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园鼓浪屿•厦门曾厝垵

曾敖林

<p class="ql-block">10月27日 厦门天气阴到多云 气温23℃至29℃</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闽南文化系列之三</span> </p><p class="ql-block"> 海上花园鼓浪屿•厦门曾厝垵</p> <p class="ql-block">10月27日上午,我们衢州老年人《赴闽南旅游团》在厦门旅游时,我就同时感受和体检到人世间的爱与丑陋之哲理:<span style="font-size:18px;">爱的真谛在于无私的奉献和关怀,而丑陋的人性则会破坏这种美好。理解爱的真谛并克服人性中的丑陋,才能真正体验到老年人的幸福和满足。</span>鼓浪屿的美在于海岛风景之自然美、音乐之岛的美是心灵的翅膀,用钢琴的旋律带着梦想一起飞翔。“万婴之母”林巧稚的爱,是对“生命使者”的真挚赞誉,还有爱的箴言“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凡是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爱是永不止息的真情。”而在鸦片战争之后,厦门被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英国、美国、西班牙、德国、日本和法国等西方13个盟国相继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同时进行进出口贸易。西方列强把大炮架设于日光岩山顶以控制厦门的丑陋行径,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通商口岸这一大片中国的领土上,清代政府海关则无权决定进出口货物关税的税率,奴役了中国老百姓100多年。至此,民族禀赋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深沉而厚重的万千思绪湧上心头,仿佛自己与祖国这广袤的大自然融为一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国情怀,通常是指将家庭情感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这种情感包括对家庭的深厚感情,与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是一种深情大爱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强调自己对家庭、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家国情怀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传统文化有着重要联系,同时也是对这些传统文化有所超越‌。</span></p> <p class="ql-block">说起厦门,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鼓浪屿的秀丽美景,以其一个生活氛围充满音乐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休闲舒适</span>的海上花园,还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著称</span>。岛上有大海、沙滩、建筑、音乐和美食等多种元素,代表景点拥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三一教堂、海天堂构、钢琴博物馆、港仔后海滨沙滩和毓园等游览胜地。一年四季,不论是春夏秋冬都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来此旅游。岛上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遗迹,这里曾被诸多个西方国家占领并设立领事馆,形成具有浓厚的人文景观和多元性的历史情趣,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称</span>为中西合璧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鼓浪屿以人均钢琴和小提琴的拥有量居全国之首,又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誉</span>为琴岛、音乐之岛和步行岛。鼓浪屿被称为“琴岛”,那是因为很早以前就受到西方音乐的熏陶,岛上有上千架钢琴。早在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羽管键琴带到北京,献给了明神宗朱翊钧皇帝,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洋钢琴在</span>我国出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span>最早记录。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厦门,带来很多管风琴。直到20世纪初,鼓浪屿教堂、教会医院和教会学校较多,华人富家之弟习琴者骤增,钢琴和风琴的大量地引入,现代钢琴在鼓浪屿和厦门普及。近现代西洋音乐在这个岛上,与中国传统音乐交流和融合,形成了鼓浪屿独特的音乐文化。</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那是一座飘浮在海上的璀璨明珠,<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span>平生第九次踏上这座海上花园,时隔八年依然有新颖感,就好像是走进了一个梦幻世界。由于三丘田码头从10月25日起进行为期二个月的扩建施工,轮渡改由我最喜欢的市民专线,是通往龙头路商业街的海滨栈道。景色挺不错的,一下船就看到了琴岛标志性建筑,在这里可以回望厦门市区高耸入云的海关等建筑,往码堤鹿礁路右边看,坡岭之上的红楼建筑便是英国领事馆旧址。鼓浪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岛上的建筑风格各异,不仅有世界各地的领事馆、还有许多欧式教堂和南洋风格的宅院。它们四面环海、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南国风光的椰子树、大榕树和芭焦丛林之间,这些老房子带着岁月的沧桑,斑驳的墙壁上爬满了藤曼。你看!