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金秋赣州千年古城之行(五)

于海

<p class="ql-block">通天岩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北郊6.8公里处的典型丹霞地貌风景区。它由摩沙岩石山组成,面积为6平方公里,有古树参天、林木繁茂、洞壑幽深等特点。通天岩处于武夷山脉、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的交汇地带,属亚热带的南缘,呈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p> <p class="ql-block">财神庙</p> <p class="ql-block">聚财富国</p> <p class="ql-block">财神庙里面供奉着赵公和福禄寿喜四位财神。各地的财神庙都有着它独特的特色,但是财神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对财富的美好向往,这一点却是相通的,财神倾诉了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也寄托着人们安居乐业、大吉大利的美好心愿。</p> <p class="ql-block">红豆亭</p><p class="ql-block">亭子两边的红柱上刻着“花红竹绿是处柔情念念,月明风清留连倩影依依”的对联,进一步烘托出了红豆亭浪漫、温柔的氛围。这里也成为了许多情侣和新婚夫妇前来游玩和祈福的地方,他们希望能在红豆亭的见证下,收获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同时,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在亭内小憩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是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的理想场所。</p> <p class="ql-block">网上有介绍说,通天岩景区那令人瞩目的宋代毗卢遮那佛禅定像以及层叠精致的五百罗汉浮雕是位于通天岩山崖部。原本想着按照指引去一饱眼福,说是从景区入口进去后,先走过那小巧的人工湖,再经过潺潺的瀑布,接着得登上两三百级台阶才能到达内圈,然后依次经过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如此这般就能来到通天岩的核心游览区,在那里的环形山壁上就能瞧见这些精美的造像。</p><p class="ql-block"> 可遗憾的是,我们这次去游览,一路上也都按照这个路线走了,却是没观察到这些期待已久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赣州市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2013 年 4 月赣州市自然博物馆并入赣州市博物馆,2015 年 12 月 31 日新馆对外开放。2020 年 12 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p><p class="ql-block">- 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以钨晶花为整体造型,占地面积 61 亩,总建筑面积 28500 平方米,陈展面积 10300 平方米。共有 4 层,地下室 1 层,整体高度低于 24 米。设计结合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成为一处具有地方特色和建筑美学的城市地标。</p><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p><p class="ql-block">- 馆藏古代文物和自然标本 2 万余件,珍贵文物 2505 件(套)。藏品涵盖了历史文物、客家民俗文物、革命文物和动植物、化石矿产标本等,以古代瓷器、字画以及客家民俗文物见长。</p> <p class="ql-block">赣州市博物馆外观以钨晶花为整体造型。</p><p class="ql-block">1. 体现地域特色:</p><p class="ql-block">- 与钨矿资源的紧密联系:赣州是“世界钨都”,钨矿资源极其丰富,钨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将博物馆设计成钨晶花的造型,能够直观地体现出赣州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是对赣州钨矿产业的一种独特展示和宣传,让人们一眼就能联想到赣州丰富的钨矿资源。</p><p class="ql-block">2. 艺术审美价值:</p><p class="ql-block">- 独特的视觉效果:钨晶花造型独特,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其形态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独特的造型使博物馆在城市建筑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氛围。</p><p class="ql-block">- 现代感与创新性:这一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创新精神,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建筑的常规形态,展现出赣州在文化建筑领域的创新意识和对现代艺术的追求,为城市增添了一份现代感和时尚感。</p><p class="ql-block">3. 文化内涵表达:</p><p class="ql-block">- 象征意义:花朵通常象征着美好、绽放和生命力,钨晶花造型的博物馆也寓意着赣州的文化如同花朵一般,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具有深厚的生命力和传承价值。它代表着赣州人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的美好期望。