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同学好!</p><p class="ql-block"> 昨天做核酸,没有想到做核酸的人那么多,前一天还基本上是随到随测的呢!偌大的伯利兹海院广场,队伍从广场的尽头排到检测点又杀个回马枪,回到原点再排到检测点。从傍晚时分到天色渐黑,再到月亮升起,花了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在躁烦的排队等待中,我想到你前几日发给我的(怎样提高写作水平)的视频,视频尾段提到文章应有“宋玉之风”,于是,我用这一个多小时的垃圾时间,在手机上把前秦文学,宋玉的《风赋》又重读了一遍。</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阅读《风赋》大约是在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是参加高等自学考试,我报的是现代汉语专业。三十多年了,看过的很多文章都忘了,有的甚至做了满满的笔记,今日翻阅,还是忘的一干二净,但宋玉的《风赋》却始终残留在我的记忆里。昨日重读,仍觉精彩绝伦,让人荡气回肠。</p> <p class="ql-block"> 《风赋》讲的是,一日,在御花园楚大夫宋玉陪侍楚襄王左右,有风飒然而至,楚襄王甚悦,对身旁的宋玉说,“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是啊,风是没有生命的,是没有贵贱高下之别的。为什么此“飒然而至”的风就楚襄王独享呢?明明是谬误之言,荒唐之辞,但宋玉以雄辩之才,从听觉、视觉、嗅觉对风的感知不同,生动、形象、逼真地描述了“雄风”和“雌风”的截然不同。 </p> <p class="ql-block"> “雄风”原“起于青萍之末,……舞于松柏之下,……入于深宫……徘徊于桂椒之间……清清泠泠……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而空穴来风的“雌风”,则从冷落偏僻的小巷忽然而起,“吹死灰……扬腐余……(烦躁愤懑地回旋盘转),至于室庐。故其风中人,(使人处于非常不适的状态)。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成语青萍之末、空穴来风即出自此文。</p> <p class="ql-block"> 《风赋》客观上反映了皇宫生活的优越奢侈,百姓的生存环境恶劣凄惨。有文章居此认为宋玉的《风赋》是对黎民百姓的同情,对帝王生活糜烂的暗讽。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等的现实,是对楚襄王的暗谏。这是值得商榷的。楚襄王,不说他是昏君,也绝非是明君。宋玉是否是贤臣,没有正史明载。郭沫若先生在历史剧《屈原》中称其为“文弱小人”。是小人还是贤臣,暂且不去定论,但魏晋人李康的《命运论》里是有答案的。</p> <p class="ql-block"> 李康说:“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换句话说,昏君与贤臣是走不到一起的。阴差阳错地走到一起的屈原,最后也只能自沉于汨罗江。开元年间的唐玄宗,英明睿智,任用的宰相是张说、张九龄等贤相,迎来了开元盛世。天宝年间的唐玄宗只知道纵情享乐,任用的是投其所好的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于是“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历史上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这就是李康的“不求而自合”。故而,楚襄王既非明君,宋玉的《风赋》淘楚襄王开心,阿谀谄媚的可能性居大。但这不影响此文中显现出的论辩之雄才,文采之斐然。说是千古风流之华章,绝非是空穴来风。 </p> <p class="ql-block"> 老同学,想和你随便聊聊的,一下子说了这么多,望你喜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祝安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秋</p><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4年晚秋</p>