那座特别显摆的混凝土半圆拱形顶建筑,就是鼓浪屿日本领事馆旧址,位于鹿礁路24号26号,这座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时具有</span>风扉美欧及东亚城市的装饰艺术风格。石礁路28号是鼓浪屿日本警察署旧址,在日本领事馆院落的西南侧,高两层,内有办公、审讯室及监狱,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该座建筑不仅是日本领事馆的附属设施,而且还在1941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鼓浪屿期间,日本警察署成为拘禁、刑讯和迫害国人的场所。许多被囚禁的爱国人士在监狱的墙壁上刻下了诗词字句,表达对日本法西斯的痛斥和对民主自由的渴望。这些字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华民众的心声‌。它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的伤痕,以坚韧不拔之志铸就辉煌。”</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原名叫圆沙洲、圆洲仔。在南宋时期称为五龙屿,厦门岛的西南端有一个小岛屿,每当海浪时就发出雷鼓般的声音,因此这个仅有1.88平方公里的小岛屿就叫做“鼓浪屿”。鼓浪屿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是一个世界著名的旅游景区。明代鼓浪屿得以开发,1573年,日光岩出现了全岛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1650年,郑成功在日光岩安营扎寨操练水师,留下了寨门、水师操台、拂净泉等遗址。1662年明末清初,陈示宗随鲁王朱以海,由海入岛协助郑成功起义抗清。1841年8月,英政府舰队攻占鼓浪屿,设炮台于山顶,控制厦门。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厦门成了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之后英国、美国、西班牙三国相继在鼓浪屿设领事馆。1902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德国、美国等13国签订了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和建立洋行,进行进出口贸易活动,不准清朝政府海关自主决定进出口关税的税率。期间西方教会在鼓浪屿创办教堂、教会医院和教会学校。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国独占鼓浪屿。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鼓浪屿回到了人民手中,从此结束了100多年被奴役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漫步鼓浪屿的小巷就像是进入一个迷宫,每一次转弯都可能有新的惊喜在等着你。‌也许是一家藏在深处的小书店,里面摆放着许多人们喜欢看的精典书籍;也许是一个精致的小花园,绽放着带刺的玫瑰混合着快乐和痛苦,让人们心花怒放却又难以忘怀。我们老年游友们跟着潘导从石礁路进入鼓浪屿腹地,走街串巷一路上欣赏到诸多风格不同的无名建筑,知名的有原德国领事馆旧址。据截鼓浪屿的建筑有1600多幢,这些建筑分为领事馆、教堂、教会医院、教会学校、洋行公馆和私人别墅等,它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历史悠久。<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有中式、西式或中西合璧的建筑,形成鼓浪屿独特的建筑风貌。在</span>这些建筑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每幢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展示,更是鼓浪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譬如:著名的鼓浪屿十大别墅,包括八卦楼、黄家花园、海天堂构、黄荣远堂、容谷别墅、林氏府、金瓜楼、番婆楼、杨家园和汇丰公馆。</p><p class="ql-block">林氏府,位于鼓浪屿鹿礁路13号到15号。林氏府原先有三幢别墅:一幢叫大楼,系1895年以前英国船长的别墅,英式,1895年林维源空居鼓浪屿时购买,今已残损;一幢叫小楼,系林维源空居鼓浪屿之后所建,西班牙式,今亦已残损;一幢叫八角楼,原为小楼的一部分,1915年,林尔嘉之子刚义在宝内做化学实验时引起爆炸烧毁。同年,林尔嘉在原址建起巴洛克式五层别墅,称八角楼。加上佣人们居住的管理房,合称林氏府,也叫府内。</p><p class="ql-block">海天堂构,位于鼓浪屿福建路38号,是一座结合中西文化的大型别墅建筑群。‌该建筑群由菲律宾华侨黄秀烺和黄念忆于1920年至1930年间建成,占地6500平方米,是鼓浪屿上唯一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别墅群。海天堂构由门楼与五座建筑组成,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中楼,这是一座仿古宫殿式建筑,采用重檐歇山顶,屋顶四角高高翘起,装饰有龙形大吻和春草飞檐,整体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屋顶与西洋建筑风格,体现了“厌胜”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思想。‌</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天主教堂位于鼓浪屿鹿礁路34号,该址原为西班牙领事馆,传教士代行领事职权,并与天主教堂合用。后来西班牙领事馆撤消,改为专用天主教堂与法国领事馆交换场地。该建筑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西班牙建筑师设计。中文名“鼓浪屿天主堂”,建筑面积232 m2,前为方形,可容纳200人左右。厦门鼓浪屿特色建筑之天主堂,岛上仅存的一座哥特式教堂。</p><p class="ql-block">文化历史:罗马天主教在17世纪初就传入福建,17世纪中叶传入厦门,并建立了“厦门教区”。厦门开埠后,天主教传教士由菲律宾马尼拉天主教会派遣,再次来到鼓厦地区传教,在鼓浪屿田尾海滨曾设立信徒聚会所。1890年,罗马教廷将福建划为西班牙多明我会的传教区。