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游褒禅山记》

逍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宋)王安石</b></p> <p class="ql-block">45年前,王文放老师曾带我们学习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但当时我得过且过不求甚解,虽然今天还记得几个名句,但许多文字与细节我都不能领会,故我一直有个愿望,想到褒禅山现场,身临其境,实地品文嚼味,透过时光隧道,感受前人哲思。</p><p class="ql-block">今日得暇,我从马鞍山出发,驱车一小时,到含山县城东向右拐进旅游道,十分钟就到了褒禅山景区。因为是周四傍晚,游客很少,虽然景点有四个,我直奔华阳洞而去,我问华山在哪,好几个工作人员都说不知道,却为我指认了华阳洞口方向。</p> <p class="ql-block">我从王安石广场向北来到华阳洞口,左边有舒同的题字“天下第一名洞”,右边是新刻的王安石手迹“华阳洞”三个字(据说拓于作者老家临安王安石纪念馆),这里并不是王安石当年的进洞口,而是作者笔下“有泉侧出,记游者众”的前洞。我从此处入洞立即乘摆渡船。显然这里被开凿过,作者当年没能从此处进入可能是洞口窄且有水流,打着火把行动不便。摆渡船很原始,无动力,靠人力抓绳索移行,行几分钟就到了旱洞,改为步行游览。</p><p class="ql-block">华阳洞分为前洞、后洞、天洞、地洞,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洞洞相通。但我没有时间上下串游,大致沿着洞直行的方向北行。此洞比我老家的太极洞要小许多,但因九百七十年前来了一个旷世奇才,写了一篇充满哲思、智慧、谨学与励志的游记,让此洞此山名扬天下,千古流传。</p> <p class="ql-block">褒禅山是几座山峰的总称。东起灵芝山,西止鳌鱼岭,北有起云峰、碗儿岭等,这些山峰众星捧月般环抱着一个馒头状的小山,此乃褒禅山,当然这种说法,与我下列一图有些出入。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开篇写道:“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p> <p class="ql-block">《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抚州临川人(今属江西)。他生于1021年,1086年,66岁时卒。他自幼聪明,勤奋好学,21岁在开封中进士,本来成绩是状元,只因卷内“孺子其朋”四字引得皇帝不悦,将其第一名改到第四名,第四名改成状元,王很大度,对此他并不报怨。</p> <p class="ql-block">《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1054年4月(时34岁),从通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辞职回家归途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形式写下此篇游记。</p><p class="ql-block">史上游记很多,但成为千古名篇的不很多。此文不是记述游玩之精彩,而是因事见理,夹叙夹议,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而对历代现实都意义深远。“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成为千古名言。</p><p class="ql-block">写此文后四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开始主张一系列改革,阻力重重,多次被迫辞官罢相。</p> <p class="ql-block">洞有一处写有“荆公回步”四字的回步厅,是146年后(公元1200年)后生研究纪念作者作过的标识,到了这里才切实感受到,当初王安石不能再走的原因,不仅仅是怕火把用灭了出不来,而是在这“荆公回步”洞口有一块大石头把路挡住了。至今人要是不弯腰,是进不去的,洞口离地面只有六十公分高,宽度大约一米多。即使小孩进去,也要猫着腰才能进得去。如果是成年人进这么小的洞口,要扶住石头把身子侧到地面才能进去。</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变法阻力很大,但他决心也很大。他的改革对推动国家法治、军事、农业、经济和体恤民情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当时及此后数百年得不到肯定,甚至被认定为北灭亡的罪魁祸首。直到清后期才承认其功,俄国革命导师列宁高度赞扬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杰出人物往往步履维艰,当时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970年前,王安石等五人“拥火以入”的“有穴窈然”的后洞口,窈然之态逼真至极。今日洞内设施,有平夷道路、通风管、电彩灯和信息网等,与千年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但入口景象可能与当时相差无几。</p> <p class="ql-block">千年的慧空禅院与褒禅寺今日犹存,规模不小,我因天晚而未进,文从网上借来此寺的鸟瞰图,建筑应为此后重建。背景山头是今日真实褒禅山,前洞和后洞在图片的右下方。</p> <p class="ql-block">网上得来下图,它把前洞与后洞的山头叫华阳山,把前洞叫华阳洞。按作者的讲法,图中的华阳山与褒禅山古代统称花山,但“花”写作“华”,图中的华阳洞今日应叫花山洞,但文中写作“华山洞”(有的古版本写为“华阳洞”)。我觉得,华阳山之说欠妥,既然山之南或水之北叫阳,华山之阳叫华阳洞好理解,那山又怎么能叫华阳山?</p> <p class="ql-block">【名篇欣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游褒禅山记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 王安石</p><p class="ql-block">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p><p class="ql-block">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p> <p class="ql-block">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p><p class="ql-block">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p><p class="ql-block">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p> <p class="ql-block">【重读笔记】</p> <p class="ql-block">作者治学严谨,明确讲了华山之华,不取华实之华读二声,而取“花”字读一声,但千百年来人们并非都理会,以下朗读的人便为一例。我反其道而行之,让其带读,我们当引以为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