</p><p class="ql-block">- 文化融合:钨晶花造型的博物馆不仅体现了赣州的地域特色,还融合了现代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赣州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种融合使得博物馆成为一个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平台,吸引着人们前来参观和了解赣州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梅嶺~南粤雄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余梅关,其古称横浦关,乃是自秦汉以来中原通向岭南极为重要的通道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四年,张九龄奉诏开凿了梅关古道,并将此关命名为“梅关”。至明代,在岭脊的南方修筑起了关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南粤雄关”这一题字,是明万历戊戌中秋(1598年)由南雄知府蒋杰所题写。并且,梅关关楼南北侧分别刻有的“岭南第一关”“南粤雄关”,也皆为明万历年间南雄知府蒋杰所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梅关关楼北侧的“梅岭”石碑,是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府张凤翔所立。该石碑高2.4米、宽1.4米,“梅岭”两个大字笔力刚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题字无疑为梅关古道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重要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存的梅关关楼始建于宋代。宋代嘉祐八年(1063年),当时担任江西提刑兼南安军知事的蔡挺主持建造了新的梅关。此关楼为砖石结构,风格古朴且气势雄伟,其两侧分别悬挂着“南粤雄关”和“北燕云路”的石匾。作为江西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关关楼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梅岭南粤雄关”的相关历史人物关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天祥:南宋末年,文天祥起兵勤王,官至右丞相。后来兵败被捕,在被押送燕京途中取道梅岭,还留下了与梅岭相关的诗作。比如《南安军》一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廓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这首诗充分展现了他坚贞不屈的气节以及以死报国的决心。梅岭也由此成为文天祥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地点,承载着他的爱国情怀与不屈精神。</p><p class="ql-block">- 利玛窦:在明代,利玛窦在其文章里描述了梅关古道的繁荣景象。他写道:“每天过往的许多省份的大量商货抵达这里,越山南运;同样地,也从另一侧越过岭,运往相反的方向。运进广东的外国货物,也经由同一条道输往内地。旅客骑马或者乘轿越岭,商货则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这从侧面体现了当时梅关古道作为重要交通枢纽,在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方面所占据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石城砚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 石城砚起源于北宋时期,因产自江西省石城县龙岗乡,故而也被称作“龙岗砚”。</p><p class="ql-block"> 石城砚石的品质极为独特,其石上常常带有石眼,还有金丝银线般的纹路,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泽以及各种各样的纹理,天然形成类似昆山山水风光、花卉虫鱼、飞禽走兽、人物神像等奇特的图案。</p><p class="ql-block"> 在石城砚的设计制作方面,有着独特的讲究,秉持用工越少越好的原则,力求达到天运自成的效果。其雕刻要点在于依石雕形,巧妙利用石材本身的颜色与纹理,多采用线刻、浮雕、镂刻等雕刻手法,以此充分展现创意。</p><p class="ql-block"> 石城砚大体可分为两类:</p><p class="ql-block">一是随形砚,这类砚台的特点是依据石材原本的形状来成形,依照其纹理进行装饰设计,根据砚台的特点镌刻题词,力求达到自然天成的美感。</p><p class="ql-block">二是雕砚,其特点为构思十分精巧,经过精雕细琢,充满了雅趣,别具一番韵味。</p><p class="ql-block"> 石城砚凭借其独特的砚品与砚艺,彰显出了独特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以及收藏价值,向来备受古今文人雅士的珍爱。</p> <p class="ql-block">石城灯会</p> <p class="ql-block">魏家大院,为魏氏家族聚居民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历经嘉庆、道光、民国初年的陆续增建形成现有规模。该建筑由民居、祠堂、马厩、学馆、谷仓等组成,据家谱记载,魏氏先祖由闽西迁到赣州,因从事木材经营而致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元浚夫人郑氏做百岁大寿时,魏氏子孙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装修华美的祠堂来为郑氏庆寿。民国初年,又在祠堂的西侧和北侧增建了两栋住宅,构建了一座四合院式的学校。至此,魏家大院的规模已基本定型,有住宅5栋,厨房、马房、杂物间各一栋,祠堂一座、谷仓3座、旧式蒙馆2座、新式学校一座,另有池塘、禾坪、后花园等周边环境设施,总占地面积28亩。魏家大院建筑,均为砖木结构,采用青砖灰瓦防火山墙形式,用材考究,木构精雕细刻,集精美的"三雕一塑"(砖雕、木雕、石雕和灰塑)于一体,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同时,保存如此完整和规模的家族式建筑群,为研究赣州清代中期以来的城市历史文化提供了一处重要的实物资料。现为客家文物博物馆。2019年3月7日,魏家大院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49 年 8 月 14 日赣州城宣告解放,解放军进入赣州城。