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汪道涵</p> <p class="ql-block">戴锡可</p> <p class="ql-block">明光早期革命者汪道涵与戴锡可</p><p class="ql-block">汪道涵自幼聪慧好学,在父亲创办的明光小学和初中读书,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南京东南大学附中高中部录取,1932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他在学校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毅然投笔从戎,全家奔赴延安,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1939年,时任新四军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团长的汪道涵重返家乡,发展和建立了嘉山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中共自来桥支部,点燃起家乡抗日的烽火。家乡人民尊敬他、信赖他,都自觉地承担起支持和保护的义务。他鼓励儿时好友张厚民参加革命,争取到一支地方武装,组织起了第一支抗日游击队。二弟汪干也在这支游击队里,当初全家奔赴延安,在兄弟中做出最大牺牲的就数二弟了。为了不连累大家,他的一双儿女被送进了西安育婴堂。这支游击队组成后,坚持开展武装抗日活动,后被改编为新四军二师第三营,为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争取另一支地方武装,组织第二支抗日游击队时,汪道涵与在省立第五临时中学高中毕业的女青年戴夕珂相遇。受汪道涵影响,戴夕珂从此参加革命。俩人志同道合结为夫妻。</p><p class="ql-block">汪道涵解放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市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务。</p><p class="ql-block">戴锡可,明光市(原嘉山县)人,1918年出生于女山湖南岸的戴巷村。当时,戴巷是方圆百里内较有名气的大村庄,有百十户人家,村中首富当数戴锡可的父亲戴嘉树。戴嘉树30多岁时曾任过盱眙县西乡(当时明光一带属于盱眙县管辖,统称盱眙西乡)桑戴区会长(相当于后来的区长)。戴嘉树思想比较开明,他认为孩子不论是儿是女都应读书识字。因而,幼年戴锡可和姐姐戴锡棉一道被父亲送往明光镇读书。1935年,戴锡可以优异成绩考入凤阳师范读高师。</p><p class="ql-block">读书期间,戴锡可接触了中共凤阳临淮秘密组织,受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产生了积极投身革命的愿望。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位大户人家的“千金”正在安徽第五临时中学高中部读书。学校停课后,她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四处寻找中共组织。由于当时中共组织仍处于秘密活动状态,她没有找到。</p><p class="ql-block">1940年3月,她毅然离开父母和家乡,奔赴本县山区涧溪、自来桥,参加新四军,投身抗日。</p><p class="ql-block">是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抗日事业,积极宣传与发动群众,先后担任自来桥区委副书记、书记,县妇抗会理事会、津浦路东妇抗会理事等职。1949年冬,她进入淮南党校参加整风学习,翌年秋,被调至盱眙县旧铺区任区委书记,除抓好全区工作,还抽出时间作系统的农村调查研究。</p><p class="ql-block">自来桥镇位于现安徽省明光市东南部,20世纪40年代曾是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镇。这里交通不便,群山环抱,峰峦叠嶂。1940年3月,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这里成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抗日女英雄戴锡可就是在这里,用青春和热血写就了一个个生动的、可歌可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当时,皖东抗日革命根据地处于最困难时期,受到日、伪、顽、土匪、反动地主武装的四面夹击。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不久,地方抗日民主武装也是刚刚建立,斗争环境十分复杂,摩擦不断,战斗连连。戴锡可先后被分配到自来桥、仇集、涧溪等地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反顽工作。由于环境复杂,处境危险,她常常一天要转移好几处地方。</p><p class="ql-block">戴锡可口才很好,爱唱爱笑,待人和气,每到一处很快就能和那里的群众相处得很好。经常晚上点着一盏油灯和村里的老婆婆、小媳妇、大姑娘一边纳鞋底、做针线,一边宣传我党我军的抗日主张。秋收时节,她一边帮助群众干农活,一边宣传抗日保家、减租减息和妇女解放的道理。她还常常冒着危险,深入“拉锯”地区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群众执行“三七分租,二五减息”政策,组织群众做好支前工作。</p><p class="ql-block">1941年,戴锡可担任自来桥区委书记时已有孕在身,但她仍坚持工作,带领区武装民兵与日伪顽展开斗争。当年秋,她临近待产期还带领区武装民兵劳武结合,保卫秋收。后被组织上送往涧溪东庄宋家分娩。由于环境复杂,戴锡可生下孩子后,被秘密安排住在宋家后院的芦棚中。秋天的太阳仍烘烤着大地,芦棚通风不好,中午棚内好似一个大蒸笼;晚上,气温虽然有所下降,但山里的蚊虫好似马蜂,叮得人无法入睡。戴锡可为使初生的孩子能够睡好,常常整夜地为孩子摇扇驱赶蚊虫。孩子生下第三天,县总队计划拔掉石坝东南的上、下陈和南郢一带伪保武装,并引诱石坝日伪军出来,然后打伏击。</p><p class="ql-block">时任中共嘉山县委书记兼县长的汪道涵路过涧溪,为妻子带来了两斤红糖。当在芦棚中看到又瘦又黑的妻子时,一贯刚强的汪道涵眼眶湿润了,他紧紧攥着妻子的手,半天没出声。戴锡可挣开被攥痛了的手,抱过熟睡的孩子说:“你看看孩子睡得多香。”汪道涵接过孩子,默默地点了点头。戴锡可又说:“孩子还没名字呢!”汪道涵看着孩子瘦小的脸自言自语地说:“抗战,这仗还有的打呀!赶走了日本鬼子,还有顽军,就算仗打完了,还要建设国家,革命,任重而道远啊!”说着,他突然微笑着看着妻子说:“就叫致远吧!”</p><p class="ql-block">在孩子生下第28天时,一大早,戴锡可听人说日伪军又组织兵力计划对皖东抗日根据地实行为期一个月的“大扫荡”,皖东军民全面动员,要打一场漂亮的“反扫荡”战斗,她再也无法等待。戴锡可将孩子托付给村里的堡垒户,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反“扫荡”斗争中,她动员群众筹集军粮,组织妇女为抗日将士做军鞋,号召青年参加新四军,带领区队参加战斗。通过大量艰苦的工作,自来桥一带群众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增强了。在给部队集中送粮时,广大群众用肩挑、背扛、驴马驮,送粮的队伍在武装民兵的护送下,一路高呼革命口号,一路高唱抗日歌曲,那情景前所未有,十分感人。许多村里出现母亲送儿当兵,年轻的妻子送新婚的丈夫当兵,并悄悄订下协议不立战功,不见家乡父老妻儿的感人场面。</p><p class="ql-block">戴锡可离开皖东抗日革命根据地后,因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时间再回去过,但那里的人民没有忘记她,直到60多年后的今天,很多老人提到戴锡可时,都异口同声地称赞她是抗日女英雄。</p><p class="ql-block">戴锡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华东工业部上海益民工业公司经理、国家轻工业部食品局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工业部巡视员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史料编写</p><p class="ql-block"> 明光市叶皖明</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