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十六讲:学前心理学——感觉与知觉</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感觉</div>考点一:感觉的含义。<br>★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br>❆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即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气味、软硬等,当这些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大脑就产生对它的反映,这个过程就是感觉。例如苹果的颜色是红色,即视觉。味道是甜的,即味觉。气味香的即嗅觉。这些都是感觉现象。<br>❆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一切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考点二:感觉的类型。<br>★感觉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br>★从感觉器官角度分: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br>❆外部感觉:感受器位于人体的表面或接近表面的地方,主要是接受来自体外的各种刺激,反映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br>▲视觉:眼睛能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叫视觉。视觉看到的是可见光,可见光实际上是一种电磁波。人类眼睛所能感受到的只是光波中的一部分。眼睛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在丘脑处进行初步加工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枕也视觉中枢,视觉就产生了。<br>▲听觉:听觉是一种振动的刺激,听觉的刺激物是可听声波,有着特定的频率。年龄不同,人的听觉范围各不相同。听觉的器官是耳朵,耳朵分内耳、外耳、中耳。听觉器官接收到声波,最后机械的声波转化成神经冲动,传递至大脑颞叶区的听觉中枢,于是听觉就产生了。<br>▲嗅觉:嗅觉的器官是鼻子,鼻子能接受的适宜刺激是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鼻子接受嗅觉主要依靠鼻腔粘膜的嗅细胞。当有气味的气体物质作用于嗅细胞,细胞产生兴奋,传到位于颞叶区的嗅觉皮层,嗅觉就产生了。<br>▲味觉:味觉的感觉器官是舌头,舌头能接受的适宜刺激是可溶解于水或者液体的物质。舌头的表面、咽喉部以及腭上的味蕾是味觉的感受器。酸甜苦咸是基本味觉,其它的味觉是由它们混合而成。<br>▲肤觉:肤觉的感觉器官是皮肤,皮肤能接受的适宜刺激是物体机械的、温度的作用,或者是伤害性刺激,接受肤觉的感受器主要在皮肤、口腔黏膜,鼻黏膜以及眼角膜上,以点状分布。肤觉包括触压觉、温度觉、痛觉以及其他肤觉混合而成。<br>❆内部感觉:感受器位于肌体内部,主要是接受机体内部的各种刺激,反映人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br>▲运动觉:<br>✿概念:运动觉的感觉器官是肌肉、韧带、关节等的神经末梢。运动觉就是反应躯体各部分运动和位置的感觉。引起运动觉的适宜刺激是躯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br>✿作用:运动觉可以支配人类进行行走、劳动、以及各种体育活动,是随意运动的基础。人在活动时,动觉产生的反馈信号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动觉,人就不能正常地走路,动觉受损的病人走路时眼睛必须盯着脚尖。<br>✿运动觉对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动觉与触觉结合,产生触摸觉,使人认识事物的形状、大小、弹性、软硬、滑涩、轻重等属性。研究表明,将被试的眼睛蒙上,将各种形状的木块放在手掌上,被试不能判断其形状和大小;用手触摸,就可以报告其形状和大小。因此,被动触觉不如主动触摸。<br>✿运动觉还与言语活动关系密切。巴甫洛夫指出,言语器官的动觉刺激是第二信号的基本成分,是言语活动的感性基础。<br>▲平衡觉:<br>✿概念: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平衡觉的感觉器官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平衡觉就是反应头部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引起平衡觉的适宜刺激是身体运动时候的速度以及方向的变化。<br>✿作用:平衡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视觉、内脏觉关系十分密切。当前庭器官兴奋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发生晃动,消化系统也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反之,如果视野中的景物发生急剧变化,也会引起人的前庭器官兴奋,看电影时常会产生这样的体验。人的晕车、晕船等现象,就是由前庭器官受刺激引起。<br>✿平衡觉能够调节人体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br>▲机体觉:<br>✿概念:又叫内脏感觉,感觉器官是人体各脏器的内壁。机体觉就是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引起机体觉的适宜刺激是机体内部器官的活动和变化。内脏感觉的感受器分布于各脏器壁内,把内脏活动及其变化的信息经传入神经传向中枢,从而产生各种内脏感觉,如饥、渴、饱、胀、恶心、疼痛等。<br>✿表现:机体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性质极不确定,也缺乏准确定位,分辨力差,所以又称“黑暗感觉”。当人的内部器官工作正常时,各种感觉便汇合成为人的一般感觉。在通常情况下,内部感觉的信号被外部感觉信号掩蔽了。只有在内脏感觉十分强烈时(如生病时),它们才可能成为鲜明的、占优势的感觉,才能为人意识到。因此,机体觉能够及时反映集体内部环境的变化。如一般在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会产生恶心、窒息等症状。