1916年,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马守仁(Manuel Prat),被罗马教廷任命为厦门教区主教,把田尾路一座作为多明我会会所的楼房与法国领事馆交换,把领事馆改为主教楼。民国6年(1917年)在主教楼前面建教堂,作为主教座堂,管理着福建教区的天主教堂。建筑面积287平方米,该楼是一座哥特式单钟楼教堂。</p> <p class="ql-block">然而当我们游览到“毓园”景点时,看到《林巧稚纪念馆》讲述这位老人生平“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情”的事迹后,在我心中对林巧稚这位妇产科医师肃然起敬。林巧稚是中国著名的妇产科医师和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她一生致力于妇产科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被誉为“万婴之母”。林巧稚(1901年—1983年),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人,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之一,与中国女权运动倡导者秋瑾,何香凝等一同被授于这一称号。林巧稚不仅医术高明,她的医德、医风和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她看淡荣誉,乐于奉献,并一直以“奉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是人们心中的真正英雄。</span>林巧稚主要成就:一生亲自接生五万多名婴儿,包括袁隆平;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平均每一天要接生2.7名新生婴儿;中国妇产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中国妇产学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接班人与从事妇产科学的研究工作。比如:妇产科专家郎景和院士,妇女保健专家严仁英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连利娟教授,妇产科专家叶惠方教授等学者。林巧稚著有《妇科肿瘤病学》、《妇科学进展》、《用袋术治疗腹壁囊肿一例》等学术论文;主编出版有《家庭育儿百科全书》、《讨论子宫绒毛膜,上皮癌预后》等著作。</p> <p class="ql-block">林巧稚出生在厦门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家庭,从小跟随父亲林良英学习英语和接受“不为良相、医者仁心”思想的熏陶。在林巧稚5岁的时候,母亲因子宫癌病故。1913年就读于鼓浪屿厦门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并留校任教。1921年考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志愿到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然而院方受聘条件限定:“受聘时间不能结婚,否然聘约自动解除。”林巧稚认为:“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二个人。”欣然决定受聘妇产科。虽然这一条款后来被废除,但林巧稚坚持遵守签约规定,毅然选择了终身不嫁,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对妇女、儿童充满了爱。平生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那是一首绝妙的生命进行曲,胜过人间一切最悦耳的音乐。”1931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助教。1937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教授。1940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9年先后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1983年4月22日逝世于北京,享年82岁。<span style="font-size:18px;">林巧稚选择了终身未婚,将医院和病房视为自己的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医学事业中。她热爱新中国和广大妇女,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医者仁心感动中国人物。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生命使者”没有儿女,但在心中装满了对无数婴儿的爱。</span></p> <p class="ql-block">游友们被林巧稚的敬业精神和事迹所感动,久久坐在她的塑雕前热议不肯离去,并忘记了拍照留念。经潘导柴导的再三催促,11.20分,我们来到马约翰广场准备去吃午饭。潘导说:“刚才我接到鼓浪屿餐厅的电话,原先11时30分午餐因游客多就餐时间往后推,改为中午12时准时开饭。”尔后引领大家到附近商店里去休息喝茶,以消磨还有半个多小时的等待时间。到了那里我觉得物价和消费水平太高了,被吓跑了。厦门一直是我所关注的城市,随着这次旅游体验和了解之后,我发现了一些可疑问题:厦门有没有大家说得那么好?是否存在一些高估的现象?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商业化过度包装评价也不是很好。</span>看来要<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正了解</span>这个旅游城市,还应该综合各个方面去重新<span style="font-size:18px;">认识</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接下来,</span>我们在“黄家花园餐厅”进食后,按照行程安排先游鼓浪屿“港仔后海滨沙滩”景区,后逛“龙头路美食街”。中午12.40分,游友们跟着潘导沿着港仔后路一直走下去到达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港仔后海滨浴场‌,位于鼓浪屿南部的港仔后路7号,近邻菽庄花园,面朝大海、背面是日光岸。