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两位九十二、九十三岁的老人和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人相遇,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呢!这真是一个奇妙和充满愉悦、惊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妈妈今年(2024年)一百零两岁了,记得上年在她一百岁的那年,我们姐弟四人陪同妈妈行西安,上华山,到北京,登长城,一路上受到赞扬声阵阵,大家都感叹,一位百岁老人仍能坚持自己走路,自己登高,真是作儿女的有福气了。今年我再从美国回香港去探望她,一年多未见,她的确是老了,行路再也没有上年那么轻松,听力也差了很多,不过她那种天生乐观和开朗的性格仍在,永远的笑容仍挂 在脸上。那天,我的好朋友Elisa打电话给我说,她爸爸也刚从美国回香港來探望她,想约过时间,帶同她九十二岁的家婆,她九十三岁的爸爸来和我妈妈相聚,让三位鲐背、期颐(九十鲐背,一百期颐)老人相见相聚,可能有惊喜的出现。</p> <p class="ql-block"> 好朋友Elisa的家婆我未见过,听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慈祥老人,现年已经满九十二岁了,仍精明能干,还能用她当年做护士时学到的知识来帮助他人。而好友的爸爸我早就认识,她爸爸和我在美国是同住一座城市“旧金山”,在美国我经常和他老人家喝茶见面,他是一位既健谈而又风趣的老人,喜欢唱歌,还写诗作对,是一位见人就笑的可爱老人。</p> <p class="ql-block"> 那天我们相约在我妈妈住附近的一间茶楼相见,好友和先生,儿子一起带着她爸爸和家婆两位老人到来,两位老人虽然加起来足有一百八十五岁,但还能行走自如,上落楼梯也不用人扶,真有点松柏长青的滋味。我和太太带着妈妈也来了,一张大围桌坐满了九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得不亦乐乎,老人耳背,特别是我妈,耳朵基本上听不见,只能靠感觉到的咀型和动作来判断别人的意思。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开朗健谈,就是爱说话,他们不管你说什么,也不管自己听不听得到,只要自己喜欢,就自说自话。三位老人一见如故,坐在一起就大声地各自聊起了各自的经历和故事</p> <p class="ql-block"> 朋友的家婆和我妈妈一样,都是广东顺德人,不过她出生在香港,也算是香港人了,但她们一聊起家乡事总有讲不完的话题,特别是吃,顺德人讲究吃的文化,在香港和广州有句名言,吃在香港和广州,大厨在顺德,意思是香港,广州的粤菜那么好吃,做菜的大厨都是顺德人,所以她们俩用自己的家乡话来聊吃聊喝,听不到对方说什么无问题,尽管自己说自己的就是了。</p> <p class="ql-block"> 朋友的爸爸何伯,和我住在美国的同一座城市旧金山,我们早已认识,聊起来话题也特别多,妈妈就在我们旁边,她听不到,见到我们聊得那么开心,她也不甘寂寞,一开口就唱起她那首刻骨铭心的抗日名歌“松花江上”,妈妈曾经告诉我,在日本鬼子侵占我们中国的时候,是她一生人感到最可怕的时候,也是她感到最悲愤的时刻,这首歌是当年从北京走难来到广州的北京大学生教她唱的,所以每次唱起“松花江上”的歌曲时总能激发出一股力量,让她为生命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 我妈妈在唱“松花江上”,何伯也不甘示弱,把茶楼当成歌厅,将圆枱当成舞台,一挺身,一站立就当着众茶客高歌一曲 “橄榄树”,一曲“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的歌曲从老人沙哑的嗓音中并发岀来时,我感受到老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吸引着众多的茶客为其鼓掌喝彩。其实两位老人并不知道对方在唱什么,在讲什么,因为他们的耳朵都不灵光,不过他们这种自愉自乐的乐观的心态,他们那种自我表现,为自己而活的情绪,恰恰是他们长寿的源泉。我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说,“长寿老人的秘诀常常与良好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 老人们在唱歌,在表现自我,在高淡阔论时,Elisa的先生添哥早己为他们点满了一桌子适合老人家享用的菜肴,他们的孙子孝顺地为老人们斟茶递水,我和太太也忙着招呼大家用餐。一桌子乐也融融的景象,一桌子温馨而有趣的相遇,编织成一曲长寿的乐章,这乐章就是只要大家都能坚持 “心态平和、开朗乐观、动静结合、幽默豁达”的态度来生活,长寿的交响曲就会为你奏响,每个人能达到一百岁的梦想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p> <p class="ql-block">妈妈在帮学校小孩子买旗,(学生卖旗是香港学校做慈善活动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妈妈真的老了,上年还能上华山登长城,今年走路已经开始放慢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