<br>★从刺激的来源分:外受感觉、内受感觉、本受感觉。 <br>❆外受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br>❆内受感觉:对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br>❆本受感觉:对机体位置、运动状态的反映。 考点三:感觉的特性<br>★感受性与感觉阈限。<br>❆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br>❆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比如,小明听歌,将声音调到10分贝时,刚刚好可以听到,小明刚好听到声音能力是绝对感受性。<br>❆差别感受性: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比如,小明听歌时,想要调高音量,声音由10分贝达到15分贝时,小明刚好能感觉到声音变大,小明感受到声音发生变化的能力是差别感受性。<br>❆关系:绝对感受性是能力从无到有,差别感受性是能力从有到有,但是中间有一个微小的变化。比如:我们往一杯白开水中加一勺子糖,从感觉不到甜味,到感觉到甜味,这是一种绝对感受性,在加半勺糖,从感觉到甜味到感觉到更甜了,是差别感受性。<br>❆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br>❆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比如,声音达到10分贝时,小明刚刚好可以听到,10分贝时是小明的听力感觉阈限。<br>❆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比如,声音由10分贝达到15分贝时,小明刚好能感觉到声音变大,刚刚引起小明听力变化的量5分贝是差别感觉阈限。<br>❆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一般认为,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当然,在细致的说是应该是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成反比。<br>★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一般情况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br>❆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br>▲暗适应: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暗适应,比如,当我们从明亮的室外走进昏暗的电影院,一开始我们无法看清电影院内的情况,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分辨出物体的轮廓,约40分钟后,周围的一切更加清晰,我们逐渐看清电影院内的情景。因此,暗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强变弱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br>▲明适应: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明适应,比如,电影散场后我们走出电影院,来到明亮的室外,我们会觉得光线非常刺眼,看不清周围的东西,约2、3分钟以后视觉才能恢复正常。因此,明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弱变强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br>❆嗅觉适应:即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嗅觉,让嗅觉感受性发生变化。比如我们常说的古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的适应,再比如生活中我们会觉得自己喷的香浓度刚好,但别人却觉得香水味太浓,这也是由于发生了嗅觉适应。不同的刺激,嗅觉适应的时间不同,有的只需1、2分钟,有的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br>❆听觉适应:例如,去参加一个舞会,刚到舞会现场时会觉得音乐声很强,待2、3分钟后,会觉得音乐声没有刚开始听起来那么大。<br>❆味觉适应:吃饭时,一开始觉得菜有点咸,吃着吃着就不觉得咸了,这是味觉的适应。<br>❆皮肤觉的适应:游泳时,刚刚跳进水中会觉得水很冷,不久这种感觉就消失了,这是皮肤觉的适应。<br>❆触觉适应:触压觉的适应较快、较明显。例如,戴手表的人平时不觉得手腕上有重物。<br>❆温度觉的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温度觉的适应也较快,大约3、4分钟后便能感受到。<br>★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br>❆无彩色对比和彩色对比。又称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是心理学上的视觉对比,即指由光刺激在空间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同一灰色放在黑色的背景上显得亮些,放在灰色的背景上显得暗些,这是无彩色对比。灰色的对象放在红色的背景上,看上去有绿色的感觉,而放在绿色的背景上又有红色的感觉,这就是彩色对比。彩色对比的结果使刺激对象向背景的补色方向变化。<br>❆同时性对比和继时性对比。刺激同时作用产生的对比是同时性对比,比如月明星稀、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等;刺激相继作用产生的对比是继时性对比,比如先吃糖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的酸,先喝药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特别的甜。<br>❆痛觉对比也属于感觉对比中的一种。痛觉是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研究表明,人的疼痛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环境、经验的作用,人对伤害性刺激的认识,暗示的作用等。比如说,妈妈带小孩子去医院打针时,会告诉哭闹的孩子说, “闭上眼睛就不疼了”。结果,孩子在打针时闭上了眼睛,果然感觉不疼了。