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风光442一一万寿寺3

老齐

传说轶事:<br>小宁寿宫<br>清光绪年间,因慈禧太后往来于故宫与颐和园途中,时常在万寿寺驻跸休息,故万寿寺素有小宁寿宫之称 。<div><br>万寿寺双佛显圣<br>清光绪初年,慈禧太后正谋划二次垂帘听政,太监李莲英颇会揣摩上意,就让万寿寺的僧人制作了一尊观音菩萨像,面容与慈禧太后相仿。万寿寺前临长河,慈禧太后坐船去颐和园,必定在此拈香礼佛,休息更衣。待慈禧太后至此,僧众山呼“太后老佛爷”,并把她领到大殿的三世佛后,果见一慈眉善目的观音端坐于此。“万寿寺双佛显圣”的故事越传越神,老佛爷这个称呼也就叫起来了</div> 万寿寺是一座具有400余年历史的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艺术的集中体现,对研究古代园林建筑有着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 万寿寺是一座具有400余年历史的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艺术的集中体现,对研究古代园林建筑有着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 万寿寺是北京明清时期皇家庙宇,清代皇室的主要祝寿佛事场所。座落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南、紫竹桥北、高粱河(长河)广源闸西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br><br>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由万历皇帝母亲慈圣皇太后带头捐资兴建。[3]清顺治十六年(1639年)时大部分建筑因火灾被焚毁,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按清官式规制彻底翻修复建。[8]后经多次大规模修缮、扩建,万寿寺形成了中、东、西三路的建筑格局,现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是京西众多古刹中建筑规制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代建筑群,有“京西小故宫”之称。<br><br>1957年,最后一任住持将寺院交付政府部门管理,万寿寺的宗教功能终结。1985年,北京艺术博物馆在此建立,馆藏各时代文物13万余件,常年开办各类文物展览。作为北京艺术博物馆馆址,万寿寺于1986年5月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无量寿佛殿<br>无量寿佛殿,面阔一间,重檐歇山顶,筒瓦屋面,两侧有两座巴洛克式门,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61年) 。<br>光绪御碑亭<br>光绪御碑亭位于无量寿佛殿后,重檐八角攒尖顶,黄琉璃瓦屋面,亭内为清光绪二十年 (1894年)翁同龢所书碑文。 清朝时期<br><br>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皇帝御赐万寿寺“敕建护国万寿寺”匾额一块。万寿寺继续了皇家寺院的使命,开始为清王朝护驾。顺治十六年(1639年),寺院失火,大部分配殿连廊被烧毁。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营建畅春园时,因为万寿寺正是皇宫与畅春园之间水路与陆路交接的地方,可以作为皇族的驻跸之地,因此康熙皇帝下旨重建扩建万寿寺,将寺内所有建筑彻底翻修并全部改用清官式规制。沿寺院中轴线添建了地藏宫、无量寿佛殿、万佛阁(又称万佛楼)等一批建筑,变成了七进;同时在寺院东部北端增建了方丈院;在寺院西部增建了行宫院落。于是,万寿寺东、中、西三路的建筑格局初步形成,寺院的建筑规模比明代时增加了一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皇帝六旬寿诞庆典期间,上千名僧众齐聚万寿寺前,举办了盛大的千佛道场。浙江进京的耆老(有名望的老年人)三百余人也参与其中。此后,万寿寺成为清代皇室的主要祝寿佛事场所。<br><br>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崇庆皇太后筹办六十寿辰,万寿寺作为选定的佛事庆典场所,提前进行大规模整修,维修殿宇二百一十五间,见新了佛像,扩建了西路行宫、备膳房和东路僧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崇庆皇太后七十寿辰前,万寿寺又一次进行大规模重修。西路增加和改建了整组行宫院落,形成南房、寿茶寿膳院、前正殿、正殿、后照楼、大悲坛院的格局;东路在大斋堂院后增建法堂院,由南房、法堂和药师坛两组四合院组成。至此,万寿寺建筑达到历史上最大规模,三路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到12000平方米。崇庆皇太后七十寿辰佛事庆典的盛况后来被宫廷的一位画师描绘于《香林千衲图》(原件现存于故宫博物馆)中:千余僧人身披袈裟,手持法器,云集于万寿寺前长河南岸,为太后祈福诵经,长河北岸众多官员欣然恭立翘首以待,场面颇为壮观。这也成了万寿寺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崇庆皇太后八十大寿时,在宫中举办了寿辰庆典,然后照例在万寿寺举办了千佛道场,仪式的隆重程度未减。嘉庆二十四年(1819 年)嘉庆皇帝六十寿辰,仍按前朝惯例在万寿寺举办了庆寿大典并设千佛道场。此后,皇家在万寿寺的活动逐渐减少下来。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焚烧圆明园,万寿寺也惨遭殃及,西路行宫里所有珍藏文物被洗劫一空。道光、咸丰以来,国势大衰,战乱频仍,万寿寺没再举办皇室祝寿活动。光绪十六年(1890年),万寿寺中路的万佛楼起火焚毁。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常年居住在颐和园,每次在往来颐和园与皇宫时,会到万寿寺拈香礼佛,并在西路行宫院吃茶点休息。因此,万寿寺又有“小宁寿宫”之称。光绪十九年(1893年),为迎接慈禧太后六旬寿典,万寿寺又进行了一次重修,扩建了延寿殿,修复了被烧毁的万佛楼,新建了后照楼(又称太后梳妆楼)。明清时期,万寿寺是皇家寺院,平日不对百姓开放。唯有每年浴佛节(四月初一到十五)期间,百姓可以入寺礼佛祈寿。<br><br> 1957年,万寿寺的最后一任住持将寺院交付政府部门管理,其宗教场所功能宣告结束。1979年,因明清建筑保存较为完整,万寿寺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万寿寺西路建筑因管理不善发生火灾,行宫的前正殿及配殿、游廊和垂花门被烧毁。<br><br>1985年6月,万寿寺被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并开始筹建。1986年5月1日,万寿寺局部对外开放。1987年8月,北京艺术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馆藏各类文物藏品十三万余件,主要包含历代书法、绘画、宫廷织绣、陶瓷、玉石、历代钱币、家具等品类,尤以明清时期文物为主要特色。作为北京艺术博物馆馆址、承载了新使命的万寿寺全面对外开放,迎接国内外游客参观。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万寿寺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域内古建筑物包括殿堂、楼阁、亭子、假山、回廊等共有106座。<br><br><br><br>2017年1月,万寿寺关闭山门,开启建寺以来第五次大规模修缮[33]。2018年3月,万寿寺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分两期进行,2022年6月告竣。修缮内容包括:中路 7 个院落所有古建筑;西路除三、四进院和五进院配殿外的所有院落建筑;东路10座古建筑。以及院墙修整、地面铺装、地下管道改造等。总共修缮建筑面积10689平方米。2022年9月,整修一新的万寿寺重启山门迎纳游客。 万寿寺东路 万佛楼和西路不开放 文字资料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