</p> <p class="ql-block">上海商务印书馆新镌铜版印</p><p class="ql-block">《康熙字典》(子集和丑集)</p> <p class="ql-block">天长地久</p> <p class="ql-block">客家的方言文化</p><p class="ql-block">客家方言是中国八大汉族方言之一,又称"唐音""客方言""客话"或"客家话"。她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音韵和古词汇,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人有着"宁卖祖公厅,唔卖祖公声;宁卖祖宗田,唔忘祖宗言"的祖训,坚守着客家母语。</p> <p class="ql-block">《月光光》是最广为人知、分布最广泛的客家童谣。在不同地区,《月光光》汇入了各地客家风俗特色,衍生了各种版本的故事,每一个版本都描绘了各地客家的生活画卷。</p><p class="ql-block">●《月光光》</p><p class="ql-block">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黄,跳上床;</p><p class="ql-block">床无杆,跌落坑;坑圳头,看黄牛。黄牛叫,好种猫;猫头鸡,好种鸡;</p><p class="ql-block">鸡入时,好唱戏。唱戏唱得好,虱嬷变跳蚤。跳蚤跳一工,虱嘛变鸡公。</p><p class="ql-block">鸡公打目睡,天龙走得脱。天龙走忙忙,撞到海龙王。龙王做生日,猪肉豆腐大大粒。</p> <p class="ql-block">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寿量寺。</p><p class="ql-block">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寿量寺,后有赣州城”。</p> <p class="ql-block">寿量寺始建于五代,是五代百胜军防御使卢光稠捐舍而建。相传,卢光稠生病用药无效,后被僧人道诚治愈,卢光稠想要重谢他,道诚不接受并说:"得一袈裟足矣"。于是,卢光稠将自己的东宅花园捐赠出来,创建了佛寺,名为"卢兴延寿寺",后改名为"经寿寺",宋祥符年间又改名为"寿量寺",元末遭兵毁,明洪武年间,僧人荣安恢复修建。寺内原有铁铸观音力士像,高6米,1972年被毁。现保存有民国初年的"园通宝殿"和"毗卢殿"。1997年进行了全面修建,后又经局部保护维修和扩建,才到了至今的规模。寿量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研究赣州佛教文化和古城规划建设的重要载体。2000年6月15日,寿量寺被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寿量寺中兴修造》……侍读大学士解缙</p><p class="ql-block">解缙(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府代州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明代初期文学家、内阁首辅。</p><p class="ql-block">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进士,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官,归乡进学。建文年间,被谪河州。永乐初,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曾奉命总裁《太祖实录》、纂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1407年)因立储等事被外放为广西布政司右参议,旋改交趾,督饷化州。永乐九年(1411年)以“无人臣礼”的罪名被捕入狱。</p><p class="ql-block">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日(1415年2月22日),解缙被纪纲用酒灌醉,埋在雪中致死,终年四十七岁。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九月,赠礼部侍郎,赐谥号“文毅”。ws文</p> <p class="ql-block">……卢光稠将自己东宅的花圃地赠予道诚用以创建寺庙,并且向寺庙捐铸了4尊铁佛菩萨,其中前殿摆放3尊,后殿放置1尊,而后殿那尊“丈六身”的铁观音体量最为庞大。这尊高达6米的巨型贴金铁观音,在195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道诚成功建好寺庙后,将其取名为“卢兴延寺”,以此来感激卢光稠给予的帮助,之后寺庙又更名为“圣量寺”。</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寺庙被当时的赣州市土产公司所占用,后殿的那尊巨型五代铁观音更是在1972年被公司收取旧铜铁而拆毁。</p> <p class="ql-block">赣五中唐宋遗址位于章贡区建国路227号(原赣五中操场北侧高地至赣州供电局北院内),又称射箭坪遗址。遗址呈长方形,面积约4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2米,发现大量唐末五代至宋代的青釉瓷片、酱褐釉瓷片及残砖瓦等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郁孤台简介</p><p class="ql-block">位于赣州城西北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峙故名。始建于唐朝中叶,1984年按清同治十年式样修葺。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甚多,最著名的有赵抃,苏轼、辛弃疾、文天祥等,尤以辛弃疾《菩萨蛮》词驰名海内。登临郁孤台,可俯瞰赣州城全景。</p> <p class="ql-block">赣州的贺兰山其实是田螺岭的雅名。关于其得名有两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1. 与岳飞《满江红》有关:岳飞的《满江红》中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词句。岳飞曾在赣州有过军事活动,且对百姓有恩。因此,有人认为宋代那些具有时尚、进步精神且极具文化情结的赣州士官和百姓,因岳飞的这首词以及对岳飞的尊崇,将田螺岭添了雅名“贺兰山”。</p><p class="ql-block">2. 与山体形态有关:清同治《赣县志》记载:“郁孤台,在文笔山,一名贺兰山,其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也就是说,这座山山体隆起,有一种孤独耸立的感觉,所以被称为贺兰山。