<br>★感觉后效:也叫感觉后像,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由兴奋过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在视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称为视觉后像。<br>❆视觉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br>▲正后像:一种与原来刺激性质相同的感觉印象,正后像保持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属性。例如,注视亮着的电灯2~3分钟,然后闭眼,就会有一个灯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这是正后象。<br>▲负后像:一种与原来刺激相反的感觉印象,负后像则与原刺激物所具有的性质相反。例如,在上例中,如果继续注视,便会有一个黑色的象出现在亮的背景上,这就是负后象。<br>▲彩色视觉也有后像,不过正后像很少,一般都是负后像。彩色的负后像在颜色上与原颜色互补,而在明度上则与原颜色相反。例如,注视一个蓝色背景图片几分钟后,再看一个白色背景时,你会觉得白色背景发黄,因为蓝色和黄色是一对儿补色,这就是颜色视觉的负后像。<br>★感觉的补偿作用: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感觉失却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即使感觉器官有缺陷或受损伤,其他没有缺陷或没被损伤的感觉器官在生活实践中经过特殊训练,其感受性就可以提高,从而对有缺陷或受损伤的器官起补偿作用。例如,盲人由于不能用眼睛来了解这个世界,因而他们多依赖于听觉、触觉等来获得信息,于是盲人的听觉、触觉比一般人要敏锐。就像人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的,盲人可以依靠触觉识别人民币、盲文,可以凭着手杖敲击地面的声音来判断路况。不同感觉之间之所以能够互相补偿,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br>★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例如,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看见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看见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br>★闪光融合:当刺激不是连续作用而是断续作用的时候,随着断续频率的增加,感觉到的不再是断续的刺激,而是连续的刺激的一种景象。我们看到一系列的闪光,当每分钟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闪光,而感到是一种固定或连续的光,在视觉中,这种现象称为闪光融合现象。<br>★马赫带现象:马赫带现象是1868年由奥地利物理学家E.马赫发现的一种明度对比现象,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亮处更亮,暗处更暗的现象。它是一种主观的边缘对比效应。当观察两块亮度不同的区域时,边界处亮度对比加强,使轮廓表现得特别明显。<br>★浦肯野现象:浦肯野现象亦称浦肯野效应。即人们从昼视觉向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的最大敏感性向短波方向移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知觉</div>考点四:知觉的含义<br>★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知觉并不等同于各类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br>★知觉与感觉的区别: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知觉强调的是整体属性,感觉强调的是个别属性,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br>★知觉与感觉的相似之处: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br>★知觉与感觉不同的特征:第一、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意义,知觉的目的是解释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是什么,尝试用词去标志它,因此知觉是一种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过程。第二、知觉是对感觉属性的概括,是对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所以知觉是一种概括的过程。第三、知觉包含有思维的因素。知觉要根据感觉信息和个体主观状态所提供的补充经验来共同决定反映的结果,因而知觉是人主动地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推论和理解的过程。 考点五:知觉的特征<br>★知觉的选择性:<br>❆含义: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给同学们播放视频,视频就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变成我知觉的背景。所以,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br>❆对象从背景中区别出来的三种条件:<br>▲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夜深人静时隔壁的电话铃声;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着迷彩服藏在草地中的士兵。<br>▲当对象是相对活动的而背景是相对不动的,或对象是相对不动的而背景是相对活动的,对象也容易被感知,如夜空中的流星、大合唱时不张嘴的人。<br>▲当对象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时,或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相联系时,也容易被感知,如在嘈杂的环境中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在书店对所需要书籍的迅速发现等。