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方言的幸福回忆,象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我们再来细思一下,当初是如何远离和丢弃方言的,继续寻找你我的高光时刻!!笔者视角有限,见识粗糙浅陋,敬请谅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谢谢美友们的关注鼓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谢谢美友们的关注鼓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谢谢美友们的关注鼓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首先,剖析一下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远离方言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时候,六十年代初起,我们生活的小县城开始萌生不学方言的现象。壮话被首当其冲。因为只要母语是壮话,以后几十年壮语的发音习惯很难克服掉,比较难把普通话和当地官话讲好。本地讲所谓的夹壮。下面这个故事可以让人理解,我们为何不愿学讲方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某次县放映员小韦到某单位,放露天电影。按惯例,正片前先放一段纪录片。纪录片也许是大家都看过了,觉得不好看,所以现场一片嘈杂混乱。小韦拿起话筒对着扩音器大声喊道:大家别嘈了,如果你们再嘈吵,我就放小便(小片),如果你们小声点,我就放大便(大片),如果你们不嘈了,我大便小便(小片大片)一起放。放映员的话,引得众人哄堂大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大便小便的方言故事,就此流传开来,无数次拯救大家茶余饭后的笑点。诸如壮人说睡了成醉了、你是谁说成你是贼,你这边是风口成了你是疯狗,等等,不胜枚举,脱口而出,让别人如坠语言的重重迷雾,无法适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文里文外,笔者没有一丁点歧视壮语壮人的意思,用壮语作文只为便于文字表述,生活中关于其他方言与普通话碰撞的故事,也有许多,却找不到文字表达,所以只能用壮语举例。而笔者是壮族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因上述等因素,从小为了讲好普通话,我们这一代人,很自然地排斥学方言。那时,这种风气只是出现在县城,乡镇下面还未受这种风气的侵袭。当然,城市里却是有过之无不及,因为那里是使用普通话的前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至今都记忆犹新,八十年代末第一次参加驻乡工作队,在乡集市上听到的各种壮苗瑶侗语,仿佛时光穿梭,梦回远古!代代囗口相授的古音古韵,那时是遍地流淌不绝,袅绕四周,温润着韵律着乡村大地。不会讲桂柳官话的阿姨婶婶叔叔大伯小哥哥小姐姐们,比比皆是!更何况是普通话,于他们是闻所未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时,一个村有一个村的一些特色用词,过村不同音过乡不同调的现象,是各地普遍存在的独特人文风情。进村住户,如果不带翻译,有时会寸步难行,如听外语。大多数村民,不分老幼,无法用桂柳官话交流,更别提普通话。但是,他们待人亦如古人般纯朴真诚,随时随地视客如佳宾,让人忽略了条件的艰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斗转星移,到了九十年代末,也许是为了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后全民的普通话水平,还有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大批乡镇村人流入城市,全国上下掀起了一波普通话热。公务员率先进行了普通话测级,跟着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单位全部效仿。到了本世纪初普通话盛行的风潮达到高潮。笔者一高中同桌同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某某地区民族师范任教,九十年代末取得国家一级普通话检测员资格。赶上普通话热潮,成了时代的弄潮儿,每天全区各地进行普通话测试和培训,忙得脚不沾地,成了香波波中的战斗机,副业比正业所需时间已不成比例,正业收入变成了无足轻重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是这一波普通话热潮席卷而来,方言的环境断崖式递减。之前乡镇村的小学初中普遍用当地方言进行教学,这一波大潮吹过,各乡镇村的小学初中纷纷用普通话教学,一些乡镇也兴办了幼儿园,幼儿园也时兴用普通话教学,自此起,我们的后代已大部分与方言渐行渐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乡镇的远古乡音范围又进一步收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几天才到两个乡镇赶集。挑着自家地里吃不完的蔬菜水果来赶集的阿婆阿奶阿公,个个会讲桂柳官话,只不过他们没有智能手机,不用微信收款,而是现金收款。他们觉得收现金才踏实。而他们的后代,大多在外务工,属于远古方言传承的末代人。务工者们的后代一部分留在外,脱离传承方言的条件,最后的希望只能是剩下的另一部分留守人员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感觉好势单力薄!已力不从心!首先,一部分留守人员随时有外迁定居的可能;一部分会因考入学校受教育外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次,留守的这部分人中,如果会地道方言的老一辈人的逝去,方言的传承在这一代就大打折扣,如此下去,方言体系体量本身也在削减,传承的断带的来到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几天,本人跟堂妹通电话,特别请教她一些词语用壮话怎么说。不聊不知道,虽然堂妹从小是讲壮话的,但是竞然也有些常用词语不会壮语表达。她讲他们一般不会表达时就用桂柳话夹杂着壮话表达完一句话。堂妹夫妇俩都是从小讲壮话的,但他们的孩子是不学讲壮话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就这样,方言离我们越来越远已是不争的事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