这与宁夏的贺兰山因“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的说法有相似之处。不过,宁夏贺兰山的得名主要是因为山体颜色和形态似白马,而赣州贺兰山是因整体的孤耸形态。</p> <p class="ql-block">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才华万千,能文能武,一生却壮志难酬,抱憾病逝。</p><p class="ql-block"> 南宋淳熙二年至三年(1175~1176年),在赣州任提点刑狱一职,留有著名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大宋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p><p class="ql-block">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其中一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让郁孤台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p><p class="ql-block"> 【南宋】辛弃疾</p><p class="ql-block"> 郁孤台下清江水,</p><p class="ql-block"> 中间多少行人泪?</p><p class="ql-block"> 西北望长安,</p><p class="ql-block"> 可怜无数山。</p><p class="ql-block"> 青山遮不住,</p><p class="ql-block"> 毕竟东流去。</p><p class="ql-block"> 江晚正愁余,</p><p class="ql-block"> 山深闻鹧鸪。</p><p class="ql-block">《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历史背景如下:</p><p class="ql-block">- 金兵南侵与太后逃亡事件: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 年),金兵大举南侵,一路南下追高宗到福建,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追隆祐太后,隆祐太后由南昌逃到赣州才得到喘息机会。造口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地点,见证了这一段历史悲剧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的任职经历与触景生情:宋孝宗淳熙二、三年(公元 1175 至 1176 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在 1176 年,他途经造口,俯瞰昼夜奔腾的滔滔江水,想起了 47 年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于是,他将满怀的悲愤化作了这首词,题写在造口的墙壁上。</p><p class="ql-block">这首词反映了四十年来,由于金兵南侵,祖国南北分裂,广大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同时,也反映了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立场,并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这种强烈的爱国思想,是辛弃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体表现。ws文</p><p class="ql-block">注:“书江西造口壁”中的造口壁,位于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的皂口(造口)镇的江边墙壁上。</p> <p class="ql-block">田螺岭</p> <p class="ql-block">田螺岭7号</p><p class="ql-block">周敦颐在赣州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原名敦实,字茂叔,因避宋英宗名讳而改名为敦颐,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中国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理学家。</p><p class="ql-block">周敦颐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他的舅舅郑向是龙图阁大学士,对周敦颐影响颇多,使他得到了荫补入仕的机会。在为母服丧期满后,周敦颐开始了他的地方仕宦生涯,历任郴县县令、合州判官、永州通判、邵州知州等职。他恪尽职守,清正廉洁,造福百姓,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赏识和举荐,最后升职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作为学者型官僚,周敦颐延续了自汉代以来的官教合一的传统,在理政之余,还讲学授课,并有多部著作传世。他的文学造诣也很高,被誉为“文以载道”的典范。熙宁六年(1073年),周敦颐去世,宋神宗赐谥“元”,人称“元公”。</p><p class="ql-block">周敦颐思想成就:</p><p class="ql-block"> - 哲学思想方面:</p><p class="ql-block">- 宇宙生成论:通过《太极图说》构建了完整的宇宙生成论。把《老子》中的“无极”观念与《易传》中的“太极”观念熔为一炉,认为宇宙的演化始于“无极”,由“无极”产生“太极”,“太极”的“动静”产生“阴阳”;“阴阳”交互作用产生“五行”;“五行”的顺序展开形成四时运行;“阴阳”“五行”相互作用,化生万物。并且在阴阳二气交合凝聚的过程中形成人,还提出了圣人以中正、仁义为人们确立基本行为规范与伦理准则,提倡“静”的生活方式以维系社会秩序,使儒家第一次建构起自己系统的宇宙生成论。