<br>❆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br>▲客观方面:①刺激物的觉得强度,刺激物越强烈越容易被优先选择。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例如:教师上课时重点部分用彩色粉笔书写,最容易优先选择。相反,昆虫的保护色、军事上的伪装使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很小,不容易让人发现。③对象的活动性,也叫活动律。例如:动态的广告比静态的广告牌更容易被人们发现。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优先被感知。例如:街上打扮与众不同的人。<br>▲主观方面: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②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③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br>★知觉的整体性<br>❆含义: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知觉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知觉的整体性就是人把事物各部分属性综合起来,从而能够整体地把握该事物。<br>❆整体性的考察对象:①整体优先。②从整体了解局部,比如一个熟悉的人,当他换了衣服,改变了发型的时候,我们还能认识他,其中利用的就是从整体了解局部。我们先对这个人有了整体的认识,继而当他改变细节,我们才了解了他细节的变化。③从局部推导整体,比如窥一斑而知全豹。<br>❆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br>▲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相似(彼此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闭合、连续等因素。比如说:我们看到娃恰恰会认为是娃哈哈。<br>▲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知觉对象强度大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往往决定对知觉对象的整体认识。比如说:你的朋友换了衣服和发型,但你还能认出他,因为他的五官没有变。<br>▲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影响知觉的整体性。同样一些部分,处于不同的结构关系中就会成为不同的知觉整体。比如说:在字母A和字母C之间写上数字13,别人一眼会认为写的是字母B。<br>▲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者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补充当前的知觉。比如说:管中窥豹,也就是通过豹子的一个斑点,就可以得出这个动物是豹子。 <br>★知觉的理解性<br>❆含义: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br>❆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br>▲与认识对象有关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对它的知觉就越迅速,越精准,对其认识就越深刻完善;<br>▲言语的指导作用。在环境复杂、对象特征不明显时,言语可以唤起人的经验,帮助理解。例如:在旅游时导游告诉游客某块石头很像大象,这时游客会越看越像。<br>▲个人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认知也会不同。例如:同一块木材在伐木工人看来就是简单的木质材料,但在雕塑家眼里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件艺术品。<br>▲社会文化。例如: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喜庆,象征革命。<br>▲心向。心向是人对所知觉的事物的预期,它影响人的知觉理解。例如:常偷窃的人总怕被别人发现,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惶恐不安。<br>★知觉的恒常性<br>❆含义: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相对不变。也就是说,无论外部条件怎么改变,知觉对象一点不变的就是恒常性。强调本质的不变。<br>❆理解: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br>❆知觉恒常性的种类:<br>▲亮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比如说:煤块放在强光下和放在黑暗中,我们依然知道是煤块。<br>▲颜色恒常性:个体对熟悉的物体,当其颜色由于照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不因色光改变而趋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比如说:室内的家具,在不同照明下,对其颜色知觉仍保持相对不变。<br>▲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时,物体在我们眼中的成像会发生变化,但我们实际知觉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会改变。比如说:我们开门无论开什么样的角度,门的形状都是长方形。<br>▲大小恒常性:物体离我们近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要大于物体离我们远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但我们实际知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会因此而改变。比如说:一个人离我们近还是远,他的身高是没有发生改变的。<br>▲方向恒常性:人不随身体部位或视像方向改变而感知物体实际方位的知觉特性。人身体各部位的相对位置时刻发生变化,与之相应环境中的事物的上下左右关系也随之变化,但知觉对象的方位知觉仍保持稳定。