这个浴场因其美丽的海景和细腻的沙滩而闻名,不仅有一个美丽和自然风光的景点,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鼓浪屿旅游不可错过的地方。港仔后海滨浴场又称为“金带水”,这个名字来源于一段历史传说。相传南宋皇帝在逃难时,将腰带投入海中以平息波涛,从此这片海域被称为“金带水”‌。这里拥有超大海域,在浴场可以尽享无敌海景‌。‌沙滩、礁石、伸向大海的栈道和观景台都是拍照的好地方‌。适合点位拍照留念,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都有迷人的光影‌。‌沙滩细腻柔软,周围自然风光优美,非常适合老顽童、老来俏和孩子们玩耍‌,来欣赏这里的美丽风光,尤其是暖秋,阳光充足,微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今年84岁的游友钟老指着眼前一片海域,他深情地说道:“我在那个海湾当兵十几年,经常爬上日光岩通过望远镜去侦察大担、二担国民党兵的动情。如今老了爬不上去了,请你给我夫妻俩拍张照片作为留念吧!”‌</p><p class="ql-block">游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部分游友可以到龙头路品尝新鲜美味的海鲜和地道的闽南美食‌,也可到附近有海鲜市场和各种小吃店逛逛。另一部分游友则去海边欣赏郑成功雕像。然我尿酸高耽心在旅途中痛风病发作,喜欢吃海鲜的我,便没有这个口福了;对开观看郑成功雕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span>不知去过多少次。与其窝火憋气地难受,倒不如找个地方安静地休息,耐心等待游友们回来。</p> <p class="ql-block">下午16.05分,大巴客车载着我们一行35名老年游客,到达厦门环城南路国办街曾厝垵网红打卡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厝垵文创休闲渔村,是一个没有门票的景区。</span>游客们沿着青砖铺成的道路前行,只见曾厝垵村内美食海鲜一条街,人气旺生意兴隆,有许多特色小吃店如虾仔煎、鱼丸汤、沙茶面等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忍不住品尝一口,那鲜美的味道在舌尖散开,让人们回味无穷。曾厝垵社区的低消费水平其口埤很好,又因为它地处在市中心,具体位置在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国办街,靠近文青路、曾厝垵北路、环岛南路的辅路。附近交通便捷,搭乘地铁、公交或者打车都可以。游客可以在这里边吃、边住、边逛,其消费程度还是相当低的。厦门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休闲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然而在曾厝垵旅游既没有被高估、也没未见到商业化过度包装的现象。作为游客来说,旅游时经济压力相对较低,同时随便拍照都非常出境头。</p><p class="ql-block">在这里除了美食小吃,曾厝垵的建筑也很有特色。红墙,小巷,石板路都是古厝的标志,有南洋风格的番仔楼、这些建筑大多由华侨建造,现在由他们的后代及亲戚居住和管理,以其闽南文化特色建筑而著称供游人参观。逛累了还可以去对面的海滩上散步,吹吹海风,感受一下这座厦门海滨城市的惬意。周边环境附近人气高的景点实在太多了,譬如厦门大学、胡里山炮台、南普陀寺和厦门环岛南路等美丽的海岸自然风光,都是人们所关注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曾厝垵文创休闲渔村,可以考虑住进曾厝垵民宿或客栈。这里的周边环境其氛围非常温馨舒适,而且价格也相对公道和实惠。曾厝垵渔村,别名“曾里”,又称“曾家沃”、“曾家湾",曾厝垵位于厦门岛东南部,至今已有伍佰多年历史。曾厝垵原址最初是一个临海的渔村,以捕鱼为生。它东至白石炮台,与曾厝垵村接攘;西至胡里山炮台,与厦门大学相邻;南面大海,与大担岛隔海相望;北至御屏山西姑岭。曾厝垵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面积6.5平方公里。1984年改为曾厝垵村委会,1987年划归思明区管辖,2003年“村改居”为曾厝垵社区居委会。</p><p class="ql-block">曾厝垵渔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朝时,系海澄月港商船之泊地,海澄开往海外的船舶需至厦门查验,停靠于曾厝垵避风候讯。方言“沃”指泊船海湾,“湾”指舟楫出入港口。曾厝垵渔村原址的胡里山炮台,是厦门 港口的要塞,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1年) ,清代设水师驻守,现存德国克虏伯大炮为世界之最。曾厝垵村在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曾厝垵设立“海军航空处”及飞机场。曾厝垵在1958年8月23日至1978年12月31日,是炮击金门的前沿阵地。这里还有一些被遗忘的古迹,如宗祠、寺庙、教堂始于清代的渔村时光空间中就留着很多古厝历史,圣妈宫里能看到厦门人独有的民间信仰;曾厝垵的祠堂主要是曾氏宗祠,在思明区胡里山炮台附近,是闽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建筑之一。曾氏祠堂始建于宋末明初,它不仅是曾氏家族的重要祭祀场所,还记录了历代祖先的事迹。祠堂内保存着许多石碑和庙宇。这些建筑见证了曾氏家族历史的兴衰和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宗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一家人,在2016年8月游厦门时拍摄“胡里山炮台”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闽南文化系列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文字创作: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原创时间:2024年11月7日</p><p class="ql-block">校勘定稿: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曾敖林自拍及网络</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4年11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