵钱孙”又是什么意思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8月27日起,我对我的“母亲河”——伊通河开始了“巡河之旅”,并于9月6日在我《北湖月光》的美篇号上推出了“伊水秋光”系列第1期《“双重”母亲河》。截止到11月14日(也就是昨天),我已推出此系列作品17期,并计划用第18期来结束这个系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庆节那天,我写伊通河上桥梁变化的作品被《长春日报》以《伊通河的桥》为题刊发。当天,我以《报社又来约稿,伊水秋光正好;同观母亲河上,桥梁又增多少?》为题,把“桥”这篇作为了“伊水秋光”系列的第8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率先垂范”的感召和纳兰晓薇“循循善诱”的动员下,《花》的“母亲河”同题征文于10月9日推出——如果我没统计错的话,截至目前已经推出了19篇。我的那篇在10月17日以《瞧瞧长春“母亲河”上的桥》为题推出——这也是我原来所拟网络版的标题(长报所用的《伊通河的桥》这个标题适合纸媒所用,与歌曲《北京的桥》异曲同工——或许我就是受那首歌的启发才写的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标题的“赵钱孙”,我也是仿照了侯老借鉴古人的方式,用了《百家姓》开头的三个姓氏,因为写“母亲河”这个同题是人人皆可为之的,用了《百家姓》,就是期待各位朋友在写这个同题时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目前我们稿件储备库中母亲河同题的作品已经告罄。在发过的19篇中,如果去掉我那篇“一稿多投”的,余下的18篇与我所写“伊水秋光”这个系列数量正好对等(含我尚未发出来的一篇)。我认为这个题材还可以挖掘,因为差不多每个人都会有“母亲河”,这既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题材,相对来说也比较好写——虽然我现在的计划是写18篇,但还有很多话题可写,只不过我要“适可而止”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花》所发过的“母亲河”同题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玉秋的那篇《玉带心头绕》。首先,这篇作品的标题就很有形象性,全文既有文学色彩,也饱含深情,可想而知在写作时她是下了大功夫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句话叫“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作文也是同样道理——同题作文也要有不同样的写法。希望还没写这个同题的朋友,从他人的作品中吸取经验教训,写好自己的“母亲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