<br>▲声音恒常性:飞机飞得很高时声音很小,可能比蚊子在耳边飞的声音还要小。但我们主观上总觉得飞机飞的声音比蚊子飞的声音大得多,这就是声音恒常性。 考点六:知觉的类型<br>★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肤知觉等。<br>★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对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br>❆物体知觉是对物的知觉,主要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br>❆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包括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的认识。<br>▲视崖实验。该实验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儿童的平台,平台两边覆盖着厚玻璃。平台两边厚玻璃上铺着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布料与玻璃贴紧,形成“浅滩”,而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此时,让婴儿从一边爬向另一边,婴儿会极度犹豫,甚至拒绝,说明婴儿已经具备深度知觉。<br>▲空间知觉的类型:<br>✿形状知觉——对物体外部轮廓的知觉,例如:它是正方形还是圆形,方的还是扁的。<br>✿大小知觉——对物体所占空间体积的知觉,例如:我们看到飞机会觉得大,看到蚂蚁会觉得小。<br>✿方位知觉——对事物具体方位对知觉,例如:他是在你的前面还是后面,左面还是右面。<br>✿深度知觉又叫距离知觉——对事物深度的知觉,例如:我们站在井边往下看,会觉得下面很深。深度知觉可以用视崖实验得到证实。<br>❆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人们可以借助计时工具、自然界的周期现象、有机体的生理节律、周期性的社会活动来估计时间。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对估量、对时间的预测。<br>▲时序知觉——能够分辨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就是时序知觉,如午饭后,会有客人来访。午饭在前,客人来访在后,两个事件在出现的顺序上是不同的。 <br>▲时距知觉——能估计出事件存在的持续时间就是时距知觉,例如,这个会议开了5天,这个声音响了半分钟。<br>▲时间点知觉——指知道某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br>❆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br>▲真动知觉——事物发生了真实的运动,产生了空间位移,被我们感知到,例如:小鹿在跑、飞机在飞。<br>▲似动知觉——物体没有运动,但是我们却认为它发生了运动。似动知觉包含以下几种:<br>✿动景运动:两个静止的刺激物相继呈现,我们会认为一个刺激物在向另一个刺激物运动,例如:电影实际上是在播放一帧一帧的图片,但是在我们看来却是连续运动的画面。<br>✿诱发运动:一个静止的刺激物周围如果有运动的刺激物,我们会认为静止的刺激物在动,例如:我们看到月亮在云中穿梭的现象,其实是云在飘动。<br>✿自主运动:在黑暗对房间里点燃一根香,燃烧的部分会形成一个光点,注视片刻后会感觉这个光点在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br>✿运动后效:当我们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片刻以后,转向静止的物体,会感觉这个静止的物体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例如:注视向下运动的瀑布片刻后,去看旁边的田野,会感觉田野在向上运动。<br>❆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主要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和人际关系的知觉。 考点七:知觉的特殊形态——错觉 <br>★错觉的概念: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错觉的,错觉又叫错误知觉。<br>❆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错觉可以发生在视觉方面,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知觉方面。如当你掂量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块时,你会感到铁块重,这是形重错觉。当你坐在正在开着的火车上,看车窗外的树木时,会以为树木在移动,这是运动错觉等。<br>❆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扭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扭曲的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有些错觉是可以避免的,但有些错觉无论怎样努力都是不可避免的。<br>★错觉的分类:错觉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倾斜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br>❆艾宾浩斯错觉:艾宾浩斯错觉是一种实际大小知觉上的错视。在最著名的错觉图中,两个完全相同大小的圆放置在一张图上,其中一个围绕较大的圆,另一个围绕较小的圆;围绕大圆的圆看起来会比围绕小圆的圆还要小。<br>❆缪勒莱耶错觉:缪勒莱耶错觉是指前提为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假如一条线段<br>两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另一条线段两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则前者要显得比后者长得多。<br>❆潘佐错觉:也叫铁轨错觉。在两条辐合线的中间有两条等长的直线,结果一条<br>看去比另一条直线长些。<br>❆垂直—水平错觉:两条等长的直线,一条垂直于另一条线的中点,那么垂直线看上去比水平线要长一些。<br>❆贾斯特罗错觉:两条等长的曲线,包含在不同的图形中,会觉得两条曲线不等长。