</p><p class="ql-block">- “诚”本说:在《通书》中,力图将儒家伦理的根据与宇宙演化的本源统一起来,使儒家的伦理原则升华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认为“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对理学的贡献:被视为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搭建了理学得以发展的总框架,提出了很多关键性概念,抛出了引发后世无数争论的核心命题,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 文学方面:代表作为《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千古名句,体现了其高洁的品格和对君子精神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中共赣南临时特委旧址——田螺岭十号》</p><p class="ql-block"> 1928年2月,中共江西省委重新制定《江西全省总暴动工作计划》,将赣西南确定为全省总暴动的爆发点。随后,省委派汪群来到赣州,成立了中共赣南临时特委,汪群担任书记。</p><p class="ql-block"> 中共赣南临时特委旧址是19世纪的青砖瓦平房,为砖木结构,面积达295.2平方米,背山面水。该建筑建于民国期间(1911年—1949年),属于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是砖木加埕灰竹芭墙混木结构。</p><p class="ql-block"> 1928年4月,江西贵溪人汪群受中共江西省委指派来到赣州,在田蝶岭十号秘密成立中共赣南临时特委,并出任赣南临时特别委员会书记,其夫人贺复丹担任赣南特委秘书,二人在此工作、居住。然而,1928年10月18日,汪群和贺复丹在此处不幸被捕,随后英勇牺牲,此地也因此成为赣南早期重要的革命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章贡区西津路35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赣州基督教堂福音堂,其前身为清代始建的虔光堂。</p><p class="ql-block">1939年中共赣州市委曾在此成立。</p><p class="ql-block">2011年8月27日,大公路耶稣堂迁至此并正式开放.。</p> <p class="ql-block">赣州广东会馆位于赣州市章贡区西津路6号,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是一栋岭南风格的建筑。整座建筑南北长61.2米,东西宽前部19.5米,后部38.4米,前后三进,为砖木石混合结构。其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上的陶塑、砖雕、木雕、石雕特别精美。山墙以曲线形的弓式山墙为主,无论是门面、瓦面、山墙、屋脊还是内部结构十分精致考究。</p><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赣州广东会馆是广东商人在赣州的重要活动场所,它为广东与赣州之间的商业交流、贸易往来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这里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1926年11月,赣州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东会馆召开。在革命年代,会馆还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革命活动,是赣州红色历史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赣州阳明书院坐落于江西赣州郁孤台下,它是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重要实践之所,亦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形成之地以及其学术思想的主要成熟之地。</p><p class="ql-block"> 这座书院历史颇为悠久,最初名为濂溪书院。早在明正德年间,时任南赣巡抚、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在巡抚赣南期间,曾于此聚众宣讲他那影响深远的“致良知”学说。而后岁月流转,书院历经诸多变迁。直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知府王藩积极倡捐,在郁孤台原址对书院进行了重建,并赋予了它如今大家熟知的名字——阳明书院。不过,在后续的漫长时光里,书院又几经兴衰沉浮。</p><p class="ql-block">现今的阳明书院是由辽宁省大连籍的王修权和贾慧侠全额出资重建而成,重建时间为2017年,地址依旧选在了原旧址,也就是赣州郁孤台下。</p><p class="ql-block"> 此次重建后的阳明书院颇具特色,它是典型的三进式客家民居样式,总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其中有效房间面积达到1580平方米。书院内部设置丰富多样,设有仰德堂、良知堂、知行堂、传习堂、望德亭、“三纲八目”茶社、思归轩、阳明精舍、阳明手迹碑林、格竹园、阳明别苑等诸多功能区域,为研究、挖掘、传扬王阳明心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与氛围。</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白马庙5(41号)</p><p class="ql-block">建筑面积约412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建筑,位于河套老城区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建筑年代:清代</p><p class="ql-block">公布时间:2017年8月17日</p><p class="ql-block">赣州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现作为赣州市章贡区江南宋城文化研究会等办公地点。</p> <p class="ql-block">白马庙2会昌学公馆</p><p class="ql-block"> 该建筑建于清代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建筑,门额有"会昌学公馆"铭匾,两进三堂三开间,砖木结构,悬山顶,正面为青砖叠涩出檐,山墙采用穿斗式木架,竹骨泥墙,水板墙裙,内部也用木板隔断,开间较小。</p><p class="ql-block">赣州府衙于清康熙年间搬迁至今新赣南路,府衙旧址后辟为试院。白马庙毗邻试院,会昌县民众在此设立学公馆。是专为会昌学子来赣州府考试提供方便的会馆。</p><p class="ql-block"> 现这里被活化利用,开了雷一泡茶艺馆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