<br>❆多尔波也夫错觉: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形,一个在大圆的包围中,另一个在小圆的包围中,前者显小,后者显大。<br>❆佐尔拉错觉:佐尔拉错觉是指一些平行线由于一些附加线段的影响而看成不平<br>行的现象。对于这类几何错觉,神经生理学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它们在视网膜上的投影也彼此接近,造成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间存在互相抑制的现象出现,进而引起几何图形形状和方向的错觉。但其实较粗的黄线是平行的。<br>❆冯特错觉;两条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使中间变狭窄而两端加宽,直线好像是弯曲的。<br>❆爱因斯坦错觉:在许多环形曲线中,正方形的四边略显弯曲。<br>❆马赫带现象:马赫带是视觉系统的侧抑制作用引起的。当一个视觉感受器受到刺激的时候,由此产生的神经冲动将对邻近部位细胞输入的信号产生抑制性影响。在明暗交界的地方,亮区一侧的抑制作用大于暗区的抑制作用,从而产生暗区更暗,亮区更亮的马赫带现象。<br>❆波根多夫错觉: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 考点八:知觉的高级形态——观察 <br>★含义:观察又称思维的知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br>★观察的品质:<br>❆观察的目的性: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br>❆观察的客观性: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br>❆观察的全面性:善于观察事物全貌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关系。<br>❆观察的精确性: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的特征。<br>❆观察的敏锐性: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br>❆观察的条理性:观察必须全面系统、有条不紊地进行。<br>❆观察的深刻性:观察不能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要深入观察到事物的本质。<br>★观察力含义: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即一个人观察客观逗笑的的能力,它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r>★观察力的培养:<br>❆观察前做好观察准备:①明确目的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②丰富相应的知识;③做好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订观察计划。<br>❆观察中培养观察的技能:①有顺序地进行观察,②多种感官同时参与;③有积极的思维。<br>❆观察后及时总结观察结果:①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②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感知规律</div>考点九:强度律<br>★含义:对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强度律体现的是感知对象的强与弱的关系,这个强与弱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强度越高,越容易被清晰感知。<br>★教育启示:要适当地提高感知对象的强度,并要注意那些强度很弱的对象,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考点十:差异律<br>★含义:差异律体现的是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对象与背景差异越大,感知效果越好。<br>★教育启示:要想使学生能很好地感知对象,就要增加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 考点十一:活动律<br>★含义:活动律体现的是相对的静止和运动关系。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br>★教育启示:教学中可以使用活动性教具,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考点十二:组合律<br>★含义:组合律体现的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观察对象容易形成整体而为我们清晰地感知。<br>★教育启示:在实际观察中,要把零散的材料或事物,按空间接近、时间连续、形式相同或颜色一致的形式组合起来进行观察,从而找出各自的特点。 考点十三:对比律<br>★含义:凡是两个显著不同甚至互相对立的事物,就容易被清楚地感知。<br>★教育启示:在观察中要善于用对比的方法,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甚至还可以制造对比环境。 考点十四:协同律<br>★含义:协同律体现的是感知阶段口眼手的协调关系。指在观察过程中,有效地发动各种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协同活动,这样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br>★教育启示:我们学习要做到“五到”,就是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目的是要通过多种感知的渠道,提高观察的效力。 考点十五:调解律<br>★含义: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言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言语的作用,我们的感知变得更迅速、更完整、更富有理解性,大大提高感知的效果。在环境相当复杂、对象的外部标志不明显、知觉对象比较隐蔽而难于感知的情况下,言语在感知中的作用更为显著。它可以补充感知对象的欠缺部分,提高感知的效果。<br>★教育启示:要通过语言的提示来引导学生感知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